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孩子素质教育——理想篇
5896200000019

第19章 建立协调的人际关系(2)

第三,同事间应避免发生冲突。在集体生活和日常工作中,难免发生争执,有时会弄得不欢而散,影响日后工作中的合作。所以,同事间应尽量避免发生冲突。据心理学家分析,争吵的人常常在以下几个方面出问题。没有明确清楚地说明自己的想法;措辞激烈、武断、没有商量余地;不以尊重态度聆听对方的意见;个性太强,不善于克制自己。避免争吵就是要尽量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同事间难免会有不同意见,对于不同意见最好用商量的口气提出来,切忌用武断、嘲笑的语言同他人进行交谈。要学会耐心、留神听取对方的意见,从中吸取合理的成分。如遇盛气凌人、说话粗野的不合作者,则要理智冷静地进行处理,只要多从崇高的共同事业和自己所肩负的重任着想,就能作到心胸开阔,充分谅解,宽容忍让。

3.上下级关系

上下级关系,是在社会组织和职业行业中,由于社会分工而产生的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

上下级关系的建立,首先需要双方共同努力,增进彼此间的了解和信任。上级领导要与下级和睦相处,主动接近他们,以坦率真诚的态度向下级表示,希望得到大家的支持和帮助。作为下级也应该主动接近上级,向他请教,向他表示相互了解的愿望,使上级感到自己受到尊重,从而做到感情上的沟通,密切彼此的关系。

其次,把尊重领导与讨好奉承区分开来。有些人怕被人说讨好奉承,而不敢与领导接近,也不愿意做尊重领导的事情,片面地把尊重领导与讨好奉承混为一谈。现实生活中有真心实意地尊重领导,也有怀着不可告人的目的对领导"讨好奉承"。前者是出于工作和事业上的需要,抱着尊重人,与人为善的态度;后者怀着个人的私欲而置真理、原则于不顾,两者是有根本区别的。真心实意地尊重领导、维护领导的威信,无论是对工作,还是对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都是很有益处的。

以上讲的是几种主要人际关系的建立,要维持和改善人际关系,必须认识影响成功人际交往的因素。

现实生活中,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很多,既有个人的因素,也有社会的因素。这里着重讲常见的几种个人因素,以便为处于人际关系困境的人提供一面"照照自己"的镜子。

高傲。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一种人,他们,自命不凡,喜欢自吹自擂,夸夸其谈,总觉得自己了不起,眼睛里自己第一,别人什么也不行。这种人,往往拿自己的长处与别人的短处比较,过高地估计自我。具有这种自傲心理的人,与别人是格格不入的。

自卑。与高傲相反,把自己看得太低,就形成自卑心理。这些人往往怀疑自己的知识能力,因而遇事畏首畏尾,裹足不前,在人际交往中不善于与人合作共事。

狭隘。是指心胸狭隘,器量小,喜欢斤斤计较。当受到别人的误解时,心里总觉得委屈,非要出一口气不可,因而暴跳如雷,闹得关系十分紧张。有狭隘心理的人,也不可能与他人搞好关系。

羞怯。在社交场合中,有的人轻松自如,谈吐自若,应答如流,有的人却手足无措,不知道如何是好,说话办事都显得失常,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羞怯心理。虽然羞怯心理是人的情绪的一种反映,但是,对建立和发展协调人际关系是一种障碍。

自私。有自私心理的人以纯粹功利的观点待人处世。他们认为:人生来就是自私、利己的,主张一切为自己,否认高尚利他行为的存在。这些人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过是人们用以达到个人目的、满足利欲的一种手段。这种人为了满足自己的利欲,可以不择手段。人们厌恶被这种自私心理扭曲了的人际关系。具有这种自私心理的人,不可能建立持久的、协调和谐的人际关系。

嫉妒。嫉妒是一个人的私欲得不到满足而对他人产生嫉妒,或在竞争中失败而对竞争对手产生的一种不服气、不愉决、怨恨的情绪流露。它是一个人内在虚弱和自私的反映。在现实生活中,对人际关系危害最大的是嫉妒,人们称之为人际关系的毒瘤。古往今来,世界上流传着多少因嫉妒而互相残杀、互相陷害的故事。在现代社会组织中,人们因嫉妒而形成内耗,严重地削弱组织的效率。因嫉妒而散布流言、中伤他人者也大有人在。所以,要建立协调和谐的人际关系,必须努力消除嫉妒的心理障碍。

总之,如果我们处于人际关系困境中,就要多从自己方面找原因。只要我们本着与人为善的出发点,加强自身的修养,学点与人相处的知识,就一定能够把人际关系搞好。

二、社会公德

(一)社会公德及其特点

1.什么是社会公德

对于什么是社会公德,有不同的理解。一种理解是,社会公德是由国家提倡或认可的、要求全体社会成员在一些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中必须遵循的道德规范,有人把这种社会公德称之为"国民公德"。另一种理解是,社会公德是全体社会成员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必须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准则,这种理解在广大群众中比较普遍。所谓社会公德,一般是指人类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最简单、最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

2.社会公德的特征

社会公德具有以下特征:

全民性。社会公德,既然是全体社会成员在社会公共生活关系中必须共同遵守的道德准则,它适用于在公共场合的全体人员。可以说,人们在公共场合所表现出来的彼此之间的关系,不是由于原来的职业、身份或政治地位所决定,而是由场所的性质所决定的。例如,在影剧院中,所有的人都是观众;在公园里,大家都是游客;在车船上,大家都是旅客等等。不管哪个阶级、哪个党派、哪个行业、什么地位的,也不管男女老幼,在公共场合,都应遵守其特定的行为准则,而且这些场合的行为准则,也需要大家共同遵守和维护。

群众性。社会公德维护着人们公共生活的秩序,体现了全体社会成员的利益。它既为群众所必需,又易于被群众所接受,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正因为如此,一切尊重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生活秩序的行为,自然会得到人们的肯定和赞赏;一切违反社会公德、破坏公共生活秩序的行为,必定遭到人们的反对和谴责。例如生活中,乘车坐船自觉排队、主动让座者,勇斗歹徒、见义勇为者,讲究卫生、保护清洁者,理所当然地受到人们的赞扬;反之,那些乘车坐船抢占座位、买东西不排队、乱扔果皮纸屑等损人利己的人,都会受到群众的反对和指责。这都说明社会公德的群众性特点。

继承性。社会公德是前人在社会生活中逐步积累起来的、维护正常社会生活的经验的结晶。今天的不少公德存在已久,一般地,凡是有利于社会生活正常进行的准则,基本上被保留和继承下来。如尊老爱幼、文明礼貌、诚实守信等。社会公德具有继承性的特点,并不是说它是一成不变的、僵化的体系,它是随着社会关系的发展、社会形态的更替而有所删除或增添。例如封建社会,烈妇守节是一项美德,但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后,则被认为是残害妇女青春和生命的陋习。古人的科学知识和卫生知识贫乏,就不会象现在这样,把"不随地吐痰"、"不污染环境"作为社会公德,要求人人做到。

3.社会公德的作用

第一,社会公德是保证社会生活正常进行的重要条件。

社会生活,由全体社会成员参与。在社会公共生活中,任何人违反社会公德,都会破坏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给社会生活秩序造成一定的损害。例如,乘车坐船争先恐后,必定影响车船秩序;在阅览室里高声谈话,必定影响他人看书学习;在宿舍里,不按时起床、就寝,各行其道,必定影响他人休息。所以,遵守社会公德,用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是维护正常的生活秩序,保障社会生活正常进行的重要条件。

第二,社会公德对改善社会道德风气具有重要的作用。

当今社会中,人们常常感叹社会风气不如从前,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在于公共生活中一些不道德的现象在不断发生——公共秩序不遵守,公共利益不维护,有人掉到水里无人救,或欲救人先要钱等等。这些不道德的现象败坏了我们的社会风气。如果人人都能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自觉地遵守社会公德,学习见义勇为,赞美文明礼貌,扶正抑邪,整个社会的道德风气就会好转起来。

第三,社会公德有助于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的安定团结。人们的生活包括家庭生活、职业生活和公共生活三个部分。人们的政治活动、经济活动、社交活动、文化活动、娱乐活动大多是在公共场所进行的,人们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都和他人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社会公德的核心是尊重他人,如果大家都讲社会公德,就都会感受到他人对自己的尊重。当一个人感受到自己受到他人和社会的尊重时,他就会更加尊重别人,更好地履行对社会的道德责任。反之,如果相当一部分人不讲公德,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就难以进行,人的社会公德水平降低了,也会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团结。

第四,社会公德有利于促进物质文明建设。

社会公德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与物质文明建设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关系。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由于一些人不讲公德,使大量的物质财富和资源毫无意义地损耗或破坏。例如,我国当前电力供应十分紧张,尽管国家为开发电力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但是电力不足仍影响着生产和生活。与此同时,我们却经常可以看到一些诸如"长明灯"等严重浪费电力的现象。杜绝这种浪费需要的是社会公德。又比如,缺水或水资源紧张是制约一些城市发展的重要原因,但是,像"长明灯"一样,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长流水",造成这种浪费的原因仍然是缺乏社会公德。公费药品浪费惊人,随地吐痰屡禁不止,电子控制的交通指挥灯下要安排众多的纠察管理人员,过街天桥和地下通道反而成了穿越马路的累赘等等。所有这些,导致国家用于公共事业的物质投入变成了国民财富的一种虚耗。可见,社会公德以无形的力量促进物质文明建设,它可以帮助我们节约大量的财富和资源,提高全民的社会公德水平,这实在是于国于民于己都有利的一件大事。

(二)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和要求

社会公德的内容十分广泛,从道德规范的角度讲,它的基本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遵守公共秩序

公共秩序是人们在公共场所的一系列行为准则和纪律规定,自觉遵守公共秩序,既是社会公德的内容,也是宪法规定的公民的义务。遵守公共秩序,是一个人对社会利益和他人利益关心和尊重的表现。破坏了公共秩序,社会公共生活就会陷入混乱,它不仅危害社会公共利益,也危害公民个人的自身利益。是极不道德的行为。良好的公共秩序是维护社会正常生活的重要保证。人们的年龄、身份、经历、志趣和习惯各不相同,但只要置身于公共场所就必须遵守公共秩序和纪律,只要参与公共活动就应该以相应的身份(如乘客、顾客、观众等)所要求的行为准则行事,不得以自己的行为影响和妨碍公众的正常活动。社会公共生活多种多样,需要遵守的公共秩序也各不相同。如乘车坐船,不争先恐后,抢上抢下,而是主动捧队,维护秩序;参加会议,准时到会,保持会场肃静;在图书馆、阅览室里,不高声交谈;在影剧院,不吸烟和喧哗等等。我们青年学生,是有知识有文化的人,应该做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的表率,在学校里就养成自觉遵守秩序的习惯,比如,上课时,遵守课堂纪律,不迟到,不早退;到饭堂打饭,自觉捶队;在宿舍里,遵守作息时间,按时起床,按时就寝,不自行其是,等等。

2.爱护公共财物

社会公共生活离不开一定的物质条件,许多公共财物都是为公共生活服务的。如公共场所的各种建筑设施、花草树木、道路桥梁等。社会主义公共财物是全体劳动人民辛勤的果实,它既服务于全体公民的共同利益,又服务于每个公民的自身利益。因此,爱护公物是每个公民的职责和义务,也是全体公民必需遵守的社会公德。我国宪法明文规定:"社会主义公共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公民必须爱护和保护公共财产"。因此,破坏公物,不仅要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还要依其情节轻重,受到法律的制裁。

爱护公共财物,首先要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树立为国家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分钱的精神。作为学生,要爱护学校的公共设施,如课室里的桌椅、门窗、灯管,图书馆里的书籍,校园里的花草树木、路灯等。其次,不存私心贪念,不把国家和集体的财产据为已有;再次,敢于同损坏公物的行为作斗争。学校里以浪费水电的现象最为严重,同学们除了以身作则外,还要敢于对浪费的行为进行揭发和批评。

3.讲究卫生

讲究卫生包括个人卫生和公共卫生。个人卫生主要指个人有良好的卫生习惯,身体、衣着、居室的整洁。公共卫生指公共场所的优美、整洁、清爽。

讲究卫生,首先要讲究个人卫生,个人的外表要整洁,居室要卫生。它是文明行为的基本娈求之一,不仅有利于个人健康,而且也反映出一个人的精神面貌。一个衣着不整、头发蓬乱、满面污垢,住处脏乱的人,适常是精神境界不高,对自已要求不高的人。讲究个人卫生,并不纯粹是个人的事。它关系到是否尊重他人,为他人着想。比如在同一宿舍里,若个别同学不注意个人卫生,随地吐痰,衣服棉被又脏又臭,同宿舍的同学怎么能舒服呢?其次,讲究卫生要求讲究公共场所的卫生。因为这些地方人多往来,如果不注意整洁卫生,必然有害他人的身心健康。讲究公共场所的卫生,要求个人在公共场所,包括街道、公园、校园、教室、宿舍、影剧院等,不随地吐痰、乱扔果皮纸屑、乱倒垃圾,在禁止吸烟的场所不要吸烟,不在公共场所乱涂乱画乱贴等。每个公民,都应该养成讲卫生为荣、不讲卫生为耻的道德风尚,使心灵美和外表美和谐地统一起来。

4.讲文明礼貌

我国素有"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的美誉,讲究文明礼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清代思想家颜元有句名言,国尚礼则国昌,家尚礼则家大,身尚礼则身修,心有礼则心泰。在社会主义社会,提倡文明礼教,对于国家昌盛和社会安定,对于建立人与人之间团结友爱的新型关系同样具有重要作用。

讲文明礼貌,首先要求语言文明,谈吐文雅,语调和悦。其次要求行为文明,在公共场所与他人交往时,要尊重他人,行走坐卧,举手投足都应文雅庄重,谦恭有礼。再次,尊重和遵守所处社会环境的各种礼节、风俗和习惯,也是文明礼貌的表现。在当代社会,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时间变得格外珍贵,珍惜他人的时间也成为有礼貌的主要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