书城传记名人的磨难
5818700000005

第5章 以不幸着称于世的——卢梭(1)

让·雅克·卢梭(1712-1778),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卓越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1712年6月28日,他出生于日内瓦一个钟表匠家庭,母亲因生他而死。他由姑妈养大,10岁时在一个牧师家学会拉丁文,12岁时为一个公证人做仆人,后来又到一个雕刻匠店里当学徒兼杂役,生活艰辛,受尽虐待。他16岁离家出走,开始流浪。1737年,他写出了第一部喜剧《娜尔西斯》。1750年,他的第一篇应征论文《科学与艺术的复兴是否有助于敦风化俗》获得第戎科学院第一名。卢梭立刻成为哲学论坛上的着名人物。此后,他不断发表一系列重要的学术着作,成为举世瞩目的人物。代表作有《忏悔录》《社会契约论》《爱弥尔》等。

18世纪的法国,贡献给人类一大批卓越的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如伏尔泰、盂德斯鸠、狄德罗、罗伯斯庇尔、卢梭等。他们高举起理性的火炬,焚烧着封建制度和宗教神学的樊篱,给法国大地漫长的黑夜带来了振奋人心的曙光。他们的思想不仅影响了整个法国,而且影响了整个欧洲。在他们中间,最负有盛名的要算让·雅克·卢梭。

卢梭才思敏捷,智慧超人。他无论在哲学、政治、教育,还是在文学、美学、绘画和伦理道德等非常广阔的领域,都表现出了卓越的才能,做出了十分宝贵的贡献。连拿破仑也不得不向世人宣称:“如果没有卢梭,便没有法国革命。”

但是,卢梭在回忆自己的身世时却愤然写道:“我没有高贵的门第和出身,但我却得到了另外一种我所特有的东西:我以不幸着称于世。”

不幸,每个人的一生几乎都有。但是,如果是“以不幸着称于世”,那该是一种怎样的生活经历?

1712年6月28日,瑞士日内瓦一个钟表店里,一位疲惫不堪的钟表匠把精心修好的钟表放在工作台上,听着“嘀嗒”“嘀嗒”有节奏的钟表声,心中默默地为即将分娩的妻子祈祷:“仁慈的上帝啊,请保佑我的妻子一切顺利吧!无论生男还是生女。”突然,钟表停止走动。糟糕,这是钟表匠最忌讳的情况。因为他们常常用刚修好的钟表走得好坏,来预测前景的吉凶。天啊!这会不会遇上什么大祸?这个贫穷的钟表匠心都揪紧了。

果然,第天,他的妻子给他生下一个儿子,但贤惠善良的妻子却因难产离开了人世。钟表匠一手抱着哇哇啼哭的婴儿,一手抚摸着妻子冰凉的尸体,热泪纵横,痛不欲生。失去了妻子,丈夫还可以挺得过去,可幼小的儿子永远失去了母亲,他该怎样度过自己的一生?

“儿子啊儿子,你的命好苦哇!”父亲悲哀地呼喊着。

这个苦命的儿子,就是让·雅克·卢梭。

卢梭在回忆从小丧母这一悲痛的遭遇时说道:

“我的出生使母亲付出了生命,我的出生也是我无数不幸中的第一个不幸。”

母亲去世后,卢梭便由他的姑母苏萨娜·卢梭抚养。卢梭自出生后,身体非常虚弱,常常闹病。姑母是位十分能干的少妇,她费尽心血,精心地照顾这个幼小的生命。多亏了她,卢梭才活了下来。

自从母亲死后,父亲伊萨克·卢梭经常郁郁寡欢,他看见卢梭就不免叹息着谈论他的母亲。刚刚懂事的卢梭更加感觉到了父亲的疼爱和悲伤。他知道自己是用母亲的生命换来的,从而使他更加怀念自己的母亲。这使他幼小的心灵感到十分悲痛。

伊萨克十分疼爱自己的小儿子,他把自己对妻子的爱也全都加在小儿子身上,注意培养他的兴趣、爱好和优良习惯。从四五岁起,每逢饭后,伊萨克就给儿子讲故事,读小说,使小卢梭从小就酷爱读书,用书中的知识充实着幼小的心灵。卢梭7岁时,就已将家里的各种书籍全部看完。此后,他便到外祖父家去借书看。这期间,他读过勒苏厄尔的《教会与帝国史》、那尼的《威尼斯历史》、奥维德的《变形记》、普鲁塔克的《名人传》、封得奈尔的《宇宙万象解说》和《死人对话录》,还有莫里哀的几部着作。这些书使卢梭摆脱了失去母爱的悲伤,获得了丰富的知识,思想早熟。他特别喜欢《名人传》这本书,它使他逐渐喜欢了历史上的英雄豪杰。书中古希腊、罗马时代的英雄人物的英雄事迹,常常使他感奋不已。父亲也是个有爱国热忱的人,他常常引导儿子,鼓励他做一个“爱自由、爱艺术”的人。

卢梭晚年回忆这段生活时说:“由于这些有趣的读物,由于这些书所引起的我和父亲之间的对话,我爱自由、爱艺术的思想便形成了;倔犟高傲以及不肯受束缚和奴役的性格也形成了。”

10岁那年,一次意外的事变使卢梭再次受到刺激:他的父亲跟一个法国陆军上尉发生一场纠纷,那个军官诬告伊萨克持刀行劫,父亲被诬陷入狱。后来父亲据理力争,才被释放出狱。卢梭的父亲受到这一次侮辱之后,为了名誉,他被迫离开日内瓦,出走异乡。10岁的卢梭从此又离开了疼爱他的父亲,被寄养在舅舅家里。

舅舅不久又将他送往包塞的农村,寄养在乡村牧师朗拜尔西埃的家里。乡村的美景,淳朴的农村生活,使卢梭心胸豁然开朗。读书学习几乎成了他唯一的消遣。两年后,他又回到日内瓦,舅舅把他送到一个法院书记官马斯隆那里学习“承揽诉讼“业务。卢梭十分讨厌这行“用卑鄙手段去发财”的业务,由此引起了书记官对他的轻蔑和辱骂。最后他被赶出了大门。1725年4月,卢梭到一个脾气粗暴的师傅杜康曼开办的镂刻店当学徒。在这里,他挨打受骂,受尽师傅的侮辱、惩罚和折磨。他厌烦这里的一切,憎恶依附别人,热爱自由,渴望独立。为了摆脱痛苦,他又到“书的王国”中去寻求解脱。他读书有时几乎到了狂热的程度。他不管得来几个钱,都原封不动地送到租书店的女老板那里。租来书,他在干活的案子上读,出去办事的时候读,蹲在厕所里也读。师傅打他,抢走他的书,有时凶残地把他的书撕碎、焚烧、扔到窗户外边。他没有钱赔偿,就把自己的衬衣、领带、衣服拿给女老板,然后再租些书看。就这样度过了两年。

16岁那年,由于他不堪忍受虐待,便逃离家乡,开始了13年颠沛流离和寄人篱下的悲惨生活。

1728年3月,卢梭独自走在异乡的小路上。

他的心中充满了忧愁。没有母亲,离开了父亲,这么小就离开家乡,到没有依靠、没有亲人的异乡流浪,命运等待他的将是什么?他用手摸着口袋里临走前表兄送给他的几个小钱,热泪不由得顺颊而下。但是,他又想到,这样可以不受虐待,无拘无束地生活,可以自己支配自己的一切,心中又充满了喜悦。

在茫茫的世界上,卢梭东一头西一头地四处流浪着。

后来,经人介绍,他认识了华伦夫人。华伦夫人原是贵族小姐,同华伦先生结婚后由于没有生养子女,家庭不和,便独身从伏沃州来到瑞士湖,皈依宗教。她询问了卢梭的情况,十分同情地说:“哎,多可怜的孩子,这么小就到处漂泊,太可惜了。”

华伦夫人为卢梭想办法、找职业。她先把他送到撒丁王国首都都灵的志愿领洗者教养院,以便通过改教(脱离新教,改信天主教),依靠善男信女的慈悲找到一个工作。一天早晨,一个老牧师把卢梭和一批新入教者集合起来,对他们进行训诲。这个矮小的老牧师,神色严肃,口中念念有词。而卢梭心中对天主教本来就十分厌恶,听了他第一次布道,卢梭忍不住向老牧师提出一连串的问题,由此引起了一场辩论。老牧师愤怒地拍打着桌子,以借口不懂法语一走了之。第天,教师们怕卢梭扰乱大家的情绪,便把他隔离出来,和一个年轻而口才又好的牧师住在一间屋里,专门受训。那位牧师常常无故攻击新教,卢梭据理反驳,因此引起很多不快。更不能容忍的是一个同来受训的斯拉夫人,对卢梭产生了暧昧的感情。这是一个同性恋者,他常常对卢梭动手动脚。卢梭从未见过这种无耻行为,便四处宣扬,说这个斯拉夫人得了神经病。一位教士严厉地训斥了卢梭,说他散布这些有损神圣道院的名誉,对这种事根本不必小题大做。受训结束以后,卢梭刚刚走出举行改教洗礼仪式的教堂,教士们对他说了一声“祝你走运”,就把他推出道院,砰地一声关上了大门。

卢梭又走投无路了。他夹着自己的小包,在都灵的大街上游逛,看哨兵上岗,听军乐队演奏,欣赏王宫的富丽豪华,有时又一个铺子一个铺子地招揽镂刻活计,以求糊口,多亏他当年学过这门手艺!

后来,他被人介绍到显赫的古丰伯爵家里做仆从。出于卢梭从小积累起来的学识,他特别受到这个家庭的赏识,开始做些抄抄写写的秘书工作,后来伯爵想提拔重用他,但卢梭觉得这样过于屈从,太不自由。他认为,即使他飞黄腾达了,“不论何等辉煌,也比不上青春时代真正的自由的快乐”。于是,他在心里高呼:“再见吧,都城;再见吧,宫廷、野心、虚荣心;再见吧,爱情和美丽”,就离开了古丰伯爵家,又开始流浪。

一路上,他靠自己制作的一个小喷水器,沿途表演,求得人们的施舍,但还不能糊口。没有多长时间,小喷水器被弄坏了,他也无法再进行表演,就开始给别人当仆从、做翻译、教音乐、抄写乐谱,什么事情都干过。在颠沛流离中,上上下下,三教九流,他广泛地接触社会,特别是社会的底层。这对卢梭思想的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有一次在法国,他又饥又渴地走进一户农民家里。这个受尽封建专制压榨的农民,不敢给他吃的,为的是怕征收附加税。他漂泊到巴黎,看到的是遍地垃圾的小路,丑陋污秽的房舍,到处是乞丐、车夫、缝衣妇以及沿街叫卖旧东西的小贩,一片肮脏和贫穷的景象。这一切,都在他心灵中激起强烈的愤慨。卢梭出身贫寒,在不同等级的环境里待过,他认为那些达官贵人腐化堕落,而下层人民却过着凄惨的生活,这是何等的不平等啊!他说:“在我心里逐渐发展起来的对于不幸的人民遭受痛苦的同情和对压迫他们的人所抱着不可遏止的痛恨,就是从这时萌发的。”

1731年底,卢梭走投无路,又找到了华伦夫人。

华伦夫人十分温和地说:“可怜的孩子,你又回来了。我知道你这样小的年龄到处流浪是非常困难的。”从此以后,在近10年的时间里,卢梭就一直寄居在华伦夫人家里。他有时做文书或音乐教师之类的工作,没有工作就依靠华伦夫人的年薪过日子。在这段时间里,他进行了刻苦的自学,广泛地学习了音乐、数学、天文、历史、地理、文学、美学,系统地钻研了唯物主义哲学。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的作品,给了他深刻的影响。卢梭回忆说:“我把伏尔泰所写的东西都读了,一篇也没有漏掉……引起我用优雅的风格写文章的愿望。”在此期间,卢梭写出了他的第一部喜剧《娜尔西斯》,并谱写了不少乐谱。

卢梭在如痴如醉的学习和同华伦夫人深挚感情的生活中,送走了自己的青春年华。他的青少年时代,几乎都是在漂泊流浪中度过的,长期过着饥寒交迫的痛苦生活。但是,他高尚纯洁,不贪图个人的荣誉和财富,向往自由,在贫贱的生活中保持着对知识的追求和渴望,从来没有因为贫穷而发出一声叹息或流过一滴眼泪。他过早地走向了社会,社会也更多地给他以教育。不幸的青少年生活经历,对于他世界观的形成,对于他后来成为一位激进的平民思想家,起了深远的影响。

如果说卢梭是一个哲学家、思想家,那么倒不如说他首先是一个音乐家、作曲家和诗人。

1741年,卢梭由于华伦夫人另有所爱和夫人家境每况愈下,心中十分痛苦,便带着他所创作的剧本和乐谱研究成果,离开华伦夫人,前往巴黎谋生。卢梭十分喜欢音乐,又经过不断地自学和研究,创造出一种用数字代替音符的简易记谱法,并写出了独具创见的着作《音乐记谱法》。他打算将这些革新成果和撰写的《论现代音乐》论文带往巴黎艺术院,想借机出名。

但是,直到第年8月,巴黎艺术院才同意讨论他的音乐革新成果。他宣读了自己的论文,有条不紊地回答了委员们提出的一些问题。他一直宣称,自己的记谱法是音乐史上的创新和改革。但有些委员不同意他的意见。一位委员说过去已有一个叫苏埃蒂教士首先创造了以数字代替音符的记谱法,卢梭的记谱法是沿袭前人的。卢梭感到十分冤枉,尽管他一再宣称这是自己的独创,其优点是前人的方法无法相比的,但委员们大多数投了反对票。

卢梭虽然失败了,但心里很不服气。只有一位叫拉莫的委员给他的成果以中肯的评价。他说:“你的记谱符号很有价值,它代表音阶强弱相差的度数,这是普通的乐谱符号所不能代替的。不过学习的人需要费一番脑子才能学会,这是缺点。至于现在所流行的符号,好处在于中间加进间接符号,使人一看就清晰明白。而你的方法,学习的人需费脑力去计算音阶的度数,光凭眼看是不易明白的。”卢梭听了这样的话,心中才有了一点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