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历史探秘
5913500000008

第8章 先秦时期(7)

吴王夫差并没有杀死越王替父报仇,好大喜功的他,让越王勾践和王后及大臣范蠡给吴王当奴婢,做人质。勾践又是给吴王养马,又是提马鞭随吴王出行,又是煎药侍候有病的吴王,并且装得恭恭敬敬的样子,博得了夫差的好感和信任,两年之后就被释放回国了。蒙受如此奇耻大辱的勾践怎能甘心!于是,回国以后,他怕自己贪图眼前的安逸,消磨报仇雪恨的意志,决定“卧薪尝胆”。天天夜晚睡在凸凹不平的薪柴上,每顿饭前务必尝尝吊在屋里的苦胆,提醒自己说:“勾践,你忘了会稽之耻么?”整整十年,日日如此。这期间,他又暗中招兵买马,挖洞积粮,抓紧练兵。他自己还亲自下田耕种,并让王后纺麻织布,以带动百姓发展生产。几年功夫,国家转弱为强,实力雄厚了。为了不使吴王起疑心,他还经常派人给吴王进贡,送厚礼。为了麻痹吴王的斗志,他还实施了既温馨又恶毒的“美人计”,特地将美人西施献给吴王。果然,吴王一见西施,如同失去魂魄一般,情迷意乱。又是扩建姑苏台,又是新建馆娃宫,整天和西施乘锦帆游湖,到玩月池赏月,在消夏湾避暑,去响蹀廊漫步,醉生梦死,忘了朝政,一天比一天腐化,根本想不到越国会东山再起。

公元前475年,逐渐强盛起来的越国看到时机成熟,便大举进攻吴国,围城两年。最后,逼吴王夫差拔剑自裁,结束了持续几十年的吴越战争。姑苏城被一场大火烧了整整三个月。

后人在评论这段历史时,有的夸大了西施的作用,认为是她让吴王夫差整天沉迷于玩乐之中,丧失了斗志,亡了国。有的则根本不承认有西施这个人,当然就更否认西施的作用了。唐朝诗人罗隐作《西施》,还算说了句公道话:

家国兴亡自有时,

吴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倾吴国,

越国亡来又是谁?

对于西施的下落,大致有三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吴越战争之后,西施出了吴宫,回到离别多年的越国。

她厌倦了宫中的灯红酒绿的生活,在风景秀美的若耶溪畔,安度了晚年。初唐诗人宋之问写过一篇《浣沙篇》,说:

一朝还旧都,

靓妆寻若耶。

鸟惊入松萝,

鱼沉畏荷花。

估计,这种说法不大可能。因为任何史书都无记载。

第二种说法是,西施被沉水而死。“墨子”记载说:“比干之殪,其抗也;孟贲之死,其勇也;西施之沉,其美也;吴起之裂,其事也。”说明西施被沉,实有其事。《吴越春秋》说,“吴亡,西施被杀”。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和柏杨先生的《皇后之死》根据这段史实附会了如下情节:越王把西施掳回了越国,越王妻子大发醋劲,妒而生恨,背着越王,把西施沉入水中,还说:“这种亡国的妖孽,留着何用?”兔死狗烹,当了“美人计”的工具,事成之后,被人弃之,还是合乎情理的。

第三种说法,是西施随范蠡隐居去了。《越绝书》说:吴亡后,西施复归范蠡,同泛五湖而去。据此,明代的《浣沙记》写道:范蠡早就爱上了西施,西施也钟情于他,二人早已定情。吴亡之后,范蠡看透了越王勾践的阴险毒辣,想法避杀身之祸,于是偷偷带着西施逃跑了。据说,几年之后在山东一带的富家陶朱公,就是范蠡。这个结局,对西施来说,当然是最浪漫、最理想的了。

事实真相究竟如何?无人能说得清。

“和氏璧”的下落

和氏璧一直被视为玉中珍品。古代它被作为权力和财富的象征,因而引起诸侯国间的争夺战。

春秋战国时期蔺相如“完璧归赵”的故事成为千古流传的佳话,这件玉璧被战国各诸侯国视为镇国的宝物,被奉为“价值连城”的“天下所共传宝”。各诸侯国为了把玉璧拥为己有,想尽办法互相争夺,上演了战国时期一幕精彩的历史剧,最后这件珍贵玉器竟不知落到何处,成为历史上一大疑案。

这件珍贵玉器的来历还有一段曲折的故事:春秋时期,有一个楚国人名叫卞和,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一座山下发现了一件貌似普通的玉璞,为了表示自己对君主的忠心,他把这块玉璞献给了楚厉王。玉璞是一种天然玉料,如果不经锯割,外表看来和普通的石块没什么区别。楚厉王找来相玉家进行鉴定,玉工认为这就是一块普通的石块,没有什么价值。厉王非常生气,认为卞和有意欺骗他,就下令砍掉卞和的左脚,并把卞和驱逐出楚国。

楚厉王死后,楚武王继位,卞和赶回楚国,又把这块玉璞献给了楚武王,玉工仍鉴定为石头,武王又以欺君之罪砍掉了卞和的右脚。

又过了几十年,武王之子文王继位。这时的卞和又想把玉璞献给楚文王,无奈自己已是风烛残年,又被砍掉了双脚,行动很不方便,眼看自己的愿望无法实现,卞和便怀抱玉璞来到楚山下痛哭三天三夜不止,眼泪都流尽了,眼睛直往外滴血。这件事传到了楚文王那里,文王派人问卞和:“天下被砍足的人很多,你为何哭得如此悲伤呢?”卞和答道:“我并不是因为被砍掉双脚而痛哭,而是因为明明是宝玉却被误认为石头,忠贞之士被当作欺君之臣,我是为大王哭泣,他是非颠倒,黑白不分啊!”文王听后,命人把卞和带到宫殿,并令玉工当面剖开玉璞,果然得到一块无瑕的美玉。为了嘉奖卞和的忠君之心,文王将此玉命名为“和氏之璧”,并把它奉为国宝珍藏起来。

“和氏璧”的消息很快传到了各诸侯国,各诸侯国国君都想亲眼看看这件宝玉。公元前333年,楚国吞灭越国,楚威王因相国昭阳灭越有功,将和氏璧赐给了昭阳。可就在这时,和氏璧竟失窃了,国宝的不翼而飞震惊了朝廷内外,人们纷纷寻找这件价值连城的宝玉,但终无结果。

人们把怀疑的目光投向了张仪,因为张仪当时正在楚国游说,曾与昭阳一起饮酒,人们认为他有条件、有机会偷窃了和氏璧。楚国人对张仪严刑拷打,张仪拒不承认,楚人无奈,最后只好将张仪释放了。张仪受辱后辗转到了秦国,后来成为秦国的宰相,为秦国日后的强大立下了汗马功劳。楚国为一件国宝损失了一个人才,这是他们所没预料到的。

和氏璧销声匿迹几十年后,突然有一天出现在赵国,至于和氏璧是怎样流落到赵国的,已成为历史上的一个谜。赵惠文王时,一个名叫缪贤的宦官从一外地人手中购买到这块玉,经玉工鉴定后,方知正是失踪多年的和氏璧。赵王得知后,便将这件珍贵宝玉占为己有。赵国得到和氏璧的消息很快传到了秦昭王的耳中,秦昭王对这件稀世之宝产生了觊觎之心,就派人送信给赵王,希望用15座城来换取和氏璧。赵王明知秦国想强取豪夺,但秦国势力强大,只好派蔺相如奉璧出使秦国。

蔺相如到了秦国,把和氏璧献给了秦王,秦王看到玉璧,认为果真是名不虚传,非常高兴,将玉璧传给左右嫔妃大臣观看,众人皆呼万岁。蔺相如见秦王根本无意割城给赵国,就走上前去说:“璧上有点瑕疵,让我指给大王看。”秦王将璧递给了蔺相如,蔺相如持璧而立,大怒道:“大王您想得此璧,派人送信给赵王。赵王召集群臣商议时,群臣们认为秦国依势欺人,拿15座城换玉璧只不过是一句空话。可我认为百姓之间交往都不会欺骗,何况秦国是一个大国呢!况且因一璧而得罪秦国,实在不值。赵王采纳了我的建议,为了表示对秦国的尊重,赵王斋戒五日后,才派我将璧送给您。可大王您在召见我时傲慢无礼,还将璧传给众人看,这是在戏弄我和赵国。我看大王您根本无意割城易璧,就取回此璧。您若再逼我献出玉璧,我的头就和这玉璧一起撞碎在这柱子上!”蔺相如说罢,高举玉璧,做出撞击柱子的样子。秦王唯恐玉璧被撞碎,连忙道歉,并召人拿来地图,指出给赵国的15座城。蔺相如看出这不过是秦王的缓兵之计,就对秦王说:“赵王派我送璧之前曾斋戒五日,现在大王您也应斋戒五日,并设九宾之礼,这样我才会献出玉璧来。”秦王见无法强夺,只好同意了。蔺相如回到宾舍,想秦王虽然答应斋戒,但秦王的一举一动表明他根本不可能割城给赵国。于是便派手下人乔装打扮,怀揣玉璧,连夜逃回了赵国。

五日后,秦王在宫廷内设九宾之礼,命人请蔺相如。蔺相如进宫后对秦王说:“秦国从缪公以来20余位君主,没有一位是恪守信约的。我担心因您的失约而辜负赵王对我的重托,所以已派人把玉璧送回了赵国。秦国强盛而赵国弱小,如果大王先割15城给赵国,赵国怎么会留璧而得罪您呢?我知道欺君之罪当杀,我愿下汤锅,您看着办吧。”秦王和众人听后面面相觑。有大臣建议将蔺相如囚禁起来,再攻打赵国。秦王想即使杀了蔺相如也得不到玉璧,而且还会使两国的关系恶化,不如厚待蔺相如,自己也可得一个明君的声誉。于是秦王在宫廷内以隆重的礼节款待蔺相如,并将他送回赵国。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完璧归赵”的故事,蔺相如以自己的勇敢和智慧为赵国保住了和氏璧。

公元前228年,秦国大军攻占赵国,赵幽王投降,献出了和氏璧。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建立了强大的秦王朝,和氏璧最终落到了秦国的宝库之中。但从此以后,和氏璧便从历史记载中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有一种说法认为,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用和氏璧制成了传国的玉玺,代代和传。但历史文献中关于秦国传国玉玺的来龙去脉记载还比较详细,指明它是用蓝田玉制成的,因此用和氏璧制成传国玉玺的说法是没有根据的。

那么,和氏璧到底流落到何处呢?目前有两种推测:一种推测认为和氏璧被作为随葬品埋在秦始皇陵墓内,如果这样,将来有朝一日发掘秦始皇陵墓地宫,我们还有机会一睹和氏璧的风采;另一种推测认为和氏璧可能在秦末战争中遗失或被项羽掠夺去。秦末,项羽率兵进攻咸阳,焚烧秦宫殿,挖掘秦陵墓,掠夺宝物、美女,和氏璧可能就在其中。但随后而来的楚汉战争中,项羽兵败,又使和氏璧下落不明。它或许藏在项羽的都城彭城(今江苏徐州),或许遗落在项羽败死的垓下(今安徽灵璧)。

和氏璧是中国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一件无价之宝,在它流传的几百年间,多少人的命运、多少国家的命运都和它紧密地联系起来。

“越王勾践剑”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历史是由许多国家的恩恩怨怨演义而成的,诸侯间争雄称霸的春秋战国尤其如此。地处长江下游的吴、越两国就曾演出了一幕历史上动人心魄的乐章。

公元前496 年,吴王夫差为报父仇,攻打越国大获全胜,使越王勾践成为阶下囚,被吴王夫差扣押了三年。越王勾践在忍受了三年的屈辱生活后回到越国,在大臣范蠡、文种的辅佐下,他卧薪尝胆、励志图强,用艰苦的生活磨炼自己的意志。历经十年,终于使越国由弱转强。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率精兵灭亡了吴国,迫使吴王夫差自杀,并进而成就了越国霸业。从此,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动人故事,就在中国历史上代代相传,延续至今。

有趣的是1965年12月在湖北一个叫望山的地方,竟然出土了一把锋利如初的青铜剑,剑的主人就是越王勾践,剑如同他的主人一样充满了传奇的色彩,这把剑也是越国那段历史的见证者。

这把青铜剑出土时,置于墓内人骨架的左侧,并插入涂黑漆的木鞘内。剑长55.6厘米,剑形挺拔、庄重,制作精良考究,保存完好如新,剑身满饰黑色菱形暗纹,剑格的一面由绿松石组成美丽的图案,另一面则镶嵌着蓝色琉璃,整个装饰显得华贵、典雅。靠近剑格处有两行错金鸟篆铭文,铭文为“越王勾践,自作用剑”。剑柄以丝缠绕,剑出鞘时寒光凛凛,耀人眼目,剑刃薄而锋利。

既是越王勾践用过的剑,而且又出土在人骨架的左侧,您一定会怀疑此骨架是否是越王勾践呢?这种推测是完全错误的,因为此剑出土于地处长江中游的楚国墓葬中,地处长江下游的越国国君的剑为何没有留存在越国故地,却埋藏在千里之外的楚国贵族墓葬中?这就是越王勾践剑留给我们的第一个谜。

有人认为这柄珍贵的青铜剑是在楚国灭亡越国的战争中被楚军缴获的,然后作为战利品而流入楚国贵族手中,楚国贵族死后把它作为陪葬品伴随身边。还有人认为,这把剑是越女嫁给楚国时的陪嫁品。因为历史上记载,越王勾践的女儿是楚昭王的宠姬。

关于楚越之间的关系,在《史记》、《左传》、《吴越春秋》等书中都有记载,在楚威王以前楚越的关系还很密切,而后才渐渐疏远,并且相互攻伐,最后楚把越灭亡。根据同墓出土的大批竹简得知,该墓入葬的年代为楚威王或楚怀王前期,所以说越王勾践青铜剑是因赠送而自越传入楚地,是很有可能的。这把越王勾践亲自用过的剑到底是友好时赠送的礼品,还是战争时缴获的战利品,确实是历史上的一个谜。

越王勾践青铜剑,不仅铸造精工,花纹秀美,而且深埋于地下2400多年而不锈,仍保持着耀眼的光泽,剑刚出土时,工作人员曾用纸进行测试,20余层的纸竟在一剑之下被划破,可见它的锋利程度了。这么名贵的青铜剑又是如何制造与防锈的呢?这是越王勾践青铜剑留给我们的又一个难解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