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年的端午节,皇帝赏赐给百官的是长命缕,这一份特殊的恩情自然也有着特殊的意味。长命百岁,这是多么好的祈愿啊!在如此盛大的节日中,甚至连难得一见的蛟龙都现出了真形,这不正是盛世的象征吗!皇恩浩荡,不要说是百官和百姓,那些不懂得感情的犬马也都知道该怎么来报答主人的恩情。于是,诗人许愿,在自己的有生之年一定要尽全力来报效君主。
君臣相爱,这该是多么和谐的一幅画面。
惟愿的是,这样的抱负不是只写在纸张上的,若真正写到了百姓心中那才可真正称得上是一场历史,也才不枉了这一年的端午。
然而这个世界上“屈原”再多,可当朝皇帝是只有一个的。后世人所能够做的,也就只有凭吊了。
端午节赛龙舟纪念屈原的习俗在唐代就已经广为流传。唐德宗时期,诗人张建封任武宁军节度使,当时驻守在徐州。徐州位于汴水和泗水交汇的地方,因着地理便利,每年端午节都要举行一场龙舟比赛。张建封是此地地方官,自然也受邀前去观看。于是,也就留给后世一场最直观的竞渡现场:
竞渡歌
张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莺。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
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两岸罗衣破晕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蜺晕。
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桡。疮眉血首争不定,输岸一朋心似烧。
只将输赢分罚赏,两岸十舟五来往。须臾戏罢各东西,竞脱文身请书上。
吾今细观竞渡儿,何殊当路权相持。不思得岸各休去,会到摧车折楫时。
五月初五日的端午节,是一个好天气。徐州城的百姓多半都出城到江边看这场一年一度的龙舟比赛,否则也就空对不起这一场天朗日清了。
江边杨花飘飞,更有早起的黄莺依转啼鸣。这样的好光景中,谁人还能耐得住节日的骚动呢?
徐州城的刺史还没有走出府邸,就远远地听到了江边传来的呐喊声。于是由红旗仪仗队开路,刺史也命随从加快脚步,好在龙舟比赛开始前准时到达现场。一路上,春光渐暖,守在两岸的妇女们熏在衣服上的香味幽幽地传了过来,发髻上的银钗也闪着太阳的光泽,一时间晃了游人的眼睛。百姓早就聚集了起来,迫不及待地等着刺史一声令下,接下来便是万众期待的龙舟比赛。
只听得鼓过三巡,又见红旗挥动,两条龙舟便像是从水中浮上来一般,众人还来不及去分辨每条龙舟上划船汉子们的身形,这两龙便相互展开了竞赛的架势。
远远地,只看见河水中有无数支船桨上下翻飞,却又像是数不清的银剑一般飞舞着,一招招刺向敌人的咽喉。每条龙舟上的鼓手都在卖力地擂着战鼓,一时间鼓声如雷动,每一槌落下去都能激起更高昂的热情。岸边的百姓也早就分不清楚自己究竟是要给哪一支队伍加油助威了。他们声嘶力竭地呐喊着,不论是哪条龙船行在了前头都会把这场比塞推向更高潮。
渐渐地,鼓声也密集起来,两队的输赢也明朗了几分。终点处挂在高竿上的彩色锦标近在眼前了,赢在前面的龙舟也已经胜利在望。一场比赛总是要有输赢的,赢者总欢喜,输者也总是不甘心。可最后的奖励是要以输赢为依据的,因而输掉比赛的船只也就输掉了奖赏。最后究竟谁输谁赢,只因着两条龙舟之间些微的差别而落的极不易分辨,最后双方还为争得名次而动起手来。一时间,两岸各自的船只在河流中穿梭不停,人们在各条船上跳来逃去,一场欢庆的比赛眼看就要变作相互怄气的争斗了。
若不是刺史坐镇,双方早就已经打得头破血流。好在各自也都只是为了一个名次,至于赏赐,是终不会再提的。既然比赛已经结束,两岸观众也都已经各奔东西去忙活自己的生计,龙舟上的划手也全都干脆脱掉比赛的服装而相互约着去纹身刺字以示纪念。刚才的争斗早就被忘在脑后,河水也依旧静静地流着,似乎那场混乱从来没有发生过一样,再没有人愿意去记起。
百姓不会记得这一场争斗,他们的太平日子和邻里之间的和睦也不会因此而有所改变。然而这场意外却触动了诗人的心思。他是历经过官场争斗的人,眼见到百姓只为了一场名利而你争我夺,不禁也就想到了朝廷上彼此相持不下的境况。原来高在庙堂之上的官员,归根结底和平头百姓也是没有区别的。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竟成了不变的定律。
只是官场上的人,又哪里有百姓这般坦荡心境。争斗只是争斗,龙舟比赛后他们或许还会相互约着去喝上一杯雄黄酒。可是在官场背后的黑暗,曾有几人看透?若是看透了,当年的屈原大抵也不愿意葬身在汨罗江中了吧。安安心心做一介平民百,却也成了如此难得的事情。
九月九日望乡台
这个传说多少带有一些神话色彩。据说曾有一个汝南人名叫恒景,他一心想要跟着懂得法术的费长房学习仙术。忽然这一日,费长房把恒景叫到跟前对他说,不久后的九月初九日其家中会有大灾难。若想要避开此灾难,恒景需马上回家命家人每人做一个红布袋,在其中盛满茱萸系在手臂上。于九月九日这一天,全家人登高饮菊花酒,只有这样做才可以避过这场灾难。听完费长房的话,恒景再不敢有所迟疑,他急急忙忙地回到家中并按照费长房的指示一点点去做了。等九月初九日全家从附近山上回来后,竟看到家中的鸡犬牛羊四种牲畜全都死了。恒景把这件事情告诉了费长房,费长房这才把天机泄露出来。他说,这四种牲畜是代替了恒景一家的人的性命,由此才使人躲过了一劫。
这件事情逐渐传开了,家家户户也都把九月初九日遍插茱萸登高饮酒的风俗传承了下来。且因为“九”自古便被视之为“阳”,九月初九更是“重阳”,因而才有了“重阳节”这一风俗。
重阳节这一天最为重要的一件事情便是登高了。金秋九月,风清气爽,遍邀亲人好友相游深山,不但可以豁达了心骨,更能祛病延年。更何况这是秋菊盛开的好季节,若是在大一些的城市中,每年也都是要举行赏花会的。远近百姓俱都倾城出动,只为了能够一赏当年的新菊。于是王昌龄也作诗一首,在秋风的应和下,静静地说着长安城的重阳日,或是赏花或是思乡,都被浸染了一层浓郁的油彩。
九日登高
王昌龄
青山远近带皇州,霁景重阳上北楼。
雨歇亭皋仙菊润,霜飞天苑御梨秋。
茱萸插鬓花宜寿,翡翠横钗舞作愁。
漫说陶潜篱下醉,何曾得见此风流。
这是一个雨后天晴的好日子。秋天的雨,恰似是要洗净整这个世界一般。虽说已经到了九月九,可这也只能作中秋。每一场秋雨俱都逐渐退去了夏的燥热,人们的心情也因此明朗起来。远处的青山显得更加峻秀,彼此连绵,像是飘带一般伸向远方,却又不知道是从哪里绕了回来而紧紧地踞守着长安城。
这场雨分明也知道九月九日是赏菊花的日子,这才急急忙忙地赶着落下一地湿润,这才让初开的菊花显得更为娇羞。只是天气果真有些冷了,皇宫的庭院中也隐约可以寻觅到一点昨夜落下来的秋霜。也正是因为这些不经意的水汽,才让枝头上的黄梨显得更加诱人。这些都是这个秋天的好景色,又恰逢九月九日重阳节,谁还愿意把自己紧闭在屋子中不出门呢?只见人们纷纷在发髻上插着茱萸,且还相邀喝着菊花酒,共同祝愿彼此能够长命百岁。
在这样的时光中,即便是活了上千年,也只会觉得很是短暂。
远处早已经起了歌舞声。歌妓们头上都带着用翠鸟的羽毛做成的装饰品,一旦把身体摇动起来,大有展翅欲飞的姿态。有人还在羡慕陶渊明有着自斟自饮的乐趣,可是那样一个归隐的人又怎么能体会到这般集会的盛况呢?
所谓在山乐山、在水喜水,生在尘世中,也仅仅只为了这一套俗事而高兴几分吧。人生能如此消遣,不也正是莫大的乐事!
不但百姓,就连见多识广的皇帝也是要对九月九日的活动产生不少兴趣的。
唐朝晚期,藩镇割据严重。唐德宗对天下局势的变迁没有丝毫办法,整日于宫中苦脸愁眉,可终究也解决不了任何问题。这一年的重阳节,德宗想要出宫散散心情,于是便命人计划好行程。泛舟在昆明湖上,因见到秋高气爽的好天气,原本聚在心头的一团怨气也散去不少,于是他也学着当时文人们的模样赋诗一首:
九日
李适
禁苑秋来爽气多,昆明风动起沧波。
中流箫鼓诚堪赏,讵假横汾发棹歌。
不只是在秋天的禁苑中,普天之下都有着同一片明澈的天空。只是皇帝目之所及,也仅仅只限于宫闱墙上的四角天空了。天下局势不定,纵有多少好日子,在他看来也总是阴霾的。不曾想今日的泛舟,竟然见到了如此清爽的天空,也颇算得上是一场意外了。
秋风起处,湖中水泛起了微微波浪。不远处正起着箫鼓声,虽说这也是为了应景所作出的姿态,但却不乏赏心悦目之攻。然而同大自然的造化比起来,人们自作聪明而奏响的乐曲却显得拙劣许多了。
若是果真明白清真无为的道理,如今江山也不会沦落到步田地。帝王终归只是帝王,他做不了才子,更成不了传奇。若不是因为当朝者的身份,这样的自说自话怕是一辈子也没有人愿意再去倾听了吧。
而重阳节另一个最为重要的概念便是思乡。王勃曾作《蜀中九日登玄武山旅眺》一首,写的便是这个异乡客于九月九日登高回望家乡,却终也不得回家一聚的心绪。他写道:“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那一日,有一个俊朗的书生站在望乡台上苦苦痴守,哪怕能够等得来一只从故乡飞来的大雁也好。然而留给他的,只有越往高处走越觉得凄冷的秋风。即便裹紧了身上的衣服,也终也抵不过这场严寒。
更何况,重阳日并不是每一年都是有好天气的。长安城的秋天本就是多雨的季节,若遇到了连绵十多天的阴雨,不要提登高,连上街会友都变成难题。秋天的雨水不似夏天那般容易从地面上消逝掉,它们被尘土一点点地吸进了肚子中,这更造成满地泥泞。行路的人稍不留神,就糟蹋了一身干净的衣装。
这一年的重阳节便遇到了如此糟糕的天气。杜甫正住在长安城中,看着屋外阴雨绵绵,人的心绪也总是好不起来的。他想起了好友岑参,可怜这样一个佳节竟无法同好友一起登高赏菊饮美酒,因此只能落得满腹遗憾。无奈下,也只有凭着诗句来寄托相思情了。
九日寄岑参
杜甫
出门复入门,两脚但如旧。所向泥活活,思君令人瘦。
沉吟坐西轩,饮食错昏昼。寸步曲江头,难为一相就。
吁嗟呼苍生,稼穑不可救。安得诛云师,畴能补天漏。
大明韬日月,旷野号禽兽。君子强逶迤,小人困驰骤。
维南有崇山,恐与川浸溜。是节东篱菊,纷披为谁秀。
岑生多新诗,性亦嗜醇酎。采采黄金花,何由满衣袖。
本是已经出门去了,却因为这番天气又不得已返回了家中。街角一片烂泥却生生阻挡了友人的团聚,一旦念想起这件事情来,就多少显得有些无奈。只是思念情深,怕是连身体都要因此瘦削几分。雨不停地下着,不分白天黑夜,就像自己心中的这点思念一样,连吃饭的时间都在长个不停。
当时,岑参就住在离杜甫家不远处的曲江头,一场秋雨让这短短的距离变成了不可能。人人都说上天有好生之德,却为何在这样的好日子偏偏要落下这些没来由的无根水,甚至连田地里的庄稼都被毁掉不少。暂且不去怜悯两个友人之间的感情,普天下的老百姓早就因为这场秋雨而叫苦不止。他们一年到头来的辛苦现在都浸泡在雨中,这果真已经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苦难日子了。只可惜没有一个勇士能上得云霄杀死那些掌管雨露的神仙们。又或者有能工巧匠,登上高处把天上的漏洞一一补上,把天阳和月亮也全都遮藏起来,让他们的光辉再不得照耀人间,让旷野中的野兽再不敢对着有人居住的地方嘶嚎。
这是平民的力量。若是上天继续肆虐下去,就不怕此等幻想变不成现实。
你听偶有达官显赫坐着车子正在雨中勉强赶路,或者还有几个不得不出门的百姓正沿着墙根一步一步小心翼翼地往前挪着。这场雨究竟下了多长时间也算不清楚了,若不冲跨面前的终南山它便永不会停止。这该是和人间结下了怎样的仇恨啊!
然而那些开得正艳的菊花却顾不上这些恼人心的事情。它们自顾自地开着,即便没有人欣赏,也从不愿意错了一年一次的花期;即便依旧不得拨开云雾见青天,它们也只是想要开出一朵鲜花而已。只是静静地在风中摇曳着,不曾因为谁人的爱怜或仇恨而变了容颜。
想必是应该摘下一朵菊花送给岑参这个好友的。以他的性格来论,不也正是在这样恶劣的天气中还要硬生生地绽放的菊花吗?有酒、有诗,便已经足够撑起一段生活了。日子总是应该知足起来,纵然这个社会上的阴云依旧不散,却也不能因为迈不动脚步而误了自己的花开时节。
想到这里,是早该弃笔了。哪管道路泥泞,只管起身上路,见了好友后再把满腹的心事说与他听罢。生活本来就是这个模样,我们又怎么能够因为有了阴雨而再不愿意走出心房?只做人生中的那一抹淡菊,因为有了风雨,才更显得艳出十分。
又是轮回一场
在北方,有着“冬至大如年”的说法。每一年的冬至日,人们都要举行特定的礼仪来祭奠这个节日,以迎接新一年的轮回。冬至,也就意味着冬天已经真正到来。或许此时也早已经是白雪遍地了,家中的孩童总是喜欢这样的好日子,甚至连堆雪人都能每年玩出一些新花样。百姓们也都是欢喜的,瑞雪兆丰年,越大的雪也就越蕴含着来年的更大丰收。可普天下都在庆贺的时候,总是还要有几个困顿在旅途中的文人,遥望着雪月相辉,或者还应该有一碗隔壁好心邻居刚刚端送过来的热饺子,这却又要惹得对故乡的百般思念了。往往在全家欢庆的日子,也总是容易使人悲伤起来。
在冬至日,北方多有宰羊、吃饺子的风俗。饺子是最少不了的美食,其原名“娇耳”,相传是医圣张仲景发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