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道家做人儒家做事
5913700000039

第39章 道家做人最高楷模:如鱼得水归大海(1)

中国人习惯于见微知著,从最微小的事物中也能看出大道理。正所谓“管中窥豹,可见一斑”,就是说中国人从来不肯忽视细节,而且能够以小见大、体察入微。 中国人的洞察力也是非常强的,有句成语叫“一叶知秋”,看见树上掉下一片叶子,于是那些观察敏锐、感情细腻的人就知道——秋天要到了。秋天总是要来的,他比别人知道得早些,自然就能早作打算。

但因为“道”无欲无求,从不炫耀自己,从不认为自己有多么了不起,谦卑自守,看起来很不显眼,甚至微不足道,所以万物在它面前都感到无拘无束,都乐于归附它,世间万物都在它的包容之中。它并不刻意地想成就这一伟大的功业,但却如终成就着这一伟大的功业。

做人不要走极端

【道家语录】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故物或行或随,或呴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心语雅说]

想要治理天下,却又要用强制的办法,我看他不能成功。天下体现“道”的意志,不可按人的意志去强行改变它。企图用强力改变它,必定失败;企图用强力把持它,必定会失去它。因此,天下万物有前行有后随,有轻呵气有猛劲吹风,有的强壮,有的赢弱;有的安居,有的危殆。因此,圣人主张戒除走极端,戒除奢侈,戒除过度。

历史的经验和文学名著和人物的结局都告诉世人一个道理:待人处世,万不可把事做绝,要时时处处为自己留下可以回旋的余地,就像行车走马一样,你一下奔弛到山穷水尽的地方,调头就不容易,你留有一些余地,调头就容易多了。

有一天,一只狐狸走到一个葡萄园外,看见里面水灵灵的葡萄垂涎欲滴。可是外面有栅栏挡着,无法进去。于是它一狠心绝食三日,减肥之后,终于钻进葡萄园内饱餐一顿。当它心满意足地想离开葡萄园时,发觉自己吃得太饱,怎么也钻不出栅栏了。

相信任何人都不愿做这样的狐狸。所以,走运时一定要做好倒霉的准备。

饱带干粮,晴带雨伞,点滴积累,水到渠成。有些东西,在今天看来似乎一文不值,但有朝一日也许就会身价百倍。今天,你帮助别人可能是举手之劳,来日,这举手之劳可能就能够救得你的性命。所以,平时多施惠于人,就是为自己留了无数掉条后路。

一般来说,施惠于明显的有用之人容易做到,但施惠于那些潜在的有用之人或者看不出对你有什么帮助的人就比较难了。春秋战国时期这种例子还很多,其中,要属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做得最好。

秦穆公于公元前至前年在位。他所以成为春秋五霸之一,不仅是由于他能举贤用能,任用百里奚、蹇叔、由余等智谋之士,而更重要的是他能施惠于人,不论对国内还是国外,都能深得人心。《吕氏春秋爱士》记载秦穆公施惠于杀食他失马的农民的故事,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一次,秦穆公的车子坏了,右边驾辕的骏马走失了,在野耕田的农夫见了这匹失马把它捉住杀了。秦穆公带着人前往寻马,在岐山下看见农夫们正在吃马肉。秦穆公不仅没有惩处他们,反而亲切地对农夫们说:“吃骏马的肉而不饮酒,我担心会伤害你们的身体。”于是,便叫随从拿出酒来,让农夫们每人都饮了才放心离去。

过了一年,发生了韩原之战,晋国人已经将秦穆公围困在车上,晋将梁由靡已扣住秦穆公座车右边驾辕的马,晋惠公战车上的勇士正奋勇袭击秦穆公,秦穆公的铁甲七层已被击穿了六层。

这时,秦穆公眼看就要被晋军俘虏了,岂料曾经在岐山之下吃马肉的农夫三百余人,奋勇冲杀过来,他们拚死战斗,终于大败晋军,并俘虏了晋惠公。

秦穆公在韩原之战中能转败为胜,可以说全是他曾经宽恕过的农夫们舍死相报的结果。但当初秦穆公向吃马农夫们施恩时,不会是出于施恩图报的思想。穆公不但不惩处他们,还担心他们吃了骏马肉不饮酒会伤身体,又让他们每人都饮了酒才放心离去,这的确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穆公之所以能这样,可以说是由于他有关心、爱护人民之心。正是因为秦穆公有这种小处让人,才能在大处得人,并进而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可见施惠于人,还要从“恕”字痛下功夫。

曾国藩在《书诫仲弟六则》中,提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说自己想成名、显贵,应首先推此心到别人,让别人成名和显贵!“我们兄弟一定要在‘恕’字上痛下功夫,就是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设身处地想想。我要步步站得稳,须知他人也要站得稳,我要处处行得通,须知他人也要行得通。”待人处事要设身以处地,推己及人,将心比心。

他还在写给弟弟的诫语中说:“今日我处顺境,预想他日也有处逆境之时;今日我以盛气凌人,预想他日人亦以盛气凌我之身,或凌我之子孙。常以‘恕’字自惕,常留余地处人,则荆棘少矣。”

《红楼梦》中的平儿,虽是凤姐儿的心腹和左右手,但在为人处事方面一直在抽头退步,每做一事都想方设法,为自己留余地留后路,决没有犯凤姐儿所说的“心里眼里只有了我,一概没有别人”的错误。更不像凤姐那样把事做绝,平儿对于众人决不依权仗势,趁火打劫,而是时常私下进行安抚,加以保护,一方面缓和化解众人与凤姐的矛盾,另一方面做了好人,为自己留了余地和退路。平儿终得回报。凤姐死后,大观园一片败落,平儿却多次获得众人帮助渡过难关。

俗话所说:“过大饭不可吃,过头话不可讲”,很有道理,大多数情况下,要特别注意才不可露尽,力不可使尽,为人不可把事做绝,要时时处处为自己留下余地。

赵简子有两只白骡,他非常珍爱。任广门长官的胥渠派人在夜间来敲门,对赵简子的守门人说:“麻烦您向君主同胞一声,就说他的臣子胥渠生病了,医生说只有白骡的肝才能医治,否则就会死。”

守门人向赵简子通报了,这时,站在赵简子身边的官员董安说:“胥渠这人竟敢要我君王珍爱的白骡来治病,应该处以极刑。”

赵简子不同意,说:“杀人以活畜,这是不仁义的行为;杀畜以活人,这才是仁义的行为。”

于是召来厨师,叫他把白骡杀了,取出肝送给了胥渠。

过了不久,赵国起兵攻翟,胥渠为了报答赵简子杀骡治病之恩,率领部属兵分两路,左边七百人,右边七百人,奋勇攻城杀敌,终于登上敌城,并俘虏了守城的敌军将官。

是杀人活骡还是杀骡活人?这是暴和仁的分界线,残暴的统治者对人民任意掠夺、无恶不作,但人民如稍动其一草一木、一畜一物,就格杀勿论,视人贱过草木畜物,人民当然恨之入骨。

赵简子与梁冀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他视人贵过畜。尽管他对白骡是这么珍爱,其手下董安也因此认为胥渠竟敢要国君的白骡而主张处以极刑,但他立即驳斥了这种杀人活骡是不仁的行为,认为杀骡活人是仁者应做的事,便毫不犹豫地把心爱的白骡杀了,送给胥渠治病,这也使胥渠感恩戴德,于是奋战以报答赵简子的救命之恩。

事先留有余地地报告对自己不利的情况,最后会给你良好的评价,即使没有做出努力,却让对方认为你尽了最大努力。

在你不能按时赴约时一般会给对方打电话,而打电话的方式不同也会给对方的心理带来不同的影响。假定你可能会迟到20分钟,这时究竟是打些折扣向对方说“我会迟到10 分钟”好呢,还是留有余地地说“我大概迟到30分钟”好呢?如果你说“我会迟到10分钟”,对方会想只要再过分钟你就来了。然而实际上你比这个时间再晚10分钟才能到达。也就是说,你会再次给对方留下不守约的印象,这样一定会使对方非常生气。而如果你说“我大概迟到30分钟”,虽然电话里说让对方再等30分钟他会感到不高兴,但是,你会提前10分钟到达。这样,对方就会忘掉你迟到20分钟,而对你提前10分钟到达所做的努力会给予很好的评价。

医生有时也使用同样的技巧,这也许不是有意识的,例如,对送重病号来医院的家属说“也许来不及了”,这就是说让他们有一个最坏的思想准备,然后再说“我会竭尽全力抢救的”,让家属有所期待。患者刚被送来时先这样说比较主动。如果患者痊愈,患者及其家属必定非常高兴。万一抢救无效,他们也能理解:医生已经说过送来得太晚了,结果还是不行。对这位医生来说,他会得到感谢或理解而不会招来责难和抱怨。

在平淡中成就伟大

【道家语录】

大道汜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爱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心语雅说]

大道普遍存在,左右上下无所不到。万物依靠它生长,它却不发号施令。成就了功业,却不据为已有。它养育万物,而不主宰万物。它永远没有私欲,说它很渺小也可以;万物归附它,它却不自以为主宰,说它很伟大也可以。因此圣人始终不以伟大自命,才能成就它的伟大、完成它的伟大。

老子认为,“道”可以名为“小”,也可名为“大”。“道”无欲无求,从不炫耀自己,从不认为自己有多么了不起,谦卑自守,看起来很不显眼,甚至微不足道,所以万物在它面前都感到无拘无束,都乐于归附它,世间万物都在它的包容之中。它并不刻意地想成就这一伟大的功业,但却如终成就着这一伟大的功业。

“道”是伟大的,也是平凡的,平凡得无处不在,你看不见它,摸不着它。它不以声色相挑逗,不以名利相利诱,更不会以武力相威胁,一切顺其自然,顺应万物,让万物按各自的规律生存、繁衍,一派祥和安宁。

诺贝尔奖作为世界上最具权威性的科学文艺大奖,成为许多人为之奋斗一生的目标。2002年,日本的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田中耕一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这有如一颗石子落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圈圈涟漪。

惊叹之余,我们不妨想一下,为什么一个世人眼中平淡无奇的小人物能够获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呢?

答案是:平凡之中孕育着伟大。

有这样一首诗:世界上最不值钱的是沙,然而世界上最珍贵的--金就在他的里面。田中耕一既非教授,又非硕士博士,只是“日本社会底层的一名普通工程师”。这个芸芸众生中的普通一员,就是埋藏在沙子中的黄金。获奖前的田中耕一默默无闻,然而不鸣则以,一鸣惊人。获得诺贝尔奖之后的田中耕一立刻声名远播。人们在羡慕一个小人物能够获此殊荣的同时,人们也应该看到他从平凡走到伟大的过程,那就是坚持不懈,潜心研究。

肖伯纳说过:有信心的人,能够化平庸为伟大,化平凡为神奇。田中耕一正是依靠着他对科学的信心,坚持不懈地进行科学研究,辛勤的汗水换来得是诺贝尔奖作为回报。放眼古今中外,凡是有建树的人无不用辛勤的汗水在人生的每一页写下四个字:坚持不懈。

我们都是平凡世界中普通一员,我们都渴望从平凡走向伟大。然而,有很多人抱怨:为什么日常的工作就是那么平凡呢?实际上,只要我们能够在日常那些看似平凡的岗位上专一的作下去,就能够在平凡中创造出伟大。

平凡并非平庸,平凡孕育着伟大。只有懂得平凡,才能够在平凡中一点一点接近伟大。

在人生的旅途中,辉煌常常只是一瞬,而平凡方是永恒。以锲而不舍,努力奋斗作为平凡的基石,以坚持不懈,自强不息作为平凡的阶梯,进而从平凡到伟大。

的确,“道”之所以伟大,就在于它的平凡。如果身为一国之君的帝王能够效法“道”的这种伟大与平凡,无为而治,那么天下就会大治,老百姓置身其中,享受他的恩泽,歌颂太平,他一样会因为自己的平凡而变得伟大。

一个领导如果具有“道”这颗平凡而伟大的心,那么,他就能尊重老百姓,什么事都首先问老百姓喜欢不喜欢,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那么他就不会去搞那些面子工程、形像工程、政绩工程,这样,老百姓就不会有那么多的税要交,就不会有那么多的义务工要去做,大家吃得起饭,穿得起衣,盖得起房,看得起病,孩子上得起学,一家人和睦安康,这不很好吗?

所以,领导者要悟“道”,老百姓也要悟“道”。“道”像什么?“道”就像美妙的音乐,你要是领悟了它,你就会觉得它妙不可言,就像当年孔子闻韶乐,“余音绕梁,三月不知肉味”;“道”就像人间的极品美味,异香飘缈,赶路的人闻到了它,会驻足而闻,忘记了自己还要赶路。

一句话,“道”要用心去体悟,不能用语言去言说,“道”要是用语言把它说出来就索然寡味了,那就不是“道”了。虽然你看不见它,听不到它,但只要你领悟了它,你将终身受益无穷。

认识他人从了解自己开始

【道家语录】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祭祀不辍。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

[心语雅说]

善于建树的人,任何力量也不能拔掉;善于抱持的人,任何力量也不能夺去。如果子孙能够遵循、守持这个道理,那么祖祖孙孙就不会断绝。用这个道理修养身心,他的德性就纯真;用这个道理培养全家,他们的德性就会丰盈有余;用这个道理影响全乡,他们的德性就会受到尊崇;用这个道理教导全国,他们的德性就会丰厚硕大;用这个道理统一天下人的思想,他们的德性就普遍提高。所以,要通过观察自身来认识他人,观察自家认识别家,观察自己的乡邻认识别人的乡邻,观察自己的国情认识别人的国情,观察今日的天下认识过去和未来的天下。我靠什么知道天下大事呢? 就是因为我用了以上的方法和道理。

老子说,修身的原则是立身处世的根基,只有巩固修身之要基,才可以立身、为家、为乡、为天下,这就是“道”。老子认为“以身观身”是正确的认识方式和途径,即通过了解自己来认识他人。

了解自己是认识他人的起点和基础,所谓“设身处地”,就是讲的“由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同时,在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也注重从了解他人、他家、他乡、他国的过程中更深切地认识自己、自家、本乡、本国。这种了解和认识,始自家庭,及于乡里,延至国家、社会,推而广之于国际社会和各国人民及其历史、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领域。

认识自己和他人的价值观是十分重要的,因为任何的成功若不能与最基本的价值观相合,那种成功便不能持久。而如果两人的价值观差异太大,就容易产生怀疑和摩擦,造成冲突。这种现象不仅发生在人与人之间,也发生在部门与部门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甚至国家与国家之间。

例如,对某些人而言,友情是第二生命;而对另外一些人而言诚实重于一切。对于前者来说,在他的价值层级上,友情的重要性高于诚实。因此,他就很可能为了义气而不惜说谎。

所以,你要想了解一个人,首先要认清他的价值观,否则你不可能知道他行为的动机。同样地,我们若能了解自己的价值观,做人处事便不会有内心不安或冲突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