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论语原解
5929700000011

第11章 里仁第四 内心的爱是最美好的(2)

【说明】本节又是继第十节之后孔子对“仁”者的又一个标准。君子与小人是否“仁”,是在于他们心里想什么是完全不相同的。正因为这些不同,才能分得出什么是君子,什么是小人。君子心里想的是人的人生的规律,是“之于天下也”,是“志于道”,而小人却只想着自己的那一点点田土,这个差别很大,是为公和为私的差别。君子心里想的是构成人生道路上的规律问题,而小人心里想的却是用自己那一点点聪慧来使自己富裕或是使自己能够不受社会行为规范的约束。这个差别也很大,同样也是为公和为私的问题。因此,孔子的这一段话,从根本上点明了君子与小人的差别即在于公和私的问题上。人毕竟是要生活在人类群体社会中的,作为宇宙中特殊的一员,人类从自然界中摄取物质营养,采用的是一种能动的方式,不但直接摄取自然界中的现成物质,而且利用自然界中原有的物质原料,创造自己所需要的新式物质,由此就形成了他的独特属性,这就是思维与精神。这种能动的方式即是劳动,劳动产生智慧并推动智慧的发展,由于劳动的需要而构成人类社会,社会的存在引发出社会意识。人类既然有了思想和情感和精神,就想了解生存着的这个宇宙、这个世界,并由主观走向了客观。他要在生活的实践中不断思考,不断探索,寻求生存的方法。由此,人类的存在便不再是自然的了,这其中有了主观因素的支配,由自然而然地活着,变成了为了逃避危险而活着,为了求得安全而活着。因此群体生活便成了人类生活的保障,并由此而产生了群体意识。人们为了自己的生存需要,就要维护群体,为群体的利益而活着而劳动,而付出自己的热血和生命。这就是人类由自然存在向自觉存在而迈出的关键性的一步。这一步的迈出,人类社会就出现了小邦国乃至大邦国。而国家组织的建立,则是人们共同的需要。因此,国家的发展壮大,则是人民生活的保障。因此,统治者只有保护人民,让人民安居乐业,国家才能发展壮大。若是压迫剥削掠夺人民,人民就会四散逃离或者揭竿起义,最终会使一个国家崩溃灭亡。因此,为公的人多,这个社会便安定得多。为私的人多,这个社会就会混乱多了。孔子的这个思想,其实就是春秋时期当时的社会真实写照,私有制的发展在春秋时期是极为迅速而且是极度膨胀的,各诸侯国、各国的大臣、家臣,新兴的奴隶主、地主阶层,以至于平民百姓,才摆脱掉周朝的共和制、井田制、土地国有化制度,都在为扩大自己的土地、增加自己的私有财产而努力奋斗。为私都顾不过来,谁还能为公呢?所以,周礼的丧失,实际上是随着私有土地、私有财产的发展而丧失的。孔子的思想为什么一直得不到正确的认识,皆是因为私有制一直都占据着这两千多年社会生活的主导地位。很多人们只看到眼前的那一点点利益和名誉地位,全然忘了自己的人生规律,以至自己打乱自己的人生规律而使自己走上穷途末路。

12.为利而争就会有怨恨

【原文】子曰:“放於利而行,多怨。”

【译文】孔子说:“放任于利益而言说,就会有众多怨恨。”

【说明】“小人怀土”,即是心里想着自己的田土,而田土即是生活资料的来源,即是可以产生利益的本原。所以,如果放任于利益而使利益高于其它一切,人人都去为利而争,为利而斗,人与人之间还有什么社会行为规范呢?人与人之间若是没有了道德观念,没有了社会行为规范,没有了“仁”,没有了“礼”,那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会日益紧张,人与人之间的怨恨就必然会增多了。

13.私有制的膨胀会冲昏头脑

【原文】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译文】孔子说:“能够以社会行为规范及谦让为国家着想的,有这样的人吗?不能够以社会行为规范及谦让为国家着想,那么社会行为规范对这样的人有什么用呢?”

【说明】看看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情况,真的是没有一个诸侯国的君主是在为周朝着想的。各国君主想的都是如何扩大自己的领地,扩大自己的势力,扩大自己的财富。置周朝天子于不顾,置周朝礼仪于不顾,置周朝典章制度于不顾,人人都在打着自己的小算盘。私有制的发展,地方保护主义的盛行使人们忘乎所以,私有制的膨胀确实冲昏了大多数人的头脑。在这种社会情况下,难怪孔子要发出这样的感叹了。

14.人的树立远比地位重要

【原文】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译文】孔子说:“不要担忧害怕没有地位,担忧害怕的应该是怎么样立言、立德。不要担忧害怕没有什么自己不知道的,追求有所为便可知道了。”

【说明】在春秋时期这样一个人人都在为利益、为权势而斗争的社会里,利益的取得乃是依靠着地位的,地位越高的人,利益的取得就越大。这就是中国“官本位”思想的发源。所以很多人都在为地位的取得而努力。而孔子却不这样认为,地位可以通过斗争取得,但地位也存在巩固的问题,因为地位随时都有可能丧失。所以人的树立(也就是立言立德)远比地位重要。因为立言立德之后,权威也就自然而然地树立起来了。权威能够得到树立,地位也就有了。那么,怎么样立言立德树立起自己来呢?也就是不要担忧害怕没有什么自己不知道的,不知道就学习嘛,就努力有所为,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所为的过程中,便可以获得知识,获得智慧。而有了知识和智慧,立言立德也就不难了。孔子的这种立言立德树立起自己来的思想,直到今天仍然是适用的。八十年代初期出现的暴发户,虽然可以找到钱并用财富来取得地位,但他们的这种地位都是非常不巩固的,最终是没有树立起自己。

15.不能要求人人都做到

【原文】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译文】孔子说:“曾参呀,我的这个‘道’一直是贯通下去的呀。”曾子回答说:“是。”

孔子出去以后,别的学生问曾子:“老师的话是什么意思呢?”曾子回答说:“老师的这个‘道’呀,就是尽心尽力地宽恕、体谅也就是了。”

【说明】关于“道”,我们在第八节曾经说过,道是用指为道路之意。但这个道路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人行车跑的道路,而是指包括宇宙中万事万物自己独特的运行的道路。而孔子的道,即是仁、义、礼、智、信。将仁、义、礼、智、信一直贯通下去,也就是孔子的信念。在春秋时期这样一个人人都在为利益、为权势而斗争的社会里,孔子认为不可能要求人人都做到“仁、义、礼、智、信”的,怎么办呢?只有慢慢开展教育,尽量宽恕这些人也就是了。这与我们现代社会一样,不能要求人人都做到“仁义礼智信”,只有尽心尽力地宽恕、体谅也就是了。

16.人际之间可以寻求到最佳行事方式

【原文】子曰:“君子喻於义,小人喻於利。”

【译文】孔子说:“与君子谈话可以告诉他人际之间的最佳行事方式,与小人谈话可以告诉他利益的问题。”

【说明】孔子的这个思想一直流传到现代,君子谈义,小人谈利,都被社会公认。然而,其中却有了些误解,也就是对“义”有了误解。《水浒传》一百零八条好汉,个个讲义气,义薄云天,然而这一百零八个人,个个都是君子吗?否。所以不能单纯地、片面地理解“义”的内在意义。用现代的话说,君子之所以称为君子,是他懂得人际之间可以寻求到一种最佳的行事方式,他即按照这种最佳的行事方式行事,这就称为“君子风度”。所谓“义正辞严”、“义不容辞”、“义无反顾”等,就是形容这种君子的。小人之所以称为小人,是在于小人的眼界很窄,看问题很浅,他想不到这世界上还有其他很多很多的东西,这种人想得最多的是自己,我如何如何,我怎样怎样,很少想到别人。这种人在生活中,事事都要思考一下划得来划不来,对他认为划不来的事他是坚决不肯干的,即使这件事目前看来是划不来,但肯定日后是大有好处的,他也不肯干。他只凭他几十年的人生经验以及他学到的一点点知识来作为判断事物的标准,而不是用科学的标准来评判事物。这也就导致了他只能成为一个小人而不能成为一个君子。

17.向好的行为学习

【原文】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文】孔子说:“见到贤人就想向他看齐,与他平等,见到不贤者就从自己内心审视一下自己看是不是与他一样。”

【说明】本节是孔子对君子与小人的判断标准。君子是向上,向好人学的,向好的思想学,向好的行为学,最终学得与贤人一样。而小人一般不能做到向好的思想学,向好的行为学;因为学习好的东西很累,要受到种种社会行为规范的约束,不能随心所欲。比如吐痰,好的行为是随身携带纸巾之类的东西,在纸巾上吐了痰后,寻找一个垃圾箱扔进去。这比随地“呸”地一下吐出去是要不方便,是要累得多。然而这“呸”地一下吐出去的后果小人是不会去考虑的。而在见到不贤者的行为时,君子是从自己内心审视自己是不是也有其不好的行为,如果有,马上就改正;如果没有,就会庆幸自己没有做出那些不好的行为。又比如吐痰,君子看到别人随地吐痰后,立即反省自己,我今天有没有这样做?而小人在看到别人随地吐痰后,便会觉得这很惬意,很爽快,“呸”地一下吐出去,舒服。他绝不会反省一下这样做好不好。循规蹈矩地做个好人,要遵守、服从若干社会行为规范,是很累,但这会给人类带来好处,给社会带来好处。当然也会给自己带来好处。

18.不要怨恨父母

【原文】子曰:“事父母几谏,谏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译文】孔子说:“侍奉父母,如果发现父母有不好的行为,就应该细微、隐微地规劝,规劝以后,父母的思想不通,不听你的话,你还要尊敬他们而不违反自己的规劝本意,虽然劳烦而不怨恨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