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追根溯源
(1)握手礼。握手的起源有两种说法:①源于猎手的风俗。史前时期,人类的祖先在狩猎和战争中,手上经常拿着石块和棍棒等武器,他们遇见陌生人时,如果大家都怀有善意,便放下手中的东西,伸出一只手来,手心向上,表示手中没有武器,走近之后互相抚摸右手,以示友好,这样沿袭下来,便成为握手礼。②源于骑士行为。在中世纪的欧洲,骑士之间拚杀争雄之事时有发生。两位骑土相遇,如果没有敌意就伸出右手相握,因为这是防止用手去拔剑的最好方法。久而久之,骑士的行为演化为握手礼。
(2)敬礼(举手礼)。古罗马帝国的骑士彼此相遇时要举起面甲,同时亦向对方显示面部,以示敬意,显示骑土精神和免被自己人误杀。到了中世纪,西欧武土们都去掉了面甲,举面甲的传统演变为脱下头盔或帽子,英国人敬礼时手心向外翻,表明手中无武器,而且双脚并拢,或立正姿势,表示军人气魄。
(3)碰杯礼。古罗马时,贵族之间风行决斗之风。在决斗前,双方要互换一杯酒喝。证明酒中无毒,在喝酒之前,两人要各自向对方酒杯中倒人自己杯中的酒,然后一饮而尽。久而久之,传习下来,喝酒便非要碰一下杯子才算有礼貌。
(4)下半旗。亦称降半旗,是表示哀悼的一种礼节。使用时先将国旗升至杆顶,再降到离杆顶的1/3处。这一礼节源于英国。相传1612年,有艘英国船"哈兹伊斯"号在探寻一条海上航线时,船长被北美洲海岸的爱斯基摩人所害。在返航时就以降半旗的方式向死者致哀。久而久之,以降半旗表示哀悼成了国际惯例,一直沿袭至今。现在一般说来,只是在一国主要领导人逝世时才下半旗。
(5)名片。名片是表示姓名、单位、职务、住址和电话号码等情况的卡片,在社交中广泛利用。名片源于我国。名片古时称"名刺"或"谒",因刺上要写明姓名爵里,故亦称"爵里刺";明清时称。"名贴",沿用到解放前夕称"名片"。最初用竹简、木简,后来逐渐被纸所代替。
(6)鸣礼炮。鸣礼炮是国际上接待国家领导人时使用的一种礼仪。源于英国。400多年前的英国海军用的是火炮,当舰船进入另一国港口之前,或在公海与外国舰船相遇时,便自动放空炮,以表示无敌意,对方也相应以鸣炮回敬。久而久之,鸣炮便成了国际惯例,成为重大庆典和隆重迎宾仪式经常使用的一种礼节和礼遇。一国元首到别国正式访问,通常要鸣放21响礼炮表示欢迎。
(7)吃了吗?"吃了吗?。是我国人民相互见面打招呼的一种最常用的语言。过去,在较长的时期内,占我国绝大多数的劳动人民生活十分艰难,很多人食不果腹衣不遮体。那时,人们经常想到的是能不能经常有饭吃,人们之间所互相关心的也是能否吃上饭的问题,因此,人们在互相见面时最常问的就是吃过饭没有。久而久之,约定俗成,"吃了吗?"竟成了见面打招呼的普遍用语。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这种习惯正逐渐被一些世界通用的礼貌用语所取代。
(8)剪彩。剪彩的仪式来源于美国。在20世纪初,美国的一个小镇上,一家商店即将开业,店主在门前拉了一条带子以阻挡蜂拥而来的顾客进人店内,同时也为了吸引更多的顾客。正在顾客迫不及待要进入店内购物的时候,店主的小女儿牵着一条小狗突然从店内跑出来,那条狗若无其事地把店门上拴着的布带子碰落了,等候在门前的顾客以为是店主开张志喜的新花样,便一拥而人,争相购物,从此小店顾客盈门,财源茂盛。店主从这一次偶然的事故中得到启迪,在此后开的几家连锁店开张时也如法炮制。后来人们纷纷效仿以讨个吉利,并赋予它一个美妙的名称——剪彩。
(9)哈达。哈达是我国藏族和部分蒙古族表示敬意和祝贺的长条丝巾,多为白色,也有黄、蓝等色。哈达源于佛教初兴之时,《如意藤》载:释迦牟尼在世时,古印度舍卫城的商人,去楞伽岛锡兰经商,他们以歌唱之佛法使楞伽岛女王珍珠藤听后陶醉不已,对佛产生了深深的敬仰。商人回国带去女王的求佛保佑信,释迦佛为女王送去一条画有自身像的丝巾。女王一见画,便进入静虑之静的境界。这里所言丝巾就是哈达。元朝之后,萨迦班智达、巴斯巴在蒙古境内广说佛法,加深了与蒙古的来往,哈达的用途、地位已有变化。随着哈达的普遍应用,出现了各种互献哈达的礼仪,成为藏民族表示互尊的一种特有习俗。
(10)13溯源。13是欧美及信奉基督教的国家所忌讳的数字。如宴席不宜13人同席;影院不设13排;门牌号码、旅馆房间用12B代替13;船只起航、飞机试飞不安排在13号……这一禁忌的起源说法不一:①源于一个北欧神话:在天国款待阵亡将士的宴会上,有12人在座。席间,突然闯进一个不速之客——凶神罗基。由于这个第13者的加入,给诸神带来了灾难。参加这次宴会的最高之神奥丁之子——光神鲍德罹难。此后,诸神一蹶不振。故人们认为13是个不吉利的数字。②源于《圣经》。当年,耶稣和他的13个门徒共进晚餐,13个人中有一人出卖了耶稣,最后的结局是,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那一次聚餐就成了最后一次晚餐。故人们忌讳13这个数字。
(11)"73、84"溯源。我国民间有一种"73、84,阎王不叫自己去"的说法。这种说法使一些人误以为73与84是两道难关。据传此说法与孔孟有关。旧时按虚岁计岁,孔子活了73岁,孟子活了84岁。封建社会,孔子被尊为至圣先师,孟子被尊为亚圣之人。一些人认为圣贤之人尚在这个岁数上死了,普通人更难活过这个岁数。于是有了此说。
(12)敬老习俗。尊敬老人是我国传统的优良风尚。敬老习俗起源很早。孟子说过:学校要用奉养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来教育学生。少者行路时遇见老人,不论相识与否,应帮老人携带背负之物。又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就是说不仅要尊敬自己的老人,也要尊敬别人家的老人。后来这种敬老的习俗慢慢地传开,于是形成了一种风气。
(13)西方点烟禁忌。西方人点烟时,在为第二个人点完后,总是把火熄掉,稍停,重新打火再为人点烟,不会连续给三个人点烟。据说在1899年英布战争中,一天晚上,不少士兵因抽烟暴露目标而被打死。因点前两支烟时暴露了目标并使敌人有时间瞄准,所以点第三支烟时正好被打着。因此至今人们还忌讳点燃这倒霉的第三支烟。
(14)叩指礼。在我国,同桌就餐或饮茶,无论是谁给对方斟酒或倒茶,对方会立即把手指弯曲,以几个指尖在桌面上轻轻敲打,以示感谢。这就是叩指礼。
(15)"坤"字代表女性的由来。坤字是女性的代名词。如"坤包"、"坤车"、。坤表"等,均表示女用之物。"坤"始见于我国古代《周易》,其中乾和坤两个卦名,指阴阳两种对立势力,阳为乾,阴为坤。《系辞》上说:"乾道成男坤道成女。"后经演变,人们就以"坤"字代表女性了。
(16)接吻礼。起源于古罗马,由于当时禁止妇女饮酒,故此男人回家后,常常检查妻子是否饮酒,便凑近它的嘴边闻一闻,这样沿袭下来,便成了夫妇见面的第一道礼节。
(17)扫尘的由来。扫尘是我国民间在春节前(一般为腊月二十三)进行大扫除的习俗。这一习俗源于尧舜时代。4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重视居所的卫生。为了及时除尘,夏代的少康发明了扫帚。有了这种除尘工具,人们每天都要进行扫尘。已出土的一些商周时代青铜器上,就有从事洒扫的人形铭文。宋代吴自牧《梦梁录》中的《除夕》一节写道:"不论大小家,俱洒扫门板,去尘秽,净庭户。"春节前大扫除,据说是为了不给即将上天的灶王爷带上人间的尘土,因为腊月二十三是送灶王爷上天之日。
(18)女孩称"千金"的由来。女孩称"千金"与我国古代的货币单位有关。我国秦朝以一镒为一金,汉以一斤金为一金,值万钱。因此"千金"用以比喻贵重之意。如"一字千金"、"一刻千金"等。由此及彼,后来,凡富贵人家的未婚女子身价百倍,因此被尊称为"千金"至今。现在,"千金"已成为任何盖通人家女孩的敬称。
2礼仪大观
(1)中华民族礼俗
拜年礼俗。拜年是春节里的传统习惯,不仅是欢度佳节的一种形式,也是人们互相交往,联络感情,表达心愿的一种手段,更是欢乐愉悦的一种表示。拜年应注意以下几点:时间选择妥当,注意衣着整洁;讲究称呼的规范化;拜年时的"吉利话"要说得适宜,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祝贺语;举止、姿态文明适度;拜年时欢闹有节制,保持适中,不能妨碍别人。
尊敬师长礼俗。尊敬师长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荀子在《礼论》中说:"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本也。"把尊师提到了"礼之本"的高度,人们在家里大都供养"天地君亲师"的牌位,把师当成顶礼膜拜的对象。中国古代是有森严的宗法等级制度的,但"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这种不论贵贱贫富,无疑是中华民族文明礼貌的精华。
尊老敬贤礼俗。我国尊老敬贤的传统,可以追溯到大舜时代,那时就有宴享老年贤人的礼制,称为养老。《记》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真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养……。"儒家的这种敬老思想深得民心,因而敬老的美德与礼仪代代相传。
满族礼俗。满族非常注重礼节,讲究礼貌。平时相见都要行请安礼,如见到长辈,要请安以后才讲话,以示尊重。最隆重酌礼节是抱见礼,就是抱腰接面礼。一般亲友之间,不分男女均行此礼,以表亲昵。
朝鲜族。朝鲜族素有敬老爱幼、礼貌待人习惯。老年人在家庭和社会处处受到尊敬。家庭内部,晚辈不得随意与老人同桌,平常对老人说话要用尊称,老人外出全家都要鞠躬送行。在途中遇到老人不仅要让路,而且要问候请安。
维吾尔族。在节日或喜庆日子,他们喜欢以抓饭招待客人,这是维族人独具风味的民族食品。维族人能歌善舞,素有歌舞民族之称
蒙古族。蒙古族世世代代生活在草原上,"大年"和"小年"是蒙古族较重要的节日。小年是腊月二十三,;也称"祭灶"。家家在灶神面前烧香、敬恭。然后全家人在一起吃团圆饭。"大年"叫"查干萨勒",意思是白色的新年。按习俗要拜两次年,三十晚上辞旧岁拜一次,正月初一迎新春再拜一次。"那达慕"大会则是蒙古一年一度的传统盛会和节日。"那达慕"是蒙语娱乐游戏的意思,内容包括传统的射箭、赛马和摔跤比赛,俗称男子三项"那达慕"。
(2)手势。
很多人在和别人交谈时喜欢用手势来表达自己的意思。但相同的手势所表达的意思在世界各国千差万别。
在美国,数数是从拇指食指开始向小指方向数过去的。所以,"2"的手势就相当于中国"旷的手势。拇指朝下,表示"差"或"坏"。食指和大拇指搭成圈,剩下的三个指头分开向上伸直,表示"OK"、"同意",而在巴西,这个动作表示"肛门"。巴西人表示"OK"、"同意"是握紧拳头,冲空中伸出拇指。
在拉丁美洲国家,手心向下表示动物的高度。表示小孩的身高要把手心向左或向前,手指第二关节弯曲。如果用手心向下的方法表示孩子的身高,会被看作有意侮辱人。
俄国人把手指放在喉咙上,表示吃饱了;而日本人做此动作却表示被人"炒了鱿鱼",即被开除了。
意大利、西班牙和拉丁美洲人用左手食指放在眼睑上往外一抽,表示提醒别人注意;如果您跑到澳大利亚去做这个手势,就会惹来麻烦,在那里,这个动作是表示蔑视。
日本人鼓掌用手指拍击表示欢迎,在英国却意味着演出不成功。
将手朝下一挥,在阿根廷、乌拉圭和委内瑞拉意为"好样的",而在秘鲁却表示"弄错了",在智利又成为"搞出什么事了?"
北美达科他的印第安人,屈臂用食指指胸为"我",伸臂指前方表示"向前去",握拳向下落表示"到家",三者连贯起来意思是"我要回家"。
(3)见面礼俗。
日本。人们使用最多的是鞠躬礼。当结了婚的男士上班时,他的妻子会鞠躬送他出门,到了公司遇到同事,便会一个接一个地鞠躬。初次见面时要鞠躬,问候礼是30度,分别时行45度。常用的礼貌用语是"您早"、"您好"、"晚安"、"对不起""拜托了"、"初次见面,请多关照"、"失陪了"等。
韩国。韩国人大多彬彬有礼。见面时,互相致意问候已成习惯。他们常先施鞠躬礼,后施握手礼,男子见面微微一鞠躬,然后互握右手或双手,彼此问候,韩国妇女很少握手。对长者、上司都要用敬语讲话。迎接客人不论是对先生还是对女士都要微微一鞠躬。
菲律宾。菲律宾人的家庭中仍保留着吻手的礼节。每天早晚必须对上辈行吻手礼。与上辈或其他客人谈话时,必须用恭敬的语言来表示礼貌。长辈谈话时,作儿女的不能随便插话打断。高声谈话,会招人非议;哈哈大笑,被认为是无理的举动。从别人面前或中间经过时,必须弯腰,两手下垂,说一声"对不起,让我过去可以吗?"
泰国。泰国是一个礼仪之邦:泰国人很讲礼貌,通常行合十礼。行礼时稍稍低头双手合掌,十指并拢,举起,轻轻接触脸部与胸部之间的身体某一部位,互致问候:"你好"。致合十礼时,对不同身份的人有不同的要求:①小辈或下级双手可举至前额;②平辈相见举至鼻齐;③长辈或上级还礼时双手不超过胸。
美国。美国人以不拘小节而著称。美国人见面可能直呼对方的名字,也不一定跟人握手,往往只是笑笑,说声"嗨"、"哈罗"算是打招呼。同样,在社交场合,散席或业务会议散会时,也不一定跟每一个人道别和握手,往往只是向大家挥挥手或说一声"好了,再见吧。"
法国。法国人见面时常亲面额或贴面额,长辈对小辈亲额头,爱人和情侣之间行接吻礼。
法国人很注重。女士第一"的礼仪(又称女士优先原则,许多西方国家都讲究此礼节),不论是走路、人室、开门、入座,一般都让女士先行,拜别时先向女主人致意和道谢,与妇女共餐时,上菜敬酒,也是先女后男。
俄罗斯。俄罗斯人常用的礼节是拥抱、接吻、握手、鞠躬一男人一般吻女人的手背,女友或男友之间吻面额之下,父母吻儿女的额头,艺术界通常接吻。且男女无别。
德国。德国人行握手礼,男女无别,就连中小学生见面时,也互相握手问候。德国人待人接物也很讲礼貌,他们离开时告别,见面时问候,"谢谢"随口讲,"对不起"不离口。
在非洲刚果一带,人们见面时,双方先互相伸出两手,然后躬下身子吹几口气。
中非某些部落向人问好时,两手紧握在胸前,然后微微点头,拍几下手掌。
非洲坦噶尼喀湖畔的部落见面时,先拍肚子,然后鼓掌、握手。
大洋洲一些岛屿上,人们相互用中指勾住,把对方略向自己身边拉一下。
太平洋巴斯赫群岛的居民行礼时,先站得笔直,两手握拳高举过头,然后把拳头放开,自然放下来。
日本库页岛和北海道的土著民族见面时,双手合十举向前额,掌心向外摊开,然后拍拍自己(男人拍胡子,女人拍嘴唇),再握手。
有些马来人见面时把手指并在一起,互相把手面手背轻轻地拍一下,然后把手贴住嘴唇或额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