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外国文学评介丛书-涅克拉索夫
5875600000008

第8章 长诗(2)

老货郎越说越生气:“下酒馆把家底喝得精光,谁还能给老婆做衣裳?庄稼汉进城去要饭,走了大街串小巷。世界末日还没到,这世道已经是兵荒马乱。喇叭就要震天响,死人就要往起站!杀人流血作尽了孽,这笔帐到时候怎么算?作孽啊、咱们触犯了上天……”万卡忙劝道:“别说了,大叔!好怕人哪!咱们到了外乡地,是不是该少赚个作孽钱?……”

第四章。一路之上风云紧,骡马队驮着军用品。“你瞧,土耳其俘虏,杂七杂八的一大群!”万卡斜着眼珠子,瞟瞟土耳其胡子兵,拉起褂子下半截儿,折个猎耳朵寒碜他们:“烟鬼子,坏良心,这回叫你们一命归阴!”

他们碰到一帮打猎人。号角吹得响连夭,要把灰色的野兔儿轰出来,把它往那空地上赶,万卡忙向看热闹的小孩打听:“谁家的少爷来出猎?”孩子们回答道:“卡什皮尔家和久仁家……”

他们来到小土岗上坐下吃点东西,背起货筐又上了路。万卡说:“前面有个贵族大院子,咱们何不去试试运气?”大叔说:“咳,万卡,你也忒傻气,如今乡下老爷都住城里,太太们穿的是奇装异服,哪里还有咱们的生意?不提别个,就说咱们那位地主婆,——又老又秃,脸上疙疙瘩瘩,打扮起来像个麦秸垛!别看她外表挺神气,她的辫子是假的,牙齿是装的,奶子也是安上的,浑身上下,除了捆上的就是粘上的!现在老爷太太都赶时髦,咱们的货郎筐,他们连瞅都不瞅!……”

第五章。卡佳思念小伙子万卡。可是,满心甜蜜的话偏偏要等到圣母节才能向他倾吐。这真难为了小卡佳。晚上她孤零零忍不住愁,一宿睡不上一个钟头。白天挥镰把麦子割,眼泪流满了三条河。一个念头一直缠绕在心上:“莫不是别一位美姑娘,迷住了我的小情郎?莫不是他变心忘了我,娶了妻房在外乡?”想到这,姑娘的心直往下落:“你不要娶别个,你要娶我!对夫君,对公公,我决不失礼犯过错。你的妈妈,我的婆婆说我什么我全忍着。我不是贵族小姐不是财主女,生就是一副厚道脾气,我会做个温顺的媳妇,我会做个不知劳累的妻子……”女儿家的心事藏得严,谁个能猜得那么全?眼看到了圣母节,一把火烧在卡佳心上……

且说年轻的货郎卖光了货,鼓囊囊腰包塞得满,万卡兴冲冲地唱着歌,快步流星往家赶。抄小路赶回科斯特罗马,小路要穿过泥沼地,走过了水草涉小溪,……遍地树林,树林黑森森到处沙地和泥泞。万卡听到人声,忙喊:“停一下,大叔!听,有人!”

第六章。只听得枯枝喀嚓响,还听得有哨音。钻出一条狗套着皮圈,后面跟着一条大汉。满脸的胡子乱蓬蓬,身上的褂子汗淋淋,腰间没有拴皮带,一条树皮缠腰身。万卡觉得这人好面熟,原来是卖货时,他老是在旁边打转转。他自称守林人,说是要和他们一道走。天色已经渐渐发黑,泥沼升起一片青雾。老货郎偷眼看一看:守林人哆嗦得好厉害。他手举猎枪冲着万卡直瞄准。老季洪尼奇皱起眉头:“喂,守林人,开这种玩笑不带劲!倒不如唱支歌儿解解闷。来,我这就唱支好歌你们听。”

这支歌名叫《穷流浪汉之歌》,是由一个双目失明的老头编的歌。年轻时,由于法官弄错了人,本来要抓济特·斯皮利多夫,结果把他济特·大卫多夫抓起来,判了十二年徒刑。等他出了狱,回了家,——地荒了,房子塌了,老婆也跟着别人跑了。于是,他就编了这支歌,到处流浪到处唱。

守林人无心听歌曲,来到树林里,他便开枪打死了两个货郎,抢走了他们身上的一千卢布。这一夜,守林人请人喝酒,还咋咋呼呼吹牛皮。一时说走了嘴,让人告了密。刚巧有个拦羊的,走的也是那条泥泞道,他听到了两声枪响,也听到了一声惨叫……“别跑!赶快认罪!”守林人的双手被紧紧绑住。人们解开他的包脚布,里面尽是银洋和钞票。第二天一早请来法官先生,马上把案情全部查清,(只有赃款下落不明!)两个死人叫人埋进坑里,守林人被押进大牢之中。

《货郎》这是一篇悲惨的故事。它通过日常生活和爱情生活的情节,展示了俄罗斯农村的广阔的生活画面。“改革”后的农村,仍然是贫困、寒冷和饥饿的所在。在《穷流浪汉之歌》里,诗人把整个俄罗斯农村生活归结为“饥饿与寒冷”的公式,反复吟唱:

我走过草原,北风啊,在草原上呼号:

冷啊,流浪汉,冷啊!

冷啊,亲爱的,冷啊!

我走过树林,野兽哇,在树林里哭叫:

饿啊,流浪汉,饿啊!

饿啊,亲爱的,饿啊!

这就是说,“改革”的结果,给农民带来的仍然是贫困和死亡的命运。正如诗人所说:“在现今已经自由了的农民生活中,只有贫困、愚昧、黑暗。”

长诗揭露了沙皇对外发动侵略战争,穷兵黩武,到处抓壮丁,使千千万万的农民家破人亡,妻离子散。

长诗不仅尖锐地讽刺了地主富农的贪婪、残酷,而且揭露了黑暗社会造成了人们的犯罪——守林人因为贪财而害命在沙皇苛刻的出版检查之下,诗人不得不采用寓言笔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如货郎被杀的情节就带有象征性。杀害货郎的守林人,穷追不舍的行动,都有点像俄国民间传说中的“追命游魂”。但诗人笔下的这个“追命游魂”只是个愚昧可怜的蠢才,并不是人们迷信的那种不可抗拒的命运之神。

总之,这首长诗运用对比手法,一方面表现劳动人民的勤劳善良和对幸福的向往,另一方面则暴露了冷酷无情的现实。诗人甚至怒不可遏地写出了“沙皇发昏,苦了老百姓”这样的诗句。因此这首长诗曾遭沙皇政府查禁。

《严寒,通红的鼻子》

涅克拉索夫是妇女命运的歌手,他创作了一些关于农村妇女的诗篇,充满了对妇女命运的深厚同情。一八六三年,涅克拉索夫完成了农民组诗的又一部:《严寒,通红的鼻子》(有人译为:《红鼻子雪大王》),这是俄国诗歌史上最优秀的诗篇之一。

这部长诗是献给诗人的妹妹安娜·阿列克谢耶芙娜.布特凯维奇(1823—1882)的。诗人终生对她怀着真挚的爱,他在去世前不久曾写信给她说:“我的疲倦的、疼痛的头脑常常想到你,你这人世上惟一的亲人,常常想到你的无私的同情。”

在献词中,诗人写道:

我要为你唱出

最后的歌——而且把它献给你。

但它不会是更欢乐的,

它要比从前的歌儿更悲伤……

这就是全诗的基调。它预示着,这将是一部充满泪水和痛苦的诗篇。诗人对“改革”后的俄国现实绝望了,他悲痛欲绝地呼喊道:“这里只有石头才不哭泣……”

第一部:《农夫之死》。描写农民普罗克之死及其家庭的悲哀。诗人在这里展示的是俄国现实生活的真实画卷,是当时社会上的贫困、黑暗和不平等的真实写照。

严寒的冬天。农民普罗克赶着货车陷在深深的雪堆里,停留了半个昼夜,然后他浑身忽而发热,忽而发冷地赶着货车行走了三天:他急急忙忙,按照期限,把货物运到指定的地方。货物送到,他立即回家——一句话也不说,浑身像火烫!他母亲,年迈的老妇人,按俄罗斯民间风俗,先用九只纺锭将水向他身上泼浇,后来又扶他进了热气腾腾的浴室,但是不行——他一点也不见好!这时候,请来了巫婆,又是给他喝水,又是念咒,又是揉搓——不但没好,病情越来越糟。人们又让他三次钻过浸透汗水的马轭。又把他放进了冰窟窿里,又把他放在鸟架下……他一切都顺从,好像一只鸽子,可是不见好——他汤也不进,饭也不吃!

谢尔加乔夫村耍狗熊的费嘉,正好在这儿逗留,他提议还要把普罗克放在熊肚子底下,把他的骨头揉一揉。但是普罗克的妻子达丽亚把那个出主意的人赶出去了。她又想起另一个方子,她要来试一试:夜里,她向遥远的寺院走去(它离村子有十来里),那里供奉着一尊圣像,它有起死回生的力量。她捧着圣像回来——可丈夫躺在那里,已经奄奄一息,领了圣餐,穿上了殓衣,他看见妻子,呻吟了一声便死去了……

在四里外的一个乡村里,在教堂附近,风摇曳着被暴风雨吹折了的十字架,一个老人在选择墓地,他就是普罗克的老父亲。胡须镀上了白银,帽子挂满了冰霜,他手里拿着铁杆和铁锹。老人弯下自己年迈的腰,长久地、辛勤地为儿子挖掘坟地。坟墓挖好了,老人脱口说出:“但愿不是普罗克长眠在这里,不是普罗克啊……”老人悲痛地跌倒了。

在峡谷,在热尔吐哈河边,老人赶上了自己的老伴,他小声向老妇人问道:“这口棺木是不是还好?”她的嘴唇微微一动,回答说:“还不错。”然后他俩都沉默了,雪橇轻轻地奔跑着,仿佛害怕什么……

普罗克无忧无虑地躺在白松木桌子上,他躺着,神色严峻,动也不动,床头上点燃一只蜡烛,脚上穿着新做的树皮鞋,身上穿着宽大的麻布衣服。一双大手长满了老茧,这是他饱尝了劳动的艰难。他脸上毫无痛苦,还很漂亮,胡子一直垂到了手腕……

不是大风在茅草上呼啸,不是婚礼的行列在喧闹——那是亲人们在为普罗克恸哭,那是妻子达丽亚在为普罗克哀号:“你啊,我们的蓝翅膀小鸟儿哟!你撇下我们,飞到哪里去?论漂亮、个头儿和力气,村子里有谁和你相比?父母遇事总要问问你,在田野里你是好把式,对待宾客,你亲切又殷勤,你热爱妻子儿女……你为什么在人世活得这样短?你为什么把我们撇下,亲爱的?老母必定因为悲伤死去,你的老父也活不了,家庭的主妇没有丈夫——就像林中的白桦没有树梢。你不怜悯她这可怜的人,也不怜悯你的儿女们……醒醒吧!夏天,你还要在自己的宝地收割庄稼!……”

邻居们听到痛苦与呻吟,成群地拥进了门:他们把蜡烛放在圣像前,便深深地行礼鞠躬,然后默默无言地回去。

暴风雪凄厉地咆哮着,向窗口挥洒着雪花,太阳忧郁地升上天空。一匹淡黄色的老马驾着雪橇,沮丧地站在门口;没有多余的话语,也没有嚎啕痛哭,人们把死者从屋里抬出。老马呀,拉吧!把车辆索拉紧一点!你曾为主人效力多年,再辛苦这最后一趟吧!

听啊!丧钟敲了两下!神父在等待着——走吧!……前面走着一对悲痛万分的老伴,那是死者的爸爸和妈妈。两个孩子在车上伴守遗体,他们吓得不敢哭泣,在棺材旁边,手挽着缰绳,驾驭着老马的是他们可怜的母亲。她走着,她的眼睛深深陷下,最苍白的是她的双颊,连她头上那表示哀伤的白布头巾,也比不上它。达丽亚的后面——慢吞吞跟着不大的一群男女邻人,谈论着普罗克的那些孩子,说他们的遭遇实在不幸。说达丽亚将把许多活儿承担,等待着她的是悲惨的日子。“没有人会可怜她啊,”——她们一致这样断定……

人们按照规矩把棺材放进了墓穴,用黄土埋上。大家都悲伤啜泣,痛哭失声。村长伊万内奇应着妇女们的哭泣低声叫道:“安息吧,普罗克!你的为人真是厚道,你一向诚实,而主要是,你按期——当上帝拯救你的时候——缴足了主人的地租,纳完了沙皇的税务!”所有好听的话部说完了,这可敬的庄稼人呻吟了半晌:“是的,这就是人的一生啊!他又说了一句,才把帽子戴上。“你倒下了……你原是那么强壮有力!……我们也得倒下呀……谁也逃不了这个日子!……”人们又向墓地画了十字,然后在上帝保佑下各自转回家去。

达丽亚也回到家里——她要收拾房间,又得喂饱孩子。唉,唉!屋子是多么冷啊!她匆匆忙忙去生炉子。可是一看呀——没有一块劈柴!可怜的母亲踌躇起来:她舍不得离开自己的孩子,很想把他们好好地抚爱。然而没有工夫去抚爱。寡妇把他们领到邻妇家,立刻套上了那匹老马,便动身到树林里去砍柴……

第二部:《严寒,通红的鼻子》。描写诗人和劳动人民所向往的那种幸福生活。诗人对建筑在社会不平等和剥削基础上的社会政治制度进行了严厉的批判。

天寒地冻。覆雪的原野闪着白光,前面是黑压压一片树林。周围的一切——她全没有心情观看,原野闪耀着宝石般的光辉……想必是太阳有些耀眼——达丽亚的眼里充满了泪水……悲哀压倒了她,森林冷漠地谛听着她的呻吟。可怜的寡妇的巨大痛苦,虽然被自由的小鸟偷听了去,可是这些鸟儿却不会向人们吐露……她一边哭泣,一边砍伐树木。她只顾砍柴忘记了寒冷,她没感到两脚冻得发疼,而她整个身心都在想念丈夫,呼唤着他,并在同他谈心,讲叙她苦难的生活……

春天,达丽亚这苦命人起来得很早,在家没有吃,身边也没有带,她耕地一直耕到天黑,夜里她修理镰刀,清旱她又去割草。只得一个人干啊!在田野,她一个人累极了,不停地呼唤着他亲爱的人:“我种的地好吗?出来呀,亲爱的,你看一看!我割的草干不干呢?我堆的干草垛周正吗?……”没有人来教会女人劳动!没有人来启迪女人的智能!

家畜放进树林里去了,黑麦开始秀穗了,上帝赐给了好收成,无论她愿不愿意,只得一个人去干呀!……

牛虻嗡嗡地叫着,咬着,口里干渴得要命。太阳晒热了镰刀,太阳照花了眼睛,它烧着达丽亚的头和肩,它烧着达丽亚的手和脚,脊背累得酸疼,手脚疼得更凶,一个个火星儿在眼前升起……达丽亚心想:“普罗克,你在哪儿呢?怎么不来帮忙?”没有人帮助,达丽亚一个人把黑麦收割,她一边捆紧麦捆,一边把眼泪向麦捆滴落……

冬天的夜啊,这样的漫长,没有亲爱的人在身边,睡觉也闷得慌,达丽亚织起了麻布,免得再痛苦悲伤。她想到儿子葛里沙:“我要织出许许多多麻布,又细又薄,质地优良,等儿子长大,托媒人给他找个健康、美丽的新娘!”

听,铃铛叮当叮当地响!喜车的行列已经归来,快点出来迎接吧——孔雀似的新娘,小鹰似的新郎!将谷粒撒在他们身上吧,将蛇麻草也撒在年轻人的身上——祝福他们将来生活富足!

漆黑的乌云密密层层,正高悬在树桩上空,不好的消息在人民中间传播,青年们再不能长久地自由逍遥,很快就要招募新兵了!达丽亚只有葛里沙这独生子和一个小女儿,可是村长说:这是村公所的决议!达丽亚急坏了,黑夜里去搬请灵异的圣像。

风吼叫着,吹积起一个个雪堆。没有月亮,一片漆黑。达丽亚忘记了恐怖和寒冷,独自一人走到了森林的尽头。黎明时分,金色的星星忽然从天国坠下——殒落了。达丽亚画了个十字,飞快地向前跑去……她终于来到了修道院的门口。她等了很久,因为修女们那天正埋葬一个姐妹。早祷在进行着,修女们缓慢地在教堂里走来走去。圣像在行进,跟着一大群人,修女们唱着赞诗,护送着它,人们也都恭敬地去吻它。圣母享有无上的尊敬,她使很多人得到了安慰。可就是对达丽亚不发慈悲!……

达丽亚对她丈夫讲完了一切,又开始砍柴。柴装满了一车,可她一个人却没有办法运回来。她呆呆地拿起了斧子,呜咽着小声哭泣,向一棵高大的苍松走去。她的两腿勉强支撑着身体,忧愁折磨够了她的心灵!她痴痴呆呆地在苍松下站着,没有思想,没有眼泪,没有呻吟。森林里是死一般的沉寂——严寒越加凛冽,白昼一片明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