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斯宾塞快乐教育法
5866000000011

第11章 快乐教育从尊重孩子的权利开始

尊重孩子的权利其实就是给孩子更多的机会。小斯宾塞小时候的思考是那么的幼稚,对于事物的判断也可能是错误的。但是每一个人都有一个成长和成熟的过程,如果没有幼稚的思考,就不会有成熟的思考,没有判断失误的经历,就不会知道如何做出正确的判断,而这一切就需要我们给孩子更多的机会。

给孩子解释错误的机会

年轻人把受教育求进步的责任和对恩人及支持者所负的义务联结起来,是最适宜不过的事,我对我的双亲做到了这一点。

——贝多芬

我认为,所有的父母和老师都应该把“你有说话的权利”这样的一句话变成是一句亲切的、美妙的、动人的话语,就好像是自己在对自己说的一样。

是的,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说话的权利,对于孩子也是如此。可是,有权利并不代表每一个人都得到了这样的权利,特别是对于孩子,当他们受到批评、指责的时候,孩子们的一些解释经常会被我们做家长的这样打断:“辩解也没用”,“闭上你的嘴”,“你又开始撒谎了”。

对于类似这样的话,相信我们在家庭和学校当中可以经常性地听到,结果慢慢的人们就习以为常,见怪不怪了。可以,我们有没有好好想过,当一个人在受到批评和责骂的时候,谁不会辩解呢?更何况他们还仅仅只是孩子。可以说,这是我们人类的本性。

孩子每当遇到上述情况的时候,他们往往就会感到委屈,进而会变得苦恼、心生怨意。如果这件事情发生在课堂上,那么相信孩子这节课肯定是上不下去了;如果这样的情况发生在家里,那么孩子也许会把怨气发泄到其他对象身上,或者是想出各种好玩的事情来摆脱这样的一种不良情绪的困扰。在大自然当中,就连动物遇到苦的事情都会去寻找甜的食物,更何况是人了!

如果当事人是一个陌生人,那么孩子通常会表现的当时异常的气愤,但是很快就会把这件事情抛在脑后了;可以如果当事人是孩子既尊敬又具有好感的人,那么孩子可能会加倍伤心,并且逐渐变得不够自信了,而孩子的这一情况相信绝对不是家长和老师想要看到的

相反,如果孩子需要对某件事情进行辩解,但是时机又不恰当的话,那么聪明的老师和父母可能会说:“等下课之后我会给你辩解的机会”或者是“现在我很忙,一会儿我忙完了一定会听你的解释”。

我们想一想,孩子听到这样的话之后会做出什么反应呢?相信,孩子不仅不会委屈、怨恨,反而还会信心大增,并且还会去反省自己到底在哪些方面做得欠妥。

一个受委屈的人往往很少去反省自己到底有什么过错,因为愤怒和不平早就占据了他的内心;但是一个被感动的人却常常会进行反省,因为感动增加了他内心的勇气。

我们从实际情况来看,难道老师和父母就真的希望孩子长大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况也不进行辩解吗?显然不是的,那个时候可能孩子的母亲会高声训斥道:“你为什么不知道辩解?”

孩子的任何权利都应该受到尊重,这样才能够增强孩子们的自信心和荣誉感,反之,孩子们也会因为关注了别人的权利是否得到自己的尊重,从而自制的能力也会增强。

教育不仅是公平的,更应该是公正的

智力绝不会在已经认识的真理上停止不前,而始终会不断前进,走向尚未被认识的真理。

——布鲁诺

在小斯宾塞上小学的时候,有一天,我和他在德比河畔散步,我问他:“你和同学们最想要的东西是什么?”他想了想说:“班级门上的钥匙。”

我当时听完之后非常纳闷儿,难道进教室就这么困难吗?还是早上教室的门总是很晚才开,早到的学生进不去呢?

通过我的询问才知道这些原因都不是。根本原因就是因为教室的钥匙一直挂在班长的脖子上,这让每一个人同学见了都羡慕不已。

小斯宾塞还说,夜晚睡觉的时候,他曾经梦到过自己得到了那把钥匙。

那个时候他和其他同学都非常渴望得到那把钥匙。但是过了一年之后,当我和他再谈论起那把钥匙的时候,小斯宾塞则说,他和同学们早已经对这把钥匙厌恶至极了,因为他们永远只能看着它,却得不到。

当听完了这个故事,相信有很多人会嘲笑孩子的幼稚。但是在嘲笑之余我们也不得不引起父母和老师的思考。孩子面临的问题绝对不是“钥匙佩戴权”那么简单。

在学校当中,一个孩子打了另一个孩子,打人的孩子可能会仰仗父母的权势而被免除应有的惩罚;两个孩子同时被怀疑的时候,可能成绩好的先被排除了,成绩差的无可争议地变成了罪魁祸首;两个犯了同样错误的孩子,有可能因为其中一个学习成绩比较好,不需要被惩罚,而另一个则需要承担相应的后果;老师提出的问题,两个孩子都没有回答上来,老师可能会对其中的一个孩子说:“没关系,下次再来。”但是却对另外一个说:“你怎么这么笨,这么简单的问题都回答不上来。”

同样的道理,在有多个孩子的家庭当中,母亲可能对有的孩子非打即骂,总是用挑剔的眼光看待他,但是对待有的孩子却总是温柔体贴、关怀备至,用一种赏识的眼光发现他的优点,包容他的错误……

这样一系列不公平的待遇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是屡见不鲜的,尽管可能存在着这样或者是那样的原因,但是我们不能够否认的一个事实是,孩子从小就要面临着受歧视的危险,而原因居然是因为孩子学习好还是学习不好,听话还是顽皮,贫穷还是富有,甚至是美还是丑。

难道因为孩子年龄小,就应该享受不平等的待遇吗?难受真的孩子体会不到权利被剥夺的感受吗?绝对不是。

曾有一个人和一个孩子促膝长谈,当谈到这类事情的时候,这个孩子滔滔不绝地说出了很多这样的例子,然后气愤地说:这不公平。

我们成人衡量一个人是否值得尊敬的标准是就看他人是否公正、公平。为什么公平如此重要?

其实就在于他能够给我们每个人同等的机会、同样的尊重和同等价值的肯定。那么在孩子的世界里,为什么要让他遭受不公平的待遇呢?

这样做一方面会让孩子因为得不到而放弃,另一方面也会导致孩子因为得不到而叛逆。这种消极的情绪长期存在在孩子的脑海当中,很可能就会导致他失去学习的兴趣,助长他不快乐的情绪。

当然,我们也不能够排除这样的情况,父母原本的想法是用这种方式激励、刺激一些成绩差或者性格顽劣的孩子。

但是毫无疑问的是,这种方式只可能是背道而驰,我们再看一看成人的世界,就找到答案了。绝大多数人得不到公正或者平等的待遇后,首先想到的就是报复,而不是友好。何况相对于成人来说,孩子排解不公平待遇所带来的阴影的能力要弱得多。

我们从长远角度来看,社会需要的是更多具有创造力、有活力、富有爱心又兼具智慧的文明人。

所以,父母和老师应该让每个孩子都能够无条件地享受公平的待遇。这样的话,原本优秀的孩子才不会因为生活在虚假的优越条件中不能发展,不是特别优秀的孩子也会释放更多的热情和活力,以一种积极的态度爱集体、爱生活。

对于孩子而言,他还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未来美好的生活正在向他招手,在奔向幸福生活的过程中,他渴望得到公正、公平的机会和待遇。

父母和老师在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始终贯彻公平、公正的原则,一视同仁,并始终相信顽劣的孩子通过正确的教育方法和态度也会变好。

给孩子独立思考和判断的权利

德行比人情世故更难获得;青年人失掉了德行是很少能够再恢复的。怯懦无能和不懂人情世故是大家归给私家教育的过错,其实这并不是在家庭里面进行教育的必然结果,也并不是无法医治的毛病。如果说家里溺爱太过,常常使人懦弱无能,应该竭力避免,那主要是因为我们的目的是为了德行的缘故。

——洛克

在生活当中,有很多事情是别人代替我们去做的。比如,当自己有其他事情的时候,我们就会请别人帮助我们,这对于我们几乎不会有什么不利。但是,一个人的思想却是别人没有办法替代的,而这也就是人与动物最本质的区别。

当孩子有了自己的思想和判断,不管是在家庭当中,还是在学校里面,他都应该享有独立判断、独立思考的权利。尽管孩子们的这些想法在成人眼中是非常幼稚的,或者有一些判断本身上就是错误的,可是,我们想一想,谁没有经历过这样一个从幼稚到成熟的过程呢?

没有幼稚,何谈成熟?没有过错误的判断,又怎么会有正确的知识和见解呢?更何况,教育的目的除了让孩子获得新的知识之外,还要培养孩子获得新知识的能力。

我们仔细观察人类在知识方面取得的进步就会发现,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这对于一个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失去了思考和判断能力,那么一切进步都会停滞不前。

下面,让大家看一看一些官方文件和权威人士的总结:

在1840年,任何一个以每小时50千米速度进行旅行的人,一定会因为缺氧窒息而死;在1844年,电力照明简直就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1876年,一位科学家说道:想听大海另一头的人的声音吗,这被看成是痴人说梦。1878年,在现实生活当中,根本不可能组装出一架能载着人在天空飞行的机器。

这些理论不管在当时看起来是多么的权威,但是现如今都已经被今天的事实证明是错误的了。

如果当时的人们不经过思考,盲目地相信了这些论,那么恐怕今天的生活也不会是这个样子,由此可见,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是多么的重要

在生活当中,很多父母和老师往往会忽视这一点,动不动就指责孩子,“让你按照标准答案做,你难道没有听见吗?”“你以为你是谁啊,发明家吗?”“如果你自己能够想出来,那么还要老师和书本干什么啊?”等等,诸如此类的话,我是从来不会对小斯宾塞说的。

恰恰相反,我非常尊重他的意见和想法。平时我经常对他说的话就是“你觉得怎么样”、“你的想法是什么”、“你有什么好办法吗”。而每当小斯宾塞被我这样问到之后,通常都会积极地进行思考,偶尔也会眼神一亮,说出自己的一些可爱的想法。

其实,作为父母和老师,我们不应该武断地否定孩子的想法,反之,我们应该尊重孩子的意见,并且能够适时地地鼓励孩子有创意的新想法。只有这样,我们培养出来的孩子绝对不是一个只会背着标准答案、墨守成规的人,而是一个充满了创造性思维的孩子。

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这是孩子以后能够在社会上立足的重要能力,只有具备了这种能力,孩子才能够辨别是与非、对与错,而且还可以突破常规思维,寻找真理。所以,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有意识地促进孩子的积极思考,从而有效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