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孩子素质教育——礼仪篇
5854800000012

第12章 社交礼仪(2)

第一,在向他人介绍时,首先了解对方是否有结识的愿望。最好不要向一位有身份的人介绍他不愿认识的人。

第二,注意介绍次序。按国际惯例,应该先把年轻者、身份地位低者介绍给年长者、身份高者;先把年轻的职务相当的男士介绍给女士;先把年龄低、未婚者介绍给已婚者;先把客人介绍给主人,把晚到者介绍给早到者;先把与自己关系亲近者介绍给与自己关系疏远者;先把儿童介绍给成人,由高到底。如果是业务介绍必须先提到组织名称、个人职衔等。集体介绍可以按照座位次序或职务次序进行。为他人介绍遵守"先向尊者介绍"的原则。

第三,介绍人作介绍时,应多使用敬辞。在较正式场合,介绍词也较郑重,一般以"×××,请允许我向您介绍……"的方式。如"玛丽小姐,请允许我为您介绍王先生……""张总,请让我为您介绍一下,这是××单位经销科的王科长",介绍中,先被称谓的为尊者,如"玛丽小组"、"张总"。在不十分正式的场合可随便些,可用"让我介绍一下"或"我来介绍一下"、"这位是……"的句式。介绍时语气清晰地说出得体的称谓,有时还可用些定语或形容词、赞美词介绍对方。

第四,为人介绍时注意手势和表情。被介绍时,眼睛正视对方。除年长或位尊者外,被介绍双方最好站起来点头致意或握手致意,同时应说声:"您好,认识您很高兴"或"真荣幸能认识您"等得体的礼貌语言。

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设计]

营造成功的"第一印象"

一、活动理念

当今日益繁荣的社会经济为人们创造了越来越多的发展空间,社交能力对一个人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愈发显现出它的重要性,尤其是当你初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中,或初次与不曾相识的人交往,给对方留下你良好的"第一印象",会为你工作的开展或交往的深入奠定良好的基础。交往离不开语言的交流,这时的语言已不仅限于言词的表达,同时包含了你的体态语言的表现。在交往中,进行自我介绍则是与人交谈的第一步,但往往被人们所忽视。甚至有相当一部分青年人,畏惧交往活动,在生人面前不同程度地表现出害羞拘谨,忸怩局促,从而影响了与他人的沟通与交流,影响了及时把握可能成功的机会,使本应展现出来的个性、特长、才华因羞怯且缺乏自信而被淹没。

自我介绍中蕴含着许多丰富的内容。幽默、风趣的语言艺术,高雅、大方的举止风度,自然、随和的神情仪态会给对方发出许许多多的信息。以诚意、友好、谦虚、尊敬等表达出自己内在的情感;以自信、果断、灵活、勤奋来表现出自己的鲜明的个性品质;以博学、善辩、智慧、干练来展示出自己的独特才华。因而,社交中如何"推销"自己——即以恰当的礼仪方式来介绍自己,为你在他人心目中营造一个成功的"第一印象"是社交中必修的"第一课"。

二、活动目的

1、让同学了解不同心理状态下"自我推销"的不同效果。

2、在社交场合如何进行"自我推销",营造良好的"第一印象"。

三、活动方式

2、谈话法

3、发现法

四、活动过程

(一)游戏:让我结识你

1、游戏要求:

(1)虚构一个陌生的场合。

(2)将每个同学的名字写在小纸条上,做好签,放在容器内。

(3)每个被抽到的同学要站在讲台上进行"自我介绍"。

2、游戏规则:

(1)先由老师抽取第一个"签",并热情地说:"×××同学,让大家都来认识你,好吗?"

(2)当第一个同学介绍完毕之后,由这位同学再抽取第二个签,……以此类推。(注意掌握时间)

(3)请同学用一句话点评出你对该同学的第一印象(比如从语言、动作、神态、自信等方面点评)

例:同学,非常自信,语言流畅、不忸怩、很沉着。同学,有点胆小,声音小了点,不敢抬头,脸红。

(二)总结:营造良好的第一印象——自信的标志。

如:语言:简单明了的言词,鲜明独特的个性;

举止:自然大方的姿态,礼貌规范的动作;

神态:热情坦诚的目光,友善谦和的微笑;

仪表:整齐洁净的仪容,和谐得体的装束。

(三)训练:让我试试——我能行!

(以"班干部竞选"为题,介绍自己,展示自我。)

要求:1、教师提前将班干部职务拟定好,逐一公布。

2、在自愿的基础上参加"竞选"演讲。

3、根据临场表现和全面考评,由同学选出新的班干部"候选人"。

其实,"自我推销"并不难,在你迈出第一步的时候,它所需要的是热情和勇气。而这正是一个人自信的标志,成功的开始。良好的"第一印象"也就随之在他人心中产生。当然,"第一印象"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持久地保持这一印象,更加完善自我形象则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做到的。因而我们只有不断地充实自己,才能营造并永远保持你良好的"第一印象"。

三、馈赠礼仪

馈赠活动是一种非语言的重要社交手段。我国早在原始社会便已产生和出现,并在奴隶社会中广泛存在,到封建社会逐步加以规范化,并赋予和注入礼仪内容。人们在交往中,虽然所处的社会地位不同,社会身份各异,但通过馈赠礼仪活动,进行感情与物质的交流,强化和维系了君臣、父子、邻里、乡民、地域、民族等之间的社会关系。

1馈赠的基本原则

古人在所进行的馈赠礼仪活动中,共同遵循的伦理准则和信奉的行为信条大致概括为:一是"投桃报李",即真诚相助,有德必报。《札记·曲礼》中教诲人们"贵德"、"施报",遵守"礼尚往来"的行为准则。"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古代《诗经》中已有"投我以桃,报之以李"的著名诗句。由此衍化而来的"以德相报"、"礼尚往来"、"施与不望报"、"助人不望报"等成为人们遵奉的馈赠礼仪准则,并成为我国的传统美德。二是"受人财不以为富",其意义是在馈赠活动中,受馈者不能以此作为致富手段,这是双方应遵行的起码的馈赠伦理准则和价值观。三是"君子慎其所以与人者。"要求人们在进行馈赠活动中,馈赠者一方面不能"妄为",要以礼相赠,不强行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另一方面还应量力而行,尽己所能,不可勉强行之,方为合"礼"。贵在"以物富情"、"以赠劝德"。

这些礼仪文化准则,不仅是古代人们在馈赠交往中共同遵循的准则,更重要的是,它们已经融于社会与民族群体性的高尚品格之中,升华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当今社会经济日益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多,越来越广,馈赠活动更为广泛,成为人们表示友谊、谢意、祝贺、沟通感情的有效方式,发扬和光大古人的传统美德,遵守高尚的馈赠礼仪准则,恰到好处地赠送礼品是有重要意义的。

而如何遵循馈赠礼仪准则,选择适宜的礼品,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场合送给不同的对象,达到馈赠的最佳效果,发挥馈赠在交际中的重要作用,对馈赠者来说是非常重要而又很费脑筋的问题。

2馈赠的目的

一般来说送礼品应该有明确的目的性,大多根据不同的馈赠目的选择礼品。送礼的目的多种多样,如以交际为目的,以酬谢为目的,以公关为目的,以沟通感情、巩固和维系人际关系为目的等等。馈赠的目的不同,送礼的方式、选择的礼品、遵循的礼节都有所不同。

公务性送礼(组织机构送礼)。目的多以交际和公关为目的。这种性质的送礼,针对交往中的关键人物和部门赠送礼品,达到为组织(单位)带来经济效益或发展机会的目的。有些企业利用送礼的机会达到轰动性的广告宣传效应。如1985年2月,美国总统布什访华,有关方面便利用外国首脑来访一般都要赠送礼品的惯例,巧妙地做了一次"国际大广告"。布什曾任过驻中国联络处主任,不少人知道布什夫妇喜欢骑自行车,于是我国有关方面决定选送自行车给布什夫妇时,他们非常高兴,布什还跨上自行车骑了起来。这种情况被国内外130多家新闻媒体报道。不久我国天津"飞鸽"牌自行车销量大增,法国一客商一次性订下了3万辆飞鸽车。送飞鸽车取得了公关、推销双重最佳效益。再比如杜康酒是我国的名酒,三国时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曹操就曾留下了"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的佳句。1971年,河南伊川杜康酒厂开发了新一代杜康酒。为了将这种名酒打到国际市场,1976年,他们托人将这种酒赠给了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并赠诗一首:"田中原首相,和好和家帮。献上杜康酒,因公古义长。"转送者是位日籍华人,他也写了一首诗:"美酒古来惟杜康,河南一饮三年香。诺言生死无更改,义载做成献寿长。"这位日籍华人把诗写成甲骨文刻在龟板上,一并送给了田中角荣。这件事很快被日本新闻界广为传播,使杜康酒和这两首诗在日本家喻户晓,并很快掀起一场"杜康酒热"。再如:1990年某月《人民日报》发表了一位记者写的一篇题为《向笔厂进一言》的短文,文中提出我国目前生产的钢笔、圆珠笔虽然花样多,但最基本的质量——书写功能,并不理想,有许多笔,连流畅的下水都做不到,稍一停笔就写不出字来,作者希望笔厂解决一下消费者这个最基本的需要问题。文章刊出后,国内众多笔厂似乎没有什么反映,惟独江阴市金笔厂派人千里迢迢为这位记者送来他们新开发的不干水钢笔,请文章作者试用。半年时间后,这位作者对江阴金笔厂的不干水钢笔的使用效果相当满意,又在《人民日报》发表一篇短文《再向笔厂进一言》。文中赞扬了江阴笔厂送的金笔的优良性能和江阴笔厂人的创业精神。文中写道:"产品质量确实不是一件小事,它的背后是机制,是人,是精神。"此事经颇有影响的新闻媒介的反复宣传,产品知名度迅速扩大,江阴金笔厂获得前所未有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种性质的送礼,受礼者不必回赠礼品,但其为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却远远超出所送礼品的价值。这需要送礼者具有高层次的公关策划水平。

个人间送礼,目的则是以建立友谊、沟通感情,巩固和维系人际关系为目的。这种性质的送礼,一般讲究"礼尚往来"。所送礼品,不一定价格昂贵,重在情,重在送礼的方式。一般节日送礼,要及时回赠,但婚丧嫁娶、生日礼品则不马上回赠,待到对方有类似情况时再回赠比较合适。回赠礼品一般是价值相当,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调节。对于平常性送礼,也不必每次回礼。

以酬谢为目的的馈赠,礼品轻重视帮助的目的、程度、作用结果而定。得到别人的帮助,应及时表示谢意,但不一定任何帮助都要送礼品。"精神礼品"常常体现着人们高层次的文化品位。如明信片、礼仪电报、代订报刊、荧屏点歌、赠送鲜花、举办舞会等,这些高晶位的"精神礼品"更体现大中城市的时尚,表现了现代人的情趣和追求。

馈赠礼品,一般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考虑与受礼者的关系,决定礼品的轻重。一般不轻易送过重的礼物,不然会使对方产生不安的想法,或引起"重礼之下,必有所求"的猜测。应本着"交浅礼薄,谊深礼重"的一般礼俗。

第二,选择礼品要认真、心诚,心存"敬重"之情,能够体现自己所倾注的时间、才智和努力。选择的礼品首先自己应该喜欢,自己看不上的东西,别人也不一定喜欢,不能把自己很不喜欢的东西转送他人。

第三,馈赠礼品要考虑受礼者的情趣、爱好、年龄、环境等因素,还要考虑一定的民俗禁忌。礼品最好是一件接受者想要但又未曾得到的东西,或有长久纪念价值或实用价值的礼物。给老年人一般不送"钟表"之类的礼品,因为其谐音是"送终",而送保健品或保健知识方面的书籍则可能会很受欢迎。给儿童不宜送太多的食品,否则可能会给孩子的父母带来一些麻烦,因为他们可能正为控制儿童吃零食而付出着艰辛的努力。如果给儿童送些书籍、水彩、拼图等有益于儿童兴趣爱好和开发智力的礼品,家长和孩子都会喜欢。对少年如果你知道他(她)喜欢什么书刊,不妨为他订阅明年的一份,一定会给受礼者一个意外的惊喜等等。

第四,送礼要考虑时间(机会)场合。节日、纪念日或外出旅游归来带些物美价廉的纪念品、地方特产给友人等,都是送礼的好时机,在我国送礼不宜在人多的场所。最后,还应考虑到礼品的包装。精美的包装,本身就意味着对受礼者的尊重。

给外宾送礼物要谨慎选择,尊重不同国家的风俗习惯,坚持不送触犯外宾习俗的礼品;不送过于昂贵和过于廉价的物品;不送印有广告的物品;不送药品与补品;不送使异性产生误会的物品。

一般情况下,接受礼品不需过分地推让,大方地、愉悦地接受礼物并适当对礼品表示赞赏、表示喜欢是对送礼者最好的回赠和安慰。拒绝是失礼的。

但对于以贿赂为目的、带有浓厚的功利色彩的馈赠,有着不可告人的丑恶目的,这种馈赠是一种丑恶的社会现象,是败坏社会风气、腐蚀干部群众的腐败现象,我们应该坚决拒绝和抵制。

四、交友之道

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总是要结交朋友的。"得不到友谊的人将是终生可怜的孤独者,没有友情的社会则是一片繁华的沙漠"(培根语)"世间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头脑和心地都很正直严正的朋友。"(爱因斯坦)

结交怎样的朋友,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很大的。因为朋友或与你一起工作、或一起游乐、或一起谈天说地。朋友为人处世的方式、对待生活的态度、人生观、价值观都会极明显地对你产生影响,会直接影响着你的心理环境。

一个人的成功需要有一个很好的心理环境。因此选择朋友,一要慎重,二要控制数量。

选择有积极的人生观、有生机、对自己有益处的良友,应该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第一,这个人是否用具有前瞻性的眼光看未来,用积极的态度对待人生。要结交选择的朋友,应该是那些向前看、心怀理想、努力追求美好生活的人。与这样的人交谈,他的话题应该是关于如何拓展事业、描绘未来。如果你遇到困难与挫折,他会帮助你客观地分析眼前的一些不利因素,找到一种好心境摆脱眼前的困境。而那些总喜欢告诉你过去的日子是多么痛苦,多么苦难的人,他会认为生命是一所监狱,往后的日子亦将在监狱的苦难中度过,他会带给你一份颓丧的坏心情,这样的人千万要敬而远之,不要让他成为自己的朋友。

第二,这个人是否愿意助人为乐,与人分享。为了改进你的生活,应尽量结交那些愿意真心诚意帮助你的人和那些行为高尚的人。这些人帮你不求回报,不会给你带来心理重负。好的朋友总是在问"我如何帮助你?""我替你做些什么?"这样的朋友会让你也学会帮助人,让你愿意与人分享你的经验与收获。一位总爱算计你的朋友总会考虑如何利用你为他做些什么,如何利用你们的关系从中渔利,这样的人应该避开他。

肯尼迪总统有句名言:"不要问你的朋友能为你做什么,要问你能为你的朋友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