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同孩子处好关系的100妙招
5857000000015

第15章 父母如何说,孩子才会听(1)

切忌说那些让孩子无法插嘴的长篇大论

不论是唠叨也好,长篇大论的说教也罢,这些都达不到教育孩子,让他们改正自己的不足的目的。如果当着很多人的面,你的孩子让你感到恨不得有个地缝钻进去,你该如何对待他?打他、不理他,还是有什么好的办法制止他?要给一个充满好奇心,并且有使不完精力的孩子界定条条框框绝对是一件有难度的事情,但也并不是绝对实现不了,家长应该掌握一些这方面的小技巧。

1.无论孩子做出什么出格的事,家长先要保持冷静。

在训斥责骂孩子之前先静下来想一想孩子为什么这么做。当孩子的举动不合时宜时要保持冷静确实很难做到,但你要记住孩子也许并不是有意在使坏,他并不完全了解自己的行为会带来怎样的后果,就比如他并不知道在奶奶家的春节聚会上往墙上乱涂乱画是非常不礼貌的行为。

2.放弃长篇大论的说教。话语要简单、明了,但不一定要大声。

简单明确的语言是最有力度的。让孩子放弃不适宜的举动需要一定的技巧,说教根本无济于事。要尽量用简短的话表述自己的意愿,话越短效果越好。不管说什么事,都要针对事情本身,态度不要过激,如果孩子说话的声音过高,你可以轻声提醒他。

3.说出自己的感受。

引导孩子站在你的角度想问题。家长和孩子进行有效沟通可以分为两种不同的情况:第一,当家长和孩子的状态都好的时候,可以一起就某一社会现象进行讨论交流,共同商讨一些有趣的、正向的话题,可以起到增进感情的作用。第二,当家长和孩子有一方或双方都面临“不舒服”的心理状态时,尽量能够直接表达“自我感受”,而不是命令性的语言。

看到孩子在看电视,一直不做功课,家长可以对孩子说:“宝贝,看到你一直看电视却不学习,我心里感到很焦虑,不知道怎么办好。”听到这样的话,孩子肯定不会有抵触情绪,反而会反过来为父母考虑,使矛盾变成一次沟通双方思想的机会。

4.在无关紧要的事情上冷处理,分散孩子的注意力。

有时候反复强调你不希望孩子做某事,反而起到了强化这件事的意识,分散注意力的效果更好。举个例子,假如你的孩子特别爱抠鼻孔,就不要让他的手闲着,让他的手中总是有玩具。当然,在孩子做出危险举动的情况下你必须直截了当地指出来,比如在超市摇晃堆在一起的易拉罐,或者打其他孩子等。

5.在时机不对的时候选择沉默,之后再解释。

孩子说脏话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但是在孩子故意说脏话并期待你的反应的时候,沉默是最好的方法,当然,假如孩子在静静的图书馆中突然大声说“该死”,你不可能对此做到无动于衷,你可以轻声但坚定地告诉他:“这个词很不好,你不应该这样说”,然后在离开图书馆后再向他作解释。

6.不要只挑错处,当孩子做对了某事,要多鼓励孩子。

引导孩子做正确的事情好于纠正孩子的错误。只有当孩子做错事时才予以关注是不对的,如果孩子的表现很好,应该适时给予鼓励,这会增加孩子的自信,有助于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孩子有效沟通:爱唠叨的家长还面临着一个最紧要的问题:不知道如何正确地和孩子进行有效沟通。如果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沟通质量高,所有的问题都可以通过简单的交谈来解决,根本不需要“唠叨”出场。

名人谈教育

生产劳动和教育的早期结合是改造现代社会的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

——马克思

把握好与孩子交流的时机

在很多介绍交际学的书中都提到,说话要注意场合,家长在和同辈的成年人说话时一般也都会注意到这些,可是由于很少有家长能做到将自己的孩子看作有着独立人格的人来看,因此在和孩子说话时不够讲求方式和场合,从而导致交流失败。教育子女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很多家长常常抱怨现在的孩子难教。可是,家长如果能处处留心观察,准确捕捉教育的最佳时机,适时地对子女进行引导和教育,也完全有可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在你刚刚发现孩子的某种不良行为时。

拔小树易,摧大树难。大量事实证明,孩子养成恶习往往与第一次发生不良行为时未能及时得到指正密不可分。很多孩子做了错事,往往主观上并未意识到。家长若能在孩子的某种不良行为刚刚露头的时候,紧紧抓住这“第一次”不放,及时地对其进行明辨是非、详陈利弊的教育,必能帮助孩子打下良好道德品质的基础。

2.新的起点让人充满希望,对孩子的要求也最好在新时期开始的时候。

不要随便给孩子下定义,不要说诸如“你真笨”“你这辈子没救了”等给孩子定性的语言。任何一个被认定的“坏”孩子,在其失足或犯错之后也都存在着悔过自新的本能。如果家长在他们立志发奋、决心从头做起的时候抓好时机,对其进行教育和鼓励,必能有效地促其变好。这种时机便是各种新时期刚刚开始的时候。

3.孩子受到委屈或挫折的时候。

当孩子没有做错事而被人误解,或好心办了坏事而被人责怪时,他们往往认为别人是故意和自己过不去,因而由于委屈而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此时家长若能以冷静、宽容和理解、同情的态度帮助孩子分析前因后果,帮助他挽回局面,使其得到客观公正的对待,孩子必然会产生感激之情。

6.在孩子明知道自己做错了,有悔过之意的时候。

小孩子也会有自责的情绪。孩子在犯了大错或闯了大祸的时候,大多会产生畏惧感、负罪感和内疚感。此时,他们比平时更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也容易虚心地接受批评。父母若能抓好这一时机,在充分理解、同情和体谅的基础上,帮其总结经验教训,循循诱导,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相反,父母若抓住孩子“闯祸”的辫子不放,横加责骂,没完没了,却会适得其反,使其破罐子破摔,无心思改。

7.孩子羡慕他人取得的成绩的时候。

只要没有收到压制和打击,每一个身心健康的孩子都有争强好胜、不甘落后的共性。因而当朝夕相处的同伴取得了突出的成绩时,他们表面上可能装得满不在乎,其实心里却在暗下决心一定要追上和超过对方。因此,父母应善于抓住时机,对其进行指导,向孩子提出适当的目标要求,促其将一时的热情转化成持久的行动。

8.对某一事物产生浓厚兴趣的时候。

孩子都会被某样新鲜的事物吸引。当孩子对某一事情如绘画、弹琴、踢球等产生浓厚兴趣时,往往产生积极追求的欲望,他们会自觉地去寻求知识、去刻苦努力。父母应该尊重孩子自己的兴趣选择,而不应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孩子,逼其去做不愿做的事,学不愿学的东西。聪明的父母大多支持孩子的兴趣爱好,并帮他们入门,发展的过程中对其进行正确、科学的引导,教其平衡发展,夯实知识基础,厚积薄发,少走弯路。

9.初次参加集体活动或不知所措的时候。

孩子也很注重自己的“面子”。大多数的孩子都不希望自己在集体活动中因为乱了大局、坏了大事而在同伴面前出尽洋相;相反,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希望自己的言行能受人表扬、受人夸奖。家长可以巧妙地利用孩子的这种心理,抓住搞大型活动(如校运会、艺术周、参观、春游等)的大好时机,适时地对孩子进行遵纪守法、热爱集体、团结互助等教育。

10出外做客或家中来客人的时候。

孩子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喜欢听好话、受表扬,而不希望在客人面前现眼。因而当父母带其外出做客或家中来客人时,孩子的言行会不自觉地“规矩”起来,平时的许多劣性也会自动隐匿起来。家长如能抓住这个时机,在客人面前适度表扬孩子的优点,他将会引以为豪而继续发扬。

名人谈教育

使教育过程成为一种艺术的事业。

——赫尔巴特

关注孩子的实际行动比追问孩子的问题更重要

有些家长对孩子的担心很多,总希望孩子的任何行为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下,否则家长就会感到不安,生怕孩子做出出乎意料的事。不知道孩子交什么样的朋友,怕孩子交了坏朋友;不知道孩子在学校学了什么知识,害怕孩子在学校没有认真听讲;不知道孩子在做些什么,害怕孩子有不健康思想;不知道孩子吃了什么,还怕孩子挨饿受冻……每个家长都有太多的担心,所以家长总是希望了解孩子多一些,可又不能24小时看着孩子,于是,很多父母开始像审犯人一样,动辄就盘问孩子的行踪。可是,这种做法恰恰会引起孩子的反感,反而加深了孩子和父母的隔阂。

其实,只要父母善于观察,完全可以大致掌握孩子的思想动向,再针对其进行教育。孩子的行为是多种多样的,孩子的每个行为后面都有和成人不太一样的原因,抓住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下面就让我们解开孩子内心世界的密码。

1.插话

听到孩子插话不要厉声斥责孩子,只要给孩子讲清楚礼貌和插话之间的关系就可以了。孩子打断别人的谈话,并不是孩子故意在别人面前让父母感到难堪,这是由他的年龄特征引起的。这表明孩子对讲话中的部分内容感到好奇,迫不及待地想解决心中的疑问或者别人讨论的内容,他曾经听说过或有点似懂非懂,急于想表现自己,讲一讲自己的看法,还有可能表示孩子独自玩耍或独自尝试着做某件事遇到了困难。

2.说谎

都说孩子不会撒谎,事实上不是这样的。当孩子想得到某种利益,或者逃避某种惩罚时,他可能会选择撒谎。在大多数父母的眼中,说谎就是小偷儿的开始。因此对说谎的孩子严加责备。实际上孩子根本不懂说谎和小偷儿究竟有什么必然联系。对孩子来说,与其说不懂,还不如说这两者之间没有任何联系。孩子的大部分谎言来自想像、愿望、游戏和无知,也有出自辩解或引人注目的目的。无论哪一种都不属于真正的谎言,更不至于发展成性质恶劣的偷窃行为。如果不能充分理解这一点,就谈不上正确的处理办法。我们应该认清隐藏在谎话背后的孩子心理,采取与其心理状态相符的办法解决。

3.忌妒

争强好胜的孩子容易忌妒,是对小伙伴中智力、名誉、地位、成就或者其他条件比自己优越的孩子怀有的一种不安、痛苦或怨恨的情感。一般来说,对孩子的忌妒只要很好地教育引导,便可以化压力为动力,激发孩子发奋上进,相反,如果不能很好地引导,就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对于忌妒的孩子,家长应采取心理疏通并辅之以思想教育来消除。

4.撒娇

父母过于溺爱的话,孩子就爱撒娇,生病、身体不舒服时,容易撒娇;午饭后和晚上睡觉前会撒娇;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由于不熟悉环境而感到不开心时也会撒娇。这些撒娇是难免的,也是正常的,是亲子情感交流的一种形式,父母都应予以理解,并给予安抚。但是对那些稍微有点不顺心就故意发脾气撒娇的孩子,父母就不能听之任之、百般迁就了,否则会使孩子养成任性、霸道的性格。

5.不合群

经常自己玩的孩子会因为对其他的孩子感到陌生,而表现出不合群。有的父母总担心孩子出门惹是生非,总是把孩子关在家里,不让他们接触同龄孩子,渐渐地孩子就会表现得特别怕生,不敢和同龄人接触;或者脾气不好,同龄人不喜欢和他玩;或者变得以自我为中心,只要大家不按自己想法去做就会不高兴等,久而久之,孩子就会显得“不合群”。父母可以多鼓励孩子与同龄孩子交往。尽量不要在孩子身边,也不要过问太多,甚至孩子们争吵,哭闹等事也让他们自己去处理,让孩子同各种类型的孩子交往,不要局限于邻居亲戚家的孩子,使他们可以广交朋友。

6.执拗

在很多情况下孩子不按照父母指导的去做,有其深层次的原因。在现实生活中,父母们大都会面临这样的问题:一向听话的孩子逐渐变得执拗起来,不太听话了,你让他向东,他偏向西,带有一种故意性。家长们为此大伤脑筋,连打带骂,但收效甚微,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出现了副作用。那么运用哪种行为规范、采取何种沟通方式,才能处理好此类问题呢?对此,需要认识孩子执拗的原因。孩子的执拗、违抗,只是一种表面现象,在它的背后隐藏着担心、害羞、缺乏自信、害怕挫折等。因此,当孩子执拗不听话时,父母应认清原因,用孩子能接受的方式,循序渐进地使其明白是非曲直。

名人谈教育

智力教育就是要扩大人的求知范围。

——詹·拉·洛威尔

把不便跟孩子说的话写给孩子看

尽管现代社会通讯发达,人们已经无需用传统的手段表达自己的心意了,不过书信作为一种情感载体,依然有其优势。傅雷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和教育家,他写给他的孩子的《傅雷家书》,早已经成为一本脍炙人口的书。此书可谓经久不衰,至今仍在重新印刷。这本书以书信的方式把一位关心孩子成长的父亲的话用平实的、语重心长的语调记录下来,读来倍觉亲切。

不要写官话给孩子看,给孩子的信要真诚。写信给孩子之所以是一种好的交流方式,就是因为这种方式很感人,多是写信人真情的流露。如果父母不能用真情与孩子交流,写信也只能流于形式。如可以把心里话写下来,放在孩子的床头。但是别急着问他看了没有或者看了之后怎么想的。因为孩子肯定会看的,但是他看了之后可能什么也不说。你又有心里话了,可以接着写第二封、第三封信。

写信可以缓和双方的情绪,能让孩子心平气和地接受家长的话。写信可以是多种形式的。比如,有的家庭用“家庭日记”的方式,还有的家庭经常使用留言条。不管怎样,只要你采用文字的形式与孩子进行真情交流,就有可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有些事情父母无法说出口的时候,或者与孩子冲突升级的时候,父母给孩子写信交流,可能比当面开口效果更好。因为父母写信时心情会平静下来,说出的话会中肯一些,而孩子看到父母的信,自然会有些反思,可能会更容易理解父母。

1.给有情绪波动的孩子写信。

稍大一些的孩子最不喜欢别人把他们当成孩子看,因此,即便自己遇到困难,也往往不愿意让父母知道,希望自己能够在父母面前维持自尊。父母在劝慰孩子的时候,也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哄孩子,因此,有些父母就不知道怎样与孩子沟通才好。这时候,父母不妨给孩子写一封信。收到信后,孩子往往能够心平气和地读,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父母的关爱往往能够让他尽快振作起来,同时,他与父母之间的感情自然也增加了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