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孩子素质教育——情操篇
5899400000019

第19章 勤俭与自强(1)

一、节俭度日

苏东坡(1037—1101)是我国北宋时著名的文学家,他的名字叫苏轼,号东坡。由于在文学艺术方面有很高的造诣,因而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东坡经历坎坷,曾做过官,也被革过职,但无论在任何情况下,他都能注意节俭。他在朝廷做高官的时候,依然没有忘记过去的苦日子,生活从不讲究奢华。在饮食上,他给自己定下了这样一个规定:每顿饭只能是一饭一菜,如有客人来,需同他一起进餐时,也只能增加两个菜,不能再多。如果有人请他去吃饭,他也要事先告诉主人:不许铺排,否则,他就拒绝前往。

在生活困难的时候,苏东坡非常注意计划开支,节俭度日,从不乱花一分钱。为此他还订了一套特殊的计划开支的方法。这种方法是:首先把所有的收人和手边的钱计算出来,然后将这些钱平均分成十二份,每月用一份;每份中又平均分成三十份,每日只用一份。这些钱全部分好后,苏东坡把它们统统按份挂在屋梁上,然后每日清晨挑下一包。拿到一包钱后还要计算开支,能不买的就不买,一日下来,最终开支只准剩余,不准超支。剩余下的钱,苏东坡把它们专放到一个另外备好的竹筒中,专门用于家中的意外开支。就这样,他的生活虽清苦,但精神却很充实。有一位朋友很担心他生活这样拮据,怕支持不到年底。而他说:"我估计手中的钱还可支持一年有佘,到那时再做计划,水到渠成,不需预虑。因此胸中没什么负担。"

二、遵父教诲

民族英雄戚继光(1528—1587),是明代抗倭名将、军事家和改革家。他出生在一个将门家庭里,父亲戚景通是一位武艺精熟、治军严明的将领。戚景通56岁得子,他一生操守廉洁,兢兢业业,办事扎实,不图虚名。所以,他对自己的儿子要求也非常严格,特别是注重从小培养孩子的品德。有一次,戚继光高高兴兴地穿着一双非常考究的丝履走过庭前,恰巧被父亲看见了。戚景通一向认为,小孩子应该朴实,不可骄奢。他把儿子叫到跟前,严肃地教训说:"你小小年纪,却穿着这样考究的鞋子,长大以后就会要求穿更好的,哪还会吃苦耐劳?将来,你即使当了将官,也不会艰苦操劳,节俭行事,说不定要侵贪士兵的粮饷,损害我的声誉,还不敢快脱掉!"

对于父亲的批评,戚继光一句都不吭声,老老实实地记在心里。后来,戚景通才知道,那双鞋是儿子的外祖父送的,是母亲叫他穿的。他虽然觉得有点委屈了儿子,但仍然命令儿子把鞋脱了下来。他告诫儿子说:"一个人如果养成了奢侈的坏习惯,改起来就难了。你可要当心啊!"

三、一根灯芯的故事

在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生活非常艰苦。1928年前后,国民党反动派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实行了严酷的经济封锁。红军的物质生活相当困难,除了粮食外,每人每天只有五分大洋的油盐柴菜钱。就是这么一点菲薄的副食品,红军战士还舍不得全部食用,每日还要从中节余一点作零用,叫做"伙食尾子"。红军官兵上下都是如此。就在这艰苦斗争的岁月里,作为红军创建人的毛泽东始终和战士们同甘共苦,他一方面号召广大战士厉行节约,克服物质上的暂时困难,另一方面身体力行,从自己做起,千方百计地省吃俭用。他使用的油灯,原来是两个灯芯的,和当地普通农民的一样,但为了节约,他省去一半,只用一根又细又长的灯芯。就在这微小如豆的灯光下,毛泽东坚持办公写作,酝酿革命大事,使红军不断发展壮大,中国革命从此星火燎原。

四、朱德的俭朴生活

朱德的生活非常俭朴,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他始终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他作为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但衣食住行却非常简单。他用的家具多是旧的,他穿的衣服补了又补。有时衬衣破了,两件拼成一件穿;一双皮鞋,换了两次底,还是舍不得扔。他有一件浴衣,穿有20年也没换;一条棉被,盖了20多年,补了多次,直到临终还在用……

在朱德的衣厨里,找不出一两件好的、新的衣服。有两套好点的罩衣,也是在接待外宾和出外工作时才穿。有一次,夫人康克清看到朱德的衣服实在太旧了,特别是脱了棉袄以后,没有合适的衣服穿,容易感冒,就想给他做一件新衣服。朱德知道后,不同意,说:"把旧衣服补补,还可以穿嘛!"工作人员说:"您老人家的衣服太破了,不能再补了!"他说:"不能再补了,两件拼成一件嘛!"夫人看实在说不服他,便把裁缝师傅请到家里来,想让他"强迫命令"。朱德见到裁缝师傅,就给他讲了一番勤俭建国,勤俭持家的道理,要裁缝不要给他做新衣服。这一来,弄得裁缝不知听谁的好。最后,工作人员一起上阵,反复劝说,他才不得不接受大家的意见。

朱德住的旧房子,管理部门提出要修理一下,他一直不同意,总是说:"房子很好嘛,有钱应当给老百姓盖点新房子。"他用的一个旧沙发太矮,他年纪大了,坐下去站起来很吃力。工作人员要换一个新的,他坚决不肯。最后让人用四根木头把沙发腿接高了一截,照样使用。他还风趣地说这个沙发是"土洋结合"。

五、吟诗说俭

李大钊一直过着艰苦朴素的生活,不抽烟、不喝酒。他常常穿的是一件退了色的灰布长袍,一双旧布鞋,吃的是粗茶淡饭。他家离上班地点有五里路,但他从来不坐人力车,总是步行上班。去时带上两个馒头,中午就着开水吃,从来不进饭馆。李大钊不仅自己克勤克俭,而且对孩子的要求也是极其严格的,他常给孩子们讲述"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唯艰"的古训,教育他们节俭朴实,不忘根本,从小养成良好的品德。

有一年春天,李大钊从北京回到老家,他们一家人坐在炕上,正围着红漆桌子吃早饭。他的大女儿李星华一不留神,把几颗米粒洒在桌子上。李大钊看到后,指着饭粒用责怪的口气说:"这都是庄稼人用血汗换来的啊!这样糟蹋粮食太不好了。你看不见东隔壁你长年大伯一家人吗?他们成年累月,拿着身子当地种,全家人还吃不饱穿不暖。粮食就是他们这样的人种下的。你们不能只会吃,不懂得粮食收回家的难处啊!"李大钊说完,又给念了一首古诗: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李大钊的夫人赵纫兰听后,也对孩子们说:"你父亲说得对呀,以后要养成节俭的习惯,谁也不许浪费一粒粮食。"孩子们听了都懂事地点了点头。

六、珍惜用纸

董必武不仅是伟大的革命家,而且又是卓越的书法家。他在一生的书法艺术活动中,有一个良好的美德,那就是非常注意节约纸张和笔墨。

早在青年时代,董必武就养成了在艰苦环境下节俭的习惯。他在中学时学校发的文具纸张,他从不浪费一点,把用剩下的都保存好。后来学校不发了,他就拿出来用,直到毕业。

解放以后,条件好了,但董老还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他常用旧报纸练字,先写大楷,然后在大楷中间练习中楷,最后在大、中字的缝隙里练习小楷,直到把一张报纸写满填黑为止。以后,他干脆弄来有机玻璃板代替报纸在上面练字,写了抹,抹了写。还有废日历、节目单、半头纸,常常是他写信、吟诗、著文的草稿纸。他办公的毛笔秃了,也舍不得丢去;笔管炸裂了,用棉线缠缠照样使用。

一次,他在院中用小刀去刮桃树上流下的胶,孩子好奇地问:"爸爸,你刮它干什么?"董老说:"这可是好东西,往后笔头掉了,就可以用它来粘。"孩子不以为然地说:"一支毛笔能值多少钱?何必自己粘呢!"董老见孩子不理解,就语重心长地说:"当然,一支笔值不了多少钱,可是咱们少买一支,别人就可以多买一支,这是社会财富,创造不易,大家都应该爱惜啊!"

董老的话对孩子们启发很大,他们从小懂得节俭,谁也不乱花一分钱,处处精打细算,养成了勤劳节俭的良好家风。

七、精打细算

彭德怀作为老一辈革命家、军事家,但却一直过着十分俭朴的生活。在中南海居住期间,他没有单独起伙,就和其他同志在一个食堂就餐。有时打饭回家吃,剩下点饭菜,还嘱咐工作人员给他留着,下顿热热再吃。他穿的内衣,经常缝补,很少买新的。平时上班穿的是军常服,下班后换上中山装便服和布鞋。只有参加外事活动时,才按规定穿上礼服和皮鞋,回来后马上脱下来保存好。

由于省吃俭用,他把每月节余下来的钱不是用于救济别人,就是供养几个烈士子女上学。彭总常说,过去我们节省每一个铜板是为了支援革命战争,现在我们节约每一分钱是为了支援国家经济建设。平时,他处处精打细算,注意节俭,从不乱花一分钱,出国时,也不例外。1957年任国防部长时,他率代表团出国访问。临行前,有关部门按规定给他发了服装费。他除了做必要的服装外,把剩余的钱全部退还给公家。工作人员建议他做两件,他狠狠地瞪了一眼说:"不花自己的钱,你们就是不知道心疼。"

还有一次,在一个国家访问时,警卫员提出给他上学的侄子买块手表。彭总开口就说:"不买!"他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我们国家的底子薄,现在还很穷,搞经济建设正需要外汇,能省就省点吧!"他还说,外国的东西并不一定什么都好,常用的家里都有,小孩子戴什么手表,以后工作了再买也不迟。

八、节俭成习

在延安的时候,林伯渠(1885—1960)任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是著名的延安四老之一。他身居要职但不特殊,大力提倡节俭,不挥霍国家的财产,以普通一兵的身份,为群众做出了很好的榜样。

平时,大家经常见他穿着一身打着补丁的布衣,冬天则是一件没有布面的,光板的老羊皮袄,腰间打一根草绳。他的一条裤子已穿三年半了,还自己动手缝补了再穿。一次,他的秘书清早行急事到他的卧室请示工作,举目四望,窑洞里什么摆设都没有,只有一床单薄的被子和褥子,枕头就是脱下的棉衣,裤带竟用的是一根麻绳。秘书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心想:难道这就是边区政府主席的卧室?秘书感到没有尽到责任,没有照顾好林老的生活。于是马上找到边区政府财政厅长那里,给林老领回了一个枕头和一条裤带。当他把这两件东西拿回来时,林老反而说:"棉衣就不能当枕头用?麻绳裤带有什么不好?"

在大生产运动中,他年纪大了,但也不例外,他给自己制定了一个生产节约计划。内容是:一、从农业生产上,完成细粮二石交粮食局(用变工队合作办法)。二、收集废纸交建设厅。三、从1944年1月25日(农历一九四四年正月初一)起,戒绝吸外来的纸烟。四、今年的棉衣、单衣、衬衣、被单、毛巾、肥皂完全不要国家供给。这里,我们不难看出一位老革命家的高风美德。

九、节约交公

光学专家蒋筑英(1939—1982),是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副研究员,他曾两次出国,从不乱花国家一分钱,处处精打细算,节约开支。他去之前,在北京买了四川的榨菜和湖南的细粉,到德国后自办伙食,节约外汇。在使馆进餐时,他也常常只买两角钱的咸菜,把节约下来的生活费为所里购置些仪器设备。

在德国期间,外国朋友非常好客,特意请他到饭店吃饭。这下,蒋筑英可慌了,他一边吃着那桌丰盛的饭菜,一边暗暗地盘算着:"我该怎么回请人家呢?"忽然,蒋筑英想出了一个好注意,于是,他高兴地对德国朋友说:"哪天,请各位到我那里去坐坐,讣你们尝尝我的手艺。"这一天,德国朋友们被邀请来到蒋筑英的住处,当他们吃到将筑英亲手做的色味俱佳的中国饭菜时,不约而同地伸出大拇指说:"太棒了,你的手艺真不错!。"

就这样,蒋筑英既回请了德国朋友,又省下了去饭店的一大笔费用。回国前夕,他给所里买了一台英文打字机、一部录音机、十九台计算机和一些光学器材部件。当然,他也没有忘记家里人嘱咐的买一台电视机的事。他跑了几家旧货店,反复考虑,最后花了仅折合人民币50元的马克,买了一台旧黑白电视机,把剩下的外汇全部交了公。

十、为国聚财

鞍钢老工人孟泰(1898—1967),共和国成立的那一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鞍钢恢复生产期间,他没白天没黑夜的干活。刚解放那阵子,厂里的活不多。工人们除了护厂,没别的什么事,拔拔草,清清垃圾,再不就给自家捡点柴火。老孟泰家里也缺烧的,却从来不捡柴火。他成天扒废铁堆,把那些高压气门、活塞头、螺丝钉等,统统收拾起来。他还劝配管工段的同志们一道来回收。

有人不同意:"没事不如烤烤火。"

老孟泰说:"那都是宝啊!咱们正在接收高炉,还不很快恢复吗?那些器材哪一件用不上?"还有人说:"咱们修高炉,还不买新的,谁要那黑里巴漆的玩艺儿?" "买新的?咱们刚刚解放,上哪买去?再说,现在改了天换了地,工厂是咱们自己的啦,用东西不能像过去那样大手大脚,该省的就得省着点才行。"

就这样,他说服大家。一起动手,捡回了成千上万个零件,磨擦净,修的修,配的配,抹上油,摆上架,面目一新,建起了著名的"孟泰仓库"。鞍钢在修复二号高炉时所用的三通水门,修复一、三号高炉所用管道系统零件,都是由"孟泰仓库"提供的,没花国家一分钱。后来,孟泰担任了铁厂副厂长,但仍保持着工人阶级的本色,朴实无华,朴素如初。其间,他搞了多项技术革新和发明,为国家节约了大量能源。盂泰以突出的贡献,先后三次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和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人们亲切地称他为""老英雄"孟泰"。

十一、五元请客

徐特立一生勤俭,当年在湖南第一师范时,个人和家庭廾支总是一再节省。他把家眷留在乡下,夫人喂猪种菜,维持生活,而自己节约的钱则用于筹资兴学,或接济家中贫寒的学生。那时,他每次回家,80余里的路全靠步行,连往返的午餐也舍不得花,带些家炒的薯片之类的东西,聊作路上充饥之用。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徐特立以八路军驻湘办事处代表的身份从延安回到长沙。多年离别,许多老相识、老同事、老朋友都争相来看望他,一日接待的人员数以百计,其中有不少还是进步青年。这次,徐老受到了热情的拥戴。他热情欢迎各方面人士的来访,并向他们宣传党的政策和抗日形势。因来人频繁,一谈就是多半天,为了节约办公经费,徐老只招待茶水,从不请人吃饭。他在长沙待了两年,只请过一回法国记者,那是会见后为不失礼节,才请吃过一顿饭,不过只花了五块钱的招待费。徐特立在长沙期间,国民党的许多高官西装革履,出入乘车,大方得很。而徐特立却始终穿着八路军的粗布军装,撑一把雨伞,步行在街道上,不认识的还以为是军中的老伙夫哩。

一次,湖南省主席张冶中约他面谈,徐特立走到省政府门前,门卫拦住他说:"今天张主席会见八路军代表,别人免进。"徐特立称自己便是,门卫打量了一番,觉得不信,要把他轰走。张治中久等不到,派人再去八路军办事处相请,才知道了原委。对比国共两党作风,对共产党更加钦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