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道家做人儒家做事
5913700000042

第42章 道家做人最高楷模:如鱼得水归大海(4)

郭暧不由得勃然大怒,与升平公主发生争吵,大打出手,给了公主一记耳光。他盛怒之下,指着升平公主的鼻子说:“你如此无礼,不就是仗着你父亲是天子吗?我的父亲功高盖世,只是因为他根本不愿意做天子!”这句话,无疑可能招致杀身灭门之祸。

升平公主本是唐代宗的掌上明珠,做丈夫的不但没有把自己放在眼里,而且也不把自己的父亲、当朝天子放在眼里,这还了得!公主万分恼怒地跑回皇宫,向父亲告状,痛斥郭暧的“犯上作乱”罪行。

唐代宗听完女儿的哭诉后,却一团和气地说:“郭暧说的话,不是你能懂得的。他父亲确实是不想做天子,否则的话,天下哪里会归我们家所有呢?”说完,他就叫公主赶快回家去,并要她向公公赔罪。

此时,郭子仪听说儿子打了升平公主并口出狂言一事后,不禁大惊失色,早已把郭暧囚禁起来,随后自己入朝请求皇上治罪。

唐代宗却对郭子仪哈哈一笑:“俗话说‘不痴不聋,不做家翁’,小两口在闺房中吵架时说的气话,怎么能当真呢?你这样做也太小题大做了!”

就这样,一件本来可能酿成大祸的事情,最后不了了之。

在这件事上,唐代宗显示了十分高明的御臣手段和处世谋略。他以和气浑圆的容忍态度对待郭暧的口出狂言,并没有以上压下,得理不饶人。当然,他之所以这样也是因为郭子仪平日就没有居功自傲,而且在事发之后立刻绑着儿子前来请罪。公主不孝却不问罪,郭子仪同样没有得理不饶人,这也是他的聪明之处。

宽容是谦虚,是虚怀若谷,包涵世间万物的美德。宽容是理解的体现,只有理解了别人,才能宽容别人,对别人的苛刻,就是对自己的放纵。学会宽容不仅有益于身体健康,且对赢得友谊,保持家庭和睦,婚姻美满乃至事业的成功,都是颇有必要的。在日常生活中无论对子女,对配偶,对老人,对学生,对邻居,对同事,对顾客……都要有颗宽容的爱心。

一位慈祥的老人在餐馆里准备吃饭,因为今天他特别的高兴。女儿给他买了一部手机,黑黑的色调,宽大的造型,一辈子没有“现代”一回的老人皱纹舒展,一股幸福的暖流涌上心头。老人不由自主的拿出手机,忘记了自己的年龄,欣赏这精美的礼物,禁不住笑出了声,悠闲的将手机放在了餐桌上……

他的举动引起了一个小偷的注意,也吸引了他人目光。就在老人回头招呼服务员点菜的时候,小偷以娴熟的技巧、轻快的动作,瞬间将桌上的手机揣进自己的腰包。看看老人还没有回转身来,若无其事的向店门走去。这一切被一位顾客看在眼里,准备站起身去拦截,这时老人转回头也发现了手机不翼而飞。老人环顾一下四周,只有一个影子快走到了门口,老人站起身快步走到小偷的身后,用手拍了一下小偷的肩膀,他的举动让那位准备拦截的人大为担心,也紧紧的跟了过去。只听老人笑呵呵的说:小伙子,昨天我女儿给我买了一部新手机,是送我70大寿礼物,可是我的眼神不太好,刚才明明放在桌上的,转眼不见了……

小偷紧张了,做贼心虚,汗就下来了。老人装作没有看见,继续说道:可能是被我不小心碰掉了,但是我老眼昏花,没有找到,你年轻,眼神好,求你帮我找一找好吗?小偷闻听一颗悬着的心放了下来。很痛快的答道:没问题!说着真的围着老人的餐桌转了一圈,左看右看,又转了一圈,偷偷掏出手机双手递给了老人,大爷您看是这个吗?老人接过手机连声说道:谢谢你呀小伙子,你真是一个好人!小偷脸上堆出了灿烂的笑容,说:没什么,这是应该的!说完小偷走了。

那位准备拦截的人来到老人的面前。“老人家,你怎么不报警啊?”老人笑了,说道:报警我的手机也许能找回来,可是我却失去了比手机价值百倍、千倍的东西呀!问话的人很不解的问:那是什么?老人很深沉的答道:宽容……

宽容是生活快乐的源泉,它让我们忘却计较,忘却烦恼,以一颗微笑的心对待生活,对待一切。古希腊有位哲人说过:“学会宽容,世界会变得更广阔,忘却计较,人生才能永远快乐。”“能容誉毁风中过,坐看云烟笔底穿。肺腑曾来存雅志,丹心自信透真坚。”字里行间透出了一个人的宽阔坦荡的胸怀,虚怀若谷的气度。

宽容是人生的一面旗帜。为人宽容应该是心地宽容,言语宽容,行为宽容,做一个宽容的人,不仅需要勇气,而且需要付出代价。一个人不能不懂宽容,也不能一味地中纵容。宽容是长者式的,刻薄是小人式的。宽容者给别人温暖,自己也快乐,刻薄者让别人痛苦,自己也难受。为人处世,理应是非分明,黑白清楚,即使同事,朋友之间,也不能光求一团和气而丧失原则,更不能一而再,再而三,有意放纵,迁就,姑息。

雨果曾经说过,世界上最大的是海洋,比海洋大的是天空,比天空大的是胸怀。可人们每每喜欢听美言,却漠视了“忠言逆耳利于行”的古训,在面对别人的批评指责时,会感到不满,认为是别人尖酸刻薄、睚眦必报。然而,他们却忘了审视自己“背后的故事”,忘了再三思索检讨自己的“记事本”,忘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真理。包容就不仅是人际情感交流的润滑剂,更是人生这棵大树上滴翠的绿叶和吐艳的花朵,灿烂着迷人的魅力和神韵。

淡泊洒脱心常安泰

【道家语录】

我独泊兮其未兆。

[心语雅说]

只有我淡泊宁静,没有萌发欲望的兆头

老子在价值观上,在生活态度上,将世俗之人与自己作了对比描述。世俗之人熙熙攘攘,纵情于声色货利,而“我”却甘守清贫淡泊,以求精神的升华,而不愿随波逐流,显示出自己与众人的疏离和相异之处。

淡泊是一种品格,一种境界,一种美德,一种做人的要求;淡泊是一种简单,一种超然,一种执着。庄子的“君子之交淡如水”,白居易的“淡水交情老始知”,鲁迅的“扫除腻粉呈风骨,褪却红衣学淡妆”,处淡泊以养志,取淡泊以扶真,反复提示着淡泊中有真味,淡泊中寓醇美。

淡泊使人清醒,使人明智,使人坦然,淡泊可以使人明辨是非,但不计个人得失。生活中拥有这份淡泊,是文化修养与人生经历凝练的结晶,有了这份淡泊,在困境中就拥有了绵绵不决的力量。

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展示出太多的诱惑。在诱惑中行进的人,更要保持一份清醒的淡泊。但是,在纷乱的滚滚红尘中,在一个人忙碌、暂短的一生中,要做到看淡世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淡泊的心境,需要在生活中慢慢升华。

唐朝著名诗人白居易有句关于健康长寿的名句:“枕上愁烦多发病,床上欢笑胜寻医”。表达了“淡泊”有益身心健康的意思。同时,他还提出的著名的“十可却”,“十不治”,从饮食起居、为人处世、修身养性等方面提出了精辟的见解。

十可却

静坐观空,觉四大原从假合,一也;烦恼现前,以死臂之,二也;常将不如我者巧自宽解,三也;造物劳我以生遇疾,稍闲反生庆幸,四也;宿孽现逢,不可逃避,观喜领受,五也;家庭和睦,无交滴之言,六也;众生各有病根,常自观察克治,七也;风寒谨防,嗜欲淡薄,八也;欲食宁节毋多,起居务适毋强,九也;觅高朋亲友,讲开怀出世之谈,十也。

十不治

纵欲耽淫不自珍重,一也;窘苦拘囚,无潇酒趣,二也;怨天尤人,广生烦恼,三也;今日忧愁明日,一年常计百年,四也;室人噪恬,耳目尽成荆棘,五也;听信师巫祷赛,广引杀戮的重孽缘,六也;寝兴不适,饮食无度,七也;讳疾忌医,使虚实寒热妄投,八也;多服汤者,荡涤脾胃,元气渐耗,九也;以死为苦,与六亲眷属常生难割难舍之想,十也。

白居易劝告人们要生活淡泊,丢弃名位,重道德修养,轻钱财妄想,做到形神兼养,才能达到健康无病。尤其是老年人在一些非原则性的问题上糊涂一些好,能使心态保持平衡。

淡泊,是一种内在的深度修养。身居陋室而有自己的生存乐趣,在心灵的桃花源里,寻觅着他人看不到的幽静。让宁静的内心世界,蕴藏着风格的高尚,把红梅与松柏做为自己的良师益友,用完美来点缀自己的人生。理智的将七情六欲看轻,将自身的疾苦与失落看淡。在自然中淡泊宁静的心情,让自己在淡泊的熏陶中,把自己培养成一个心理上健康、人格上健全的、有修养的、能宽容他人的人。让自己在淡泊的田园里,畅游自己的人生。

淡泊,是一种内心世界的质朴,在这样的质朴中,平静自己的心态,淡泊繁华世界的喧嚣,让志向不受任何外界的干扰,使自己能达到反朴归真的境界。人如果能在平淡中做到宠辱不惊,让这种淡泊做为自己调节心态的调节剂,那么,这种淡泊,在平衡的心态下,就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在北京大学燕园,曾经住着四位老先生,人称“未名四老”。当代散文大家张中行先生就是其中之一。他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一生低调处事,淡泊为人。书法大家启功称他为“老夫子”,文学大师季羡林称是“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张中行1909年出生于河北省香河县的一个农民家庭,早年主要从事语言学方面的研究,古文造诣极为深厚。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他开始涉猎散文创作,《负暄琐话》、《负暄续话》、《负暄三话》三部作品牢牢奠定了他在中国散文界的地位。张中行先生的散文平和冲淡,清隽优雅,善于在不动声色之间写人记事,具有鲜明的风格特征。

秋云、秋月、秋水、秋菊,构成天高气爽、七彩斑斓的淡泊意境,比艳丽的春色和荫荫的夏景更隽永,更宜人。张中行先生一生清贫,85岁的时候才分到一套普通的三居室,屋里摆设极为简陋,除了两书柜书几乎别无他物。他为自己的住所起了个雅号叫“都市柴门”。他的书房里书卷气袭人,桌上摊着文房四宝和片片稿纸,书橱内列着古玩,以石头居多。他戏称自己的书房像“仓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