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论语原解
5929700000018

第18章 雍也第六 中庸的自我实现(2)

【说明】本节是孔子描述颜回,同时也是评价颜回。颜回居陋巷,每天一箪食,一瓢饮,看来生活是相当艰苦的,但孔子评价的重点不是讲他的艰苦,而是要说明,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中,颜回仍不改其乐,这就难得了。一般人,只要身处艰难环境,就难免不怨天尤人,为什么别人能享荣华富贵,而自己却要受到贫穷的折磨呢?富贵与贫穷,这是从私有制发生以来就存在于人类社会的,随着私有制的发展,贫富悬殊差距拉大,财富都集中在少数人手里,大部分人只能贫穷一生。而在穷困之中,亦能心平气和地对待贫穷,只有很少数的人能做到。这就很有必要认清富贵与贫穷的性质。财富,说到底,并没有带给人什么东西。人活一世,无非吃饭穿衣睡觉诸事,再富也是三顿饭,一张床;再穷,也是三顿饭,一张床;只是好一点和差一点的区别。当然,富贵之人是要生活得好一点,但这好一点并不能使他长寿不死,“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死时仍是两手空空。而贫穷的人,虽然生活得差一点,但却要少费多少心,少操多少劳。因此,财富仅仅是供人们炫耀的资本,我有什么什么,我能怎样怎样,炫耀而已。一个人,只要有饭吃,有屋住,不至于讨饭要饭无睡处,也就应该知足了,“知足常乐”。为了炫耀而妄想、希冀追求那得不到的东西,会给人增加许多痛苦,使人的一生都在痛苦中度过。颜回是很清楚地认识了人生,所以其乐不改。

12.处贫穷并不是要安于贫穷

【原文】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译文】冉求说:“不是我不喜欢老师的学说道路,而是我的能力有限。”孔子说:“如果能力不足的话,走到半途就会放弃前进,现今你自己就画地自限,停止不前了。”

【说明】上节是讲颜回贫而不改其乐,但颜回是不是就很安于贫穷了呢?本节是用冉求之事来说明这个问题。冉求看来是不想进步了,也许他觉得目前这个状况就很好。这就是安于贫穷的思想,处贫穷而不改其乐并不是要安于贫穷,而是要在贫穷的生活中有所作为,不要被贫穷压倒。不论一个人能力够不够,不论做得成功做不成功,只要肯立志,肯踏上这条路,即使只走到中途,也是努力了。最怕的就是还没有开始努力就畏难而退,还没有开走就认为自己过不去,你怎么知道你没有这个能力呢?怎么知道过不去呢?不试一试就放弃了,就等于是自甘堕落。而自甘堕落的人就只好永远安于贫穷了。

13.君子与小人之儒

【原文】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译文】孔子告诉子夏:“你要成为一个君子之儒者,不要成为一个小人式的儒者。”

【说明】每个人只要通过学习,都可以成为一个有文化知识的人,都可以成为儒者,但由于每个人的思想意识不同,所以要分成君子与小人之儒。冉求跟从孔子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文化知识,可以称为儒者了,但如果他安于贫穷,那就成了小人之儒。孔子为什么要分君子之儒与小人之儒呢?就象前面所述,冉求如果不前进,就是一个小人之儒;所谓小人之儒,就是这个人考虑得最多的是他自己,只想着自己而不想到国家,不想到别人。而君子之儒者,其所考虑的大多是国家之事,别人之事,较少想到自己。这两种人立场不同,出发点不同,思想意识不同,所以不能混为一谈。也就是说,有了一定的文化知识,并不代表就能成为一个儒者;儒者,需人也,人需也,是人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是儒者。如果学了很多很多文化知识,而不为国家、不为人民服务,只考虑自己;这种人,国家不需要他,人们也不需要他,他就不是儒者,充其量也只是个小人之儒。

14.不循常道并不代表就要背离常道

【原文】子游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尔乎?”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於偃之室也。”

【译文】子游到武城这个地方当行政长官。孔子说:“你到了那个地方得到人才了吗?”子游回答说:“有一个叫澹台灭明的人,行为不是很规范,不循常道;若不是为了公事,他从来不到我言偃的屋里来的。”

【说明】本节谈到的还是一个“君子不器”的问题,也是紧接上节关于君子儒、小人儒的问题。子游给老师汇报了澹台灭明的思想行为,孔子立即肯定了澹台灭明的这种君子之作为。不循常道并不代表就要背离常道,只要他的思想着重在“仁义礼智信”上,有点江湖豪气,有点满不在乎的豁达,并不影响他作为一个君子。而那些钻头觅缝寻找门路的人,相反成不了君子,即是,也是一个小人儒。

15.不循常道的例子

【原文】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

【译文】孔子说:“孟之反这个人不夸耀自己,逃奔逃跑时走在最后,快要进城门时,他才鞭策着马上前说:‘不是我敢于在后面殿后,是我这匹马不肯跑到前面来’。”

【说明】本节是孔子对子游说话的回答。子游说了关于澹台灭明的事以后,孔子就举出孟之反的例子来说明“行不由径”是可以的。确实,孟之反的行为是不循常道的;按常道,将领应该领头跑在前面,但孟之反却跑到了后面。然而正是孟之反的不循常道却对保全整个部队的撤退起了很大的作用。这种不循常道却是一个君子所应该做的。若是很循常道的一个将领,不殿后而跑在最前面,可以想象这次部队的撤退行动必然是失败的。历史上有许多这样的例子,部队的撤退往往都是战略的需要,而能够撤退成功,就必须依靠将领的智慧。孟之反不仅有智慧,还有很好的修养,很好的谦虚精神,他回来后不是说自己很勇敢是殿后,是为了整个部队的安危,而是说自己的马匹不肯跑在最前面,所以他落在后面。这样的不争功不表功,也就是一个君子所应该做的。

16.适应现代社会的变化

【原文】子曰:“不有祝魠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於今之世矣。”

【译文】孔子说:“要是没有祝魠那样善辩的口才,虽然有宋朝那样的美貌,也是难以在现今社会上立足的。”

【说明】本节也是关于君子不器的问题。澹台灭明的“行不由径”,孟之反亦不循常道的例子,都是用来说明,作为一个君子不是非要有一个固定的形态。而有着固定形态的君子,虽然象宋朝那样的美貌,蛮象君子,可是在现今社会上也吃不开,行不通的。因为现在的社会、人事越来越复杂,人心也越来越贪婪,所以君子也要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必须具有祝魠那样的善辩口才,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变化。如其不然,便难以在现今社会上立足。这也是孔子对子游的一个教诲。

17.最终还是应该走正道

【原文】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

【译文】孔子说:“谁能够出门而不经过门?为什么不就走这条道路呢?”

【说明】在总结了关于“君子不器”的问题后,孔子把话题又转回到正题上来。也就是说,君子可以“行不由径”,可以不循常道,但是,作为一个君子,还是应该走正道。有谁见过出门而不经过大门的人呢?当然有,翻墙出去就可以到达大街上了,翻墙是捷径, “行不由径”,但这终不是长久的办法,一次二次可以,为走捷径而得意一时,但长期翻墙还是不行的,最终还是应该走正道,由大门进出。这是孔子在警告子游,虽然说了“君子不器”、“行不由径”等,但不可把这些作为教条,从今以后就不走正道了。君子不能有固定形态,可以在某些事情上、在某些情况下“行不由径”,但就象我们要出门一样,最好是经由门户出入,老是翻墙是不可行的。

18.形式与本质的相互兼备

【原文】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後君子。”

【译文】孔子说:“本质若是胜过形式,则是粗鄙野蛮;形式胜过本质,则是文辞繁多。形式与本质相互兼备,然后才是君子之道。”

【说明】孔子对子游说了君子最终还是要走正道的道理后,接着又讲了本质与形式的问题。人类,从本质上说,现在与过去的没有两样,都是饿了要吃,渴了要喝,冷了要穿衣的,这是人类原始的本性,而人类的发展经过文化的修养,才能脱离开粗鄙野蛮的状态,走进文明的社会。所以孔子认为,人类若是完全为了吃喝穿衣的需求而不要文明的修养,就是粗鄙野蛮的。但若是现在光讲究文明的形式而不顾人类的吃喝穿衣问题,也是不对的。也就是本质与形式不能分开,必须要相互兼备才行。因此,作为一个君子,形式与本质是相互相承的,既要有君子的本质(不光是人的本质),也要有君子的外在表现形式,才能是“文质彬彬”。所以,“行不由径”只能是暂时、临时的,不能是长久的,因为本质必须是文明的。这几节的讲话,是孔子对子游汇报的回答,也可以说是孔子对“君子”所下的定义。

19.人与万物的本质都是一样

【原文】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译文】孔子说:“人之生于这个大地上是上天的公正,没有生命的东西生于这个大地上也是幸福而且是尽力、努力了的。”

【说明】上节孔子说了人类的本质,本节则是孔子说明人类之所以生存在这个大地上,乃是与万物一样公正的,都有一样的本质。这是对子游而言,也是孔子对所有的学生而言。也就是说,“齐之以礼”不仅要用在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上,也要用在与万物的平等上。人与万物的本质都是一样,饿了要吃,渴了要喝,冷了要穿,不仅是动物如此,植物亦是如此;就连大地也是渴了要喝,不然就要开裂而不生长任何植物了。既然都有同样的本质,也就应该平等地对待一切。而人类就应该比没有生命的物质更要努力、尽力、勉力前进,达到人类应该具有的“仁义礼智信”的高尚境界,才不负人的一生。

20.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原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孔子说:“知道某种学问的人不如喜好这种学问的人,喜好某种学问的人不如乐于钻研这种学问的人。”

【说明】说到这里,孔子换了另一种口气,这也是编纂《论语》者的高明之处。总结前十九节,本节可以说是一个小小的结论。这也是教育上的一个大问题,孔子的学生们谁不愿意做一个君子?这世界上谁不愿意作好人做好事?都愿意!可是有许多人知道这个道理,却做得不好,就是因为他们从内心里不喜好作好人做好事,因为作好人做好事很累,不能随心所欲,不能迅速获取财富、功名。而喜好作好人做好事的人,在很多情况下,只要有机会,他也不妨可以作一下好人,做一点好事,只要这个作好人做好事不影响、不妨碍他的既得利益。而乐于作好人做好事的人呢?只有一有机会,就会努力地去作好人做好事,即使没有机会,他也会创造机会去作好人做好事。所以这三种人的区别是蛮大的。就知识而言,也是这样,一般的学生,知道知识的不如喜好知识的,而最好的学生,对知识则是乐此不疲、乐以忘忧的,所以他们能学得最好。换一个角度说,生产力的发展不是仅靠科学技术的发展才发展,生产力的发展是要使生产者对生产发生兴趣。如果生产者对生产没有兴趣,那即使有再高的科学技术也是无济于事的;而生产者对生产发生了兴趣后,才会努力想办法提高生产效益,才叫发展生产力。对此古人也早有认识,“安居乐业”中的“乐业”,即是要人们乐于工作,乐于发展事业。在教育问题上也是如此,与其让学生背动地学习知识,不如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发生兴趣,而有了兴趣后的学习,才能使人日益进步。

21.分阶段学习

【原文】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译文】孔子说:“中年以上的人,可以告诉他上层的知识;中年以下的人,不可以告诉他上层的知识。”

【说明】所谓好之者、乐知者,并不是都能学有专长的,因为人有智愚之分,虽然能好之、能乐之,但能不能学之,确实是个问题。“上”在这里是指上层建筑的学识,也是指高深的学问。但是孔子在这里并不是把人分为中等以上和中等以下的两种人,而是指中年以下的人,因学识和人生经验都不够,即使告诉他上层建筑的学识,或者是高深的学问,他都接受不了,所以不如不告诉他。即使他好之、乐之,也不行,因为人在少年青年时期,思想往往不固定,多会人云亦云,难得树立起自己独特的思想意识,大部分青少年都是想入非非,没有脚踏实地。而中年以上的人,即是通过努力而学到知识并且有了一定的人生经验的人,这种人告诉他上层建筑的学识,或者是高深的学问后,他就会努力地去达到目标和理想。再联系到十八节“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句话以及《为政》第四节“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来看,我们就更能体会孔子在本节这句话的深刻含义了。

22.要尊敬一切宗教而不迷信于宗教

【原文】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译文】樊迟来问关于智慧、才智的问题,孔子说:“专心致力于老百姓的事情,尊敬鬼神而远离之,就可以说是有智慧了。”

樊迟又问关于与人相互亲爱的问题,孔子说:“与人相互亲爱的人先是付出艰难的劳动,然后才有获取,就可以说是有与人相互亲爱的精神了。”

【说明】本节粗粗看来,有一点突兀,樊迟怎么突然想到来问关于智慧的问题了呢?樊迟应该算是中年人了,按孔子的说法“可以语上”了,“语上”而其不懂,这就是一个智慧问题。那么,什么叫有智慧呢?怎样才能算是有智慧呢?孔子作了回答。注意,这里讲的是上层建筑学识的智慧。作为上层建筑统治的知识,“务民之义”,就是要统治与管理好人民,用“仁义礼智信”来让人民安居乐业。当时(春秋时期)还是周朝的一统天下,从殷朝以来,王室及百姓都尚鬼神而敬之,尤其是周朝分封建立诸侯邦国后,卜筮而敬鬼神之风普遍盛行,凡事都要问卜求神,形成了鬼神比现行官吏还要重要的局面。百姓遇事不是听从政府,而是听天由命,听从鬼神的安排。这样便造成了官吏对人事无能为力的状况。而究其实,鬼神并不能决定人们生活的安康与否,人民生活的幸福是靠人民自己的努力奋斗而争取到的。那么,怎么样扭转这种局面,怎么样让老百姓相信要依靠自身的努力奋斗才能获得幸福生活呢?孔子告诉樊迟,要教鬼神而远之,就是说,要尊敬一切宗教而不迷信于宗教,要尊敬一切鬼神而不迷信于鬼神。因为没有哪一个宗教是要人不劳而获的,是能让人不劳而获的。让人民普遍地认识到这一点,就是智慧。有了智慧,关于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的“仁”的问题也就好解决了,“先难而后获”,先艰难,先付出艰难,而后有所收获,这才是正常的人之道,没有付出而只想有收获的人是永远得不到结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