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名人的磨难
5818700000004

第4章 逆境中勇探真理的科学家——罗蒙诺索夫(2)

“学术委员会各位老师,为了学习知识,我从千里之外来到这里,几年来,我每天啃面包,喝酸饮料,穿破旧的衣服,我毫无怨言,因为我觉得不学习而活着不如去死。我是一个渔民的儿子。但热爱科学、了解世界,为人类造福,应是不分贵族与平民的。我恳求你们能让我继续深造!”罗蒙诺索夫声泪俱下,他忘不了这几年的寒窗之苦。

众人顿时沉默不语。

圣彼得堡科学院大学的代表站起身来,用激动的声音宣布道:“学术委员会诸位老师们,我代表圣彼得堡科学院宣布,从你校录取的第一名学生是米哈伊尔·罗蒙诺索夫!”

就这样,罗蒙诺索夫进入了圣彼得堡科学院大学的大门。几个月之后,他又被保送到德国深造。没想到在即将拿到出国护照的时候,又一件不幸的事情落在他的头上:有关部门吊销了他的护照,而且立刻要逮捕他,逮捕的命令已经签发。罗蒙诺索夫知道后大吃一惊。原来他的一个同班同学为了陷害他,模仿他的笔迹写了一篇诽谤公爵大人的文章,送到学术秘书处。学术秘书逐级上报,决定立即逮捕罗蒙诺索夫。

罗蒙诺索夫气愤极了,他揪住那个同学,狠狠地揍了他一顿,并搜出伪造文章时留下的笔迹。这才使罗蒙诺索夫摆脱了罪责。

德国马尔堡大学是一所闻名世界的高等院校,这里有被欧洲公认的科学界巨匠安·沃尔夫。罗蒙诺索夫在这里初次接触到物理学和化学方面的知识。安·沃尔夫向罗蒙诺索夫介绍了微粒理论和波义耳、伽利略的学说,这使罗蒙诺索夫大开眼界。罗蒙诺索夫学习既勤奋又刻苦,常常一连几天待在实验室里:饿了,啃几片面包;累了,靠在椅子上闭一会儿眼。他发狂的学习热情,在这里得到充分的发挥。他无止境的求知欲望,在这里得到极大的满足。他的优异成绩令人惊讶,他在科学上探索的大胆精神,令当时一些人不可理解。例如,他对沃尔夫教授是十分尊敬的,但他不同意沃尔夫关于无重量液体的学说,认为这纯属空想。在马尔堡大学学习的第年,罗蒙诺索夫在《德国科学》杂志上发表一篇文章,公开申明:“我不同意沃尔夫教授关于热和火液态性质的说法。”当时引起很多人的反对和指责。沃尔夫教授一直坚持他的燃素说。他把燃烧的物体看成是一个复合体,如矽是“燃素加矽”,木是“燃素加木料”,燃烧只是燃素在起作用。罗蒙诺索夫对此提出大胆的怀疑。因为他发现,如果按燃素说的理论,一个物体燃烧过后重量一定减轻,因为失去了燃素。那么,为什么“锻烧后已失去本身燃素的金属灰渣,却比原来的金属重呢?”

在马尔堡,沃尔夫有着崇高的威望,他的每一句话都被当成真理。然而,就在这个把他看作科学权威的地方,居然出现一个普通渔民的儿子指责他的观点是不科学的。罗蒙诺索夫在众人的指责之下,常常孤独地出城散步,但他绝不放弃自己的怀疑,并一次又一次地进行着科学试验。为了摆脱这种沉闷的环境与生活,他还借机选修了哲学、文学、历史、地理、德语等课程。

3年过去了。罗蒙诺索夫凭着自己坚强的毅力和不懈的奋斗,学完力学、水利工程学、液体静力学、数学、物理学、化学、德语、法语、哲学等课程。沃尔夫和其他教授都给了他最好的评语。然后,根据彼得堡的指示,罗蒙诺索夫离开马尔堡大学,前往弗赖贝格攻读采矿和冶金。

弗赖贝格是一个矿区,着名的冶金家亨克尔教授负责他们的专业知识学习。亨克尔教授是采矿专家,他是一个燃素说的信仰者。没有多长时间,他就发现罗蒙诺索夫是个“非常爱找麻烦的大学生”。罗蒙诺索夫也对亨克尔教授的很多观点都产生了怀疑,并提出反驳。这又使周围的人对罗蒙诺索夫产生讨厌情绪。有一次,亨克尔教授告诉他们:

“研究化学不需要花费什么力气,因为化学只是一门手艺。”

罗蒙诺索夫勇敢地反驳了他轻视理论的观点,他说“教授先生,我绝不同意你的观点。化学是一门伟大的科学,绝不是什么手艺。化学研究简单物体如何组成复杂物体,复杂物体如何分解为简单物体,一直到分解为看不见的粒子。”

“细小的粒子是不是就指燃素?”

“不,自然界中根本不存在什么燃素!”

“什么?什么?你疯了不成?”亨克尔教授几乎气得耍跳起来。他没想到真的碰上了一个“刺儿头”。

由于一开始就与亨克尔教授没搞好关系,最后,罗蒙诺索夫愤然离开了亨克尔教授,经莱比锡、海牙,返回俄国。到达海牙时,他穷得连饭都吃不上,便卖掉了外衣,才饱餐了一顿。他没有入境签证,决定偷偷越境。没想到,在途中被抓去当了普鲁士的骠骑兵。

几天之后,罗蒙诺索夫身穿一套骠骑兵的制服,脖子上围着一条红领带,被编入了边境巡逻队,日日夜夜巡逻在国境线上。罗蒙诺索夫想到自己所学的知识一点也用不上,十分痛苦。他十分渴望能有一间试验室,但这里每天都是操练、巡逻。终于有一天,他趁着哨兵不备,逃离了军营。快到边境线时,后边枪声大作,追兵飞速赶来。罗蒙诺索夫拼命地往前奔跑,终于越过了边境线,一头昏倒在一棵大树下面。当他醒过来时,发现自己的脸上、手上、胳膊上,道道血口,渗出的鲜血已变成黑色。他舌干口渴浑身无力,勉强支撑着走了几步,就又一头栽倒在地,失去了知觉。

1741年6月,罗蒙诺索夫结束了艰苦的求学生活,返回了俄国。他决心把自己所学的全部知识连同自己的智慧和激情,贡献给伟大的祖国。但是,他没有想到,在为科学奋斗的道路上,仍然处处都有障碍,处处都须进行斗争。

他刚一回到圣彼得堡,顾不得旅途辛劳,便直奔科学院。然而,科学院的教授们早已得知,他在国外时与沃尔夫·亨克尔教授关系搞得很僵,便决定安排他去登记矿物标本,编制目录。

罗蒙诺索夫的心一下凉了半截。他一直声称:“我在马尔堡大学的3年,学习了数学、哲学、物理学、化学、矿物学、逻辑学等,成绩门门优秀,几年来我写的学术论文,有关专家都有很好的评语。目前,我急需一个试验室,把数学应用到化学上,我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做出成绩来的……”

然而,教授们根本不理会这个“狂妄至极”的青年大学生。罗蒙诺索夫没有办法,只好去干一个小学毕业生都可以做的工作。他夜以继日地抄啊、写啊、编啊,为的是把这些工作干完,好早点去搞科学研究工作。经过一段时间,他终于完成了这一讨厌的工作。当他去向负责人交递目录时,又一次提出让自己去搞专业研究。负责人说,“目前专业人才超编,你还不具备这些条件。”然后,又交给他许多与科学研究根本无关的事情,让他去做。这种无穷无尽的打杂,使罗蒙诺索夫伤透了脑筋。

有一天,这个负责人又把他找来。告诉他:“目前有一个重要任务需要你去完成。”

“什么任务?”罗蒙诺索夫以为让自己去搞专业研究,顿时兴奋起来。

负责人却冷冷地说:“叶丽萨维塔·彼得罗芙娜女皇陛下登基了,我们科学院要表示一下,让你写一首诗,怎么样?”

“好吧。”罗蒙诺索夫低声回答。

没想到这一首诗竟改变了罗蒙诺索夫的生活。女皇一见到科学院的这首颂诗,大加赞扬,并决定给作者以奖赏。科学院负责人赶忙在一夜之间,任命罗蒙诺索夫为俄国科学院物理系副教授。

真是一波刚落,一波又起。没有多长时间,一些别有用心的人联名诬告,说罗蒙诺索夫“对学术委员会粗暴无礼,有意破坏院士们的工作”,“对他如不严惩,就全体辞职”。原来,罗蒙诺索夫锐意改革、奋力攻关,声望越来越大,使这些人感到自己的前途受到冲击,特别是罗蒙诺索夫敢于同传统理论进行挑战,严重地刺伤了他们。院方迫于压力,只好将罗蒙诺索夫监禁起来。

冰冷、寂寞的监禁室,只有一张木板床。罗蒙诺索夫和衣躺在木板床上,透过窄小的窗口,遥望着淡蓝色的天空,心中有一种说不出的凄楚之感:

“搞科学真难啊!小时候读书认字,受到继母的虐待,长大了到外国学习科学知识,也处处受到打击与指责。现在,自己刚刚开始独立进行研究,又被关进了囚室。如果所有的科学家都墨守成规,毫无创新,那么科学怎么发展?为什么我每提出一点与前人不同的观点,有悖于传统思想,总会受到讽刺、打击与刁难?大概献身于科学的人都是这样吧?德国着名化学家约翰·鲁道夫·格劳贝尔为了提炼‘硫化锑’,竟被逐出教门,所到之处,受尽谩骂与攻击;布鲁诺为了反对传统的‘地心说’,宣传日心说的科学真理,竟惨遭火刑……科学每前进一步,都充满着斗争与流血。我追崇科学、信仰真理,其他一切决不放在心上!”

罗蒙诺索夫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可眼前最令人痛苦的是没有书看,进不了试验室,搞不了科学研究,怎么办?他决定先争取到看书的权利。在这间小小的囚室里,依然可以把沃尔夫教授的《实验物理学》一书翻译完,然后再把自己的《冶金学基础》写完。经过努力争取,科学院同意他的请求。深秋时节,雨雪交加,寒风刺骨,罗蒙诺索夫在这间囚室里翻阅着托人购买的牛顿的《物理学》和《通用算术》,继续翻译沃尔夫的《实验物理学》,孜孜不倦地写那本《冶金学基础》。屋里没有火,哈出的热气都是一缕缕白烟,有时几顿吃不上饭。每逢深夜,他躺在床上,想到小时候为了躲避后母而藏在那个冰冷的板棚里,和现在的处境多么相似啊。想到这,他不由得流出了辛酸的泪水。

半年之后,罗蒙诺索夫被放了出来。他立即又要投入科学试验中去,最紧迫的是建立化学试验室和进行自然科学史的总结与研究。第天,他就向科学院打了报告。没想到科学院的领导在报告上批道:“罗蒙诺索夫副教授所提的要求,目前一概不予考虑。”

这种回答,犹如一桶冷水从头上浇下来,他打了一个寒战,拿起三角帽和破旧的雨衣,在深夜的马路上慢慢地走着,痛苦地思索着。寒风在他身边呼啸,雪团在他脚下滚动,但他一点也没感觉到,仍然在风雪中一步、一步地走着。

罗蒙诺索夫凭着对科学的执着追求,在以后几十年的生活中,他始终坚定不移,不向任何恶势力和传统观念低头。到后来,他发现了化学上的一个重要定律:质量守恒定律,揭示了“燃素”说之谜,发明避雷针,创立了新型的学科——物理化学、实用化学,写出《论地层》《论热和冷的起因》《修辞学》《俄语语法》《谈谈电的作用引起的大气现象》等数百万字的科学着作,成为一位博学多才的科学家。

由于青年时期的不幸遭遇和艰苦生活,中年时期繁重的科研工作和同阻挠科学进步的各种旧观点、旧思想进行顽强的斗争,大大损害了罗蒙诺索夫的健康。1765年初春,他终于病倒了。当年4月4日,罗蒙诺索夫离开了人世。一颗世界科坛的巨星陨落了。

着名的俄罗斯诗人普希金曾对罗蒙诺索夫作出了极高的评价。他说:

“罗蒙诺索夫是一个伟大的人,他建立了俄国第一所大学,说得更确切些,他本人就是我们的一所大学。”

愿每一个后来的人,在罗蒙诺索夫这所“大学”里,不仅学习他的科学理论,更要学习他对科学那种百折不挠、勇于探索的奋斗精神,在揭示大自然的奥秘中,贡献出自己的全部才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