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千古食趣:关于吃的那些事儿(超值金版)
5918400000006

第6章 饮食礼仪:夫礼之初,始诸饮食(1)

中国古代饮食礼仪

礼仪产生于饮食,同时又严格约束饮食活动,不仅讲求饮食规格,而且连菜肴的摆投也有规则,《礼记·曲礼》说:“凡进食之礼,左淆右胾,食居人之左,羹居人之右。脍炙处外,酰酱处内,葱处末,酒浆处右。以脯俗置者,左朐右末。”译成现代的文字,就是说,凡是陈设便餐,带骨的菜肴放在左边,切的纯肉放在右边。干的食品菜肴靠着人的左手方,羹汤放在靠右手方。细切的和烧烤的肉类放远些,醋和酱类放在近处。蒸葱等伴料放在旁边,酒浆等饮料和羹汤放在同一方向。如果要分陈干肉、牛脯等物,则弯曲的在左,挺直的在右。这套规则在《礼记·少仪》中也有详细记载。

中国古代,在饭、菜的食用上都有严格的规定,通过饮食礼仪体现等级区别。如王公贵族讲究“牛宜秩,羊宜黍,象直穆,犬宜粱,雁直麦,鱼宜涨,凡君子食恒放焉”。而贫民的日常饭食则以豆饭藿羹为主,“民之所食,大抵豆饭藿羹”。有菜肴二十余种。“凡王之馈,食用六百,膳用六牲,饮用六清,羞用百有二十品,珍用八物,酱用百有二十瓮”。这告诉我们,进献王者的饮食要符合一定的礼教。《礼记·礼器》曰:“礼有以多为贵者,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

而民间平民的饮食之礼则“乡饮酒之礼,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所以明养老也”。乡饮酒,是乡人以时会聚饮酒之礼,在这种庆祝会上,最受恭敬的是长者。

上菜时,要用右手握持,而托捧于左手上;上鱼肴时,如果是烧鱼,以鱼尾向着宾客;冬天鱼肚向着宾客的右方,夏大鱼脊向宾客的右方。

在用饭过程中,也有一套繁文缛礼。《礼记·曲礼》载:“共食不饱,共饭不择手,毋搏饭,毋放饭,毋流歌,毋咤食,毋啮骨。毋反鱼肉,毋投与狗骨。毋固获,毋扬饭,饭黍毋以箸,毋捉羹,毋刺齿。客絮羹,主人辞不能烹。客歉醢,主人辞以篓。濡肉齿决,干内不齿决。毋嘬炙。卒食,客自前跪,撤饭齐以授相者,主人兴辞于客,然后客坐。”这段话的大意是讲:大家共同吃饭时,不可只顾自己吃饱。如果和别人一起吃饭,就要检查手的清洁。不要用手搓饭团,不要把多余的饭放进锅中,不要喝得满嘴淋漓,不要吃得喷喷作声,不要啃骨头,不要把咬过的鱼肉又放回盘碗里,不要把肉骨头扔给狗。不要专据食物,也不要簸扬着热饭,吃黍蒸的饭用手而不用箸,不可以大口囫囵的喝汤,也不要当着主人的面调和菜汤。不要当众剔牙齿,也不要喝腌渍的肉酱。如果有客人在调和菜汤,主人就要道歉,说是烹调得不好;如果客人喝到酱类的食品,主人也要道歉,说是备办的食物不够。湿软的肉可以用牙齿咬断,干肉就得用手分食。吃炙肉则要撮作一把来嚼。吃饭完毕,客人应起身向前收拾桌上盛腌渍物的碟子交给旁边伺侯的主人,主人跟着起身,请客人不要劳动,然后,客人再坐下。

中餐点菜“三优四忌”

“三优”是指优先考虑的菜肴有三类:

第一类,有中餐特色的菜肴。宴请外宾的时候,这一条更要重视。像炸春卷、煮元宵、蒸饺子、狮子头、宫爆鸡丁等,并不是佳肴美味,但因为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所以受到很多外国人的推崇。

第二类,有本地特色的菜肴。比如西安的羊肉泡馍,湖南的湘潭红烧肉,上海的红烧狮子头,北京的涮羊肉,在那里宴请外地客人时,上这些特色菜,恐怕要比千篇一律的生猛海鲜更受好评。

第三类,本餐馆的特色菜。很多餐馆都有自己的特色菜。上一份本餐馆的特色菜,能说明主人的细心和对被请者的尊重。

“四忌”在于安排菜单时,还必须考虑来宾的饮食禁忌,特别是要对主宾的饮食禁忌高度重视。这些饮食方面的禁忌主要有四类:

第一类,宗教的饮食禁忌,一点也不能疏忽大意。例如,伊斯兰教徒通常不吃猪肉,并且不喝酒。国内的佛教徒少吃荤腥食品,它不仅指的是肉食,而且包括葱、蒜、韭菜、芥末等气味刺鼻的食物。一些信奉观音的佛教徒在饮食中尤其禁吃牛肉,这一点在招待港澳台及海外华人同胞时尤须注意。

第二类,出于健康的原因,对于某些食品,也有所禁忌。比如,心脏病、脑血管、脉硬化、高血压和中风后遗症的人,不适合吃狗肉,肝炎病人忌吃羊肉和甲鱼,胃肠炎、胃溃汤等消化系统疾病的人也不合适吃甲鱼,高血压、高胆固醇患者,要少喝鸡汤等。

第三类,不同地区,人们的饮食偏好往往不同。对于这一点,在安排菜单时要兼顾。比如,湖南省份的人普遍喜欢吃辛辣食物,少吃甜食。英美国家的人通常不吃宠物、稀有动物、动物内脏、动物的头部和脚爪。另外,宴请外宾时,尽量少点生硬需啃食的菜肴,老外在用餐中不太会将咬到嘴中的食物再吐出来,这也需要顾及。

第四类,有些职业,出于某种原因,在餐饮方面往往也有各自不同的特殊禁忌。例如,国家公务员在执行公务时不准吃请,在公务宴请时不准大吃大喝,不准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用餐,不准喝烈性酒。再如,驾驶员工作期间不得喝酒。要是忽略了这一点,还有可能使对方犯错误。

中餐的上菜顺序

中餐在正规宴宾时,无论从点菜还是上菜上,都有严格的分类和顺序,而且在餐桌的摆设上也有许多礼仪,一般每个座位面前都摆有筷子、汤匙、取菜盘子、调味盘、汤碗、茶杯、酒杯等,有时也会备有放置骨头的器皿或餐巾。

中餐的上菜顺序依次是:

开胃菜:通常是四种冷盘组成的大拼盘。有时种类可多达十种。最具代表性的是凉拌海蛰皮、皮蛋等。

有时冷盘之后,接着出四种热盘。常见的是炒虾、炒鸡肉等。不过,热盘多半被省略。

主菜:紧接在开胃菜之后,又称为大件、大菜。如菜单上注明有“八大件”,表示共有八道主菜。

主菜的道数通常是四、六、八等的偶数,因为中国人认为偶数是吉数。在豪华的餐宴上,主菜有时多达十六或三十二道,但普通是六道至十二道。

这些菜肴是使用不同的材料,配合酸、甜、苦、辣、咸五味,以炸、蒸、煮、煎、烤、炒等各种烹调法搭配而成。其出菜顺序多以口味清淡和浓腻交互搭配,或干烧、汤类交配列为原则。最后通常以汤作为结束。

点心:指主菜结束后所供应的甜点,如馅饼、蛋糕、包子、杏仁豆腐等。最后则是水果。

菜肴摆放有讲究

菜肴的摆放即是将上台的菜按一定的格局摆放好,摆菜的基本要求是:要讲究造型艺术,要注意礼貌,尊重主宾,要方便食用。

摆菜的具体要求有以下几点:

摆菜的位置要适中。散坐摆菜要摆在小件餐具前面,间距要适当。一桌有几批散坐顾客的,各客的菜盘要相对集中,相互之间要留有一定间隔,以防止差错。中餐酒席摆菜,一般从餐桌中间向四周摆放。

中餐酒席的大拼盘、大菜中的头菜,一般要摆在桌子中间。如用转盘,要先摆到主宾面前。汤菜如品锅、砂锅、暖锅、烛盅等,一般也摆在桌子中间。

比较高档的菜,有特殊风味的菜,或每上一道新菜,要先摆到主宾位置上。

酒席中头菜的看面要正对主位,其他菜的看面要调向四周。菜肴的所谓看面,就是最宜于观赏的一面。各类菜的看面是:整形的有头的菜肴,如烤乳猪、冷碟孔雀开屏等,其头部为看面;而头部被隐藏的整形菜肴,如烤鸭、八宝鸡、八宝鸭等,其丰满的身子为看面;一般的菜肴,其刀工精细、色调好看的部分为看面。

各种菜肴要对称摆放,讲究造型艺术。摆放时注意荤素、颜色、口味的搭配和间隔,盘与盘之间的距离相等。

根据传统礼俗和民间饮宴习俗,筵席上的整鸡、整鸭、整鱼摆放时须遵循“鸡不献头、鸭不献尾、鱼不献脊”风俗,即上菜时不要把鸡头、鸭尾、鱼脊朝向主宾。尤其是上整鱼时,应将鱼腹而不是鱼脊朝向主宾。因鱼腹刺少,腴嫩味美,朝向主宾,表示尊敬。

使用筷子的12种禁忌

筷子又称为“箸”,是中国从远古流传下来的餐饮工具。日常生活当中中国人对筷子的运用是非常有讲究的,因为作为一个礼仪之邦,通过对一双小小筷子的用法,就能够让人们看到他那深厚的文化积淀。

1. 三长两短

用餐前或用餐过程当中,不可以将筷子长短不齐地放在桌子上,老人家会认为这种摆放方式代表“三长两短”,是大不吉利的。因为棺材的组成部分是前后两块短木板,两旁加底部共三块长木板,五块木板合在一起做成的棺材正好是三长两短,所以说这是极为不吉利的事情。

2. 仙人指路

这种拿筷子的方法是:用大拇指和中指、无名指、小指捏住筷子,而食指伸出。这在北京人眼里叫“骂大街”。因为在吃饭时食指伸出,总在不停地指别人,北京人一般伸出食指去指对方时,大都带有指责的意思。所以说,吃饭用筷子时用手指人,无异于指责别人,相当不礼貌。

3. 品箸留声

小孩子吃饭时喜欢玩筷子,常常会把筷子的一端含在嘴里,用嘴来回去嘬,不时发出咝咝声响。其实这是一种无礼的行为,会被认为缺少家教。

4. 击盏敲盅

同样地,小孩子用餐时用筷子敲击盘碗的行为,也是要不得的。因为过去只有乞丐要饭时才会用筷子击打饭盆,其发出的声响配上嘴里的哀告,使行人注意并给与施舍。

5. 执箸巡城

这种做法是手里拿着筷子,做旁若无人状,用筷子来回在桌子上的菜盘里巡找,不知从哪里下筷为好。此种行为是典型的缺乏修养的表现,目中无人极其令人反感。

6. 迷箸刨坟

这是指手里拿着筷子在菜盘里不住地扒拉,以求寻找猎物,就像盗墓刨坟的一般。这种做法同“执箸巡城”相近,都属于缺乏教养的做法。

7. 泪箸遗珠

实际上这是用筷子往自己盘子里夹菜时,手里不利落,将菜汤流落到其他菜里或桌子上。这种做法被视为严重失礼,同样是不可取的。

8. 颠倒乾坤

这就是说用餐时将筷子颠倒使用,这种做法是非常被人看不起的,正所谓饥不择食,以至于都不顾脸面了,将筷子使倒,这是绝对不可以的。

9. 定海神针

在用餐时用一只筷子去插盘子里的菜品,这也是不行的,这是被认为对同桌用餐人员的一种羞辱。在吃饭时作出这种举动,与在欧洲当众对人伸出中指的意思是一样的,非常不雅观。

10. 当众上香

这往往是出于好心帮别人盛饭时,为了方便省事把一副筷子插在饭中递给对方。这会被人视为大不敬,因为中国的传统是为死人上香时才这样做,如果把一副筷子插入饭中,无异是被视为同给死人上香一样,有违餐饮礼仪。

11. 交叉十字

用餐时将筷子随便交叉放在桌上,等同于对同桌其他人的全部否定,就如同学生写错作业,被老师在本上打叉子的性质一样。除此以外,这种做法也是对自己的不尊敬,因为过去吃官司画供时才打叉子,这也就无疑是在否定自己,是不行的。

12. 落地惊神

所谓“落地惊神”的意思是指失手将筷子掉落在地上,这是严重失礼的一种表现。因为中国人认为,祖先们全部长眠在地下,不应当受到打搅,筷子落地就等于惊动了地下的祖先,这是大不孝。一旦筷子落地,就应当赶紧用落地的筷子根据自己所坐的方向,在地上画出十字,以示不该惊扰祖先。

做客聚餐的礼仪

中国人一般都很讲究吃,同时也很讲究吃相。随着职场礼仪越来越被重视,商务饭桌上的吃和吃相也更加讲究。以下以中餐为例,教你如何在餐桌上有礼有仪,得心应手。

中餐宴席进餐伊始,服务员送上的第一道湿毛巾是擦手的,不要用它去擦脸。上龙虾、鸡、水果时,会送上一只小小水盂,其中飘着柠檬片或玫瑰花瓣,它不是饮料,而是洗手用的。洗手时,可两手轮流沾湿指头,轻轻涮洗,然后用小毛巾擦干。

用餐时要注意文明礼貌。对外宾不要反复劝菜,可向对方介绍中国菜的特点,吃不吃由他。有人喜欢向他人劝菜,甚至为对方夹菜。外宾没这个习惯,你要是一再客气,没准人家会反感:“说过不吃了,你非逼我干什么?”依此类推,参加外宾举行的宴会,也不要指望主人会反复给你让菜。你要是等别人给自己布菜,那就只好饿肚子。

客人入席后,不要立即动手取食。而应待主人打招呼,由主人举杯示意开始时,客人才能开始;客人不能抢在主人前面。夹菜要文明,应等菜肴转到自已面前时,再动筷子,不要抢在邻座前面,一次夹菜也不宜过多。要细嚼慢咽,这不仅有利于消化,也是餐桌上的礼仪要求。决不能大块往嘴里塞,狼吞虎咽,这样会给人留下贪婪的印象。不要挑食,不要只盯住自己喜欢的莱吃,或者急忙把喜欢的菜堆在自己的盘子里。用餐的动作要文雅,夹莱时不要碰到邻座,不要把盘里的菜拨到桌上,不要把汤泼翻。不要发出不必要的声音,如喝汤时“咕噜咕噜”,吃菜时嘴里“叭叭”作响,这都是粗俗的表现。不要一边吃东西,一边和人聊天。嘴里的骨头和鱼刺不要吐在桌子上,可用餐巾掩口,用筷子取出来放在碟子里。掉在桌子上的菜,不要再吃。进餐过程中不要玩弄碗筷,或用筷子指向别人。不要用手去嘴里乱抠。用牙签剔牙时,应用手或餐巾掩住嘴。不要让餐具发出任何声响。

用餐结束后,可以用餐巾、餐巾纸或服务员送来的小毛巾擦擦嘴,但不宜擦头颈或胸脯;餐后不要不加控制地打饱嗝或嗳气;在主人还没示意结束时,客人不能先离席。

中餐排座有讲究

中国的饮宴礼仪号称始于周公,千百年的演进,终于形成今天大家普遍接受的一套饮食进餐礼仪,是古代饮食礼制的继承和发展。

饮食礼仪因宴席的性质、目的而不同;不同的地区,也是千差万别。古代的饮食礼仪是按阶层划分:宫廷,官府,行帮,民间等。而现代饮食礼仪则简化为:主人(东道),客人。

就宴会而言,一般都要事先安排好桌次和座次,以方便参加宴会的人都能各就各位,也体现出对客人的尊重。通常,桌次地位的高低以距主桌位置的远近而定。以主人的桌为基准,右高、左低,近高、远低。就座次的高低而言,主要考虑以下几点:首先,以主人的座位为中心,如果女主人参加时,则以主人和女主人为基准,近高远低,右上左下,依次排列。其次,通常要把主宾安排在最尊贵的位置,即主人的右手位置,主宾夫人安排在女主人的右手位置。再次主人方面的陪客要尽可能与客人相互交叉,便于交谈交流,避免自己人坐在一起,冷落客人。如果碰上外宾,翻译一般都安排在主宾右侧。家宴的席次相对简单,主人与女主人一般相对或者交叉而坐,主人一般背对厅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