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曾国藩修身十二法
5904700000024

第24章 每月不可荒废旧技能(1)

每月不可荒废旧技能,这是曾国藩修身养性第十法。

月无亡所能:每月做诗文数首,以验积理之多寡,养气之盛否。不可一味耽著,最易溺心丧志。

每月都能有机会复习已经学过的知识和本领:每个月必须做诗歌或短文数首,用来检验所学理论是多还是少,所培养真气是否充盛。不可以一味地懒惰迟延,这样最容易使自己的远大志向丧失殆尽。

每月都能有机会复习已经学过的知识和本领,就是让自己不懈怠,不疏忽,让自己良好的状态保持下去。

学新知求变,变而生智

人的本性是与生俱来的,但是可以由学习来塑造和改变。

人处于弱势必定会被人欺负。国家处于弱势也是一样。强者的根本在于学习,强国的根本也是一样。

曾国藩所在的满清王朝已经走向没落,内忧外患使曾经雄踞东方的大清朝千疮百孔,他就在这个时候登上历史的舞台。越是在危难的时候,越可以显示出一个人的胆略与见识,在治学方面,曾国藩更显示出超前的智慧与远见。

固步自封,鄙视外国,自以为是,这是晚清士大夫们愚昧无知的表现。在近代中国,一些顽固的人总是不肯面对现实,仍旧做着天朝上国的辉煌梦。与这些人相比,曾国藩显示出非凡的远见与卓识。他深知,中国日益落后,而外夷日益强大,所以,在强敌面前,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可自高自大,只有积极主动地向先进的外国人学习,才能使自己逐渐强大起来,才可以避免被动挨打的情况发生。

中国传统文化对曾国藩的影响很深,这使他对封建政体怀着极强的使命感,但他却能用新鲜的眼光看待时局,不自以为是地迷惑自己的视听,而是脚踏实地地去认识,去学习,去努力。

当疯狂的西方列强迈着侵略的铁蹄踏上中国这片沉睡的大地时,曾国藩显得很冷静,他知道考验的时候到来了,他更知道之前所读的圣贤书在洋人那里是丝毫不起作用的。要变强就要先学习。因此,他开启了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文化之风,给闭塞的清王朝带来了一缕“自强”的曙光。

在同治元年(1862年)十二月,曾国藩对现代科学有了初步认识,光学、重学,流学、电气学、磁石学、动物学等。虽然没有足够的时间去研习,但他已经知道这些就是帮助西方人变强的知识,他认为只有先弄懂这些才能找到救国的根本办法。

曾国藩认为,人的本性是与生俱来的,因此,通过其他方法很难改变人的本性,但是学习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本性。通过学习就可以改变一切。因此,曾国藩首先提出了以学习求变的方法。

曾国藩把学习新知识放在了一个很重要的位置上,读书是他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事情,他的一生从来没有间断过读书。虽然他明白起步太晚了,但只要不停下脚步就有变强的机会。爱国心和身为中国人的自尊心不允许他放任列强的凌辱和掠夺。对他来说,读书不是为了消磨时光,是为了不断地汲取新的养分和智慧,以及增加求变的积累,救国于危难。

他认为要强国就要先自救,你要变强也是一样的道理。所以他先从自身开始做起,由朱理学到法家再到庄家,现在又是现代科学,多次求变只为救国救己。

在我国近代史上,除曾国藩之外还有一些开明的有识之士倡导学习西方先进知识,推行洋务。在鸦片战争后,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这是中国人在思想意识领域的一大进步。有想法才有行动,这就是变革的开始。

曾国藩之所以有如此先进的思想与远见,主要是因为他对学习的高度重视以及对知识的热忱渴求。他的府中聚集了一大批当时最先进的知识分子,例如精擅边境史地学的张穆、何秋涛,还有近代史上最著名的科学家徐寿、华衡芳,以及中国第一位留美学生容闳。

这些杰出的人才代表了当时最先进的观念,也引导了当时中国科学研究的浪潮,充实了曾国藩的思想与观念,使他对局势的发展有了更为直观和真切的了解,也使自己的责任感更加强烈了。

曾国藩求知若渴,他不仅精心拜读过上述几位的著作,而且还对《朔方备乘》、《校那庐抗议》、《几何原本》等书有过专门的评价,不仅如此,他还让习是需要正确的态度和方法的,更需要明确学习意义,为一己私利,权势名利还是民族复兴,国家命运而读书?俗话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身为知识分子更应该具备这种责任感和意识。

其实,从古至今,任何知识都与人类社会有很大的关联,都是通过不同的形式表现了对人生以及社会的认识与理解,虽然内容各有不同,但都是思想与智慧的体现,懂得学习的人,就可以从中汲取精华,剔除糟粕,使之成为自己的思想积淀,为己所用。

知识是促使社会不断走向进步的动力,也是一个人各方面能力发展的源泉。古人信奉“学而优则仕”,但是,做官若不能为人谋福为国解忧,学得再多又有什么用呢?所以既然学了,就要学有所用,及时地更新自己的思想与观念,加快自己日益落后的步伐,这一信条才是救国之道。

推而广之,现在的每一个想要摆脱困境“咸鱼翻身”的人,都应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以史为鉴,以学为伴,不断提升自己的实力,最终能在社会洪流中力争上游。

专心潜读,明道经世

读书需潜心,人对于自己想拥有的,想坚持的事一定不能放弃。世间最珍贵的东西就存在于不放弃的精神之中。

人生之中什么最重要?生命、地位、财富还是……一千个人,一千种回答。曾国藩出生在一个耕读之家,他的父亲曾竹字长期苦学,但四十三岁时才补为县学生员。他的祖父没有读过多少书,但壮年悔过,因此对曾国藩的父亲督责最严。至于他的父亲,他的才能既然得不到施展,就发愤教育儿子们。’曾国藩曾回忆说:“先父……平生苦学,他教授学生,有二十多年。国藩愚笨,从八岁起跟父亲在家中私塾学习,早晚讲授,十分精心,不懂就再讲一遭,还不行再讲一遍。有时带我在路上,有时把我从床上唤起,反复问我平常不懂之处,一定要我搞通为止。他对待其他的学童也是这样,后来他教我的弟弟们也是这样。”

在这样的家庭里,曾国藩九岁时已经读完了五经,十五岁时,受教读了《史记》和《文选》,这些恐怕就是曾国藩一生的学问基础。可见良好的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重要性。

对曾国藩来说,美服可以没有,佳肴可以没有,华宅乃至女人都可以没有,但是就不能没有书。读书成了他生命中的最重要部分。

曾国藩会试落第后,自知功力欠深,便立即收拾行装,怅然赋归,搭乘运河的粮船南下。他决定利用这次回家的机会,作一次江南游,实现“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宏愿。

路过睢宁时,遇到了知县易作梅。他与曾国藩的祖父、父亲非常熟悉,与曾国藩也相识。他乡遇故人,易知县自然要留这位老乡在他所任的县上玩上几天。在交谈中得知这位湘乡举人会试未中,但从其家教以及曾国藩的言谈举止中,便知这位老乡是个非凡之人,前程自然无量。他见曾国藩留京一年多,所带银两肯定所剩无几,有心帮助曾国藩。当曾国藩开口向易作梅知县借钱作路费时,易作梅慷慨应允。

经过金陵时,他见金陵书肆十分发达,留连忘返,十分喜爱这块地方。在书肆中曾国藩看见一部精刻的《二十三史》,爱不忍释,自己太需要这么一部史书了。一问价格,使曾国藩大吃一惊,恰好与他身边所有的钱相当。他下定决心,一定要把这部史书买下来,但书商似乎猜透了这位年轻人的心理,一点价都不肯让,开价一百两银子一钱也不能少。曾国藩心中暗自盘算,即使回程要省吃少用点也要把书买回来。于是曾国藩把一时不穿的衣物,全部送进了当铺,毅然把那部心爱的《二十三史》买了回来。此时,他如获至宝,心理上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他平生第一次花这么多钱购置财物,就是这本书籍。此一举动,足见曾国藩青年时代志趣的高雅。曾国藩的一生,不爱钱,不聚财,但却爱书,爱聚书。书成为他终身的知己,为他的胸襟和眼界打下基础。

回家以后,父亲见他花了上百两银子买回一堆书,非但没有责备,反而鼓励他。你借钱买书我不会怪你,只希望你能细心研读,这样就不会辜负我了。父亲的话对曾国藩起了很大作用,从此他闭门不出,发愤读书,并立下誓言:每日读十页绝不间断。

曾国藩发愤攻读一年,这部《二二十三史》全部读完,此后便形成了每天看史书十页的习惯,一生从未间断。这样,自京师会试以来,就使曾国藩养成了对古文和历史的爱好,为以后更为广泛地研究学术问题,总结历代统治者的经验教训,参与治理国家和社会打下了基础。

当曾国藩供职京师的时候,正是中国内乱外患交迫之时。曾国藩所关心的,在外有“英夷”,在内有太平天国。所以,他读书更侧重经世致用之学。在闲暇的时候,曾国藩对于军政大计,以及各种庶务,通过大量的并有所选择性地阅读古代史籍,尽量把现实的问题考究详尽。所以一旦当权,便能把平时读书得来的学问,拿出来应用。后来太平天国声势大盛,曾国藩以一书生带兵,终能镇灭洪、杨,一般人都引以为异。纸上谈兵实不可取,但对于善研致用之学的曾国藩而言,他需要的就是一个证明自己的机会。他的成功也再次证明了做学问对实践指导的意义。

曾国藩在任五部侍郎期间还专心潜读《通典》和《资治通鉴》,洞悉了清代的政情利弊、民生疾苦和军备不足。曾国藩由内阁学士升为礼部右侍郎署兵部左侍郎时,遍阅清代道光以上历朝文献,目睹时局危急而政风颓败,遂因皇帝之下诏求言而先后参照史籍上了几道条陈时务的奏疏。体现了他明道经世的抱负。

在曾国藩读书榜样的示范下,湘军将帅们则是把孔、孟、周、张、程、朱,直到船山的“圣贤学脉”、“儒家道统”作为自己的思想信仰,从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广搜博取,以求治国用兵之道,使曾国藩旗下的将领少有莽夫。大批湘军将领多是从“一介书生”、“布衣寒士”而投笔从戎,从文书、幕僚或中级军官,一跃而成为统兵作战、独当一面的高级将帅,不少人成为巡抚、总督一类的封疆大吏,有的甚至成为清朝中央政府的尚书、军机大臣、大学士。

这说明虽然“隔行如隔山”,但只要不断学习就能达成自己的目标,学习对于人生的作用是决定性的。曾国藩于读书学习尤为可贵的是,把它作为生命中重要的部分,相伴终生。

同治十年(1871年),曾国藩的身体每况愈下,但他仍旧坚持阅读。理学修养甚深的他,在一月十七日写了几句箴言,警示和鞭策自己读书不要放松。这几句话语是:“禽里还人,静由敬出;死中求活,淡极乐生。”

他认为生老病死,世事变迁是谁都改变不了的,而读书则贵在坚持,并在读书中体味出乐趣。因此,在二月十七日,他自己感到病甚不支,多睡则略愈,夜间偶探得右肾浮肿,大如鸡卵,这确是一个危险的信号,他却置之一旁,晚上照旧读书不废。疾病缠身,这已是难以摆脱的困扰,“前以目疾,用心则愈蒙;近以疝气,用心则愈疼,遂全不敢用心,竟成一废人矣”。但药疗不如读书,他离开了书的话就是一个废人了。这时,书对他而言已经不是有形的物体而是无形的精神依靠。

试问世人,哪一个能有如此的毅力和追求?所以,人对于自己想拥有的,想坚持的事一定不能放弃。世间最珍贵的东西就存在于不放弃的精神之中。

做清醒之人,自省己过

一生聪明未曾尝过犯错滋味的人恐怕绝无仅有。头脑清楚的人会在适当的时候承认自己的错误并主动更正它,因为逃避错误的代价比承认之后立刻改正要大得多。有过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否认它的存在。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有过改之,过而无恐。过错是一种失去,还是一种获得。勇于改正自己缺点的人,就是清醒明智的人;知错不改的人,往往一事无成。只有不断完善自己,才能在险恶复杂的环境中求得生存与发展的机会,这是千古不变的生存法则。

现实中的很多人总是自我感觉良好,只看到别人的缺点,发现不了自己的缺点。别人指出的时候仍旧不知道悔改,甚至巧舌如簧,这种人永远不会有进步。正视缺点和不足,设法克服并改正,这样才会有所突破,曾国藩就是这样做的。他提出了“悔缺”之道,并坚决彻底地改正和执行。

曾国藩的性格一生发生过多次转变,早期个人修养也并不深厚,一遇不顺心的事情就勃然大怒,脾气性格很不稳定。与人交往时善于言谈,爱出风头。但他自己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后,他认为,知过即改,从善如流,对一个人的修身养性至关重要。因此便下定决心改变这种性格,但是却屡有反复。俗语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性格的养成不是朝令夕改的事情。

有一天,好友窦兰泉来拜访曾国藩,两位学人商讨理学,然而曾国藩并未真正理解窦兰泉所说的意思,即开始妄自发表见解,且词气虚矫。事后曾国藩指责自己:不仅自欺,而且欺人,没有比这更厉害的了。由于不诚实,所以说话时语气强辩,谈文说理,以表示自己学理精湛,其实这是一种虚荣心的表现。

曾国藩意识到了自己的毛病,表示一定悔改,可又身不由己,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几日后,朱廉甫前辈与邵蕙西来访,这二人都是孔子所说的正直、见闻广博的人,但是曾国藩故伎重演,说了许多大言不惭的话,过后又十分后悔。

由此可知,认识只是一个开始,实际行动才是关键所在。他给自己约定法章:大凡往日游戏随和的人,态度不能马上变得孤僻严厉,只能减少往来,相见必敬,才能渐改争逐的恶习;平日夸夸其谈的人,不能很快变得聋哑,只能逐渐低卑,只有少言多听、慎思,才能力除狂妄的恶习。曾国藩一心想要检讨自己,他改过心切,却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他有意与朋友们疏远,认为保持一定的距离,不经常交往,就可以增加几分敬意,但是这样就有一种不合群的表现。

由此可见,与人交往要怀一颗真诚、谦逊之心。不需要客观的抑制,真正的改变应该是从内在开始的。吴竹如开导曾国藩说,交情虽然受天性投缘的影响,但是好多种情况下,交情也是由人力所决定的,所以,人能胜天,不要把一切归之于数,如知人之哲,友朋之投契,君臣之遇合,本有定分,然亦可以积诚而致之。曾国藩深受启发,他认识到自己性格中的缺陷,开始有意识地调整和完善自我。

1843年正月,曾国藩的二位同年来看他。饭后,下人有不如意事,曾国藩大发脾气,愤不可遏,完全忘记了自己的决心,虽然友人多次劝阻,他仍然放口谩骂,肆无忌惮。事后,曾国藩又很后悔,又检讨自己。从此以后,他日渐成熟,逐渐地改掉了自以为是的毛病,与人交往时,他懂得给人留面子,削弱自身的锋芒。

对于自己的言行,他认为一切事情都需要每天检查,一天不查以后有问题再补救就难了。他逐日检点,事事检点,严格要求自己,把检点自己视为事关进德修业的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