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唐诗:一场绝代风华
5865100000036

第36章 唐代民俗生活卷(2)

莲花池中的荷叶在水面上面漂浮着,静静地,不染一丝尘垢。远远看去,很难分不清到底哪里是绿水哪里是青叶。若不是那朵并蒂莲偶然间闯进了视野,人们的脚步大概也就匆匆走过了。再细看,只见同一根茎上的两朵荷花却浓淡有别,微风徐徐,倒也显得彼此爱怜有加。花香闻起来总是相似的,游人并不擅于因为花的颜色和气味不同而分辨出优劣。对于尘世间的人们来说,这一生能够得见一次如此奇景,已经算是莫大的幸运了。更何况,在这片池水的两端竟然都生有并蒂莲花,这若不是上天的眷恋,还能做其他何种解释?

人人都说,并蒂莲是吉祥如意的象征。若不是偶然,想必也是上天对自己的政绩功德略有赞赏了。看看城里城外的老百姓都竞相来此欣赏荷花,如此太平光景便足以说明一切。当那花开得正艳的时候,不也正是太平盛世吗?

这还要从诗人姚合的身世说起。姚合与贾岛同岁,也生于大历十四年。在三十八岁之前,姚合究竟落过多少次第已不可计数。他曾经写过一首《下第》的诗,来表述自己没有考中进士无颜回乡见父老的羞窘。“枉为乡里举,射鹄艺浑疏。归路羞人问,春城赁舍居。闭门辞杂客,开箧读生书。以此投知己,还因胜自余。”所幸上天从不辜负有心人,姚合最终还是考中了进士,尽管这份荣幸来得实在过晚。

进士及第约两年后,姚合被授予正九品下阶的陕西武功县主簿,从此才真正便开始了仕途生涯。

历经过磨难的人,更会懂得个这份功名的来之不易,因而也就更知道要勤政爱民。只是这也仅仅算一个方面,自然也会有人会因此而加快自己敛财的脚步。所幸,我们看到了姚合做出了前一种选择,这也是并蒂莲花要盛开在杭州城的原因所在吧。

由此可以略窥一斑,荷花总是被喻作美满的象征。唐代的传奇小说中曾提到一段借着咏荷诗而成就美满姻缘的故事。而这则故事却是那曾经感动了河神的爱情传说,那首《投韦氏》便是于此故事中作就的。只是在这里,因为荷花的缘故,故事的主人公郑德璘却是听得路过的一条小舟上有个叫做崔希周的秀才作了一首《江上夜拾得芙蓉》,他有心把此诗记下来投给了韦氏。虽说是借来之作,也算是表达了思慕之情。

江上夜拾得芙蓉

崔希周

物触轻舟心自知,风恬浪静月光微。

夜深江上解愁思,拾得红蕖香惹衣。

此后的爱情故事悲悲喜喜都不再算是重点了,只因为这一刻的思绪便让整个故事有了令人遐思的结局。人们爱恋的是此等故事中的缠绵情绪,更因有了荷花作寄托,这才绵远流长起来。

虽说当年传奇不再,但荷叶依旧碧意无穷,荷花依然烧红半边天,倘若还存在着邂逅的心绪,哪里还怕不能在此等艳阳天下结识一辈子的相知相守呢?

长满了落寞

在唐王朝的都城长安城中,最名贵的是玉蕊花。传说,在唐昌观的玉蕊花下总是有游仙出现。这个传说遍及整个长安城,人人都想见一见仙人的真面目。只是这本是一件可遇不可求的事情,若真能够得见仙容,便是极为有幸的事情了。

唐昌观玉蕊花

王建

一树茏葱玉刻成,

飘廊点地色轻轻。

女冠夜觅香来处,

唯见阶前碎月明。

然而观花的自在之处并不是为了要寻得仙人。择一个风和日丽的早晨,约上三五好友,或者美人伉俪,一同到唐昌观来看看正盛开的玉蕊花。远远地,只瞧得见一树繁花,可偏偏又多出来几分玲珑剔透,恰似是用和田美玉精雕细琢而成。及至走到近处,或是因为借助了风力,那片片玉蕊花瓣懒懒地铺陈在长廊中,行路的人哪里忍心用脚去踩踏?若是再遇上一两个真正爱花之人,怕也要学着他人做出些姿态来,用锦囊轻轻掬起一捧,找块干净的地界葬了下去。

这满树的鲜花也不知道究竟是什么时候开放的。或许有人曾经问过住观的女道士这个问题,但她也不知道具体的时辰。大约是睡到夜半的时候,只因着淡淡的香味透窗飘来熏醒了睡梦中人,她披衣来到阶前,却只被夜色笼住了视野。无奈之下,也只看得阶前明月光,竟有一片片碎月散落在人间。这果真是奇异的景象了。待到低头细瞧,才发现原来是风吹了玉蕊花的花瓣,那一片片还沾染着生的气息的花瓣更是因为月光的浸染而愈显得白洁,恰似山中无影踪的清风一般,再没有尘垢可以穿透它的内心了。

隐隐中,懂得赏花之人也总是要有了这一番心性,才能遇见花下仙子吧。

关于唐昌观玉蕊花下的游仙传说,听起来也十分美艳。

据说这里的玉蕊花不仅吸引了整个长安城的人前来观看,更把天上的神仙引诱到了凡间。那是唐文宗大和年间的一个春天,唐昌观的玉蕊花开得正艳,京城的人们或骑马、或乘车、或徒步都来这里欣赏美景。这一日,来了一个穿着绿色绣花衣服的女子。看年岁,也不过十七八的光景,只这一番容貌却足以惊艳到所有前来赏花的人们。女子身后随有三两位女道姑及三个仆人。看此阵势,众人也都知晓了此女子绝对不是平民百姓家的儿女。

只见女子下了车马后,一边用折扇遮住了容颜,一边径直来到玉蕊花下欣赏起眼前美景。据当时在场的人回忆,凡是女子走过的地方,都留下了一片奇异清香。这香味完全不同于树上的花香,随着微风甚至还传到了数十步远的地方。

人们纷纷猜测女子的来历。有人说这必定是大户人家的少女,更有人大胆地说她也许是皇宫里的公主。然而所有的猜测也只能仅仅限于猜测,没有人敢于上前去问个究竟。最后,只见女子轻折下几朵花瓣后便上马便要离去。她端坐在马上对身后的女道姑说,前日约定的玉峰相会莫要忘记了。人们还在猜测着究竟还有什么样的机缘能够再见到此女子一面,只见忽然腾起一阵烟霞,女子和她的仆从早已经到了百里之外。又忽然吹过一阵凉风,那女子已经升在了半空中。

人们这才意识到,原来自己是得见了天人下凡之事。及至回过味来,想要再一睹仙子芳容时,那女子早就于天空中消失不见了。而这位仙女留在唐昌观中的余香整整回荡了一个月的时日,人们对其美貌的谈论更持久到每年玉蕊花开的时节。

诗人严休复也听过这样一段传说,他也专门跑到唐昌观去观看盛开的玉蕊花,这番目的中自然也包含着想要得见仙人的愿景。然而来来回回几多次,终不得如愿。他一边感叹着自己的机缘未到,一边写下了这首《唐昌观玉蕊花折有仙人游,怅然成二绝》,期望能够以诗文再引得仙人下凡。这里便是二绝中的其一:

终日斋心祷玉宸,魂销目断未逢真。

不如满树琼瑶蕊,笑对藏花洞里人。

羽车潜下玉龟山,尘世何由睹蕣颜。

唯有多情枝上雪,好风吹缀绿云鬟。

不仅诗人如此,怕是每一个听说过如此故事的人,到此地来看花时也总是想要再见一见仙人之面的。有人每天都怀着无比虔诚之心向着仙人居住的方向祈祷,可即便已经望眼欲穿,也并没有再看到了神仙的身影,更没有闻到传说中奇异的香味。有时候想一想,甚至觉得自己还不如那满树的玉蕊花,它们尚且有吸引仙人下凡的资本,可世间的人儿却拿什么来作为赌注呢?

传说中的仙女们总是会坐着能够飞升的车马悄悄地下了玉龟山,即使是要赏花,也总是要化成凡人模样的。尘世间的平凡人即便真正见到如花般美丽的仙女,也不一定能够认得出来。更何况这样的机缘果真是难求的。眼前只有那些洁白如雪的玉蕊花瓣,在被一阵阵的风吹落时,恍惚间就好像是偶然飘落的仙女的雪白发髻一般,是人间还是仙境也因此而分不清楚了。

人人都盼着仙女会再次降临,即便有许多人明知道这只是一个传说,仙人或许永不会再在唐昌观出现。但没有人愿意去毁掉自己心中的美好念想。,每一年的春天,他们仍旧三五成群相约上山,不只是为了赏花,更为了那个还未曾实现的仙人梦。

元稹曾经为严休复和诗一首,他开玩笑说严休复根本不知道仙女降临人间本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为这样的事情大惊小怪就有些太不值当了:

和严给事闻唐昌观玉蕊花下有游仙

元稹

弄玉潜过玉树时,不教青鸟出花枝。

的应未有诸人觉,只是严郎不得知。

仙女悄悄地来到玉蕊花树的旁边时,并没有叫她们的使者青鸟来到花枝前提前做下昭告。在没有任何预兆的时候,自然也没有人知道仙女会降临。人们苦苦地追求着天仙的容貌,却惟独不懂得欣赏眼前的美景和身边的美人,这不正是真正奇怪的事情吗?

所谓美景终须良宵配,美人也需知心郎。不懂得欣赏美景的人,单单为了美人来,也正是丢掉了这难得的一份美好?

因而白居易以最含蓄的方式却最直白地说出了世人寻仙背后的缘由:

酬严给事

白居易

嬴女偷乘凤去时,洞中潜歇弄琼枝。

不缘啼鸟春饶舌,青琐仙郎可得知。

仙女偷偷地乘着凤凰来到人间,大抵也都是因为贪恋人间的美好。当年采回到神仙洞中的花枝现如今也早就玩腻了吧,再想起人间一游的故事,或者又要动些心思了。如果不是春天里的小鸟喜欢多嘴,天宫中的仙郎又怎么会知道仙女下凡了呢?

不是仙女不恋郎,偏偏是因为凡间有更有值得向往的东西。可惜世人不晓得身边的千般好,只求着仙界却终无所得。

不明就里的,不只是普通大众,那些在朝为官的文人秀才同样也执此迷而不悟,想来着实可笑。

在长安,才子汇聚的官署集贤院和翰林院里也都种有玉蕊花,本意是要表明这些文人的志向高洁。虽说因为种植地的不同而使得彼此对玉蕊花的寄托也有着些微差异,然而花语总是无言,错读的只是人们自己各自的心境。世间万物哪一样不是我们强加的理解,最后又反过来感动了自己?

唐宪宗元和二年,诗人白居易因怀念起在长安集贤院任校理的友人王起以及集贤院中的玉蕊花,于是才写下了这首诗:

惜玉蕊花有怀集贤王校书起

白居易

芳意将阑风又吹,白云离叶雪辞枝。

集贤雠校无闲日,落尽瑶花君不知。

春天眼看着就要消逝了,恰如你我的年岁一样。,一天天地被岁月磨砺着,直到终老时才忽然发现一生竟过得如此匆忙。东风轻轻地吹着,玉蕊花也已经纷纷凋落,就好像白云离开叶子一般,积雪似的的花瓣辞别了树枝而落得一地华白。花是美的,只可惜不得长久;人是念的,也只可惜不得相守。所幸花落还会有花开,人散却不见得会再有相聚之日了。

集贤院中的官员们整日忙于政务,身边的玉蕊花都已经凋零了他们没有心思去赏玩一次。遥寄思念的友人,你又是否知道此时此刻有个人因为春日将尽而想起了你我之间的点滴呢?

只无奈的是,流水落花春无意,寂寂寥寥故人心。花落了,春散了,就请还能强撑多少时日?

桃花下的往事

想来不曾言语的桃花总是被人们拿来当作是美满姻缘的祝愿。桃花年年开,佳人却不见得年年有,每当再看到大同昨日的花枝娇艳欲滴时,赏花人心中又怎么能平静下来?

唐德宗贞元初年,举子崔护在长安城参加了一场科举考试,只是结果很让人不满意。纵然人人都希望最后能皇榜有名,但这也只能算是一个美好的念想。倘若果真如此,天底下也便是才子了,那该是怎么样的一个盛世才能够承载起来的梦想!

考场失意的崔护在清明节这一天出城散心,他一个人在城南游走了很长时间,最后连身处何处也有了一些迷惘。只是因为口渴,他才走进一家农户。四周的幽静恰恰衬托出农家生活的安逸。远远就望见了这户人家的桃花开得正艳。桃花树下大概是应该住着桃花仙吧,若没有仙子的暗中相助,这一段艳遇怕是也轮不到正失意的崔护头上。

敲门后,有一位姑娘从门缝中露出半个脑袋。崔护忙着解释自己的莽撞拜访,不想姑娘却是好客的。她急急请崔护坐在了院中,一边忙给他倒茶,一边也就打开了话匣子。谈话间,姑娘站在桃树下脉脉含情地看着眼前的这位书生。待崔护还来不及放下水杯,姑娘就早早地提起茶壶又帮着他重新蓄满了。此时,崔护才意识到,眼前的这个姑娘虽然年纪不大,却已经出落成了一个貌美如花的女子,更因有着娇红的桃花映着她雪白的面庞,如此美景竟然比画卷中的笔墨还要真切几分。

崔护的心一时也动了。他匆匆地喝完茶水,急着和姑娘告别后就要离开。只是两人在目光对接时,彼此又深深对望了片刻。似乎各自心中都有着说不尽的故事,只因尚不熟识而羞于启齿。

谁知这一错过,竟有整整一年的光景。

第二年的清明节,崔护又特意故地重游,期望能再见到人面桃花相映成趣的场景。内心中,他对那位姑娘是多出来几分想念的。只是到了那家农院前面时,只见得桃花依旧盛放着,似乎一切都还是昨日模样。可透过深深的庭院再往里面看,已经是大门紧锁,此地早就没有人居住了。

这样的结局,让崔护生出许多惆怅。纵然如此,他依旧恋恋不舍。心不死的崔护便在大门上题诗一首,以表自己的相思:

题都城南庄

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此时的崔护早就没有心思去精雕细琢这些词句了,他心中满满地将要溢出来的想念随着桃花香一阵阵远去,只是再寻不到当初的方向。春风过处,也让这份心肠散落了一地。纵然春光好,也难免更惹得人心伤。桃花依旧,但愿那姑娘也只是因为有了一个好的归宿而离开此地。这必是最后的结局了。如此质朴的女子,又怎么会得不到命运的垂怜呢?

虽然自己再没有薄幸去一睹芳容,但这大抵也算是一个好结果吧。毕竟一切都有了终结时的味道,不偏不倚地洒落在桃花树下,只要有着春风细雨的浇灌,同样也是要开出满树的花朵。

只是花自飘零水自流,再美艳的桃花也禁不住春风吹落的结局。这就像是人的宿命一样,一旦被逼上了旅途,也就不再归自己掌控了。杜甫晚年在颠沛流离之际,也曾经以落花来寄托自己漂泊的身世。他写了一首《风雨看舟前落花绝句》,读罢让人满生沧桑之感:

江上人家桃树枝,

春寒细雨出疏篱。

影遭碧水潜勾引,

风妒红花却倒吹。

世间花再好,惟独可惜的是春风却要妒红花。人世间再有多少情思,也是禁不住这一份猜疑的。世态炎凉,即便是在万物复苏的春天也会让人产生无限悲意。是谁曾说秋天才是离别的季节,又是谁说过愁恨只有在秋风吹起的时候才更人撕人心肠?若不是因为在这一片大好春光中勾起了若干思念,这样悲伤的故事又怎么会被书写下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