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论语原解
5929700000012

第12章 里仁第四 内心的爱是最美好的(3)

【说明】本节讲“孝”,但也是判断君子与小人的标准。老一辈的思想始终跟不上社会的发展,所以君子侍奉父母,是要规劝父母的,哪里对,哪里不对,要细微地做工作。即使父母不听从,还要尊敬他们,但不能违背规劝的本意,不能放弃规劝。虽然这样做很劳累、劳烦,但也不要怨恨父母。而小人侍奉父母呢?一般便是逢年过节买两盒“脑白金”打发了事,我买东西了,我送钱了,我也就尽孝了。至于父母的某些行为对不对,根本不过问,即使过问一下,也是要么埋怨不休,要么骂声不绝。“老顽固”,“老不死的”,“死脑筋”等等。孔子的这种思想,一直被后人误解,宋儒就提出过“天下无不是的父母”这一名训。此名训即来自于本节,宋儒的解释是尊敬父母也不违背父母的意愿,而且“劳而不怨”。也就是一切都听从父母的,即使知道父母错了,也要跟随父母错下去。这种解释延续了近千年,直到今天仍有这样的思想。难怪“五四”运动要推翻孔孟思想,难怪“文化大革命”要打倒“孔家店”。这样的推翻、打倒无疑是、肯定是正确的,因为推翻、打倒的其实是宋儒的“孔子思想”。

19.要考虑父母的感受

【原文】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译文】孔子说:“父母要是都健在的话,做儿子的就不要跑到很远的地方,即使非要出去,也必须有一个好的方法、办法,以安置好父母。”

【说明】父母健在,做儿女的应该是在家侍奉父母,但为了做官,为了经商,必须要出远门,怎么办?就必须要找一种较好的办法来安置父母。这是君子的做法。而小人的做法呢?就很难说了,因为小人所考虑的往往只有自己,自己的利益,自己的死活,至于父母的感受他们就很少考虑了。送点礼、寄点钱,也就算是尽了孝道。

20.有选择的继承

【原文】子曰:“三年无改於父之道,可谓孝矣。”

【译文】孔子说:“如果连续三年没有改变先辈的人生道路,就可以称为是孝了。”

【说明】在《学而》十一节中,就记载有孔子的这段话。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於父之道,可谓孝矣。”那么,为什么在《里仁》篇中还要再提出这段话来呢?其实这也是继上节而言的,是孔子评判君子与小人的标准。当然,连续三年没有改变先辈的人生道路,其前提是父辈或是先辈本人就是“圣贤”,是社会的优秀人物,君子“无改於父之道,可谓孝矣”。如果父辈或是先辈本身就是个无能之辈,还继承他们的什么呢?即使是继承了,也不能称为“孝”。所以君子之继承先人之志,是有选择的。而小人之继承先人之志,是没有选择的,父辈游手好闲,挺好玩,挺舒适,挺自由,好吧,我也做个游民。这就是君子与小人的区别。

21.婚姻家庭父母子女之间的关系是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一环

【原文】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译文】孔子说:“父母的年龄,不可以不知道,一方面为他们的长寿而高兴,一方面为他们的年高而担心。”

【说明】这段话很好懂,事实上也确实如此。这么浅显的道理孔子为什么要说呢?综合第十八、十九、二十及本节等四节来看,孔子所说的均是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其实这种关系也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本篇《里仁》所要表达的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的内在本质。现代新兴一种“公共关系学”,其目的就在于本单位所要面对的社会上的各种各样的关系,要与所有的关系做到相互友好,并且在社会行为规范的范围内要寻求最佳的行事方式,便是“公共关系学”的宗旨。其实,现代“公关学”有失偏颇,比较片面。因为无论是个人或是一个单位或是一个民族或是一个国家,都要面对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婚姻家庭父母子女之间的关系,其实是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一环。父母对子女,总认为子女是自己的私有,想骂便骂,想打就打;婚姻也是如此,一旦结了婚,对方便成了自己的私有,便从奴隶到将军,想骂便骂,想打就打,毫无忌惮,根本不考虑对方也是个人。这就造成人际关系的紧张,也造成了无数的家庭悲剧。与朋友之间发生争吵,可以说拜拜,以后可以永不见面,而夫妻父母子女之间发生了争吵,第二天还要见面,还要共同生活,是不能说拜拜的。所以在夫妻父母子女之间的关系,就更应该小心应对,避免关系紧张甚至破裂。因此,《论语》在这里用四节来论述婚姻家庭父母子女的关系,其目的也就在表明“仁”这个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的内在本质。因此,现代“公共关系学”也应该用“里仁”作为其学说的根本核心。

22.君子要重承诺、守信用

【原文】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译文】孔子说:“古时候的人不轻易发言,是因为羞愧自身的行动赶不上言语。”

【说明】这句话如果不按字面翻译而用白话翻译,可能要容易一些。古时候的人不随便说话,是怕自己做不到。也就是现代的“承诺”。这其实也是孔子对君子与小人的判断标准。君子重承诺,说话算话,守信用。而小人却往往是说话不算话,不守信用,不重承诺,信口开河,骗得一回算一回。因此,作为一个君子,不会轻易发言,如果说了,就一定要做到的。那么,君子为什么要重承诺、守信用呢?这就是维护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的关系了。说到做到,才能得到别人的信任,而彼此产生了信任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就能达到相互亲爱了。这也是现代所谓的“信誉度”,没有了信誉,彼此间不信任,人与人之间怎样交往呢?若互不交往,也就无法生存下去了。所以小人在情场上、生意场上、官场上都呆不长久,最关键的就是没有信誉度,没有人相信他们。孔子学说的核心是“仁义礼智信”,它们之间是相互相承的,缺一不可。本节即是“信”的开始论述。

23.敢于约束自己

【原文】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译文】孔子说:“能自觉约束自己过失的人,是很少的。”

【说明】本节也是孔子对君子与小人的判断标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知道,有时候我们明明知道某件事不对,不应该去做,或者是明明知道错了,但碍于各种原因,不得不硬着头皮做下去。不能约束自己,不能控制自己,明知故犯,明哲保身,将错就错。这样的人太多了。而明明知道某件事不对,或者是明明知道错了,但能勇于承认错误,敢于约束自己,不使自己继续错下去的人,真的是太少了。尤其是某些权威、地位较高的人,往往都是一言九鼎,要想让他承认错误,约束自己的过失?难!相反,小人在这方面到是要爽快一些,错了?马上就改。因为他做的是小事,改也容易,所以人们都不大在乎。而在君子中,就“以约失者鲜矣。”但如果君子们都能做到约束自己,能自我管理,也就会少犯错误,少有过失。在日常生活中,对名利的欲望,对物质享受的欲望,对占有的欲望,对幸福生活的欲望,是人们最难约束自己的。人类之所以为人类,是因为人类有思想,而人类的思想归结下来,就是“欲望”。不论是什么人,都有他(她)各自的欲望,没有了欲望,人类也就不能发展,甚至不能生存了。所以,在面对自己的欲望时,人们就应该约束自己,什么欲望可以达到,什么欲望是达不到的,不要想入非非,更不要硬着头皮,一定要面对现实,约束自己。

24.言多必失

【原文】子曰:“君子欲讷於言而敏於行。”

【译文】孔子说:“君子要少说话而行动上敏捷。”

【说明】本节与《学而》第十四节内容基本相同,《学而》第十四节:“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是说君子要很敏捷地办事而且说话很谨慎;慎於言也就是“讷”於言。为什么要“慎”、要“讷”呢?“言多必失”嘛,话说多了,必然就会有一些疏漏的地方,话说多了也容易变成空话、大话。因为行动始终是赶不上说的话。所以君子一定要少说多做。少说并不是不说,只是希望人们不要象小人那样“夸夸其谈”、“华而不实”。

25.人生规律不是孤立存在的

【原文】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译文】孔子说:“一个人的人生规律不是孤立存在的,必然有其相同的思想行为。”

【说明】这一节基本上可以说是全篇的总结了,孔子所说的就到此为止了。本篇《里仁》讲人内在的与人相互亲爱的思想,既有了内在的思想,也就有外在的言行,既然有了“仁”的思想,也就必然会有“义”的行为,有“礼”的行为,有“信”的行为。也就是说,君子怀有与人相互亲爱的思想,就会寻求人际之间最佳的行事方式,就会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就会以诚待人,信守承诺。所以,人的人生规律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天地的道路和规律是相互相承的,与“仁义礼智信”体现在人的身上是相互相承的。

26.人们不能过于“计算”

【原文】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译文】子游说:“侍奉君主而善于计算,是自取其辱也。对待朋友而善于计算,是要疏远关系的。”

【说明】本节是全篇里唯一的一个学生的讲话。为什么要在最后一段放上一个学生的讲话呢?这就是《论语》的编纂之妙处了。从第一节至二十五节,均是“子曰”,也就是孔子对“仁”的内在与外在的论述,以及对“仁义礼智信”的相关的论述。在这些论述后面,子游最后说,人们不能过于“计算”。这个总结相当重要。计算,是每个人都具有的本质特性(除了原始社会外)。自从人类进入私有制社会,人们就学会了计算,在私有制蓬勃发展的春秋时期,人们的计算就更进一步了。这个“计算”不是说人类社会的数学的进步,而是人类私心的“计算”。如果人们凡事都要计算一番,看划得来划不来,看值不值得的话,事情确实就很难办了。当然,依照“对等原则”,是应当“计算”一下,我如此对你,你也就应该如此对我。但如果从“仁”的角度来对人对事的话,就不应该“计算”,我如此对你,并不期望你也如此对我,才能称得上是“仁”,是与人相互亲爱。也就是说,如果你不是如此对我,难道我对你就应该不“仁”吗?所以,如果要“计算”的话,也就不能说是“仁”了。孔子在《八佾》第十九节里对鲁定公说过,“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其宗旨是君主役使、使唤臣子要用既定的社会行为规范;做臣子的则要用尽心尽力的忠诚来侍奉君主。按照孔子和子游的思想,臣子侍奉君主尽忠是应该的,如果臣子凡事都要计算一番,看划得来划不来,看值不值得才去干事的话,那这个人简直就不能算是臣子了,甚而不能算是一个人了。事实也是如此,比如今天我们的一个工厂,厂长叫某人去干某件事,这个人计算了一番,划不来、值不得,便不干了,这样的人能对工厂有贡献吗?这样的人能留下来吗?所以子游认为,对待上级领导,不能过于计算;过于计算了,便会自取其辱也。这是上下级关系。朋友之间的关系亦是如此,给朋友帮个把忙,如果也要看划得来划不来,值不值得的话,这个朋友显然是做不成的。朋友之间讲的是“义”,是人际之间最佳的行事方式,以及奋不顾身的、利人不利己的行为,所以,如果要计算的话,也就不是朋友了。至于到夫妻爱情之间也在讲“计算”,这就很令人遗憾了。找这个人做配偶,首先要看划得来划不来,值不值得?这样的爱情婚姻会幸福吗?绝对不会!不仅爱情是无私的奉献,我们每个人对国家、对民族、对所参与工作的单位,都应该讲无私的奉献,讲尽心尽力的忠诚。只有减少计算,多点忠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能相处融洽,人类社会才能得以更快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