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孩子素质教育——理想篇
5896200000003

第3章 树立科学的人生观(3)

第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服务既伟大,又平凡;既高尚,又普通,它并非高不可攀,可以通过不同层次,不同形式表现出来。爱岗敬业,兢兢业业,做好本职工作是为人民服务;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无私奉献是为人民服务;同志间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是为人民服务;热心公益,助人为乐,扶贫帮困,扶危助残是为人民服务。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里,不分工作岗位,不论能力大小,不分职务高低,都能够而且都应当为人民服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力提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有助于引导人们正确处理好竞争与协作、效率与公平、先富与共富、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等关系,克服见利忘义、损人利己等不道德行为,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二)树立科学的人生观

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是无产阶级本质和历史使命的客观要求。在现实生活中,人生观形形色色,名目繁多,但只有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才是最科学、最崇高的人生观。它代表了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科学世界观、人生观的集中表现。

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也是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客观要求。社会主义社会是建立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之上的,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是各尽所能,按劳分配,这就使劳动者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相联系。劳动者的劳动是为社会、为他人,同时也为自己而劳动,国家、集体、个人利益从根本上说是一致的。社会主义国家的人与人的关系是相互合作、团结友爱的关系,反映到人生观上,就必然是为人民服务。社会主义国家要求每个公民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只有这样,才能激发人民的劳动热情,才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组织亿万人民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努力,才能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最终实现共产主义。

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也是由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决定的。人是社会的主体,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一切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类维系生存的物质生活资料都是人民创造的;人民群众是一切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科技成果、文学艺术等都来自于人民群众对劳动生活的总结、提炼和加工;人民群众还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广大人民群众推动社会不断前进的历史。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真正动力。因此,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是由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决定的,是与历史发展规律相一致的,是科学的人生观。

人生观作为一种观念,一经形成,就对人们的生活、理想、事业等问题起着巨大的指导作用,一个人的人生观正确与否,对他的生活道路和人生方向有决定性影响。在多种可供人生选择的情况下,正确的人生观能帮助人们辨明方向、识别善恶,朝着既定的人生目标前进。一个树立了科学人生观的人,他必然具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坚定的生活信念,明确的生活目的,无穷的生活动力,努力为社会、为人民做出贡献,使自己活得有意义、有价值。周恩来总理在年轻时,就立志"为中华的崛起而读书",由于他确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决定了他始终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深受全国人民的爱戴。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无数英模的成长历程也表明,只有在人生观上定准位置,树立科学的人生观,才能使自己在实践中做出光辉的业绩。他们确立的人生观最突出地表现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像战争年代,方志敏、江竹筠、董存瑞等革命先烈,是为了人民的解放,才毫不畏惧地抛头颅、洒热血,从容献身;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焦裕禄身患重病,但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支撑着他拖着病体跑遍兰考的120多个村庄,规划出改造兰考的蓝图,取得了治沙、治水、治碱的巨大胜利,他"爱民如父"的精神,充分显示了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精神。"生为人民生,死为人民死"的人生定位,使孔繁森为赡养两名藏族孤儿而多次献血,并能在短短的一年零七个月时间里跑遍了阿里的山山水水,行程8万多公里,为西藏的发展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张海迪以"人生的意义在于贡献,而不是索取"的价值观要求自己,拖着瘫痪的身体,为人民服务,在她的身后留下了一串闪光的足迹。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青年由于投有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整天浑浑噩噩,虚度时光。在人生观问题上,社会上流行着种种错误观点,其表现形形色色,五花八门。较为流行的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

享乐主义人生观。这是剥削阶级所推崇的一种人生观。这种人生观从人的自然本性出发,把人生看成是人的生理需要,认为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就在于追求感官上的快乐,满足个人的物质欲望和享乐。像"人生在世,吃穿二字"、"青春不乐,一生白过",就是这种人生观的写照。在现实生活中,许多贪图物质享受、一切向钱看的极端个人主义者,大部分都受了享乐主义人生观影响,容易导致卑鄙无耻、损人利己,尔虞我诈、巧取豪夺、图财害命等堕落和犯罪行为。

实用主义人生观。它认为"存在就是有用"、"有用就是真理",认为宇宙的一切都同人类生活的"好处和目的"相联系,人生目的就在于服从个人意志和主观愿望,"方便"和"有用"是衡量人生价值的唯一标准,不存在规律和真理。实用主义人生观扭曲了人生的真正价值,否定了人生的根本意义,把人们引向单纯追求所谓"有用"和"实惠"的邪路,引导人们抛开国家和集体利益去单纯追求个人利益,这就不可避免地要滑向资产阶级极端利己主义和个人主义的泥坑。

悲观主义人生观。这种人生观往往是剥削阶级处于危机没落、绝望没有出路的悲观心理反映。如认为"人生由命非由他,浮生如梦",认为人生没有一丝意义,人生就是苦难。有些青年学生在人生道路上遇到一些困难、挫折,比如恋爱失败、家庭不和睦、考试失误等等便消极悲观起来,整日郁郁寡欢、苦闷烦恼,有的甚至自杀,就是这种悲观厌世人生观的反映。

"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的合理利己主义人生观。在社会上,有些青年一方面鄙视自私、损人利己的资产阶级人生观,认为这不道德,在现实生活中行不通,另一方面又感到我们提倡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难以做到,于是寻找似乎介于二者之间,既不像资产阶级人生观那么丑恶,又不像大公无私那样高不可攀的合理利己主义人生观。其实,这种观点抹煞了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两种根本对立人生观的界限。它是主张以个人利益为前提,以利己为目的,视他人为实现自己目的的手段,实质上是把"为自己"看成是绝对的、不可侵犯的原则,把"为别人"、"为社会"看成是"为自己"的副产品罢了。把这种观点当作生活信条,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会变成金钱关系,社会风气将变成"人人为我"、"我也为我",可见"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无非是用文字游戏来掩盖其"利己主义"的实质而已。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虽然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已经不复存在,但是剥削阶级人生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还将长期存在,并对人们起着各种腐蚀作用,我国正经历着改革开放,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也正发生着巨变,牢固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对青年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它是广大青年学生自觉抵制各种剥削阶级错误人生观的精神武器,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也是社会主义时期对青年学生提出的客观要求。如何才能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呢?总的说来:

首先,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确立正确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必须认真读书学习,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在当前,最根本的是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心内容是学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这一理论在多方面继承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对中国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前途等做出了全面的切合实际的科学概括和总结,为正确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思想武器,我们应该认真学习、深刻理解这一理论,把它变为自觉行动,才能真正树立科学的人生观,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抵制腐朽思想的侵蚀,才会乐于奉献,不计个人得失,始终为人民服务而不动摇。

其次,必须在实践中经受锻炼。要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不仅要掌握马列主义理论观点,而且要积极参加实践。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是党领导全国亿万人民群众进行的一场伟大实践,青年学生毕业后,总要积极投身这一实践,要在改革的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逐步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要正确把握一些原则界限,既讲究效益观念,又不做金钱的奴隶;既讲个人利益,又不唯利是图;既讲改善生活,又不花天酒地。要像雷锋那样,不为名,不为利,为人民服务甘做"傻子";像孔繁森那样,待人民如父母,为人民谋幸福;像徐虎那样"辛苦我一人,方便千万家"的精神忠于职守,敬业爱岗,勤勤恳恳,真诚为民,在平凡的岗位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不是一朝一夕、一劳永逸的事。青年学生应当虚心学习人民群众的优良品质,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珍惜在校时间,勤奋学习现代科学文化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在日常生活中,关心集体,尊敬老师,团结同学,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为班级为学校多做好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从点滴做起,从现在做起,努力把自己锻炼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要像周恩来总理那样,不论在沙场,还是在白色恐怖中;不论是在艰苦的日子,还是在胜利的条件下,始终不顾个人安危,一切想着人民,一切为了人民,把自己一生无私地奉献给人民,为了人民的利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青年学生要从客观实际和可能出发,把自我设计同国家需要结合起来,把具体的奋斗目标同今后的岗位职责和人生追求结合起来,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流血流汗,发光发热,"使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去创造一个美好而有意义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