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孩子素质教育——情操篇
5899400000013

第13章 敬业与奉献(1)

一、尽职尽责

1944年9月8日,毛泽东主席在延安枣园的一个土台上,发表了著名的演讲《为人民服务》,这是为悼念一位普通战士张思德所写的悼词。几十年间,"为人民服务"这一光辉口号同张思德的名字一起,响彻中华大地。

张思德(1915—1944)四川仪陇县人,参加革命后随红军长征到达陕北。他打过仗、负过伤,在大生产运动中纺过线,烧过炭;他在中央警卫营当班长,又从班长到战士,不计较职位高低,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和党的需要出发,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其高尚品德十分可贵。

他当警卫战士,每天把毛泽东窗前的院子打扫得干干净净,并把常走的土路上的坑坑洼洼垫平。为了让毛主席多睡一会儿,他早早就起床,悄悄把窑洞附近的鸡鸭和牲畜赶得远远的,并用小石块把附近树上啼叫的鸟撵走。毛主席外出开会,他总是站在汽车尾部的踏板上,以防背后有人偷袭。他深知,做好毛主席的警卫工作,就是对革命的最大贡献。

当组织让张思德去烧木炭,他毫无怨言,不怕艰苦,干得非常出色。当地群众烧一窑炭需要10天,他只需7天就能烧一窑上好的炭。最后在安塞县烧炭中,为了多出炭,他参加了突击队,一月就烧了5万多斤木炭,超额完成了任务。在开挖一口新窑时,因突然塌方,张思德奋力把窑口的战友推出洞去,自己却被埋在窑里,光荣牺牲,年仅29岁。

"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这是毛泽东主席对张思德的评价。

二、精益求精

白求恩(1890—1939)是一位著名的医生,他虽是加拿大人,但却工作战斗并牺牲在中国的土地上,为中国革命做出了卓越贡献。

为了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他不远万里,来到中国。1938年到延安,当时有的领导人提出要照顾他,要他留在这里,而他坚定的说:"军医的岗位在前线,要照顾的是伤员,而不是我!"

1939年5月,白求恩来到绥远边区,一路上检查各个医院,诸如放茶杯盖时口要朝上之类防菌的小事也一一吩咐。工作中,他对医护人员要求极其严格,每到一个医院,都要先检查包扎、消毒这些基本程序。他看到军医在手术间隙削梨吃,就一把抓过来扔出门外。一次发现医生竟忘了给伤员上夹板,这种会造成终生残废的行为更使他怒不可遏,当场给了那个责任人一巴掌。不过,他对伤病员却极为热情。他拿出自己的衣服给伤病员穿,拿出自己的被子给伤病员盖,为伤病员端屎端尿,他对伤病员是那样的谦和、亲切。许多伤病员感动地说:"做白大夫的病人是幸福的!"

1939年11月白求恩在前线做手术时,被刀尖碰破了指头。后来,在为一位生命垂危的伤员检查伤情时,又用手探进去摸,为求得更好的感觉而未戴胶皮手套,不幸感染了细菌,以身殉职。毛泽东同志在得知他逝世的消息后非常悲痛,专门写了《纪念白求恩》一文,高度赞扬他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对工作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极端的热忱,以及对技术精益求精的高尚精神,号召每一个共产党员向他学习。

三、死而后已

焦裕禄(1922—1964)以清正廉洁,无私奉献,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被誉为"县委书记的好榜样"。

1962年冬天,正是豫东兰考县遭受内涝、风沙、盐碱"三害"最严重的时刻,焦裕禄来到了兰考。面对重重困难,焦裕禄坚定地说;"我们对兰考的一草一木都是有感情的。面对当前严重的自然灾害,我们有革命的胆略,坚决领导全县人民,苦战三五年,改变兰考的面貌,不达目的,我们死不瞑目。"

为了查清"三害"的根源,他忍着肝病的折磨,坚持深入调查研究,常年奔波在农舍、田间,置身于群众之中。每当风沙最大的时候,也就是他带头去查风口,探流沙的时候;雨最大的时候,也就是他带头下去冒雨涉水,查看洪水流势的时候。两年中他行程2500余公里,收集了"三害"的第一手资料,找到了治理"三害"的具体办法。

焦裕禄时刻惦记着百姓的温饱疾苦。一个大雪天,他把县委的同志早早叫起来,激动地说:"雪越下越大了,这给群众生活带来很多困难,我们不能坐在办公室里烤火,应该到群众中间去,去关心群众,帮助群众。"说完,就带领大家给群众发放救济粮、款去了。

这一天,焦裕禄没烤群众一把火,没喝群众一口水。风雪中,他走进一个低矮的柴门,里面住着一双无儿无女的老人。他坐在老人的床边问寒问饥。老大爷问他是谁?他说:"我是您的儿子,毛主席叫我来看望您老人家。"两位老人感动得不知说什么才好。焦裕禄安慰老人说:"如今印把子抓在咱手里,兰考受灾受穷的面貌一定能够改过来。"

四、血洒高原

在西藏高原,一个响亮的名字,随着他的模范事迹早已传遍全国各地。他就是被誉为"领导干部楷模"的孔繁森。

孔繁森(1944—1994)是山东聊城的一名优秀干部,他曾先后两次进藏,历时10载,先后担任岗巴县委副书记、拉萨市副市长和阿里地委书记,为西藏的建设、发展和稳定做出了突出贡献。

作为一名汉族领导干部,他不仅带去了党的关怀和内地人民的情谊,带领着藏族同胞发展经济,生活上也与当地藏族同胞融合在一起。当地人民不仅把他视为领导,更把他当成亲人。他也是民族团结的典范,时刻把藏族群众的冷暖挂在心上。风雪中,一位藏族老阿妈把外衣脱给了哀嚎的小羊羔,自己冷得直发抖,孔繁森眼睛湿润了,随即将自己的毛衣脱下来,递给了那位老阿妈。孔繁森在部队学过医,一次有位70多岁的藏族老人肺病发作,浓痰堵塞了咽喉,危在旦夕,他就用嘴将痰一口一口吸出来,保住了老人的生命。

孔繁森在拉萨时,周围几个县发生了地震,有三个失去父母的孤儿无家可归,他就亲自承担起抚养三个孤儿的责任,给孩子做饭、换洗衣服,教书认字。他先后献血900毫升,将医院按规定付给的营养费900元,都用于孩子的生活补贴。

孔繁森热爱西藏高原,献身边疆建设。1994年11月,他带领有关部门到新疆塔城考察边贸,在返回阿里途中,不幸发生车祸以身殉职,实现了他"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腔热血洒高原"的誓言。孔繁森牺牲后,江泽民主席亲笔题词"向孔繁森同志学习"。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李鹏也题词"学习孔繁森同志热爱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

五、一心为民

郑培民(1943—2002)是一位为民造福的好干部。他身居领导岗位,心系人民群众,始终把"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真心实意地为人民谋利益,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和崇高品德,赢得了广大群众的衷心赞誉。胡锦涛总书记称他为新时期领导干部的优秀代表。

郑培民曾任湖南省委副书记、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1990年他在出任湘西州委书记时,不辞劳苦,徒步4个小时,亲自爬上海拔1700米高的苗寨山岭,调查研究,访贫问苦。为了解决湘西百姓断粮的问题,他在全州推广"双两大"地膜玉米新技术,这是一项弯着腰,在田中豆腐块大小方格周围摆两株苗的累活,他不是坐在办公室里指挥,而是带着机关干部下地,自己弯着腰在地里干活,给农民演示。在田里示范劳作了几天的郑培民,一脚踏空,仰面摔下了三米多高的田坎,摔成了脑震荡。在他的"科教示范"下,从这一年起,全州的粮食开始自给。

在两年多的时间里,郑培民跑遍了全州218个乡镇,住过30多个乡镇。他帮最穷的叭仁村通了水,拉了电,村民们再也不用走16里路,到山沟里去拉水了。还带领技术人员在火炉坪乡修建了十几公里的火禾公路,使山里的猕猴桃、西瓜卖到了山外。

他担任省级领导后,仍然心系群众,为百姓办事,抢险救灾,冲锋在前,群众冷暖,记挂心头。2002年3月11日,郑培民被抽调到北京参加中央干部考察组,工作中,因患急性心肌梗塞不幸逝世。得知他去世的消息,湘西凤凰县的老百姓泪如泉涌,他们要自己出路费,到北京和长沙为自己的好书记送行,硬是让州委和县委的同志给劝回去了。郑培民,一个顶天立地的共产党人,永远屹立在老百姓心中。

六、舍身拼命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的石油产量很少,每年不得不从国外进口。1959年王进喜(1923—1970)去北京参加群英会,看到北京街头公共汽车因缺油背着煤气包,心里很不是滋味。这时,因在黑龙江发现了大油田,王进喜率领钻井队由玉门赶到了大庆,刚到这里,脚下一片荒凉,朔风呼啸,滴水成冰。没有公路、吊车、拖拉机,设备在火车上卸不下来。他说:"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他带领全队30多人用绳子拉,撬杠撬,木块垫,将60多吨的钻机一寸一寸地拉运到井场。打井需要水,就用脸盆端了几十吨水开了钻。他与工人们日夜奋战在井场上,饿了啃几口冻窝头,困了就躺在钻杠上睡一觉,硬是凭着革命加拼命的精神,使第一口油井喷出了油。

在第一口井打好后,王进喜的腿被掉落的钻杆砸伤,他顾不上住院,拄着拐杖缠着绷带连夜回到井队。第二口油井在即将发生井喷的危急时刻,没有重晶石粉,他当机立断用水泥代替。当时由于没有搅拌机,水泥沉在泥浆池底,王进喜便扔掉双拐,纵身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在他的带动下,工友们也纷纷跳进去。经过三个多小时,井喷被制服,保住了油田和钻机,王进喜身上却被碱性很大的泥浆烧起了大泡。房东老大娘见他连续几天奋战在井场没有回来,感慨地说:"王队长真是个铁人啊!"

从此,"王铁人"的名字传遍了油田,并通过新闻媒体宣传,响彻了全中国。

"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这是王进喜的誓言。从1960年6月1日大庆运出第一批原油,到三年之后大庆油田会战结束,中国石油结束了用"洋油"的时代,基本实现自给。以王进喜为代表的我国一代石油工人,为祖国的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

七、掏粪为荣

在共和国的英模谱上,铭刻着一个叫时传祥的名字。他以"宁肯一人脏,换来万人净"的精神,为首都干净美丽做出了贡献。

时传祥(1915—1975)出身于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14岁便在北京城郊当了一名掏粪工。解放后他加入北京市崇文区清洁队,继续从事城市清洁工作。当时,有些青年人不安心这一行,嫌掏粪的工作丢人,总想转到工厂去。时传祥用朴实的话开导他们:"北京城如果一个月没有人去掏粪,粪便就会流得满大街都是。你也愿意上重工业,我也愿意上重工业,不行啊,总得有人清理粪便呀!"他的可贵之处在于,能意识到为人民服务没有高低贵贱之分,都是光荣的,并发自内心地做好在一些人眼中认为最低贱的工作。

在运输工具改为汽车之后,时传祥合理计算工时,挖掘潜力,把过去7个人一班的大班,改为5个人一班的小班,带领全班由过去每人每班背50桶增加到80桶,他自己则每班背90桶,最多掏粪背粪达5吨,管区内居民享受到了清洁优美的环境,而他背粪的右肩却被磨出了一层厚厚的老茧,因此而赢得了人们的普遍尊敬,也赢得了许多荣誉。1954年他被选为先进工作者,1959年出席全国"群英会"。会议期间,国家主席刘少奇握着他的手说:"我们都要好好地为人民服务。你当清洁工是人民的勤务员,我当主席也是人民的勤务员,这只是革命的分工不同,都是革命事业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如今,在现代化的大都市里,掏粪工已成为消失了的行业,但时传祥"一人脏换来万人净"的奉献精神,至今仍没有过时。

八、献身军工

被称为"中国保尔·柯察金"的军工英雄吴运铎(1917—1991),在革命战争年代曾身负100多处伤,手足残废了但仍奋斗不息。只要活着,就为革命做贡献。

吴运铎出身于矿工家庭,抗战爆发后,他参加了新四军,被分配到军械所,从此开始了他的军工生涯。在10年时间里,他随兵工厂南北转战,在一次检修枪支实弹射击时土造枪管突然爆炸,被炸伤了左手。从此以后,他曾三次负重伤,留下伤口100余处,却都奇迹般的活了下来。第一次因发动机的摇柄突然掉下砸了左脚,后左脚感染,医生挖去腐烂的肌肉,他不得不拄着双拐走路。第二次为修复前方急需的旧炮弹,雷管在他手中爆炸,他失去了四根手指,左腿膝盖被炸开,左眼几近失明。第三次是在射击场检查哑炮,突然发生爆炸,左手腕被炸断,脚趾被炸掉一半。

就是这样一个多次负伤的残废人,硬是凭着对党的赤胆忠心,带着七个学徒,每年为前线生产子弹60万发,还试验研制出各种地雷。这种"山沟兵工厂"制造的弹药和修复、自制的武器一批批送往前线,照样使敌人胆寒。

在新四军里,步枪手榴弹难以对付敌人的碉堡,吴运铎便设计制造出专门攻坚的简易平射炮。在战斗中,36门平射炮一起开火,碉堡即土崩瓦解。后来他又把炮径从36厘米扩大到42厘米,增加射程到4公里。他设计制造的枪榴弹,射程达540米,也很受部队的欢迎。吴运铎身残志坚,即使在住院期间也不忘武器和新型高效炸药的设计研制。1953年他拖着伤残的身体写下了自传体小说《把一切献给党》,曾教育了几代人。

九、岗位立功

赵梦桃(1935—1963)是五六十年代我国纺织战线涌现出来的先进模范。"高标准、严要求、行动快、工作实、抢困难、送方便",这催人奋进的梦桃精神,几十年来一直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纺织工人。

赵梦桃16岁进入陕西西北国棉一厂,50年代初,在学习"郝建秀操作法"的活动中,她勇于吃苦,不怕困难,不管活好活难,她从来没有二话,都按照郝建秀工作法一个劲地干。在挡车时,别人巡回一次需要3—5分钟,而她只用2分50秒。就这样,他以优异的成绩,第一个在全厂带上了"郝建秀工作者"的红围腰。不久,又被选为工会小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