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孩子素质教育——情操篇
5899400000018

第18章 善良与坚强(3)

读了刘雨田的故事,我们怎能不感动?刘雨田就是我们百姓中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如果没有不寻常的挑战精神,焉能创造如此奇迹?

人的能力有大小,有了这种挑战的精神,就具备了走向成功的前提条件。

十一、她赢得了另一个世界

袁和是一位上海姑娘。几年前,她作为中国留学生,到美国马萨诸塞州蒙特·荷里亚女子学院攻读硕士学位。

为了踏出国门学习,她付出了比别人更为艰辛的努力。当时,她已经30多岁了,无论从灵气还是记忆力来说,都已经落在那些更为年轻的人后面。为了让自己的愿望得以实现,她白天在街道的小工厂里和那些老大妈们一起糊纸盒赚钱,晚上躲进一间小屋借着昏暗的灯光读外语。就这样,她以顽强的毅力通过了出国外语考试。出发那天踏进机场时,她忍不住放声大哭。

读硕士,攻博士,她心中有张人生的进度表。踏上美国的土地,尽管一切都是新鲜的——美丽的西海岸、让伤惊叹的曼哈顿——但这一切没有使她驻足。过往岁月已 经耽误了太多的时间,她要用超常的努力,赢得别人已经得到或没有得到的那一切。

然而,这个进度表刚刚翻开,袁和就被罩上了"死亡"的阴影,命运给了这个倔强的姑娘一个无情的"下马威"——美国医生诊断:癌症。袁和刚刚到美国才两个月呵!不久,再次探查的结果是,癌细胞转移。

死亡向袁和这个弱女子扑来。这种恐惧对于任何人都是难以承受的,何况一个身在异乡、孤独无援的姑娘,除了那种明知道起不了多大作用,只是延缓那一刻到来的化疗、手术,大家都束手无策。于是,有人劝她回国去,那里毕竟有亲人的照顾。也有人劝她留下来,因为美国是一个自由的国度,在这里可以吸毒,可以放荡,为所欲为。人之将死,不就想减轻痛苦、转移压力、多享受几天人生的快乐吗?

袁和没有回国,也没有去吸毒,去放荡。她对人说,我还想读书,想得到硕士学位。

她的同学把她的愿望告诉医生,那位美国医生连连摇头:"不可能,这是根本不可能的。按照经验,她只能再活半年。想要得到硕士学位证书,这只是一种幻想,美丽的幻想……"

袁和正是怀着这种渺茫的幻想重新走进教室,走进图书馆,走进一个新的希望……她仿佛忘记自己是一个癌症患者,一个被现代医学宣判了死刑的人。她拼命地读书,仿佛要把心中的痛苦全倒在浩如烟海的知识海洋里。

两年多的时间,她把死亡当成一支生命的拐杖,倚着它,无所畏惧地前行。她在教室里晕倒过,但醒来依然又走回教室;她吃下去的饭被无数次地吐出来,但她仍顽强地咀嚼并咽下去。

一个休息日,她在宿舍里看书,突然一阵眩晕,摔倒在地上。就在那冰凉的地上,她整整昏死了十几个小时。当她醒来的时候,已经是第二天的凌晨了。手脚已经不听大脑的控制了,然而,在一片思维的空白中,她分明听见一个声音的呼唤:站起来,站起来!终于,她爬了起来,站立了起来……

脚下是一种深浅不一的足印,尽管她曾胆怯过、犹豫过,痛苦难耐时,也想放弃追求。但她终于战胜了自己,战胜了人的懦弱、绝望中的自戕。一年多时间的苦熬,一年多向死亡的挑战,袁和终于穿着长长的黑色学袍,一步步走上了学院礼堂的台阶。她用颤抖的双手,接过院长亲自为她颁发的硕士学位证书。

对于裳和来说,这是她一生中最激动和最难忘的一天,她终于用自己的毅力和意志,把幻想变成了现实。

教授们和那些来自不同国度的同学们,在台下为袁和鼓掌。他们看到了勇气,看到了无畏,看到了人格的力量。

袁和并没有停止她生命的进程,她又以顽强的毅力去攻读博士学位。但是,没过多久,病魔终于夺去了她年轻的生命。

一个普通生命的消逝,竟在那一方土地上引起了很大的震动。马萨诸塞州的4家报纸都刊登了袁和的大幅照片。报纸撰文称赞袁和的一生是人类"关于勇气的一课"。

蒙特·荷里亚女子学院破例下半旗两天,向这个普通的中国女留学生致敬。他们还设立了"袁和中美友谊奖学金",以奖励那些对中美文化交流事业做出贡献的人们。

在学校附近的草地上,学院为袁和立了一块碑,碑上面有一张袁和微笑的彩色照片……

袁和以她的勇气和毅力,在异国他邦塑造了中国人不朽的形象。这是一个让人钦佩和折服的形象!若说奉献,这就是她为祖国做出的最大奉献。

袁和自知不久于人世的时候,在一盒录音带上,给自己的父母和亲人口述了她的遗言:

"我很骄傲,因为一个普通的女子能够和癌症拼搏,向死神挑战……"

"许多美国人对我说,这在美国是不可思议的。其实,中国人不都像他们想的那样,只会烧饭,或者卑躬屈膝。很多人一讲到中国,只讲中国人怎么受苦。是的,中国人受的苦是够多的,可以说是多灾多难。但是,中国人的勇气,中国人的力量,是和中国人的困苦同时存在的。只要我们大家共同努力,尤其是那些立志改变中国的人共同努力,中国总会强大起来。"

"如果有人问我,在生命的终点,你还有什么希望?我便回答他:我希望有一天看到我们的民族能够好起来,不再被人家瞧不起,它能够胜过别的民族!那时,我才能真的闭上眼睛……"

袁和去了,在完成了一个人应该完成的使命后,她平静地去了……

十二、勇气

勇气的别名叫坚毅。由"坚毅"的词义,我们可知勇气是基于一种持久地对抗危险、痛苦和压迫的力量。

我们依据一个人面对痛苦或压迫时所产生的不屈不挠的个性,可将之区分为血气之勇与道德之勇。在战时或平时,当一个人甘愿冒生命危险时,我们称之为血气之勇。道德之勇见诸于一个人的意志。当一个人在受到排斥或极度烦恼的情况下,或在其遇到困难、挫折的时候,若他还仍然坚持自己的宗教信仰、政治信念或远大理想,那么,我们可称他具有道德之勇。

勇气不一定显诸于外。科学家、艺术家和学者以持之以恒的耐心和毅力,来完成他的工作,这种耐力或毅力,即是他的勇气。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在他的尽责中找到勇气。他可以抵抗一切可能的磨难,不顾失望和屈服的压力,最终完成他的承诺。

平实一点来说,日常生活中的英雄可能远没有书本中的侠士显眼。他们穿着普通人的衣服,可能是收税员,也可能是公共汽车司机。他们可能戴着软呢帽,挺着大肚子,栖居在郊外不惹眼的屋舍里。因而有人说,20世纪真正的探险家是家里的父亲。

勇气不应和鲁莽或蛮干混淆在一起,也不应将之等同于无畏。具有克服恐惧的力量,才称得上勇气。一个无畏的人可能表现得非常勇敢,但并不具备真正的勇气这一德行。没有经过努力就得到的东西,其本身没有什么价值。

男气蕴含着对恐惧的克服。一个真正有勇气的人在面对一项义不容辞的事件时,就会以不屈不挠的意志来承担由此带来的辛劳与风险。反过来说,没有经过任何思虑就置身危险之中的莽汉或醉汉,我们就不能称他们具有勇气。

许多伟大的思想家认为:能够避免鲁莽和胆怯这两种相反的错误,才算得上勇敢。亚里士多德指出,所谓勇敢,是指其中含有适度的恐惧,即不多也不少的恐惧。勇敢要求对危险具有充分的判断,如伊壁鸠鲁所说,是信心与小心的综合。斯宾诺莎指出:"适时地撤退正跟无畏地战斗一样,是心力的表现。"在这种情况下,撤退就是勇敢。这种德行,可使人根据不同情况,以决定是暂时避开危险或迎上前去。

伟大的道德家决不把勇敢从其他美德中单独提出来讨论。他们认为,勇敢只有在自制、公正、谨慎或智慧的人身上才能找到。他们的理由是:冒险或受苦必须是为了正当的目的。他们不会只因为强盗临危不乱,就说他是勇者,因为他克服恐惧只是为做坏事,他表现的只是虚假的勇敢。

勇者之所以涉险吃苦,是因为他能斟酌轻重。他的勇气不只是蛮力或鄙视发福、舒适。他珍视完整的肢体与祥和的生命,但他更珍视其他的正义善事,诸如家庭或国家的福利、道德尊严或其所致力的远大理想。

十三、面对苦难

人生在世,免不了要遭受苦难。所谓苦难,是指那种造成了巨大痛苦的事件和境遇。它包括个人不能抗拒的天灾人祸,例如遭遇乱世或灾荒,患危及生命的重病乃至绝症,挚爱的亲人死亡。也包括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重大挫折,例如失恋,婚姻破裂,事业失败。有些人即使在这两方面运气都好,未尝吃大苦,却也无法避免那个一切人迟早要承受的苦难——死亡。因此,如何面对苦难,便是摆在每个人面前的重大人生课题。

人们往往把苦难看作人生中纯粹消极的、应该完全否定的东西。当然,苦难不同于主动的冒险,冒险有一种挑战的快感,而我们忍受苦难总是迫不得已的。但是,作为人生的消极面的苦难,它在人生中的意义也是完全消极的吗?

苦难与幸福是相反的东西,但它们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都直接和灵魂有关,并且都牵涉到对生命意义的评价。在通常情况下,我们的灵魂是沉睡着的,一旦我们感到幸福或遭到苦难时,它便醒来了。如果说幸福是灵魂的巨大愉悦,这愉悦源自对生命的美好意义的强烈感受,那么,苦难之为苦难,正在于它撼动了生命的根基,打击了人对生命意义的信心,因而使灵魂陷人了巨大痛苦。生命意义仅是灵魂的对象,对它无论是肯定还是怀疑、否定,只要是真切的,就必定是灵魂在出场。外部的事件再悲惨,如果它没有震撼灵魂,也成为一个精神事件,就称不上是苦难。一种东西能够把灵魂震醒,使之处于虽然痛苦却富有生机的紧张状态,应当说必具有某种精神价值。

多数时候,我们是生活在外部世界上。我们忙于琐碎的日常生活,忙于工作、交际和娱乐,难得有时间想一想自己,也难得有时间想一想人生。可是,当我们遭到厄运时,我们忙碌的身子停了下来。厄运打断了我们所习惯的生活,同时也提供了一个机会,迫使我们与外界事物拉开了一个距离,回到了自己。只要我们善于利用这个机会,肯于思考,就会对人生获得一种新眼光。古罗马哲学家认为逆境启迪智慧,佛教把对苦难的认识看作觉悟的起点,都自有其深刻之处。人生固有悲剧的一面,对之视而不见未免肤浅。当然,我们要注意不因此而看破红尘。我相信,一个历尽坎坷而仍然热爱人生的人,他胸中一定藏着许多从痛苦中提炼的珍宝。

苦难不仅提高我们的认识,而且也提高我们的人格。苦难是人格的试金石,面对苦难的态度最能表明一个人是否具有内在的尊严。譬如失恋,只要失恋者真心爱那个弃他而去的人,他就不可能不感到极大的痛苦。但是,同为失恋,有的人因此自暴自弃,委靡不振,有的人为之反目为仇,甚至行凶报复,有的人则怀着自尊和对他人感情的尊重,默默地忍受痛苦,其间便有人格上的巨大差异。当然,每个人的人格并非是一成不变的,他对痛苦的态度本身也在铸造着他的人格。不论遭受怎样的苦难,只要他始终警觉着他拥有采取何种态度的自由,并勉励自己以一种坚忍高贵的态度承受苦难,他就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有效地提高着自己的人格。

凡苦难都具有不可挽回的性质。不过,在多数情况下,这只是指不可挽回地丧失了某种重要的价值,但同时人生中毕竟还存在着别的一些价值,它们鼓舞着受苦者承受眼前的苦难。譬如说,一个失恋者即使已经对爱情根本失望,他仍然会为了事业或为了爱他的亲人活下去。但是,世上有一种苦难,不但本身不可挽回,而且意味着其余一切价值的毁灭,因而不可能从别的方面汲取承受它的勇气。在这种绝望的境遇中,如果说承受苦难仍有意义,那么,这意义几乎惟一地就在于承受苦难的方式本身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有一个名叫弗兰克的人被关进了奥斯维辛集中营。凡是被关进这个集中营的人几乎没有活着出来的希望,等待着他们的是毒气室和焚尸炉。弗兰克的父母、妻子、哥哥确实都遭到了这种厄运。但弗兰克极其偶然地活了下来,他写了一本非常感人的书讲他在集中营里的经历和思考。在几乎必死的前景下,他之所以没有被集中营里非人的苦难摧毁,正是因为他从承受苦难的方式中找到了生活的意义。他说得好:以尊严的方式承受苦难,这是一项实实在在的内在成就,因为它证明了人在任何时候都拥有不可剥夺的精神自由。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终归要面对一种没有任何前途的苦难,那就是死亡,而以尊严的方式承受死亡的确是我们精神生活的最后一项伟大成就。

十四、困难永远只有一个

人们的所谓烦恼,多数是因为将能力与困难相比,能力显得太弱而形成的沮丧。

然而,每个人都不缺少能力。能力如同使麦子生长的阳光一样,以不为人知的方式支持着生长。它是缓慢的,而任何明显的力量,譬如海浪和飓风,都不会形成一种生命的成长。

成长必然是缓慢的,但缓慢不同于停滞,虽然有时两者会很像。即使如此,它也不应该成为怀疑自己能力的理由。

所以说,忍耐或者说等待,是驱逐烦恼的风,是和能力对称的另一只船桨。在这一点上,日夜生长着的庄稼,由开花到结果的树木,都是我们的启蒙者。

那么,困难是什么呢?

是使理想变得锋利的磨石,是促使睡者大叫而醒的噩梦,是过河时不得不从身后搬到前面的石头。

困难还有一种特性,它像麻雀一样密集地落在前方所有的枝头上。使人灰心的原因之一,就在于我们目睹的麻雀或者说困难太多。换句话说,我们的知性误导了自己,一下子了解了太多的困难。

买车的困难是没有钱,生病的困难是缺少体育锻炼,上班的困难是上司的脸子难看,结婚的困难是缺少住房……这样的困难可以永远罗列下去。即使在成功者那里,困难也是一堆:贷款、利息、时间、睡眠等等。

当一个人把所有的困难依次想一遍的时候,生活里的阳光也就黯淡了。

事实上,困难永远只有一个。

我们要克服的困难只是一件需要马上去做的事,它可能仅仅是:

修一下自行车。

把下午要用的文案写好。

去开一个会、回信、慢跑20分钟、向你冒犯过的人道歉等等。

它只是一件事,甚至说不上困难。而成功像被乌鸦啄石子丢人瓶里的水一样,慢慢升起来。

这件事,或这个困难,仅仅是乌鸦嘴里那粒石子。

因此,直视困难使它在特定时间内变小,把心放开让忍耐使生长的力量变大,自然就松开了捆绑心灵的绳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