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唐诗:一场绝代风华
5865100000012

第12章 华夏文明追溯卷(10)

这是一首细腻到极致的小品,每个字词都有着难以穷尽的味道。我们印象中的李白,若不是豁达到可以散尽千金沽美酒的豪士,便是三千白发一夜霜的愁苦,他从来不给人们展示自己的柔情的一面。好似只要一露出心底的真意,就会惹来人们的讥讽。我们又哪里舍得讥讽这样一位诗人呢,即便他端着酒杯在我们面前嚎啕大哭,你我也知道这碗酒终归是要一饮而尽的,随后玉口一开,便是一片锦绣。

在我们都不经意的时候,这位诗仙还是偶尔会像是小孩子一样耍一耍心性,写下一些或许只有自己才能读得懂的字句,闲来无事读读,独自笑笑,日子也就过去了。

李白写下的关于明月的诗句中,还有一首也极为别致,这首诗便是带些闲情雅致的乐府诗《古朗月行》: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

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

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

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很多时候,人们常常会怀疑李白究竟是不是仙人下凡。如果不是,那他笔下这些极富有想象力的色彩又是从何而来?若没有亲身经历那天上仙境的生活,又怎么能够如此精细地描绘出这般景致?

在这首诗中,李白完全放下了自己的架子,从一个万人敬仰的高高在上的诗人转身变成为自言自语的梦呓者。,只是在诉说起孩提时的种种回忆,且不管有没有人愿意听。这些故事本不是要哗众取宠的,何必还非要纠结于闻者的多寡呢?

儿时的李白也是天真烂漫的,伸着几根肉肉的手指头依偎在父母身边,脑海中浮现的正是天上这轮亘古不变的明月。只是那小小的脑瓜还弄不明白为什么会有一面瑶台镜半悬在天空中,它又是给谁用来梳妆打扮呢?

如是推想开来,天上一定是住着仙人们的。每当月亮升起,便可看见仙人的两只脚于这盏银盘中若隐若现,而后又隐约寻觅到仙人和桂树的全形。月圆的时候,还能看到白兔在桂枝下面正辛苦捣药。在这个银白色的世界中,一定是没有烦忧的。就像是每月一次的满月一样,一切都是满满的,就连心情也是出奇地知足。

只是月有阴晴月缺,越是不懂这些道理也就越执着于感情的圆缺。当月亮渐渐地由圆而蚀,人们便猜想这是蟾蜍吃掉了月亮。传说月亮被蟾蜍所啮食而残损,因而才会变得晦暗不明。古有后裔射落九个太阳,为什么现如今就没有人拿起弓箭击落那只正在啃噬明月的蟾蜍呢?是应该感慨的,如此现实是要伤却多少孩子的幻想!

那轮明月已经越来越模糊了,不知其是否也沉沦于渐渐明朗起来的夜空中,还是果真被蟾蜍吞进了肚中。再抬头望天,早已经没有什么可以看的了。若在再继续念想下去,反倒惹得自己伤悲。既然已经无可奈何了,何苦还非要给自己加深这份忧愁呢?当初的孩子也已经长大成人,生活摆在面前,能解决掉的事情就去解决,不能解决掉的事情也就随他去吧,何必心伤?内心虽有矛盾重重,即便已经忧心如焚,也还是要一走了之的,除此外别无他法。

蟾蜍蚀月影,幻境化现实,字字皆物语,流水如行文。看不懂的人,只晓得李太白写下满满一篇志异神话传说;看得懂的人,才知道诗人说尽的是人世千百态,是越长大越孤单的故事,是那只有夜寐的时候才会浮现出来的过往。

但愿何时夜不央,羽衣霓裳梦回乡!

它也有忧愁

月是皎洁的,恰似地上看月人的心。越是朦胧,也就越想得心碎。天下何处的月光不是一样的呢,为何偏偏此时此地的月色让人看了半生怜悯半生哀叹。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

谁谓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这是诗人沈佺期的一首代表作《独不见》。月夜晴朗,少妇独坐窗前,不见的是夫君还家日,不见的更是情人思念长。寒意萧萧,落叶飒飒,华屋虽美,若身边没有一个温暖的人儿,心终归还是凄凉的。只是月光或许并不懂得相思,若果真明白,恐怕也早已经带着妇人思夫的心绪飞到边疆了吧。哪怕只是看一眼那披着夜色正在执勤的丈夫,也算是聊表慰藉了。恐怕这样的念想只能永远蛰伏在心中,不敢对任何人诉说,惟独夜半的冷月像是一抹知人愁的色调一样,静静地不发一言,听尽了妇人的心事。

在梁武帝萧衍写就的诗中曾有一个美妇人,因嫁到卢姓人家所以才被人称之为卢家少妇。这妇人名莫愁,生得貌美如花。莫愁命好,所嫁之所也是个富足殷实的人家。为了博得美人欢心,夫君也用煞了心思,甚至不惜用郁金香和泥涂墙。无奈的是,莫愁之名却没有换来莫愁之事。夫君还是离家戍边去了,只留下一座空屋子,伴着她度过每一个春夏秋冬。

后世人多用卢家少妇来代之新嫁娘。诗人沈佺期在这里便是用了这样一个典故。人都说,新婚是女子一生中最为重要的时刻,同时也是最幸福甜蜜的时。然而自上次一别,丈夫已经整整十年没有出现在自家的门前了。雕梁画栋的房间似乎只成为一种摆设,越是在这样的屋子中起居,也就越容易触景生情。尤其伴着秋意缠绵,更让人心生感伤。之前还有书信往来的夫君因着这一场战事也彻底断了消息。那让人牵肠挂肚的人儿啊,究竟是死是活连个音信都没有,这一腔的思念到底应该寄向何处呢?

明月还是当年的明月,十年过去了,它的光华反倒有几分增长。可妇人家怎么经得起岁月蹉跎呢?短短人生,几个手指头一数就过去了,无知的海燕还晓得双宿双栖,只是可怜了空对着轩窗描眉画黛的美艳了。

诗人沈佺期,字云卿,相州内黄(今河南内黄县)人,生于约公元656,卒于公元714年。唐高宗上元二年考中进士,为协律郎,后历任通事舍人、给事中、考功郎。神龙初年,在一次宫廷政变中,张易之的兄弟被杀,沈佺期被牵连流放州崇山,后来又迁台州录事参军。

但凡天底下的文人,总是要历经这样一个曲折多变的人生。一旦身处政治中,又有许多不能明言之处因而也多愿意借助于妇人之名来讲出心思。

然而妇人终归都是思夫的,思夫就要怨恨戍守的事情。恐怕后人永远都不会得知,在外流亡的诗人,究竟是把自己化作了女子对窗自怜,还是把自己的满腔悲愤都臆想在故乡的妻儿身上。

可恨这一场战事,把多少少年情谊挥刀斩断,纵然有一天能够重圆,谁还能保证得了这份感情果真如同当初一般真挚,如同新婚时一般甜蜜,如同从来没有这家国恨一般享太平?

从没有人想过,这轮明月是否承担得起人们寄予它的思念。多少人儿在边关,就有多少人儿在故乡,彼此间的距离全都凭借着同时笼罩大地的一抹月色来念想了。女子思夫,不也正是夫君思妻的故事!

中唐诗人杨巨源写了一首《长城闻笛》,便表现出了长城边关上的种种寂寞和悲凉的心情,以及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是夜,风凄冷,月凄凉,笛凄惨,惟独落得人儿满心忧伤,却也终是无可奈何地任凭岁月流逝,妇人守空房,战士戍边疆。

孤城笛满林,断续共霜砧。

夜月降羌泪,秋风老将心。

静过寒垒遍,暗入故关深。

惆怅梅花落,山川不可寻。

在这样的夜晚,甚至连长城都显得孤寂,。也静得让人心伤。若不是从远处传来的这一缕笛声,恐怕许多人都要眠在自己的回忆中了。然而,奏出笛声的人并没有想到,自己无心插柳,却引来一片唏嘘。笛声像是长了翅膀一般飞进树林中,绕过棵棵树木,更显得百转千回,断了人肠。

遥想起家乡深秋时节的捣衣砧声,此等回忆也就引得泪水横流。这笛声,偏偏勾起了归顺的羌族人民的心绪。天寒地冻,人心却更冷,人在边疆心在故乡,这又岂不是笛声惹的祸?

此时的将士,心中应该都有同样的一个念想,就像是女子向往明月能够遥寄自己的思念一样,男儿泪不轻弹,若是笛声能够带着思念回家乡,这地泪水也算是有了一份慰藉。

只是这一程,山高水深,恐怕终是要散在林深人悄处,便再没有了踪影可循。

这样的故事总是显得哀怨,当帘外月胧明的时候,无论男女,都是要起嗔怨之心的。怨的是这份凄冷,还有这身不由己的处境。

大诗人王维曾经写了一首宫怨的诗歌《秋夜曲》。读过摩诘诗作的人,总是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哪怕他只是简单地白描出了一幅画作,也是要细细地把感情写下来。不是为了写给他人看,只是这样的心绪若敷衍了事,恐怕连自己都对将不住的。

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

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

秋露初生的时候,季节也是该要冷下来了,连刚刚升起来的月亮都带上了几分秋意。摸摸身上的丝绸衣服,确实已经显得单薄。然而也却是懒得换衣服的,这还是要归结于自己了无靠岸之日的心情吧。否则那放在旁边的银筝又怎么会被自己冷落多日呢?夜已深,此时却偏偏显得身后的房子愈加空落。在外是一个人,回屋还是一个人,空间的转化并没有引起丝毫情感上的波澜。如此,还不如在银筝前胡乱拨动几下,或许偶有几个音节还能够把心房暖起来。没有人作伴的时候,也剩下自己是最好的朋友了。

王维虽然没有明说,可这首诗也是化作了女儿家的身份来写的。月从东方起,露是今夜白。虽是清凉,却更显冷寂。远方的丈夫是否知道因为天冷而更换衣服呢,而自己满身的绫罗绸缎又穿给谁看?以乐曲寄情,也只是自己懂得,远方的人儿听不见,这份心思还有谁能听得懂呢?

若是再配上这首诗作的标题,意味就大不一样了。深宫之中的女人,多半是要靠着皇室的临幸来了却这一生的。所谓“心怯空房”,其实是无人临幸的委婉说辞而已。儿女羞涩的情感总是掩蔽得严严实实,一经点破,怨情便跃然纸上。

是要哀怨皇室的多情,还是要埋怨自身的悲苦呢?或许都不是,惟独这座大门紧锁的深宫,才是所有怨情的源头,耗尽一生芳华也敲不开或许并不遥远的情爱之门,空余一怀悲切!,在月夜下寂静地落着眼泪

照不见故乡美娇娘

在唐代的历史中,总是绕不过去安史之乱这一个门槛的。

似乎所有的人都在抱怨这一事情。上至王侯将相,下至黎民百姓,这一场变乱改变了整个王朝的命运,使得本来前程似锦的人们一下子坠入了灰暗的深渊。百姓离家,妻子离散,更有种种苦痛无以言说。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次年正月,安史部将张通晤攻陷宋(今河南商丘)、曹(今山东曹县西北70里)等州。谯郡(今安徽亳州)太守杨万石慑于叛军威势欲举郡迎降,逼迫张巡为其长史(副职),并以此身份迎接叛军。张迎明着接下了这一委任,却率领属下祭祀了皇帝祖祠,之后竟誓师讨伐叛军。当时,单父(今山东单县)县尉贾贲也起兵拒叛,其击败了张通晤后,进兵至雍丘(今河南杞县),遂与张巡会合,二人合计有兵二千人。

张巡是什么人物呢?

张巡,唐代蒲州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他生于唐中宗景龙二年,死于唐肃宗至德二年,死后还被被追封为“通真三太子”。由此可见,张巡这一人在当时可以称得上是名震朝野的。

张巡从小聪敏好学,不但博览群书,文章之事更是信手拈来。成人后,张巡颇有些才干,且亦十分注重气节,更乐于扶危济困。如此一个被人人口口称颂的人物,于开元末年考中了进士第三名。刚进入仕途的,即被任命为太子通事舍人。天宝年间,又曾调授清河(今河北清河)县令,在此期间他的政绩考核在群臣中总是最优秀的。任期满后,又被调回到京城。

人都说十年寒窗读书苦,张巡眼看着自己已经迎来了飞黄腾达的好日子。却不曾想普天下正有多少人和他一样,所有有关于人生的梦想都葬送在一个女人的手中。

当时,唐玄宗的宠妃杨玉环的族兄杨国忠执掌朝政,因其权势显赫,留京待迁的官员纷纷走起了杨国忠的门路。这时也有人劝张巡去拜见杨国忠,但都被他拒绝了。张巡是个文人,是从来不愿意阿附权贵的。然而政治不是写文章,尽管他政绩突出也因此而未能迁升高官。不久,他即被调授真源(今河南鹿邑)县令。

故事从这里才真正开始。

真源地处中原地区,豪强地主很多,他们常与官府互相勾结,为非作歹,鱼肉百姓,其中以官僚豪强华南金最为横暴,当地人称“南金口,明府手”。这样的故事古往今来已经有多少变种了,更多人选择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得过便且过,最后也落得各自安好。张巡到真源之前对华南金即有所耳闻,依着他的心性,哪里容得下如此歹人。最后的结果有些大快人心的味道,他将华南金关押了起来,并依法惩杀。之后,他又铲除了华南金的党羽,又威恩并施,从此人人向善,再也没有敢违法抗纪的人了。

若果真能够坐得稳一方地方父母官,也不枉读了这么些年的圣贤书。只是人在江湖中,终归是身不由己的。

唐肃宗至德二年的春天,安庆绪杀掉了父亲安禄山,自己当上了一介土皇帝。然后派他尹子奇率兵三十万攻打睢阳。张巡听到这个消息后便率领大军来帮助睢阳的太守许远。许远知道张巡擅于用兵,就把兵权全部交给了他。张巡带兵浴血奋战二十余天,睢阳城依然固若金汤。

打仗最害怕的是持久战,张巡也意识到这样僵持下去也不是个好办法,一番思索后,他决定速战速决。于是,才产生了这首《闻笛》:

岧峣试一临,虏骑附城阴。

不辨风尘色,安知天地心。

营开边月近,战苦阵云深。

旦夕更楼上,遥闻横笛音。

这还要讲起另一个缘由。在张巡决定速战速决后,他一改往日军中击鼓报更的习惯,取而代之的是军中的乐器——横笛。张巡在成为一位好将领之前,先是一个好文人。当听到笛声时,涌上心头的是便是比笛声更加悲凉的情绪。

军中的白天,是忙于厮杀的,张巡自然没有心思去想想清楚征战到底给自己带来了什么。性命尚且难保,又怎么会去空发感慨?只是再血性方刚的男儿,也禁不住夜的凄冷。月色铺在城外,不因战斗双方的立场不同而有所偏爱。城楼总是要立得高高的,在挡住了叛军攻城的同时,也把这么多黎民百姓困在了城中。

明明是同一个牢笼,却圈囿住了两军中每一颗和平之心。纵然身为士兵和将领,相信也没有一个人愿意看到杀戮。只是为了那或许这一生都不曾得见的各自君王,手中的刀刃就要落在对方脖颈之上。

城外全都是叛军,上天给他们各自安排了什么样的结果是无从得知的。打开城门,只为了能够多呼吸一口城外的空气。这气息,上一次的印象已经不知道是什么时辰了。抬头看天,那轮明月似乎离得更近了一些。可月亮又怎么会变换距离呢,是我们离胜利更近还是同失败更亲密?不论最后的胜败,唯一可以猜得中的便是一定会死去很多人,是要看着鲜血从每一个活生生的身体上榨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