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唐诗:一场绝代风华
5865100000039

第39章 唐代民俗生活卷(5)

早征非是官人恶,去岁官家事戎索。

征人战苦束刀疮,主将勋高换罗幕。

缫丝织帛犹努力,变缉撩机苦难织。

东家头白双女儿,为解挑纹嫁不得。

檐前袅袅游丝上,上有蜘蛛巧来往。

羡他虫豸解缘天,能向虚空织罗网。

织线的妇女总是忙碌的,她们要根据蚕儿吐丝的季节来调整自己的作息。只是蚕儿听不懂人话,如果略同人情,也会早早地吐出丝线了以备官府的收缴。可当年政府下的税令比往年任何时候都要早,养蚕人却不能把蚕生生地逼出些蚕丝来。如此,也只能多摆上一些贡品,祈求蚕神多一点的庇佑,能让今年的日子好过一些。

可是官府也有着自己的论调。他们说这并不是想要故意为难老百姓,他们当官的人也不愿意看到百姓受苦。无奈皇上今年又派兵打仗了,在前线受伤的士兵是要用丝帛来包扎伤口的,那些立了功劳的将军也是要受到皇上的赏赐而更换新的丝织帐篷。虽说缫丝织帛的人天天都在忙碌着,可总也赶不上朝廷的用度。更何况朝廷今年还有更严格的命令,她们要在每一匹布帛上都挑出花纹,这样复杂的工艺更不是一两天就能完成的,偏偏会这种工艺的人少之又少。为了满足朝廷的要求,官府怎么会放那些懂得如此手艺的姑娘回家婚配嫁娶呢?

婚姻是一生中最重大的事情。可百姓的事情再大,也大不过皇帝的喜好,分明有着现实的例子摆在眼前。东边邻家的那一对会挑花的姑娘,她们是何时开始做这份工的怕是连她们自己的记忆都模糊了。人们惟独知道的事实是,现如今她们两人的头发全都已经白了,可是依旧还在为朝廷做着同样的事情,一辈子都不曾变过。寻个老实人家嫁出自己一生的幸福,这样的事情对她们来说或许曾经还是奢望,只是现如今连这份奢望都不再有了。在岁月的长河中,她们早已经默默地走到了生命的最后,怕是连最后一点气力都是要耗在织布挑花上了。

偶有闲余时间,坐在檐前本想要晒晒太阳,不经意的抬头却看见了正在空中织着蛛网的蜘蛛。想想这一生的命运,不恰如蜘蛛一般用着生命的力量在织出一场华丽吗?然而人们终究没有蜘蛛一般于空中纺织的本事,更没有蜘蛛自织自用的命。羡慕之余,再看看自己垂落的白发,不禁满是感伤。

生活的艰难到底几何,谁还有心思去细数?

唐德宗时颁布了《两税法》,规定每年夏季和秋季征收赋税。在唐宪宗元和十一年六月的诏书中又规定:“诸县夏税折纳绫、绢、绸、丝、锦等”,即在夏季才开始征税。后来,因为战乱频繁,加上统治者奢侈浪费过度,朝廷财政入不敷出,因此也就只能对老百姓加紧搜刮,把收税的时间一再提前,甚至一出正月就要来催交新丝。可是二月尚且天寒,哪里又有新丝呢?唐代末年诗人唐彦谦的一首《采桑女》说的就是这些养蚕农妇的悲叹:

采桑女

唐彦谦

春风吹蚕细如蚁,桑芽才努青鸦嘴。

侵晨采桑谁家女,手挽长条泪如雨。

去岁初眠当此时,今岁春寒叶放迟。

愁听门外催里胥,官家二月收新丝。

二月的天地,在北方的地界还是寒风呼啸的日子。纵然有春风,也是要多出几分料峭的。然而采桑女却顾不上逼人的寒气,她们一如既往地劳作着,只是为了能够早早地交上当年的赋税。这些劳苦大众的心中也埋藏着深深的梦想,他们期望能有一天再不拖欠任何人的银两,到了那春暖花开的季节,或耕或闲也都是只随了心情,真正过上一段自在惬意的好日子。

然而她们是无法把新酿出来的桑芽变作桑叶的,更无法使得只有蚂蚁般大小的蚕子变成马上就可以吐丝的桑蚕。可上门收缴赋税的官吏们早已经如同恶狼一般守候在门前了,一想到上一年辛苦攒下来的积蓄却被用来充当了今年的赋税钱,在心中整整埋下一年的愿景顷刻间就被打碎了。不知道再重新聚起来这些梦想还需要花上多少时日,只怕不消一年的光景,就又要等来下一场税收了。如此循环往复,她们心中的起源恐怕再也没有实现的可能。

这些老百姓,这些勤劳善良的农村妇女,她们想的仅仅只是给自己和丈夫孩子做上一两件新衣服——用自己养的蚕吐出来的丝、自己亲手织出来的布帛,这本是不靠天不求人的简单的愿想,现如今却被当朝者逼成了一场破灭掉的奢望。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老了年华,荒掉容颜。再对镜贴黄花的时候,是终究也无法回头去看年轻时候的梦想了。那些尚没有实现的念头,恐怕也会随着自己的肉身腐烂在荒坟中,再也不会向人提起。

寒食背后的忠与孝

最难熬的节日便是寒食节了。

寒食节也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是在夏历冬至后的第一百零五日,往往就追算到了清明节的前一二天。这一日从太阳初生的时候起,家家户户都要禁烟火,只允许吃冷食。这本是一种原始的祭奠和虔诚,发展到后来却就逐渐演化出多种多样的风俗习惯。人们把祭扫、踏青、荡秋千、蹴鞠等等游玩的活动都加入进去,使得原本凄冷的寒食节少却了几分清凉,更因着大家凑在一起的欢聚而显得热闹起来。

寒食节前前后后绵延了两千多年,可称得上是民间最大的祭日了。是时,每年的春祭都是在寒食节举行,只是因为后来历法的改变,这才逐渐取消了寒食节而单单演变成了后世祭奠的清明节。

相传,寒食节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的名人介之推。当时介之推和重耳流亡国外,因饥寒交迫,介之推为了能让主公填饱肚子不惜从自己的腿上割下来一块肉。此等恩情,重耳也绝不会忘记的。后来重耳复国,世称晋文公。他本有心请介之推来帮着自己执掌江山,但介之推却是一个不爱功名利禄的人,尽管晋文公三番五次地邀请,却也始终无法打动介之推的这颗恬淡之心。无奈下,重耳想出了一则逼君出山的妙计。他命人以火焚山,想要用烟火把介之推从山里面逼出来。不成想,下定决心的介之推死死地抱着一棵大树,最终葬身在这场大火中。

晋文公已经欲哭无泪了。事后,他厚葬了介之推,为之修祠立庙,并把介之推焚死之日定为禁火寒食以表达哀思。后世因逐渐沿袭而成了风俗。

这个节日背后的这则故事如此凄凉,每次读起来总要惹得几个文人伤心落泪一番。纵然哀伤已经被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冲淡了,却终也难以避免会因为点点滴滴的怀古而引出一些愁思。唐玄宗开元十一年,王昌龄到并州做客,恰逢寒食节祭祀活动。他越看也就越从眼前的热闹中觉出几分悲凉,不觉写下了这首《寒食即事》:

晋阳寒食地,风俗旧来传。

雨灭龙蛇火,春生鸿雁天。

泣多流水涨,歌发舞云旋。

西见之推庙,空为人所怜。

寒食节的习俗自古就有了,不仅仅只是晋阳之地。只是千百前已经过去,当年逼着介之推出山的那场大火也早就被无数次的骤雨浇得不留痕迹。春天已经来了,连天上的鸿雁都一排排地向着北方之地飞去。人们在这样一个草长莺飞的季节中哭泣着,去凭吊逝去的先人。脸上的泪水一滴滴地坠落到脚下,甚至连河水都因此涨了起来。这样的悲伤总是显得过于形式化,只消一段动人的歌舞就足以化解各自脸上的不快。这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般,仅仅一段春风拂过,就得一大片晴天。

汾水西面的介之推祠堂里聚集了不少前来吊唁的后人,有人正在默默地诉说着对古时圣贤的纪念。然而后人除了纪念,还能做什么?

这样的伤感总是显得有些多余。节日本就是用来应景的,何苦还非要因为如此行径而白白念叨一回?就像是各个季节都有着各自不同的风景,不一样的节日也仅仅只是为了表达不同的情思罢了。如此一来,好好地享受节日带给人们的欢娱,才应该是正经事。斯人已去,后世的百姓还是想要安居乐业的,总也不能因先人的遭遇而忘却了当下的日子。

相比起王昌龄的莫名,中唐时期有一位叫王漼的诗人写了一首《清明日赐百僚新火》。他单单只是记叙起清明寒食的种种应景之行,终也不去追究这背后到底有几多深意了。毕竟,这个节日一过,人们还是要回到自己的正常生活中,节日也仅仅只是当作节日,嬉戏或愁苦,都只是留在了这一天中,自生自灭。

御火传香殿,华光及侍臣。

星流中使马,烛耀九衢人。

转影连金屋,分辉丽锦茵。

焰迎红蕊发,烟染绿条春。

助律和风早,添炉暖气新。

谁怜一寒士,犹望照东邻。

寒食日断了烟火,这一日一过,是又要从新接续起新火种的。火在百姓的劳作中具有特殊的意味,只因为有了它,我们才从蛮荒的世界跨入到文明时代。寒食节一过,皇帝要亲自从宫中传出新的火种。凡是被新火种照耀到的人们,无不因此而觉得喜庆万分。

传送新火的皇家使者快马加鞭好似流星,烛火如同明日一般照耀着长安城里面的老百姓。权贵之人的房屋被新火照得阴影相连,甚至连房间中的锦绣地毯都要比先前亮了几分。这不正是盛世的号召吗?新的一年中,这颗火种也一定会驱走冬日的严寒,给普天下的百姓带来更多的温暖,以及深埋在心底的美好希望。

随着火种传递的方向望去,路两边的鲜花也都一簇簇地开始绽放,原本萧条的柳枝也逐渐酿出了轻烟似的嫩芽。整个季节在火种的映照下瞬间轮换过来,百姓心中也早就暖了过来,对于接下来的一年他们都寄于了更多厚望。

只是诗人似乎有些不安。邻家已经点燃了新的炉火,再看看自己这个贫困之人,该拿什么来维持生计?

俗话说,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有时候,人们害怕的仅仅只是未知而已,是对未来不可测的把控。既然新火已经点燃了,哪怕自己家的炉火并没有燃起来,也终是要感谢这个季节的。春天来了,世间万物都到了复苏的时候,甚至包括你我的真心。

在艳阳高照的时节中,只要你我安好,便是晴天。

因而即便在蜀地的生活异常艰苦,杜甫和妻儿也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豁达。寒食节本是多了不少禁忌,可看着春临大地,他的心中不禁升起了更多柔情。纵然生活给了自己许多磨难,好在身边还有朴实的老农为伴。即便在再辛苦的岁月中,也始终该是像他们一般对未来一年抱有更多的期望。在明日没有到来之前,没有人会知道它究竟会是何种滋味。

寒食

杜甫

寒食江村路,风花高下飞。

汀烟轻冉冉,竹日净晖晖。

田父要皆去,邻家问不违。

地偏相识尽,鸡犬亦忘归。

寒食节的时候,在通向村子的江边小路上,春风把落在地上的花瓣吹得到处乱飞。江水中间的小洲被水中上升的暖暖水气笼罩着,岸边青翠的竹林却把阳光析成了丝丝缕缕,仿佛是用河水洗过一般干净。这样的好日子岂能虚度?恰好隔壁老农盛情邀请去他家做客,左邻右舍的人家也都过来相互问好。虽然在蜀地没有一个亲人,可彼此间的这份情感不胜似亲人吗?

这里地处偏僻,人与人之间也没有那么多的隔阂,甚至连彼此家养的鸡犬也往往分辨不清。但人生,不正是难得这一份糊涂么?甚至连回家的路都不用记得,醉了,便睡倒在邻居的床上,一觉就到了第二日早上。且做一回心中毫无纠葛的生灵,只活这一份简单吧。

然而人生并不总是如此惬意的。这一段日子中,杜甫的生活已经到了极其艰难的地步。在临去世半年左右的时间中,杜甫的生活已经是贫困交加了。他一方面感叹着自己年老体弱,另一方面却还在心忧国家的命运,因而才作了一首《小寒食舟中作》:

佳辰强饮食犹寒,隐几萧条戴鹖冠。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

云白山青万馀里,愁看直北是长安。

小寒食是指寒食节的次日,清明的前一天。从寒食到清明三日禁火,所以首句便说起“佳辰强饮食犹寒”。有病之人怎么耐得了酒力呢?但他还是要强饮两杯,只是因为过节,即便身在漂泊中,也不能因此而冷落了节日的气氛。可人力终也胜不过天算的。他的一生都是在动荡漂泊中度过,朝廷若不认,纵有万丈美名也终是虚妄。可怜这一个老人至死时心中都难以放下家国事,却也只能落得冷眼看花花自怜。

春来水涨,江流浩漫,舟中的漂荡起伏犹如坐在天上云间。只因年迈,又兼体衰,甚至一度连岸边的花草都模糊地分辨不清楚了。雾中看花,纵是朦胧也多情。岸边的花如是,当今的政局不也如是吗?穷尽了一辈子的气力,也看不清这潭迷局。可纵然看清了又能怎么样,不也照旧会因此而落得老泪纵横几番?空余着云白山青无人识,这份落寞是该属于何人?至老时,再也没有气力去追究了。

一场风花雪月后,一切都成了虚妄。

端午节的烧灼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日便是端午节了。民间的说法是,这一天要吃粽子、喝雄黄酒,在南方还有赛龙舟的习俗。有些地区还流传着一些更古老的习俗,如用雄黄酒在孩子们的头上写一个大大的“王”字,并且还要给每一个小孩都缝上五色丝线做的小荷包用来避邪。据说过了五月初五日的端午节,南方的夏天也就多了些蚊虫叮咬的危害。不论是雄黄酒还是避邪的荷包,在即将到来的炎炎夏日中,父母们心中的愿望只有一个,那便是膝前的孩儿能茁壮成长,就像是初生的艳阳一般,有着更红火的明天。

但在后世的演变中,端午节被人们赋予了更多的纪念意义。吃粽子和赛龙舟都和当年奋不顾身投入到汨罗江中的屈原息息相关。百姓们开始祭奠起这一位爱国诗人,祭奠在现世中再难寻觅到的一腔忠君爱国心。

可怜斯人已逝,也只能够剩下这一份英雄气短的悲歌流传在后世。

只是百姓向来是喜欢欢娱的,这一份伤心也早就在岁月的磨砺中变得平淡起来。有些事情,只消记在心中便可,何必非要年年拿出来惹得众人散了游玩的兴致?于是不管是吃粽子还是赛龙舟,百姓们也都更愿意先饱了肚子,这一个又被称之为“诗人节”的日子便有了些民间情调。

唐代时,庙堂之上的人过起端午节来也别有一番味道。每年这个时候,皇帝都会选取一些腰带或扇子之类的吉祥物赠送给当朝官员。一是也用来避邪,二来更要因此显得当朝圣上皇恩浩荡,在百忙中还记挂着为国为民的每一个臣子。而官员们收到皇帝赏赐的这些礼物后,也总是要感恩戴德一番,也算是表示了作为臣子的一腔忠心。唐代宗时期,诗人窦叔向便写就了一首《端午日恩赐百索》的诗作来表达自己对皇恩的感谢:

仙宫长命缕,端午降殊私。

事盛蛟龙见,恩深犬马知。

馀生倘可续,终冀答明时。

当朝者是一个有心的皇帝,否则也不会以长命缕来作为馈赠的礼物了。官员也是一个有心的臣子,否则也就不会有如此一篇诗文来说出心中的感激了。

只是读罢这些文字,各人心中究竟是什么滋味,是再难以下定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