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历史探秘
5913500000023

第23章 隋唐时期(5)

唐僖宗李儇是另外一位超级马毬迷。他聪明睿智,喜欢骑马驰骋,擅长打马毬,整日不觉得疲倦。他对优伶石野猪说:“我如果参加步打进士的考试,也一定会拿个头名状元。”当时打马毬,可以骑马,也可以不骑马,称为“步打”。石野猪笑着回答说:“如果是尧、舜、禹做监考的礼部侍郎的话,陛下不免要名落孙山。”唐僖宗笑了笑,对石野猪的话不以为意。由于嗜毬成癖,唐僖宗常在梦里惊呼打马毬,搅得皇后、妃嫔每逢皇帝临幸之夜总是不得安眠,说皇帝毬迷心窍。左拾遗冒业见唐僖宗玩乐无度,闹得实在不像话,就冒死上书劝谏,谁知竟因此触怒唐僖宗而被处死。打马毬得有好马,唐僖宗派他的宠幸到处搜寻。一次,宠幸张浪狗从云阳县买得一匹好马。唐僖宗得知后,就暗中前去观看。他在马前转了好几圈儿,对张浪狗啧啧称赞道:“好马。”连喊几声。突然这匹未经训练的马腾越而起,右蹄正好踏在唐僖宗的左肋上。唐僖宗立刻倒下,昏迷不醒,12天后就死掉了。他成了马毬这项运动的牺牲品。

唐昭宗李晔继唐僖宗之后即位。他读书好文,尤其重视儒术,想恢复唐朝往日的强盛,号令天下。可是在他统治时期,无论是宦官还是宰相,都必须依靠藩帅的支持来维护自己的地位。公元903年,朱全忠带着唐昭宗从四川回到长安。当时跟随唐昭宗回到京城的只有诸王、宦官以及打马毬的供奉内园小儿二百余人。唐昭宗难以施展抱负,只能把满腔的热情投注到马毬这项运动。陪他打毬的那些供奉内小儿是他唯一的亲信。但朱全忠也不放过他们,利用自己的军事力量,将这些人尽行诛杀。不久,唐昭宗也被杀,结束了自己郁郁不得志的一生。

马毬是唐代最为流行的毬戏之一,爱好这项运动的人比任何一个朝代都要多,有这么众多的马毬皇帝更是空前绝后的。当时在宫廷、都城以及大城市都修建了马毬场地。1956年,在西安大明宫的一个石碑上刻有“金光殿及毬场”、“大唐大和辛亥岁乙未月建”的字样,表明当时在修建宫殿的同时,还修建了毬场。在陕西乾陵章怀太子墓中有一幅壁画,形象生动地反映了唐代打马毬的场景和细节。这些都显示了马毬这项运动的兴盛,再现了唐代开放的社会风气。

唐玄奘圆寂初葬何处

中国四大名著《西游记》使唐僧成了海内外的历史名人。当代作家陈忠实的长篇小说《白鹿塬》使位于西安东郊的白鹿塬为众人所知。唐玄奘曾初葬于西安白鹿塬畔云经寺的考古调查结果,将这两者联系在了一起。

唐僧即唐玄奘,在古长安圆寂后葬于现在的西安市长安区兴教寺,但是却很少有人知道他先葬于白鹿塬,后来才改葬至现在的兴教寺。据史料记载,664年二月十二日,唐玄奘在玉华寺圆寂后,唐高宗十分悲痛,对唐玄奘安葬多次降旨,玄奘的门徒遵照旨意和遗命先安置在大慈恩寺经译堂内,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长安僧俗赶来吊唁。四月十五日,高宗下旨意将玄奘葬于白鹿塬上。后因玄奘葬所离长安太近,高宗及满朝文武容易见到时生悲痛之情,669年四月八日,高宗命改葬玄奘法师于樊川北原(今长安区兴教寺)。

只配做“翰林学士”的皇帝

身为阶下囚的南唐后主李煜,日日过着以泪洗面的生活。面对春花秋月、良辰美景,缅怀故国之情油然而生,于是他创作了千古传诵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没想到他竟然因此获罪,被宋太宗赵光义派人毒死。

李煜是南唐的末代国主。他即位时,南唐国力已呈衰颓之势,国破家亡的威胁时时笼罩着这位性格懦弱的国主。他仇恨宋朝的压迫,却害怕用武力与宋朝相抗衡,只要能以小邦苟且偏安,他甘愿贡物称臣。政治上的懦夫、文化上的巨人,这两种矛盾的性格竟然和谐地统一到李煜身上,塑造了中国封建社会罕见的一位帝王。

李煜的文学造诣很深,他的词更是精妙绝伦,耐人寻味。堪称一代词坛名家。李煜即位时,南唐国力日衰,他所面临的是“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命运,因此这时期他的词一部分表现为对宫廷豪华生活的迷恋,一部分则饱含着沉重的哀愁。被俘以后,李煜在每日以泪洗面的生活里,总有一种无法抑制的思蜀之情。在“朕即国家”的社会里,对李煜来讲,国破就是家亡。因此这时期他的词倾诉的虽然仅是个人的哀愁,但这哀愁与国家的沦亡息息相关,意境大异往昔,深哀剧痛,非常感人。其《相见欢》云:“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这首词通过对如钩新月、深锁桐阴的描述,将其纷繁的离愁表现得凄凉哀婉。身为南唐天子,此时为北地幽囚,李煜所承受的痛苦,自然与常人不同。心头交集的不知是悔还是恨,想说却不知从何说起,而且无人可以诉说,这种滋味真是令人肠回心倒。

李煜不仅善填词,而且耽嗜音律,并由此荒废政事。皇后周娥皇是司徒周宗的女儿,通书史善歌舞,尤其弹得一手好琵琶。一个风卷雪花之夜,在后宫的暖阁里,酒宴正酣。周娥皇举起酒杯,笑启樱桃小口,对李煜说:“如此良宵美景,为何不起舞助兴?”十分兴奋的李煜满脸笑容,深情脉脉地看着周娥皇说:“正合朕意,不过你要创作新曲才好。”当时盛唐曾广为流传的《霓裳羽衣曲》早已被人淡忘,周娥皇得到了一份残谱。她根据自己的理解,重新创作,经过努力,终于恢复了《霓裳羽衣曲》的原貌,开元、天宝之音得以重新回荡。有这样的音乐才能,创作几首歌曲对于周娥皇来讲,简直不费吹灰之力。她随即命人铺开纸笺,缀写曲谱,喉无滞音,笔不停思,不久就创作出两支曲子,一为《邀醉舞破》,一为《恨来迟破》。二人随着曲子舞了起来。周娥皇不仅擅长音律,于采戏、弈棋也无不精妙。对于这样一位多才多艺的知己,李煜宠爱不已,与她朝朝暮暮,整日沉浸在轻歌曼舞中。周娥皇死后,李煜对她思念追忆。周娥皇创作的两支曲子,时间长了,乐籍差不多忘记了。李煜整理旧曲,顾问左右,只有当时的嫔御流珠追忆无失。李煜由此感到莫大的宽慰。

作为帝王,很难做到爱情专一,李煜也是如此。周娥皇有个妹妹,史称小周后,长得仙姿绰约,神采端静。周娥皇在世时,李煜就和她常常秘密约会。一个春夜,月色朦胧,薄雾笼花,小周后打扮得花枝招展,眉黛轻扫,发髻高挽,穿一身短小的衣裳,手提着金缕鞋,急匆匆地溜出宫,奔向画堂南畔。在那儿,手执团扇、一身文士打扮的李煜正翘首以待。对于李煜和妹妹的风情,周娥皇只有暗自神伤,终于身染沉疴,命归黄泉。

从此,李煜可以和小周后公开往来了。

小周后的音律才能比不上姐姐周娥皇,但却是个下棋的高手,酷爱围棋与象棋,因此备受棋迷李煜的宠爱,二人常常布局厮杀,以此为乐。

一天,李煜与小周后正在对弈,二人杀得难解难分。为了下个痛快,不受任何干扰,李煜命令卫士守住宫门,对前来奏事的大臣一律不予接待。

一位大臣向李煜奏报国家收入情况,眼看入不敷出,国库空虚。一位大臣奏报宋朝正在调兵遣将,提醒李煜早做准备。结果他们都被卫士挡在了宫外。三朝元老大理卿萧俨知道后,怒气冲冲地闯入宫中,将棋局掀翻在地。随同进来的文武大臣不禁愕然,替萧俨担心。李煜见状,勃然大怒道:“你难道想效仿魏徵吗?”面对暴怒的国君,萧俨愤然厉声道:“臣但愿能做个当年的魏徵,也请陛下做个当年的唐太宗。假如臣不配做魏徵,那么陛下也不配做唐太宗!”这几句话说得李煜哑口无言,为之罢弈。

李煜擅长书画。绘画清爽不凡,另为一格。所画墨竹,自根至梢极小者一一勾勒,号称“铁钩锁”。所画林木飞鸟,远远高出一般画家。所画风虎云龙,有霸者的风采。李煜书作额头、屈曲之状,遒劲如寒松霜竹,被称做“金错刀”。他喜作行书,落笔瘦硬,而风神溢出。由于李煜的书法极有特点,人人以得到他的作品为荣。

公元978年七月初七,李煜被毒死。这一天正是民间传说中牛郎和织女相会的日子,狠心的王母娘娘用金簪在天上划出一道天河,将这对恩爱夫妻活活拆散。喜鹊仙子同情这对夫妻,每年的这一天,召集天下的喜鹊,在天河上搭起一座鹊桥,让他们相会。在这个充满中国文化精神和风俗的日子里,李煜降临人间,又命归黄泉。历史竟然是这样出奇的巧合。

李煜虽然懦弱无能,却不是个暴君,以爱民为急,蠲赋息役,颇得民心。江南缙绅百姓听到李煜的死讯,都失声痛哭,设祭奠。那些曾经入掖庭的宫娥,都手写佛经,为李煜祈暗福。李煜的宽厚仁慈可见一斑。宋太祖赵匡胤曾言:“像李煜这样文绉绉的人只能做翰林学士,哪配做一国之主?”这话可以说是颇为中肯。

西安雁塔

古都西安,地处关中大平原的中心,自古以来,为帝王建都之要地。

唐代的长安城就造在这里。提到古长安的建筑,其中最著名之一就是雁塔——大雁塔与小雁塔。

在佛教中有菩萨化身为雁,舍身布施的故事,雁塔以此命名。当然也有以下几种不同的看法:第一种认为西域建塔,最下层为雁形,玄奘游西域时,曾经见过此种构造,故仿造并用其名;第二种认为,建塔时有大雁过此,折翅坠落而死,后葬塔中,塔由此而得名;第三种认为,塔刚建成时,尚未命名,忽见一群大雁落于塔上,后又飞去,因以为名;第四种认为,释迦牟尼身本为鸽,鸽与雁同类,而唐代习尚雁,凡言鸟,多以雁代之,建塔时也就以雁名之了。至于小雁塔,一般认为是与大雁塔比较而来的。

雁塔之得名,其说不一,耐人寻味,可谓一谜。然此两座古塔本身的奥秘,则更令人琢磨不透。

其一为大雁塔倾斜之谜。大雁塔始建于唐高宗永徽三年 (652),初建时只有五层,后经武则天时代改建为十层,经兵火之毁,今仅存七层。

大雁塔建于慈恩寺内,故又名慈恩寺塔,塔平面呈正方形,高64 米,因在一高埠之上,望去高入云天。唐朝诗人诗曰“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即为写照。塔自第一层以上,每层显著向内收分,形如方锥体,自是坚固异常。然而,1963年10月,西安市测量队对其进行测量时发现,塔身已向西北偏斜了711毫米!1984年再测,塔身向西偏约866毫米,向北偏约170毫米,倾斜偏心约901毫米。至 1988年,测得塔中心轴线向西北方倾斜998毫米。后又随着塔基的不均匀沉降,在塔身下沉335毫米的同时,塔身又向西北方倾斜4毫米。其中原因,颇为难解。在中外古建筑中,不乏斜塔,有的是建塔时有意使之倾斜的,也有的是由于后来的各方面原因造成了倾斜。然而,大雁塔的令人费解之处在于,它也是倾斜的,而且还在不断地倾斜着,只是尚不知其倾斜属于何种类型。

大雁塔的倾斜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人们根据大雁塔所处的地理环境和其他可影响塔身倾斜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认为塔附近地面下沉是引起塔倾斜的主导因素。据考察,大雁塔一带的承压水曾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大幅度下降,塔北约一公里处,出现了东西走向的沉降槽,而大雁塔正处在沉降槽中段南部边缘的黄土梁上,地层的南北差异沉降使地面倾斜了,从而危及大雁塔。而大雁塔的倾斜至1970年代有逐步加剧的趋势。但也有人认为大雁塔的倾斜不足为虑。依据是经15年间的十几次观测,发现塔身的倾斜度极小,测算结果,实际偏距每年只有一毫米。况且,“长安自上西风雨”,或许塔身倾斜是唐人建塔时有意为之的。

古人曾云“十塔九斜”,至于此塔是初建时就倾斜还是后来才倾斜,至今尚未清楚。然而值得引起注意的是大雁塔周围环境的变化。因为无论大雁塔初建时是何模样,地下水下降、上层滞水上升、地裂、地震等因素都可能对塔构成威胁,因而亟须对塔的保护。

其二为小雁塔离而复合之谜。小雁塔位于唐长安城安仁坊荐福寺内,又名荐福寺塔。此塔建于唐中宗景龙元年(707),塔为四方形、十五檐的砖构密檐式,造型别有风味。此塔轮廓曲线收刹秀丽,刚劲遒健,堪称艺术杰作。

小雁塔原高15层,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陕西地震,塔被毁去二层,今存13层。据记载,这个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的名塔,曾经历了大大小小的地震70余次,而且曾三次离而复合,这一奇异现象,使其披上一层神秘的色彩。

在小雁塔塔身第一层门楣上,有明代王鹤在嘉靖三十年八月二十九日的题记:“荐福寺塔肇自唐,历宋、元二代,明成化末,长安地震,塔自顶至足,中裂尺许。明彻若窗牖,行人往往见之。正德末,地再震,塔一夕如故,若有神比合之者。”这段记载说明,从成化末(1487)到正德末(1521),经过34年的时间,塔虽曾裂过一尺多宽的缝,但没有塌掉,后来居然又“神合”了。

在清初学者贾汉复、王士祯等人的著述中,可看到小雁塔第二次离合的记载:“荐福寺塔……十五级,嘉靖乙卯(1553)地震裂为二,癸亥(1563)地震复合无痕,亦一奇迹也。”第二次裂开后,经过8年时间,塔身又自然复合起来。

关于小雁塔第三次复合,有如下的记载。清道光十八年(1838)钱咏在其《履园丛话》中,除记载第二次离合外,接着写道:“康熙辛未(1691)塔又裂,辛丑(1721)复合,不知其理。”此次小雁塔从裂开到复合的时间是30年。

此后,小雁塔又第四次裂开,其开裂的时间,并无确切记载,但新中国成立以后,有人曾见其裂开之状,其裂口有一尺多宽。此次“复合”是人们对其进行加固与整修时完成的。

小雁塔能不止一次的自动离合,实在令人奇怪。有人说,小雁塔之所以会裂开,是因其结构上存在缺点,即塔身上所开小窗南北相对,削弱了整体结构的牢固性。而它之所以没有倒塌,乃由于有一个十分坚固的半圆形的塔基之故。

关于小雁塔的自动离合,有人推测:小雁塔的离合与西安地面裂缝的发展和消亡的机理是一样的,是地壳运动在不同物体上的不同表现。

换言之,即地裂塔也裂,地合塔也合。小雁塔与大地同命运。一般情况下,地壳裂开时比较突然,合拢时则要缓慢得多,小雁塔的离合亦是如此。还有人认为,塔的自动离合,大概是第一次被震裂时,有些砖块虚撑在裂缝中未能掉下来,第二次震时,砖块不再起撑持作用而纷纷落坠,塔身也就复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