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论语原解
5929700000019

第19章 雍也第六 中庸的自我实现(3)

.23.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原文】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译文】孔子说:“有智慧的人很高兴象水一样,与人相互亲爱的人很高兴象山一样。有智慧的人是活动着的,与人相互亲爱的人是安详静谧的。有智慧的人是高兴快乐的,与人相互亲爱的人是能寿比南山的。”

【说明】水是地球上人类乃至万物赖以生存的最重要的物质之一,地球表面积上,70%是水,人的身体70%也是水。地球上的水,天下之水,乃万物所有,无论人们从事什么活动,都离不开水。中国古代作为农业社会,其农事耕作,植物栽培,都离不开水。一开始,人们只有依靠上天降下泽雨来维持生活,来浇灌农田。稍后便懂得了依靠湖泊、泉溪、河流之水来灌溉农田。再以后,人们利用凹地积水的启示,找到相应的地形,用来畜存水源,并修筑了堤坝、沟壑来通水利,水资源也就逐渐成为农业生产发展的重大命脉。人类产生和制造出的污物,大部分被排入水中而流到最低处,这个低处,往往就是藏污纳垢的地方,也是人们所憎恶的地方。然而若是没有水的排污能力,人类这几十万年所生产和制造出的垃圾有多少大海都会被填满。而水却能够净化污物并能将其转化为对人类有利的原素,维持着这个世界的生态平衡。它没有埋怨人类的自私,也没有要求人类的回报,也没有与人类争什么,也没有对人类求全责备,它就这样依着自己的本性往复循环地作用着。所以,上层的统治者要有智慧,要擅长象水一样,才能吸取和净化和转化人们的思想。

仁者乐山,山是比喻为国家政权的;周人的天神崇拜实际上是嵩岳崇拜,而周人的山岳崇拜可追溯到古公太王、季历时代。周人把自己所崇拜的处于中土的嵩山称作崇、岳、天室或太室,也单称为“天”,认为天神都居住在这些高山峻岭之中。王晖在《商周文化比较研究》一书中指出:“周人的天神崇拜实际上就是嵩岳崇拜。……周人的山岳崇拜可追溯到古公太王、季历和文王时代,在那时周人尊祀的是岐山。……从战国以来,其他山岳的崇高地位已下降(包括嵩山),山岳——天神崇拜的对象只剩下东方的泰山和西方的昆仑山,然而高山作为天神所聚之处的观念并未发生变化。”鲁国作为姬姓后代,还保留着周初的山岳崇拜。孔子所继承的就是周朝的这个山岳崇拜,山岳是安详静谧的,仁者之所以乐山,一是天神崇拜,二是追求山岳的这种安详静谧。所以山岳也就成了“仁”者的代表。

智者的乐是动性的,象水一样到处流动,所以他的兴趣是多方面的,广泛的,如果思想意识不活动,就好象死水一潭,也就谈不上有智慧了。而仁者的乐是静性的,宁静而有涵养,不易冲动发怒,所以寿命就要长一些。

24.齐鲁是周文化的渊源

【原文】子曰:“齐一变,至於鲁;鲁一变,至於道。”

【译文】孔子说:“齐国的政风一变,就可达到鲁国的程度了,鲁国的政风一变,就可达到先王施行的仁义之道了。”

【说明】说到这里,就必须先要弄清楚孔子当时时代的情形,才能懂得孔子这句话的含义。周武王灭殷而统一天下,采取的是分封建立诸侯邦国的办法。当时辅佐周武王平定天下的是周公,周公的后代即分封在鲁地,称鲁国。另一个是姜太公,他的后代即分封在齐地,称齐国。鲁为姬姓,保留了周朝的文化精神;齐为姜姓,发展出后世道家的学术精神。周王朝在周文王的基础上,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官办学校,基本上是统一了文字的。随着姬姓子孙被分封到各地,周朝的文化思想、语言、文字也被带到各地。然而,由于当时的交通、信息均不便利,各地方的文化、语言、文字的发展也各自朝着自己的方向前进。到了500年后的春秋时期,各诸侯邦国为了自己的利益,为了自己的发展,为了自己思想的进步,都各自发展着自己的思想、语言、文字,于是便形成了文化思想、语言、文字等大混乱时期。因此孔子认为,鲁国实际上所保存的周朝文化思想相比于各诸侯邦国来说,是要多一些,要正统一些。而齐鲁是周文化的渊源,所以齐国只要变一变,就可以象鲁国一样得到周朝的仁义之道了。因为孔子认为周初周文王、周武王所推行的仁义之道是最好的社会规范。确实,周初周文王、周武王所推行的治国方略对整个社会是很好的,人民安居乐业,丰衣足食。但随着私有制的发展,随着各诸侯邦国自己的野心的发展,周初的井田制度被彻底打破,土地逐渐成了个人的私有财产,于是土地的争夺战愈演愈烈,就形成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大混乱。孔子身处这个大混乱时期,看到各诸侯邦国为了各自的利益不惜大动干戈,纷纷撕下了虚伪的面具,露出人类贪婪的狰狞面目而深感可悲。他希望齐鲁二国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能起个良好的带头作用,以避免战争的爆发。本节亦是紧接上节,在阐述了“智”和“仁”的问题后,孔子认为真正能平定天下,要依靠周初的文化思想“智”与“仁”才行。如齐楚的霸权,虽能逞威一时,却也得不到天下。

25.应该重视记录着先王之道的“觚”

【原文】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

【译文】孔子说:“书不象个书,这个书呀,这个书呀!”

【说明】周初的仁义之道之所以能留传下来,全靠能记录文字的竹简、木牍之类的书籍,但现在(指孔子当时)的人们根本就将这些先王之道置若罔闻,置之不理。所以孔子感叹这些记录着先王之道的“觚”,不得其用,得不到人们的重视。这与上节所说的一样,随着私有制的发展,随着各诸侯邦国自己的野心的发展,周初的井田制度被彻底打破,土地逐渐成了个人的私有财产,于是土地的争夺战愈演愈烈,就形成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大混乱。孔子身处这个大混乱时期,看到各诸侯邦国为了各自的利益不惜大动干戈,纷纷撕下了虚伪的面具,露出人类贪婪的狰狞面目而深感可悲。他希望齐鲁二国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能起个良好的带头作用,以避免战争的爆发。而深得周初先王之道的齐鲁二国,就应该重视记录着先王之道的“觚”。

26.法律维护亲情的

【原文】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译文】宰我来问孔子:“与人相互亲爱的人啊,虽然你告诉我说:‘法度、法则里是含有仁的内容的’,但你会信从这个法度、法则吗?”孔子回答说:“怎么样才能算是真正的仁呢?作为一个有文化、有知识、有道德的人,可以死去,但不可以陷于不仁。可以欺辱他,但不可以让他无仁。”

【说明】从古代留传下来的书籍已经不象是书籍了,那么书中记载的仁的内容也很少有人能弄清楚了。现在所盛行的是严刑峻罚,所以宰我很疑惑,法度、法则里含有仁的内容,为什么现在的人不服从呢?也就是说,为什么现在对人民要实行严刑峻罚呢?而现在主要是严刑峻罚的法度、法则里面为什么看不到仁呢?孔子没有正面回答宰我的问题,而是要宰我好好想一想,怎么样才能算是真正的仁,真正的仁应该怎样体现。按现在的话来说,法律是不讲人情的,但法律里面有没有人情呢?“仁”是与人相互亲爱,换句话说,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亲情。而法度、法则、法律则是根据人们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一种规范制度,是维护人与人之间的正常关系的,这里面必然也就含有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亲爱的关系了,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靠亲情维系着的,所以法律里面必然也含有仁的内容。所以有知识、有道德的人,可以死去,但不可以陷于不仁。可以欺辱他,但不可以让他无仁。意思是说,现在已经没有君子了,现在制定法度、法则的人,只能算是小人,他们只会用严刑峻罚来约束人民的行为,不会用仁义精神来使人民共同遵守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如果是君子来制定法度、法则,里面肯定会含有仁的内容。

《易经》里面有一个《井》卦,就专门谈到法度、法则问题。周文王再一次强调法律、法度的透明性,以及其集纳的功能,其目的是要求从上到下,从官僚到平民,都能够懂得法律,知道法规,并一体遵守之。如果有所遮盖,则就会产生弊端,则就会有人怀疑惑虑,以至会影响法律法规的施行。所以,周文王最后提出“有孚”,就是要号召大家要有诚信,不论是上是下,是高官还是平民,只有相互诚信,法度才能得以施行,国家才能统一而强盛,事业才能成功。

27.约束自己,才不会离经叛道

【原文】子曰:“君子博学於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译文】孔子说:“有文化、有知识、有道德的人渊博广泛地学习文化、文明,并约束于社会行为规范,也就可以不离经叛道了。”

【说明】怎样才能做到“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孔子在本节接着说了,要博学多闻,并以社会行为规范来约束自己,才不会离经叛道,才不会制定出没有丝毫人情的严刑峻罚。作为一个人类社会,要不要使用严刑峻罚?回答是肯定的,要!但是一个社会的安定,不只能依靠严刑峻罚,最重要的是,要人人都懂得仁,懂得与人相互亲爱的道理,并且加以“礼”的约束,也就是社会行为规范的约束,增强每个人的文明道德的修养,这个社会才能得到真正的安定团结,人民才能真正的安居乐业。

28.只有依靠老天爷来约束了

【原文】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译文】孔子在卫国见到了卫灵公夫人南子,子路不高兴。孔子就陈述自己的意见说:“我所以不言不语的原因,是天会抑制她的,天会抑制她的。”

【说明】卫灵公的夫人南子,是卫国的美女,长得很漂亮,当时把持卫国朝政,而且据说名声亦不大好,这个名声不是指管理朝政,而是指男女关系。因此对孔子去见南子,子路不大高兴。若按以前的解释,孔子赌咒发誓的话,这个孔子也确实太没有风度了。孔子确实去见了南子,但没有说话,没有批评她,指责她。为什么?上节孔子就讲了要“约之以礼”,即是以社会行为规范来约束人。因此,本节孔子对南子的评价也是这样,虽然卫灵公及其卫国的官员们都没有用相应的社会行为规范来约束南子的行为,那么,上天、苍天就会约束、抑制南子的所作所为的。人类发展到今天,才出现了对在任统治者的监督制度,这是科学的,必然的。但在2500年前,对在任统治者是没有任何监督制度的。所以南子的所作所为如果用当时的社会行为规范约束不了,也只有依靠老天爷来约束了。

29.中等的需要和需求的生活方式

【原文】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译文】孔子说:“中等的需要和需求之所以是一种人生规律,其是周密、周到的呀,人民已经很少有这种东西了。”

【说明】南子有了过度、过份的行为,应该用社会行为规范来约束之,但谁没有一点过度过份的行为呢?谁都会有一点过度、过份的行为的!这怎么办?这是一个很大的题目,所以孔子在这里提出了“中庸”。中,就是不偏不倚,不上不下,在中间的意思;庸,就是“用”、“需要”的意思。“中庸”合起来就是指人的需要和需求应该要保持在中等水平。人生在世,都是有欲望的,这些欲望换句话说就是需要;需要吃、需要穿、需要爱、需要名利地位等。而人的这些需要一般来说是没有止境的,是无法满足的。明明一盘菜就可以下一顿饭,但总想要十盘八盘的,吃得丰富一些。明明爱一个人就可以了,但总想爱她十个八个的,爱得浪漫一些。被一个人爱也就够了,可很多人却想要被所有的人爱,人人都来爱我,我就太幸福了。这些都是“需要和需求”的过度、过份!所以孔子认为,人的需要和需求应该维持在中等水平,既不要有过高的要求,也不能明明有这个条件而非要去过苦行的生活、低贱的生活。这与老子的“知足常乐”是同一个道理。从前面的论述中我们已经知道,春秋时期是私有制发展的旺盛时期,财富的聚集,地位的提高,促使人们的需要、需求的野心更为膨胀,再多的财富,再高的地位也无法满足那些诸侯邦国的君王们。孔子在这个时候提出的“中庸”学说,是有很重大的社会意义的。而保持在中间状态的需要和需求的生活方式,从周朝初期以来,就是周密而周到的,那时的人们,一般不会有过度、过份的需要和需求,各人都明白自己的身份地位,不该要的不要,不该得到的也不去妄想得到,各安其份,所以社会能安定,人民能团结,所以国家才能强大。而春秋时期的你争我夺,就是人们对需要和需求的无止境的渴望,于是乎巧取豪夺而弄得你死我活,国家才由此而衰败,人民才由此而贫穷。所以应该把保持在中间状态的需要和需求理解为一种良好的生活方式,使人人都知道,人人都能做到,这个社会才能安定团结,这个国家才能富强。

30.在自己立起来的同时也帮助别人立起来

【原文】子贡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4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译文】子贡说:“如果有人广泛地给予人民而又能帮助、成就大众,这个人怎么样呢?可以称得上是能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的关系,并能寻求到最佳行事方式的人吧?”孔子说:“岂止是仁人了,还必定是圣人啊!这是连尧舜都感到困难的事情!那些有仁义的人,自己想要立起来的同时也会帮助别人立起来,自己想要做到的同时也会帮助别人做到。能由自己推及到别人身上,这可以说是实行人与人相互亲爱的方法了呀。”

【说明】本节乃是全篇的总结。能守中庸之道是很不容易的,然而能把属于自己的东西广泛地博施于人而又能成就大众,这就更难了。但子贡想得太简单了,谁能够把属于自己的东西都能送给别人?看到有人挨饿,就把自己的饭送给挨饿的人吃,自己不吃,乃至于饿死,有这样的人吗?这是连尧舜那些圣人都做不到的。是的,尧舜可以将帝王的位置让出,连一个国家都可以让给别人,这很了不起。但是,要他们把自己的饭碗也让出去,而自己饿肚子,这恐怕就做不到了。所以,孔子不提倡这样做。孔子的意思是,自己不要去追求那过度、过份的需要和需求,在自己想要立起来的同时也帮助别人立起来,在自己想要做到某些事的时候也帮助别人做到,这样就很不错了,就是一个仁人了。能由自己推及到别人身上,这就可以说是实行人与人相互亲爱的一个很好的方法。也就是说,自己饿了,也要想着别人也是饿的,自己冷了,也要想着别人穿的衣服够不够。在很多事情上都能想到别人,或是在一切事情上都要想到别人,这样的人也就是能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的关系,并能寻求到最佳行事方式的人了。而且,这样做并不伤害自己。也就是说,在不影响自己的既得利益的同时,尽力帮助别人、成就别人也就可以了。如果是踩着别人的身体往上爬,捞取自己本不应该得到的东西,损人利己,那就显然是不对的了。

本篇与《公冶长》一样,也是孔子对古今中外各种人物的评价和评论,其中心思想还是对“仁义礼智信”的具体说明和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