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道家做人儒家做事
5913700000045

第45章 儒家做事最高境界:齐家治国平天下(2)

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

【正言正说】

鲁定公问道:“一句话就可以使国家兴盛,有这样的话吗?”

孔子回答说:“话不可以讲得像这样的简单、机械。不过,有的人说:‘做君主难,做臣子也不容易。’如果知道做君主难,自然会谨慎认真地去工作,这不也近于一句话就可以使国家兴盛吗?”

鲁定公说:“一句话就可以使国家衰亡,有这样的话吗?”

孔子回答说:“话不可以讲得像这样的简单、机械。不过,有的人说:‘我做君并没有什么可高兴的,只是我说什么话都没有人敢违抗。’如果君主说的话正确,而没有人违抗,不也很好吗!如果说的话不正确,而没有人违抗,这不也近于一句话就可以使国家衰亡吗?”

一个人的言论往往体现着他的思想,而一个人的思想往往又决定着他的行为,因此,我们从一个人的话里,几乎可以看出他的人生前途、事业命运。尤其当一个人居于高位,他的言行就不仅仅只关系到他一个人。因此,说“一言兴邦,一言丧邦”并不为过。所以,无论我们身为平常人还是位高权重,都必须以正确的理论作为指导,把言行和地位、责任联系起来。惟其如此,才不致让自己一事无成或一败涂地。

从政者、治国者的地位和责任是一体相连的。地位越高,责任也就越大,同时与之俱来的是:责任大,权力也大,地位高,好多人都在你下面仰望你。所以,人处在一定的位子上,可以有两种态度:一是敬畏,一是骄奢。两种态度产生两种效果。如果一句话是出自敬守职责,生怕弄不好会出纰漏,体现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兢兢业业的态度,并且着眼于大局,考虑着长远,提出有远见卓识的主张,又采取实现这种主张的切实步骤,则是兴邦之言,事业可以兴旺发达;相反,利用自己的职务之便,任性妄为,又把地位看作自以为是的资本,予智予雄,听不进别人的意见,一锤定音,那定会完蛋。历史上许多正反事例,都能证明孔子关于“一言兴邦、一言丧邦”的见解富于深刻的哲理。作为一个有志于国家,有志于社会的人,尤其是身处高位的从政者、治国者,不可不察,不可不慎。

为什么有些人总喜欢抓权呢?因为有权力可以随心所欲,可以控制别人听自己的命令,甚至去压制别人。这种随心所欲如果缺乏自制,就只能一言丧邦。在这样的组织里,你的话就是王法,身边都是一群唯命是从的应声虫,你的企业不倒掉才怪。反而是那些对权力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能够听进去多方面意见并从谏如流的管理者,才最终能够创建百年老店。因为他们知道,权力越大,自己的责任越重,所以自己的一言一行都要注意再注意,小心再小心,集众人之智来成就自己的大事业!

唐太宗的名论“创业难,守成也不易”,就是一个兴邦之言的正面实例。

贞观十年,唐太宗对侍臣说:“帝王的事业,开创和保持哪一样事艰难?”尚书左仆射房玄龄回答说:“天下大乱的时候,各路英雄竞相起兵,被攻破的才能降服,被打败的才能制伏。从这说来,创业艰难。”魏征回答说:“帝王起兵,必然乘着世道衰败混乱的时候,消灭掉那些昏乱狂暴的人,百姓就乐于拥戴,天下人都来归附;上天授命,百姓奉予,故创业不算艰难。然而已经取得天下之后,志趣趋向骄奢淫逸;老百姓希望休养生息,但各种徭役却没有休止;百姓已经穷困疲敝,而奢侈的事务却一刻不停,国家的衰落破败,常常由这里产生。以此而论,保持已经建立的功业更艰难。”

太宗听完两人相互对立的意见后,说:“玄龄过去跟随我平定天下,饱尝了艰难困苦,出入于万死之中,侥幸地得到一条生路,所以看到的是创业的艰难;魏征和我一起安定天下,担心出现骄奢淫逸的萌芽,重蹈危亡的境地,所以看到的是保持已建立的功业的艰难。这真是‘创业难,守成也不易’。”接着唐太宗又说:“不过,现在创业的艰难既然已经过去,保持已建立的功业这一难事,我应当与你们一起谨慎地对待它。”

表面上看起来,李世民在两种不同意见面前搞折中、和稀泥,其实不然。李世民这句话可以说是兴邦之言,其一,他能把创业、守业同等看成艰难的事,则会像当年马上打天下那样含辛茹苦,精心守成。其二,他还知道适时转换重点,看到艰辛创业已成历史。不能躺在过去的成绩上睡大觉,如今的重点是思虑怎样守成。悟出了创业与守成同等重要的道理,并有一种守成的责任感,所以能发出“创业难,守成也不易”的感叹。也正因为他从内心真正感到“创业难,守成也不易”,从而能焕发出一种励精图治的精神,保持从谏如流的态度。并且重农事,轻徭薄赋;恣其耕稼,保民而王举;节俭于身,恩加于人,终于换得一代“贞观之治”。

说到“一言丧邦”,也可以举很多例子。

历史上楚汉之争时,当项羽打到咸阳的时候,有人对他说:“关中险阻,山河四塞,土地肥饶,可都以霸。”劝他定都咸阳,天下就可大定。可是项羽对这个定都的建议不采用。他有一句答话很有趣,也是他的名言:“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知之者?”

就凭了这句话,他和汉高祖两人之间气度的差别,就完全表现出来了。项羽的胸襟,只在富贵以后,给江东故乡的人们看看他的威风,否则等于穿了漂亮的衣服,在晚上走路没人看得见。他英勇有余,但思想却如此狭隘、幼稚,所以项羽注定要失败。

清代嘉道年间,有个与龚自珍齐名的文人王昙,写了四首悼项羽的名诗,其中有一首说道:“秦人天下楚人弓,枉把头颅赠马童。天意何曾袒刘季,大王失计恋江东。早摧函谷称西帝,何必鸿门杀沛公?徒纵咸阳三月火,让他娄敬说关中。”这首诗可以说是“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知之者?”这句丧邦之言的最好注脚。

至于那些得志便猖狂骄奢,胡作非为,而又一意孤行,听不得别人批评意见的人,“一言丧邦”更是情理之中的事。隋炀帝就是一个典型例证。隋朝在文帝手上,相当安定富裕;隋炀帝篡位后,荒淫挥霍无度,大兴宫苑,侍候他的乐师舞妓有三万人。率领十二万人南游江都,挽船的壮丁多达八万人,开国元勋、当朝执政二十年的大功臣只是在私下里批评他太奢侈,就被他杀了。他对名士虞世南说:“我生性不喜欢人家提意见,大官提意见,我不会饶他;卑贱的人提意见,我决不让他有出头之门,你记着吧!”正因为这样,短短十四年时间,就把隋朝一统锦绣江山葬送了,自己也被人缢死。做国君是这样,做平民也是这样。知做人之不易,从而时时刻刻警励自己,恭谦随和而又志在刻苦,这样的人终会有所成功。相反,任性使气,图一时快活,说话做事缺乏周全考虑,而又意志薄弱,不能奋发上进,这样的人则一辈子都难有什么可观之处。

学会知人善任

【儒家语录】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叟哉?人焉叟哉?

【正言正说】

孔子说:“观察一个人,应看他做事的动机是什么,再观察他做事的方法和途径,再考察他干了些什么,这样他怎么隐瞒得了呢?怎么可以隐瞒得了呢?”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叟哉?人焉叟哉?”这句话,介绍了一种怎样考察和鉴别人的具体方法。人是社会关系的集合体,具有多方面的特征,有时这些特征之间甚至是相互矛盾冲突的,因此,想看透、了解一个人,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只有通过像孔子说的这种方式,才能由外而内,正确全面地去认识一个人的真面目。当然,这种认识,并不只是就看别人的缺点,也应该据此发现一个人的闪光之处。否则,就难免会走向偏颇,那样,也就谈不上知人了。

诸葛亮是中国民间家喻户晓的人物,他给我们最深的印象是“料事如神”。曾经有一次,有个远方的客人来拜访刘备,彼此谈论得非常愉快,这时候诸葛亮恰好走了进来,客人立即起身去厕所。刘备对诸葛亮夸奖客人,诸葛亮却说:“我观察客人的脸色骤变而神情恐惧,视线低垂且左顾右盼,外表显露奸诈,内心隐藏邪恶,一定是曹操派来的刺客。”

刘备听了不信,就派人去查看客人,那客人却已经翻墙逃走了,至此,刘备才相信诸葛亮的判断。

在这里,诸葛亮以他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避免了蜀国的一次危机,这种观察与判断的智慧正是孔子所要告诉我们的一个基本方法:

评判一个人,只要注意三点就够了:看他想达到什么目的,看他想的动机与来由,看他所信奉的人生准则是什么。如果把这三个问题分析明白了的话,哪还有什么能够逃避了你的观察的呢?

博弈论认为,人在社会中的活动是一个无限猜度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社会上的每一个人根据他人的选择做出自己的决策,而其他人也同样,相互之间都是把对方对自己的猜度因素考虑在内,并依据猜度的结果做出决策的选择。谁能够在这个猜度游戏中占到上风,就可以掌握主动,反之,就会受制于人。

战国时代的寒士范雎,因为才能出众,受到魏大夫须贾的诬陷,被打得折肋掉齿,险些丧命,他在秦国人王稽的帮助下寻机逃脱,并藏在王稽的车里悄悄逃离了魏国。车到半路,看见大队车骑从西边来,原来是秦相穰侯东巡县邑。”范雎说:“我听说穰侯在秦国专权,最讨厌人接纳他国诸侯的宾客,被他发现恐怕会羞辱我,我就躲在车里吧。”

一会儿穰侯来了,见了王稽,就下车来打招呼,并询问王稽:“关东有什么大事发生吗?”王稽说:“没有。”

穰侯又说:“你去见魏君,没有带魏国的宾客一起来吗?其实这些四处游说的宾客一点用也没有,只会扰乱别人的国家而已。“

王稽说:“我不敢这么做。”

穰侯走后,范雎出来说:“穰侯是个聪明人,他想事情想得较慢,刚才怀疑车里有人,却忘了搜查,一定会后悔。”

于是范雎下车走路,走了数里之后,穰侯果然派骑兵回来搜查,见没有宾客才罢休,范雎这才和王稽进入咸阳城。

在这里,穰候与范雎两人就像是两个对弈中的棋手,穰候的每走出一步,都在范雎的掌握之中,所以才会处处失去先机。自古国战如交兵,凡是能够料敌于先的人,莫不是能够在随后的事态发展占到上风,如卫国的南文子,就是具有这样不凡才能的一个人。

春秋年间,晋国的智伯想要攻打卫国,于是就假意麻痹卫国君臣,派人送给卫国的国君野马400匹,璧玉一块,卫君得到礼物,喜形于色,群臣也纷纷赶来祝贺。只有卫君的家臣南文子脸上没有高兴的神情,反而是忧愁不已。

卫君问南文子:“国与国之间彼此合好,这是好事,你为什么忧愁?”

南文子回答说:“没有功劳而得到赏赐,没有尽力而得到礼物,不可不明察。野马四百匹,璧玉一块,这是小国出手的礼物,而晋是大国,却用这个礼物来送给卫国,君王你一定要认真的考虑一下这个问题。”

卫君听了南文子的劝告,并把这些话告诉了边境的守军,让边境守军做好防卫的准备工作。

智伯果然起兵攻袭卫国,到了边境之后,发现对方早有准备,不得不悻悻退回,并说到:“卫国有贤明的人,预先知道了我的谋略“。

所谓贤明的人,也就是那些对于形势的发展有着明晰判断的人,由于他们能够在纷乱的局势中把握住事物发展的规律,总是能够做出主动性的决策,这种人和事在历史上比比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