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孩子素质教育——理想篇
5896200000018

第18章 建立协调的人际关系(1)

马克思曾精辟地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现实生活正是这样,每个人都生活在错综复杂的关系网络之中,每天都进行着人际交往。人的生活包括公共生活和个人生活两个方面,因此,学习和掌握公共生活准则和个人交往准则,就成为我们大家的现实需要。

一、人际关系

(一)成功交往的原因与方法

1.人际关系及其作用

人际关系也称人群关系或人际交往,是人们在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过程中发生、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人际关系对人生、对社会都有重要的意义。社会不是真空,人们不能孤立存在。人际关系是伴随着人们的社会交往而产生和发展的。人们在最初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过程中,必然要形成种种合作关系,也只有形成一定的合作关系,生产活动才能进行和发展。今天,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们交往范围的不断扩大,整个人类已经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包括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内容的交往活动早已成为人们社会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这样的社会系统中,个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是离不开社会群体的,个人只有在群体之中才能生存和发展:工作上,需要他人的支持;生活上,需要他人的帮助;行为上,需要他人的理解。因此,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课题。另外,在当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搞活"方针的贯彻执行,经济、政治体制的深入发展,生产与生活方式的变革,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建立协调的人际关系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正如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做出的《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中指出的,要"在全国各族之间,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之间,军民之间,干部群众之间,家庭内部和邻里之间,以至人民内部的一切相互关系上,建立和发展平等、团结、友爱、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关系"。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有一个良好的社会生活环境,需要有和谐的人际关系,它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获得成功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也是亿万人民渴望实现的社会风尚。

2.成功交往的原则

人际交往的原则即是指人际交往过程中人们遵循的行为准则,它对人们的行为起着指导和约束的作用。人们交往的原则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从历史上看,有了人就有了人际关系,它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最基本最普遍的交往关系,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前提。但是人际关系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则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如封建社会具有鲜明的等级特征,资本主义社会则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在社会主义社会,特别是改革开放的今天,"平等、团结、友爱、互助"是社会主义社会人际关系的特征,以人为本,尊重个性,发挥专长,是时代的潮流,克己容人是五千年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因此,就现实和历史的经验来看,成功的人际交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

(1)平等的原则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平等相待是建立人际关系的前提。

西哲说过:人生而平等。社会成员由于先天遗传素质的差异和教育环境的影响,在能力、性格、气质等方面会有差别,但在人格上,却是人人平等的。心理学研究表明,人都有友爱和被人尊重的需要。青少年学生,交友和受尊敬的希望异常强烈,渴望成为社会中真正的一员,希望社会、家庭和他人把自己看成是成人而不是小孩,这一点是一种正常的心理动机。这种需要正是平等的需要。平等往往是建立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上的,若要别人尊重你,首先你得尊重别人,若要别人平等待你,首先你得平等待人。因为尊重对方是一种信息,能引发人的信任、坦诚等多种积极情感,缩短相互间的心理距离。如果交往中的任何一方不尊重他人,破坏了平等的原则,则不可能建立平等的关系。因此,平等的原则告诉我们,若想有和谐的人际关系,应当坦诚善意地与人相交,沟通彼此的心灵,尊重交往对象的人格。

(2)尊重的原则

如果说平等是从人格上来说人生而平等,那么尊重则是从权利和义务上来看。要求别人尊重自己是每个人的权利,而尊重别人则是每个人的义务。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是互动的。在与人交往中,只有尊重对方,对方才有兴趣和热情同你交往下去。有的人往往不注意这方面,无意中伤害交往对象的自尊心,这必然会导致交往的失败。我们青年人与人相处时,应从些细节处尊重别人。如与别人交谈时,眼睛要注视对方,不要看书看报,不要东张西望,呵欠连天,也不要做一些无意义的小动作,如摆弄衣服,抓耳挠腮等。这些动作使你显得猥琐,对他人也不礼貌。在别人讲话时,尽量让人把话说完,不要轻易打断或抢接对方的话题,扰乱人家的思路,实在需要时,可委婉地用商量的口吻说:"请允许我打断一下。"在与别人相处时不要触及别人的短处,俗话说打人怕打脸,说话怕揭短。在路上遇到自己认识的人,无论是同辈还是长辈,应主动向对方打招呼,等等。这些都是人际交往中尊重他人的表现。

(3)互助的原则

人们的日常工作行为大多数是互助的行为。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开放性,人与周围环境每时每刻都发生错综复杂的关系。面对大量外来的信息和刺激,需要做出灵敏的反应和灵活的调整,单靠一个人的力量是很难作到的。当今的社会是由自然化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的现代经济社会,是由金字塔结构走向网络结构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各门知识高度分化、高度综合,一个人纵有天大的本事,也只有依靠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才可能有较大的发展。也就是说,在现代社会里,与人合作,与人共事是发展自身的条件,也是他人发展的条件。只有我为人人、我为社会,才能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才能获得他人和社会给与自己应得的报偿,社会才能发展,人类才能友好地相处,友好地交往。

(4)宽容的原则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应该有宽容他人的胸怀。鲁迅先生说过"我有几十年的老朋友,要点就在彼此略小节而顾其大","略小而顾大"是宽以待人的一条原则。它有两层含义,一是看别人首先要看主流,看本质,看大节。斯大林曾举过这样一个例子,一个伟大的科学家,却有个爱挖鼻孔的坏习惯,你能因为他爱挖鼻孔就对他嗤之以鼻吗?当然不能。事实上,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任何人都有长处和短处。第二层含义是求大同存小异。人和人不可能完全相同,即使在志同道合的朋友之间,由于生活经历不同、思想水平不同、文化教育不同,其爱好、习惯、兴趣乃至性格、气质等等都会出现差异,对一些问题的看法难免会不一致。所以鲁迅先生说:倘要完人,世界上配活的人就怕有限。在与人交往时,我们应该取人之所长补己之所短,如果抱孤芳自赏的态度,则永远是个孤独的人。宽容除了指交友"略小而顾大"之外,还指从大局出发,气量宽宏的忍让。所谓忍让,就是胸襟开阔、能够容人。表现在,凡事以大局为重,气量宽宏,以礼待人,颇有教养,原谅他人,不斤斤计较,为人随和,知书达理。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摩擦是难免的,尤其是年轻人,在处理人际关系中,常由于脾气暴躁而与人发生摩擦,伤了彼此的和气,致使大家都不愉快。因此,在成功的人际交往中,忍让是必不可少的。好友同事之间不必"睚眦必报,锱珠之利必较"。

(5)文明交往的原则

交往文明是精神文明的一个窗口,由此既可看到一个社会文明的程度,也可反映一个人的文明水平。精神高尚的交往,是以互相了解、相互尊重、善于考虑别人的利益和趣味、以关心他人的困难与不幸为前提的双边关系,正因为如此,所以在交往中应该彬彬有礼,在任何场合都应把握自己,作到言行得体、分寸感强,谦虚、委婉,不纠缠他人,启重自爱。博得他人好感的行为总是表现出心地善良、待人亲切、举止文雅等特点。文明交往是现代人的特征,也是构成成功交往的基本要素不可缺少的一方面。

3.人际交往的方法

成功人际交往的方法,就是在上述原则的规范下,作到真诚待人、关心别人、礼貌待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真诚待人,即是对人不口是心非,不多疑。与人相处,有不同意见开诚布公解决;对别人的评价是客观而准确的,对别人的缺点短处不讥笑;批评别人时,尽可能避免伤害对方的自尊心;同时采用诚恳平静的口吻,不含讽刺意味的语句,使别人感受到批评的善意和友情,对于别人的优点、长处也不嫉妒而是虚心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关心别人,就是要在工作中和生活等方面给别人以热情的帮助,把别人的困难和忧虑,当成自己的困难和忧虑,热情地帮助他们排忧解难。俗话说:"患难朋友才是真朋友。"在别人处于困境时主动伸出援助之手,犹如雪中送炭,使人倍感温暖,自然会加深彼此的感情。相反,如果各人只顾自己,不管别人,或者总是把自己的事情看得很大很大,把别人的事情看得很小很小,势必影响人际关系。

礼貌待人。礼貌是待人接物的风度,它反映出一个人的教育水乎、个性修养和文化修养。一个有礼貌的人,是一个富于同情心的人,不会在别人受到失败或挫折、苦恼或忧伤之时去嘲弄别人,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一个有礼貌的人,同时也是一个会关心他人的人,他决不会在别人工作或休息的时候,毫无顾忌地大声喧哗或无理干扰;一个有礼貌的人,又是一个遵守纪律、讲信用的人,他决不会在开会或上课时交头接耳,对老师的讲课或大会的发言充耳不闻、漫不经心,或磕瓜子吃糖果,或看小说画漫画;一个有礼貌的人,他不会用琐碎的事情去占用他人的宝贵时间或轻易失约违背诺言;一个讲礼貌的人是很注重仪表和举止的,他懂得讲文雅和得体,持有旷达的气度,使用婉约、谦让的言辞及给人以发自内心的诚挚的微笑。所以,有礼貌的人既博得别人的喜欢又赢得别人的尊敬。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就是指对自己的约束、要求要严格,不侵犯他人或使他人受痛苦;对别人宽容大度,不苛求他人;受到误解、委屈、亏待时,也要克制情绪,不采取过火行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是一种美德,它在人际交往中是不可缺少的。当然,宽容也不能滥用,对于劣性不改的人,则不能采取宽容的态度。

(二)人际关系的建立和改善

人际关系按形成的纽带,可分为血缘关系、地缘关系、业缘关系等几类。

血缘关系是指父母子女关系、兄弟姐妹关系以及由此衍生的亲戚关系,如祖孙、夫妻、婆媳、叔侄、甥舅、妯娌等关系,血缘关系是人类最早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

地缘关系,是指由于居住在共同地区而产生的人际关系,如城乡关系、邻里关系。

业缘关系,是指由于工作和事业而形成的人际关系,如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同事关系、上下级关系等。

下面就几种主要人际关系谈谈人际关系的建立和改善。

1.师生关系

(1)影响师生关系的主要因素

师生关系是以教和学为纽带而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此,师生关系的明显特点是以知识传授和接受为媒介的,所以,拥有知识的多少、传授知识的水平,对师生关系的好坏起着重要的作用。具体来说,影响师生关系的主要因素有:

教师知识的拥有量。这体现在学历和实际研究分析创造水平上。一般说来,学生最敬佩的是文凭高而且具有渊博知识的教师。在各方面基本相同的情况下,知识渊博的教师更容易与学生搞好关系。

教学水平的高低。对于具有一定判断能力的中专生来说,他们更尊敬那些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对于教师来讲,也总喜欢那些学习成绩好的学生。

道德品质。这也是影响师生关系的重要因素。有良好道德修养、言行一致的教师,不但受到学生的尊敬,而且定会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相反,言行不一致的教师,是不会获得学生的尊重的。

师生的性格。一般来说,老师喜欢那些性格开朗、积极发言但又不骄傲的学生;而学生对那些教学效果好、态度和蔼、乎易近人的老师容易形成既尊敬又亲近融洽的关系,但对于性格内向、脾气怪僻的老师,学生往往是敬而远之。

(2)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

教师热爱学生既是职业道德的要求,也是培养祖国四化建设人才的需要。教师总是把热爱学生视作自己的天职,以慈爱之心关注着学生的成长,不惜为培养下一代而倾注自己的全部心血。在我们的国家里,师生的利益目标是一致的,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围绕着实现"四化"、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新人而建立起来的。这既是国家与社会的需要,是教师的职责,同时也是学生和家长的愿望。因此,师生是志同道合的同志,他们之间在政治上、在科学真理面前,是真正的平等关系。

(3)尊师是人类的传统美德

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一句名言:"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人们历来对教师都给予很高的赞誉,有的把教师比作辛勤的园丁,有的比作燃烧自己的蜡烛。杰出的教育家布鲁纳也曾说过"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而且是模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他是以自己渊博的知识和优秀的品质来教导和影响学生。教师在造就培养人才的事业中乐于作"人梯",让学生踏着自己的肩膀攀登科学高峰。我们中华民族素有尊师的美德,毛泽东对徐特立的尊敬也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现实中,学生尊重老师,首先应是尊重老师的劳动,如果学生对老师的劳动都不尊重,谈何向老师学习呢?其次,日常生活中,应虚心听取老师的教诲,对老师有礼貌。这些都能促进和谐师生关系的形成。

2.同事关系

同事关系一般指在一起工作、并且没有权利等级差别的横向关系,同事关系是家庭之外的社会关系中最重要的关系。必须遵循:

第一,良好的愿望是和谐的起点。人与人之间在工作上的关系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合作关系。因为大家从事着共同的事业,必须依靠合作才能完成。而搞好合作就需要感情的融洽与气氛的和谐一致。

第二,同情与帮助是友谊的基础。每一个人在生活、工作中都会遇到困难、意外事故等,对于一个坚强的人来说,总是力求依靠自己的力量去战胜困难,勇敢地面对不幸。但是,一个人如果没有别人的帮助和支持,是不可能持久地、正常地生活下去的。所以,人人都应该懂得,没有一个人能脱离别人的帮助而学会走路,长大成人,每个人在某个时候都得到过别人的支持、帮助。懂得这个道理,就能把帮助别人看作自己义不容辞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