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斯宾塞快乐教育法
5866000000016

第16章 培养孩子的道德、意志、品质(2)

因此,我们要给孩子们最好的,哪怕只有很少一部分。我们一定要给孩子我们看来是最好的,当然不是金钱和地位,也不能是我们的恶习,我们要给孩子们良好的品行,只有有了这些,就足够了。

每当秋天到来的时候,我们会看见每一株成熟的小麦,每一棵挂果的梨树,相信我们都会像风中的树叶一样会心地微笑。”

当我们说完话之后,我发现大家的眼睛都变得湿润了起来,特别是汤姆逊先生,他正在用那双打铁的、指节粗大的手,不断地擦拭着流下的泪水,我知道,在他的内心已经重新燃起了新的希望,新的火苗。

自然惩罚:必要时最为有效的教育方法

把时间过多地运用于学问是懒惰,把学问过多地用于装饰是做作,完全依学问上的规则断事是书生的怪癖。

——弗·培根

在我看来,对于孩子道德和品质的教育,应该更多地采用自然惩罚的办法,而尽量去少用人为惩罚。

那么,怎么样区分自然惩罚和人为惩罚呢?前者是根据基本等值、等同的原则,对一种错误行为的回应,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孩子在这种回应的经历当中增加这方面的不可替代的经验。而后者则是父母,或者是老师根据孩子的错误行为,人为决定的惩罚回应。

我们从下面几个例子,就可以进一步区分二者的差异。

每个养育幼儿的家庭,都会陷入“一团糟”的情形。孩子把一盒玩具拿出来,摆得到处都是,或者是早晨出去散步,等回来之后把采回来的鲜花丢得满屋都是,或者是给布娃娃做衣裳,碎布、剪刀扔下就不管了。

那么,这个时候,收拾这些残局的任务到底应该由谁来承担呢?通常是由他人或者是父母去替他完成。而自然惩罚的原则就是让孩子自己去收拾,并且告诉孩子,如果还这样的话,下一次就得不到玩具或者是不能够再去散步。

这显然是一个自然的后果,没有被刻意地扩大,也没有减小,孩子也能够坦然地接受。如果坚持一贯这样做,那么孩子就会改掉这个坏习惯。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让孩子明白,任何的快乐,都是需要通过付出劳动才能够获得的。

还有这样的一个例子,在不久之前,我经常听说一个叫康斯坦斯的小女孩因为动作慢而受到了责骂。她总是在集体活动的时候需要别人等她。如果采用自然惩罚的方法,则是迟到了就不再等她,让她一个人在家里呆上一两次。

而人为惩罚就是先责骂一番,然后继续等。前者给予了她经验,而后者除了当时有点紧张之外,她其他的什么也得不到。

如果,一个男孩的钢笔刀或书包等学习用具丢了,自然的惩罚就是让他感到不方便,或者必须扣除孩子部分零花钱来再买一个。而人为的惩罚则是先责骂一顿,甚至体罚一次,马上再去给他买新的。

前者能够让孩子明白钢笔刀和书包都是用劳动换来的,让他通过自己的代价懂得珍惜;后者则除了父母的愤怒,孩子大哭一场之外,什么也没有教给他。

如果一个做哥哥的把妹妹的手弄伤了,自然的惩罚是就是让他来承担妹妹的治疗费,没有钱的话就扣掉零花钱,或者是卖掉他的几件玩具,与此同时取消两次他与妹妹都可以享受的消费。

如果一个孩子第一次拿回了别人的东西。那么父母首先应该弄清楚是否经他人的同意,如果没有,则必须要和孩子一起送回去,如果情况严重的,则应该和孩子一同受罚。

恰恰相反,如果父母把孩子从别人那里拿回来的东西保留下来,也就是把孩子的坏习惯同样地保留了下来。

一个成长中的男孩,随着力气增加,经常会做出一些暴力的行为,自然惩罚的方法是让他自己承担经济和道义上的后果。比如一个孩子如果打了自己的祖母,那么除了承担祖母的治疗费用之外,还必须接受家庭成员的批评、指责,并且还要要求他用爱的方式请求祖母的谅解。

如果一个孩子辱骂了另一个孩子,那么就必须要求他向其道歉;如果是在同一个班上经常发生这种事,那么就必须要求这个孩子在更多的人面前道歉,而且还要说明理由。

在严重的情况下,则需要以假设和表演的方式让他也受到辱骂,然后请他谈此时的感受,以启发他的同情心。

不要希望孩子成为道德楷模

不管努力的目标是什么,不管他干什么,他单枪匹马总是没有力量的。合群永远是一切善良思想的人的最高需要。

——歌德

现代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在很多方面都涉及到人与人的合作关系。竞争与合作并不是矛盾体,如果缺乏与他人的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不仅不能在事业上有所进步,而且连基本的适应社会的能力都会消失。

所以,要注意培养孩子的合作能力,这是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可以通过孩子们进行游戏的过程来培养孩子的合作能力,激发孩子的兴趣和好奇心,让孩子觉得与人合作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在合作的过程中,能够培养孩子的品质、爱心。很多孩子由于父母的溺爱、娇生惯养而处处以自我为中心、任性,甚至会攻击其他小朋友。这样的孩子通常不愿与其他小朋友游戏,长大后也很难和别人合作。如果孩子在游戏的过程中出现纠纷,家长最好不要主动参与,要让孩子们自己尝试着去解决,家长只是起到辅助孩子解决问题的作用。

这里所说的接受,就是要孩子从心里愿意接受他人。家长经常给孩子灌输合作的思想,告诉孩子每个人都有值得去学习的地方,不能只是由着自己的性子来,与人合作的过程是快乐的、幸福的。家长要教育孩子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并且诚心诚意地赞美别人。家长也要起到榜样的作用,在日常的生活中注意自己对人对己的态度。

如果孩子在每件事上都斤斤计较、自私自利,是很难与人相处的,更谈不上合作了。所以,家长要培养孩子的分享能力。在前面我们也提到了分享能力的重要性,分享的目的就是让孩子体会合作的快乐。有些家长喜欢将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比较,经常会说:“为什么你不像邻居家的小女孩学习那么好?”这种比较会伤到孩子的自尊心,很可能会终止孩子与这个小朋友的合作关系。所以,父母在进行教导孩子分享时要讲求方式方法。

家长可以组织孩子们一起做各种各样的游戏。比如,可以让孩子一起搭积木、拼图,鼓励孩子参与各种合作意识比较强的体育活动,如足球、篮球、排球、棒球、跳绳等。在活动的进行过程中,能够增强孩子的体质、竞争意识和合作能力,有利于培养孩子们的合作精神。

合作能力在当今社会是一个人最重要的素质之一。所以注重培养孩子的合作能力是我们早期教育中必不可的一项内容。对孩子今后能否取得成功的意义是很大的。

兴趣能够引导孩子探索学习的欲望,好的兴趣能够让孩子轻松地完成任务,帮助孩子克服不良的心理,大胆地和其他小朋友进行合作。比如,角色扮演游戏就是很好的帮助孩子体会合作乐趣的一种方式,孩子们在扮演角色的过程中,既熟悉了书本上的知识,又在分工的过程中体会到了合作的重要性,他们会在游戏的过程中明白这些角色是缺一不可的。

想要培养孩子的合作能力,首先要培养孩子的良好品德。要让孩子懂得关心他人、帮助他人、团结友爱。如果父母一味地娇惯、溺爱孩子,就会让孩子形成自私、任性、专横跋扈、以自我为中心等不良的性格。这些性格会让孩子不愿与人相处、合作,或是根本无法与人合作。这就是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不当导致的。很多父母会灌输给孩子逞强、霸道的思想,让孩子与其他小朋友合作的时候不友善,这样的孩子是不受欢迎的。如果发现自己的孩子有这方面的问题,要及时制止,与孩子进行沟通,教育孩子和其他小朋友合作的时候要有谦让、宽容、友善的品质。避免孩子与人相处时出现不必要的冲突。在合作中健康、顺利地成长。

父母溺爱孩子,就会让孩子的很多方面的能力出现下降的现象。在游戏的过程中,如果孩子们的冲突不能得到好的解决,就会对孩子的心灵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当然了,父母、老师不可能一直陪在孩子身边帮孩子解决问题,还要培养孩子自己解决冲突的能力,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帮助孩子提高合作的能力。可以通过商讨的方法来解决办法,选择大家都乐于接受的方法去解决问题,通过协商来学会谦让、谅解。或是通过文学作品来丰富孩子们的思想、提高孩子们的品质,告诉孩子们如何去解决问题以及合作技能等。使孩子获得与人合作时解决问题的经验和能力,为以后的合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如果孩子在合作的过程中能够体会到快乐,就会继续产生合作的需要,并且会出现积极的与人合作的态度,合作也会更加愉快。可以鼓励孩子与人合作,将合作的成果予以公布、赞扬。孩子会在这种激励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合作欲望。家长和老师对孩子的评价对于孩子的身心发展来说是很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