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化是人民群众创造出的最古老的生活情趣,它的根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发展的初始阶段;民间文化同时也是最年轻的流行文化,因为它仍然活生生地存在于各时期的日常生活中。民间文化同时也是整个社会文化的基础,且具有极强的生命力。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对于幅员辽阔、历史悠久的中国来说,各地的风俗习惯蔚为大观。每一种民俗都有它的历史渊源、美味传说、独特情趣以及广泛的群众基础,经过千百年来一代代的演绎和发展,中国民俗日益呈现出独特的魅力,从而形成一幅描绘百姓生活的民俗画卷。
浸泡出来的日子
这一个民族是最喜欢饮茶的,茶叶这种特殊的饮品成就了多少雅士的一番情思。作为茶的故乡,茶叶更在很早时候就被定义成为“国饮”了。只因中华民族又被称之为“诗国”,茶和诗之间这才架起了密不可分的渊源。
要论起茶诗妙品,自然也和盛唐脱不了干系。君子之交,本是淡如清水,却只因为放进一两片茶叶而使之味道变得清香起来。眼看着白水的颜色一点点被浸染出些微茶渍,这份友情也在岁月的磨砺中变得浑浊,或是历久弥坚,或是如同泡久了的茶水一般且清澈了去,直到彼此再没有了瓜葛。
但同友人相聚,把酒话别算是一种意境,品茶听曲也总是有着很多情调在其中。李白也曾经和友人一边啜饮着茶水,一边吟唱各自的心声。这样的场景,若是放到时下,怕也算是最清闲的生活了。
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
李白
常闻玉泉山,山洞多乳窟。仙鼠如白鸦,倒悬清溪月。
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根柯洒芳津,采服润肌骨。
丛老卷绿叶,枝枝相接连。曝成仙人掌,似拍洪崖肩。
举世未见之,其名定谁传。宗英乃禅伯,投赠有佳篇。
清镜烛无盐,顾惭西子妍。朝坐有馀兴,长吟播诸天。
不得不再次提到李白的神仙崇拜。只要是他爱上的事情,只要稍加想象力的发挥,就会显得如此峻秀,哪怕只是深山凹里的种茶之地,在李白的笔下也化作了仙气腾腾的胜境了。虽然经常听人说起玉泉山,说是在山洞里还有很多钟乳石倒悬着,初入洞中便能感到寒气逼人。这样的山洞总是要成为蝙蝠的住所,但这里的蝙蝠却有些大不相同。它们全都长得像是白色的乌鸦,偏偏和人世间的现实成了相反之志。甚至连天空中的明月,也都成了地上湖水中的倒影。
走入此地,常人哪里能不多出几分惊讶之情呢?
此时所喝的茶便产生在这里。正是这些聚集了天地之灵秀的奇石才能孕育出如此不同于一般的饮品。山泉水寻不到源头,却经年流着,从没有停歇。经过此水滋润过的山中植物大多也都有了却病延年的功效。据说,此地常见到的植物纵然并没有响亮的名字,但其根系却可以润肺止咳,哪怕只是在身上随便擦一下,也可以把肌肤好好地保养起来。这果真是一簇珍宝了。
眼前绿丛中的叶子都已经卷了起来,枝条相互连接着,像是仙人掌一般,但却要比人的肩膀还要厚实几分。纵然已经云游天下数年光景,如此奇特的茶叶李白也是生平第一次见到。有关于此茶叶的种种传闻,更给他打开了一扇惊异的大门。没有人知道此茶叫什么名字,恐怕这还得去翻阅那些早已经被灰尘覆盖的古籍才能寻得到一些蛛丝马迹。
然而这些终归都是无关紧要的事情。此生得此佳饮,若不趁此良机好好品尝却还要去想着这些闹人心的事情,岂不是最浪费了大好饮品?最应该感谢的人自然当属赠茶的禅伯,恍惚间便看到镜子中的你我二人对饮,再看看对方写得一手好诗句,这又让诗人想起了自己东施效颦的行径了。人生得遇一知己,是多么难得的事情。眼下茶味无穷,也只有引吭高歌才能说尽这些意境了。
这一日,醉掉的不是烈酒。纵然只有清茶,也让人忘掉了南北西东。
所幸这个世界上、这个国度中、这个年代里,品茶的不只有李白一个人,写诗的更不只有他一人。白居易也曾写下许多有关于品茶的诗歌,如今读来,更觉得啜饮之妙。可白居易终是和李白有着不一样的风骨,就连写字这件看起来极小的事情也都有着万千差别。李白是为能得以饮到人世间的极品之茶而高兴,可在白居易看来,所谓的快乐总是因为生活无扰、身体无忧,心里面坦荡了,才能够忆起昨日的种种。于是提笔,写就了这首《睡后茶兴忆杨同州》:
昨晚饮太多,嵬峨连宵醉。今朝餐又饱,烂漫移时睡。
睡足摩挲眼,眼前无一事。信脚绕池行,偶然得幽致。
婆娑绿阴树,斑驳青苔地。此处置绳床,傍边洗茶器。
白瓷瓯甚洁,红炉炭方炽。沫下麹尘香,花浮鱼眼沸。
盛来有佳色,咽罢馀芳气。不见杨慕巢,谁人知此味。
白居易毫无牵挂,开篇便说是自己喝了太多的酒,这才导致了一场昏昏之梦。这份洒脱情,哪里是凡夫俗子所能体会到的呢?得以饮酒之时,也不多想,放开肚皮饱饱地喝够;得以吃饭之时,同样也不多想,既然肚饥了也自然要好好地吃一个痛快。酒足饭饱,再美美地睡上一场春秋大梦,人生乐得如此逍遥,哪里还有其他苛求?
只是当睁开惺忪的睡眼时,眼前的一切全都恢复了常态。若是再努力回忆,大概还记得昨夜杯盘狼藉的场景。但一场大睡后,一切都变作了梦境。起来独自绕着池边散步,一边享受着这份闲情,一边更享受着眼下的风景。绿树婆娑,青苔斑驳,眼见大好的日光,又怎么能白白浪费掉?索性安置好床榻,连洗茶用的器皿都一并搬过来。瓷瓯白净,炭火正旺,当菊花的香气随着开水的注入而从茶叶中一点点散发出来的时候,看到的是茶叶翻滚,闻到的却是沁人心脾的芬芳。只需要淡淡地一口,便觉余香无数。只是这茶水,也终是要和知心的人儿对饮的才能得其真味。
白居易曾写过一首《和东川杨慕巢尚》,他说:“我是知君者,君今意若何。”今日若见不到杨慕巢,谁还能同自己品尝出这杯淡淡茶水中的味道呢?
睹物思人,思人又更念物,一杯接着一杯的菊花茶,却说不尽对故人的思念。如此悠闲的好日子,便总是想要有朋友在身边共享。说起这些事,不觉又开始心伤。
但即便只有自己一个人,也同样不能辜负掉眼下的好时光。一啜一饮,不也算是一种情调吗?一个人,更要有一个人的潇洒,这才像是生活的态度。菊花茶悠然,人淡如菊又似茶。悠悠地引起来,味道却是散在了心里最深处。
一觞又一咏
茶罢,却更要有酒才能助兴。
早在晋代便有一个叫江统的人写过一篇《酒诰》,其提到:“酒之所兴,肇自上皇,或云仪狄,又云杜康。有饭不尽,委馀空桑,郁积成味,久蓄气芳,本出于此,不由奇方。”简单两句话,就说出了酒的酿造之法。虽说是来自于剩饭之酿,但却独有芬芳。也正因为这句话,才让江统成了历史上第一个提出从谷物的自然发酵中酿酒的人。
只是爱酒之人,大抵也是不太会去关心这酒是怎么酿造出来的。历经千年,这杯清液已经蕴含了数不尽的文化。或是因着名人,或是因着名地,又或者是因着各种各样不同的际遇,才让这碗酒成了心中佳酿。最美艳的莫过于女子出生之日埋在地下的女儿红,一十八载后,当老人亲手揭开封在坛口的红布时,浓香飘出,是要醉倒在场的所有人了。
整个唐王朝中,要论起饮酒作诗来,第一个应该提及的人便是李白。李白饮酒诗百篇,如是没有了这杯五谷佳酿,他究竟能够口吐多少锦绣,恐怕果真值得后人怀疑了。然而诗句中记下的,总是在众人面前大碗畅饮的诗人,是那个不拘一节却可以胸怀天下的志士。谁还知道在这些浮华的表面背后,竟然还隐藏着一个落寞的灵魂。那是对着月亮孤独饮酒的影子,甚至一度寂寞到只能自说自话,连随风摇曳的舞姿也只能自己欣赏。
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身边没有亲友,可是爱酒的人哪里又顾得上这些客套?环境再困苦,也终是要饮上一杯,以此证明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人不曾遗忘了自己,哪怕那个人本就是自己本身。一边自斟自饮,一边举杯向天。盛情邀明月,却依旧只能和影子相对。明月虽皎洁,也终是个不解风情的物件,对着它戚戚然又有何用?反倒不如转身向着影子说说心事,起码它还能常伴在自己左右的,比人世间某些虚假的情意还要忠心几分。
有花有月、有酒有情,此等良辰美景本是值得欢娱的大好时候。人一高兴起来,就容易忘我。忘我又怎样?月下只有自己一人独饮,连自己都完全忘却了那才是最好的事情。对月高歌,不在乎听者能否动情,而更关心的是唱者是否舒心。携影翩跹,哪管得了人轻影重,只不过是一场凌乱舞步,欢喜了几分心情。
酒越喝越多,也就有些不知道身处何境了。刚刚还记得身边好似有人懂得这份快乐,顷刻间却又把整个世界忘在了脑后。若是果真有永恒的情谊,在未知的某个时日,再于浩淼的云汉之天相遇,必定还要大醉一场,以解相思。
只是今后的岁月,是否还能再找得到痛饮之人呢?
想太多,也终是毫无意义的愁绪,倒不如再喝完杯中酒,独自醉卧桂树下,等着明日缓缓而来的苏醒。
客中行
李白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然而大醉一场后,明日又会做出何种姿态来迎接自己呢?
兰陵是出产美酒的好地方,每一口酒下肚都有着郁金香的醇厚芬芳。尤其是盛在玉碗之中时,更像是满手皆是琥珀的光芒,甚至连自己的心肠都因此晶莹剔透起来了。更值得欢喜的是,主人愿意陪着客人一醉方休,能得如此,便是醉卧他乡也无所求了。只要有酒,也总是能够把他乡当成是故乡的。
这恰恰是一壶美酒的功劳了。它可以使旅人在顷刻间卸下了所有的防备,只是为了遇见心中的自己。在这趟人生的旅程当中,有太多人忘记了自己,忘记了当初选择的方向。当心被蒙上了尘垢的时候,一杯清酒,足以洗刷干净所有。
所以在玄宗天宝十年的三月份,在历经了漫漫的军旅之苦后,只消一爿路边的小店,就足以让岑参忘记了过去的忧伤和激情。老人安然坐在店中等着客人前来沽酒,偶有日光斜下来,静静地洒满衣襟。那颗曾经奔波的心刹那间觉得累了,再也经不起浮世的侵略。春光无限好,哪堪寂寥心?
戏问花门酒家翁
岑参
老人七十仍沽酒,千壶百瓮花门口。
道傍榆荚仍似钱,摘来沽酒君肯否?
看老人的年岁,也已经七十有余了。这是一个古来稀的年纪,当老人笑容满面地问起客官是不是想要来一碗酒时,谁还能够禁得住比美酒还要诱惑的人间真情?又或者,历经了各种战争和死伤的诗人,心中最渴求的只是这样一份宁静。他经受不了的诱惑乃是如此恬淡的一副风情画,连饮酒都成了一场乐趣。这里没有视死如归的气概,更不需要把饮干的酒碗狠狠摔在地上以示豪壮。人们仅仅只是摘下路边新长出来的榆钱当作下酒的小菜,一抬手饮干杯中酒,看着儿孙满堂,独享了这份天伦。
诗人也动了凡心。他笑着问老人家,摘下路边的榆钱可否当成是酒钱?这自然是玩笑话,然而老人也未必并不答应。这酒家也只是一处维持生计之所,偶尔舍给路人一碗,不正是心之使然吗?你若有意,我自当奉陪,生活本就是在你来我往中多出几处感情,何必要计较那么多的扰扰纷纷?睁眼闭眼都是一辈子,乐得膝前孩童绕,也不枉了这一季的好春光,这才真正得了饮酒的乐趣。一杯酒中见人生,饮罢还夫复何求?
可怜出淤泥
天下的文人,对荷花的感情大抵总是复杂的。这一株植物,一到盛夏,就忙不迭地绽出自己的容颜,似是要努着气力博得万千人的好感。可它并没有因此而自命清高。人们看中的是它出淤泥而不染的妖娆,哪怕再多上几分的妩媚,也是要钩心夺魄的。若是得一落日,又或是偶得雨后初晴,在池面上一朵朵并排开了去,接天莲叶,一直绿到了无穷尽。
妙就妙在花与叶的交相辉映。红花总要绿叶配,这世间少了哪一样,都再不能称得上完美。
李商隐在《赠荷花》一诗中,就简简单单地阐释了这一份哲理。人们总是爱红花,却不知道再美的花也只有在绿叶的映衬下才显得娇美:
世间花叶不相伦,花入金盆叶作尘。
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
此花此叶长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
在人世间,花和叶子所得到的待遇是不可同日而语的。爱花之人自然懂得应该如何去照料这一抔娇艳。然而普天之下,还是不懂的人居多。他们依旧恋着开在枝头的红花,单单只是把花供养进金盆,却要把绿叶埋归到尘土中。只是绿叶对花有多少情谊,是这些局外人永远都看不明白的事情。当青青荷叶衬着雨露荷花,不管是卷是舒,总是要有一份和谐在其中的。
这是长久来的耳鬓厮磨所达到的默契,硬生生地把它们分开只能使彼此更心伤。何苦非要为了满足自己一个人的愿想,而强行拆散这一对鸳鸯情侣呢?
待到绿色稍减的时分,分明也能看到枝上的红花也愁掉了容颜。随着时间渐渐放走了盛夏,当秋风吹过,满池塘都是一片凋零。随着绿叶一片片葬下去的,即便不是红花之身,也终是要因此而把身心付之一炬的痴念,唯不会徒留着残败的容颜寂然聊此一生。这份情感也是要引得许多眼泪了。
偏偏谁也逃不脱这样的命运。在岁月面前,也只能落得你侬我侬,一边留下一腔悲叹,一边却还要和这辛苦的日子煎熬着。纵是死了心,也无法让这份感情白白地随着水流冻结住,以至于再生不得半点怜爱。
这是满地忧伤的故事,而更让人觉得满是温情的故事,却要发生在并蒂莲上。通常情况下,荷花都是一茎一花,偶出现一根茎上开出两朵花的奇景,便要惹得不少人惊叹。在古时候这是最吉利的象征了,尤其是对于热恋中的情侣来说,一生一世能得此并蒂莲花,彼此手中握着的爱情也终不会再放开。
咏南池嘉莲
姚合
芙蓉池里叶田田,一本双花出碧泉。
浓淡共妍香各散,东西分艳蒂相连。
自知政术无他异,纵是祯祥亦偶然。
四野人闻皆尽喜,争来入郭看嘉莲。
这首诗约是唐文宗大和年间写就的,当时姚合正在杭州任刺史。杭州是个好地方,在这片人间天堂再幸得并蒂莲花,双重美事都被他遇见了,真可谓是春风得意。如此场景,又怎么会不以诗来咏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