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手工艺文化
5899200000034

第34章 陶瓷制作(4)

龙泉青瓷始于南朝,兴于北宋,盛于南宋。古代龙泉名窑是宋代“官、哥、汝、定、钧”五大名窑之一,历史悠久,驰名中外。青瓷以瓷质细腻、线条明快流畅、造型端庄浑朴、色泽纯洁而斑斓著称于世。“青如玉、明如镜、声如磬”的“瓷器之花”不愧为瓷中之宝,珍奇名贵。

一,历史渊源

据现代《龙泉县志·第九编》记载:龙泉烧制青瓷之源可上溯南朝。当时,由于受越窑、婺窑、瓯窑制瓷业的影响,龙泉人开始烧制青瓷。所制青瓷产品胎质粗、胎体厚、釉层簿、釉色灰黄。北宋中晚期是龙泉青瓷发展的重要时期,开始形成独特的风格。产品质地细腻、胎体变薄、釉色青黄、釉层较簿、造型规整,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产品以生活用具为主,有碗、盘、杯、壶、瓶、罐等。在装饰工艺上有刻花、划花和蓖纹。图案有花卉、飞鸟、鱼虫和婴戏纹等。

由于南宋龙泉窑得到空前的发展,龙泉青瓷进入了鼎盛时期。素有“紫口铁足”之称的“哥窑”产品烧制成功,使“哥窑”跻身于宋代五大名窑(官、哥、汝、定、钧)中的第二位。产品“胎薄如纸,釉厚如玉,釉面布满纹片,紫口铁足,胎色灰黑”。釉面纹片有冰裂纹、蟹爪纹、牛毛纹、流水纹、鱼子纹、膳血纹、百圾碎等,其精品被宫廷历垄断。

元代青瓷生产规模继续扩大,通过古窑址考证,当时龙泉境内瓷窑已发展到350多处。产品品种增多、器型增大,除继续生产宋时的器型外,创新品种有荷叶盖罐、环耳瓶、菱口盘、凤尾樽、高足杯等。除了大量的民窑外,已有部分官办或半官办窑场,烧制供奉朝廷器皿。质量不如南宋,胎质粗糙,釉层减薄,器品釉色由粉青、梅子青转为略呈黄色的豆青,釉质由润变亮,装饰技法上有印花、贴花、点彩、堆花、划花、镂刻等。

明清龙泉窑由盛转衰。明代早期的产品制作规整,刻花继承了元代风格,有的还双面刻花,也非常精美。明代中晚期时实行海禁,青瓷外销量锐减,大窑村、溪口村一带瓷窑纷纷关闭,窑数减至160多处。青瓷造型、烧制都不及以前精致。

建国至今,龙泉青瓷开始恢复生产,重放光彩,再度辉煌。1959年,在周总理亲自关怀下,浙江省委省政府专门成立了“浙江省龙泉青瓷恢复委员会”,组成阵容强大的科研班子,对龙泉青瓷进行了全面的恢复工作,濒于失传的龙泉青瓷制作工艺得以复苏。《龙泉文史资料·第十九辑》记载:“1959年成立了青瓷大车间,国家轻工业部和浙江轻工业厅组织12个单位和领导来厂作指导,为北京烧制国庆用瓷和礼品瓷。”经过40年的不懈努力,龙泉青瓷很快走上发展创新之路。在制釉上,成功研制了紫铜色釉、高温黑色釉、虎斑色釉、赫色釉、茶叶未色釉、乌金釉和天青釉等。工艺美术设计装饰上,有“青瓷薄胎”、“青瓷玲珑”、“青瓷釉下彩”、“象形开片”、“文武开片”、“青白结合”、“哥弟窑结合”等。

二、制作工艺

(一)龙泉青瓷的品种

龙泉青瓷产品有两种:一种是白胎和朱砂胎青瓷,著称“弟窑”或“龙泉窑”,另一种是釉面开片的黑胎青瓷,称“哥窑”。“弟窑”青瓷釉层丰润、釉色青碧、光泽柔和、晶莹滋润,胜似翡翠。有梅子青、粉青、月白、豆青、淡兰、灰黄等不同釉色。“哥窑”青瓷以瑰丽、古朴的纹片为装饰手段,如冰裂纹、蟹爪纹、牛毛纹、流水纹、鱼子纹、膳血纹、百圾碎等,加之其釉层饱满、莹洁,素有“紫口铁足”之称,与釉面纹片相映,更显古朴、典雅,堪称瓷中珍品。

现代的龙泉青瓷忠实地继承了中国传统的艺术风格,在继承和仿古的基础上,更有新的突破,成功研制了紫铜色釉、高温黑色釉、虎斑色釉、赫色釉、茶叶未色釉、乌金釉和天青釉等。在工艺美术设计装饰上,有“青瓷薄胎”、“青瓷玲珑”、“青瓷釉下彩”、“象形开片”、“文武开片”、“青白结合”、“哥弟窑结合”等。

(二)龙泉青瓷制作习俗

龙泉瓷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种种独特的习俗:

拜祖师爷。在龙泉,哥窑、弟窑的创始人章生一、章生二被后人尊为窑业祖师爷。过去在烧瓷的龙窑、鲤鱼窑的窑头,都张贴有“师父榜”。师父榜除祀师神位外,并附祀山神、个地、搬水童子、运水郎君。每逢农历初二、十六日,瓷匠必须置办酒肉、茶饭、点香烛在窑头师父榜前祭祀,磕头膜拜,然后分食祭品,俗称:“过日”。

择基建窑。建窑首先得请风水先生择定吉地和黄道吉日才能开始建窑。开工时,要在窑地设祭礼神,以求烧出好瓷器。建窑日严禁儿童、孕妇进入窑地,也不许有人挑粪桶从窑地前经过,以防触犯神灵,降祸于窑。

祭窑。农历七月十八日为祭窑日,俗传这一天是哥窑祖师章生一“窑变瓷器”制成的日期。届时窑匠要沐浴斋戒,在祖师爷的香案上放置用面捏成的童男、童女,在窑头师父榜前设祭,点香烛跪拜,祈求祖师保佑烧出优美瓷器。

窑场用膳。窑工在窑场用膳不能说话,用膳时碗筷不能碰响桌子,也不能把筷子架在碗上。

人窑要择二、六、九的日期,并要祭祀祖师、山神、土地。在人窑的整个过程中要讲吉祥语,要严禁秽物经过,防止秽气人窑,影响烧窑。

做窑福。在龙泉不管是建瓷窑、瓦窑、炭窑时,在窑旁都要立“窑公”。开窑点火必先祭祀“窑公”,并备酒肴请师傅,这就称为做窑福。

(三)艺术特点

龙泉青瓷是民窑制品,是我国现今留存数量最多的古代瓷器之一,这种瓷器的制作盛行于宋、元时期,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特点。龙泉青瓷一般造型厚重拙实、胎细体厚、颜色为或深或浅的青釉。质感因生产的朝代不同而有粗厚和温润之分:早期龙泉青瓷主要的产品是一些日常生活用品,质地较粗,施釉为较薄的玻璃青釉,由于还原烧制火焰温度控制不够准确,颜色为灰绿色或黄绿色,多泛有杂色。

龙泉青瓷烧制工艺水平最高的是在南宋时期,其特点是青瓷的胎做得略薄,做工非常细腻。在釉料上,南宋龙泉瓷施釉较厚,釉色精美,变化丰富,如同古玉一样温润。

到了元代,龙泉青瓷的烧制水平有所下降。表面施釉较厚,釉质变粗,釉面上普遍出现开片纹。釉色多为黄绿色,花纹线条较粗。

§§§第九节 金砖:宫廷御用地位尊

中国自古就有战国花砖和秦砖汉瓦,雕。砖雕分平雕、浮雕、立体雕刻,题材包罗万象,有动物、园林山水、花卉、人物、书法等,具有浓郁的民间色彩。产于苏州的金砖自古就为皇家宫廷所御用,用于维修故宫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的1800块金砖均来自苏州。金砖之乡的中平澄泥堂历经多年努力,成功地开发出了金砖雕刻,使御用品走入了百姓之家,为传统工艺品注入了勃勃生机。其上大多有图纹,图纹起源于砖

一、历史渊源

金砖创制的年代无考,但据有关文献记载,金砖在明代已经大量生产制造了。到了清代的乾隆年间,质量和数量都达到了高峰。

金砖规格分为一尺七寸、二尺、二尺二寸三种,厚二寸五,均为正方形。由于它系“钦工物料”,为皇家所用,所以地位特殊,加之严格的选料、精细的加工,使之烧成后颜色纯青,敲之声音悦耳、断之无孔、细如端砚,因此身价百倍。

金砖是专为京城的皇帝制造的,所以开始称京砖,后来转音为金砖,但也不应排除因质地优良而一开始就称之为金砖。正因为这样,金砖在民间传世极少。今御窑村村民姚兴明家藏多块金砖,其中两块是明正德元年(1506年)五月出窑的,算是现存最古的金砖了。此外,尚有明嘉靖、清顺治以下直到宣统诸朝的金砖,上面都刻有苏州知府的姓名。

二、制作工艺

据《天工开物·造砖图说》记载,造砖过程分为:选土、练泥、澄浆、制坯、阴干、入窑、烧制六个工序。每个工序又有详细分工。如选土分捶、晒、春,磨、澄浆、分淘、晾、揉、踏……人窑烧制得用文火熏烧,仅烧制的时间就长达130天。成砖后还得浸油,前前后后需两年时间才可完成。

1.选泥

先在地上打一些探洞,鉴别土质优劣,看样定点,然后挖去一米多厚的表层,取出下面一米左右深的那层泥土,运到场上堆起,让它任凭风霜雨雪,使其颗粒结构受大自然的破坏而分解,俗称“冻土”。

2.练泥

先往泥堆里掺适量的水,再由人将牛赶进去,错趾踏成稠泥。

3.制坯

将练好的泥填满木框(木框大小即是制成后的规格尺寸)撒上草木灰盖面,然后人站在上面研转,使其密实坚固。再用铁线戛平表面。制成后必须放在室内通风处晾60天左右。

4.装窑

必须用大窑,并且只能在窑心放50到100块金砖坯,四周用杂砖坯料围护,以防窨水时,水滴在金砖上出现白色斑点。

5.焙烧

装窑毕,在明朝,是用麦柴文火熏烤一个月,使砖坯脱水,再用片柴烧一个月,松柴烧40天,共130天才能窨水出窑。到了清末以后没有那么考究了,只用麦柴旺火烧12个昼夜。不过需窑工经常观察火候,及时扒去柴灰,添入麦草。

6.窨水

即浇水闷窑。约需4天,需用水290担左右。

7.出窑

窨水后约再需3天时间方能自然冷却。这时窑工可以进窑搬出成品。

§§§第十节 蟋蟀盆:田头勇士角斗场

蟋蟀盆是用来饲养斗蟋蟀的器皿,俗称蟋蟀盆,也称为蛐蛐罐儿。蛐蛐罐儿有瓷制、陶制、玉制、石制以及漆器制品。而最有价值的是瓷制和陶制两种。最早的蟋蟀罐都是由帝王指定的御窑和官窑烧制的,作为贡品专供皇室使用,极少传至民间。蟋蟀罐的制作工艺分南北两种流派:北方罐制作较粗糙、壁厚、形状单一、花纹少;而南方罐形状繁复、花纹多、做工极为精致。

一,历史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