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论语原解
5929700000023

第23章 述而第七 遵循“天”道的客观规律(4)

【说明】互乡来见孔子的这个童子,“洁己以进”,能洁身自好以求进步,也就说明了“仁”离我们并不是很遥远的。平时我们觉得“仁人”是很高尚的,很伟大的,好象也是遥不可及的。其实,“仁”离我们很近,只要有与人相互亲爱的精神、思想,“仁”其实就在我们身边。也就是说,“仁”这个道德观念,并不是摸不着,看不见的,只要我们在观念上、思想上引发自己内心的善心,尽量去爱别人,去关心别人,就可以达于仁道了。如果能日行一善,久而久之,自成习惯,也就离“仁”道不远了。

31.“知礼”与“逾礼”的不同

【原文】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

孔子退,揖巫马期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於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

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译文】陈国的司寇官员来问孔子:“鲁昭公这个人知道礼吗?”孔子说:“他知礼。”

孔子走出去后,陈司败作揖请巫马期走近自己,说:“我听说君子不会与意气相投的人结成小集团,难道孔子会与人结成小集团吗?鲁国的国君娶妻于吴国,那是同姓的,但称她为吴孟子。如果说鲁国的国君知礼的话,谁能不知礼呢?”

巫马期把陈司败的话告诉了孔子,孔子说:“我孔丘真是幸运,如果有一点过错的话,就有人知道并告诉我。”

【说明】孔子说了“我欲仁,斯仁至矣”,陈司败就表现出了“仁”。如果陈司败不对巫马期说而在外面大肆宣扬“君子亦党”,那就不是与人相互亲爱的仁道了,所以孔子认为“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这是幸运的。鲁国的国君即使不知礼,但作为鲁国的臣民,孔子也只能说国君是知礼的,因为这样本身也是一种礼节。如果说鲁国的国君不知礼,孔子作为臣民当着外国人的面批评自己的国君,那就是不知礼的行为。这里首先要弄清楚“知礼”与“逾礼”的不同,鲁国的国君鲁昭公娶了吴国的一个女子作夫人,鲁国是周公的后代,姓姬;而吴国是太伯的后代,也姓姬。按周朝的礼法,同姓人之间是不能通婚的,国君夫人的称号通常是其所生长的国名加她的本姓,鲁昭公娶吴女,其夫人称号应为吴姬。但鲁昭公确实喜欢吴国的那个女子,怎么办?于是鲁昭公为了掩盖真相,就将夫人称为吴孟子。这是鲁昭公知礼而逾礼,所以孔子说鲁昭公知礼也是对的。

32.好的、对的才“和之”

【原文】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後和之。

【译文】孔子与别人一起唱歌,如果别人唱得好,就一定要让他反复再唱,然后和着他的调子一起唱。

【说明】本节是《论语》的编纂者们对孔子的一个评论。上节陈司败讲到君子党与不党的问题,对此,孔子没有作出正面回答,而是由学生们在编纂《论语》时加上这么一个事例。与意气相投的人能不能结成一个小集团呢?孔子是会有分辨的,如果那些人唱得好、说得对,孔子才会“和之”。如果那些人唱不好,说不对呢?相信孔子也不会轻而易举地就去“和之”。虽然大家一起唱歌,也就是说是意气相投,但有个好不好、对不对的问题,好的、对的才“和之”,不好的、不对的就不会“和之”了。这就是对陈司败关于君子党与不党问题的回答。

33.孔子的谦和

【原文】子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译文】孔子说:“就文化知识而言,大概我也就如同别人一样吧。在身体力行做个君子方面,则我还没有做到。”

【说明】这是孔子的谦虚话,也是孔子的老实话;也是孔子对陈司败所谓的党与不党问题的回答。这个回答不是正面地说我党与不党,而是谦虚地说明自己还很平凡,只是与别的人差不多,尤其是在身体力行做个君子方面,还差得多,还差得远。因此,在对鲁昭公知礼不知礼方面,我也就只能以知礼的方式回答了。从这段话中,我们看到了孔子的谦和,和这种做学问的态度,是非常平实的。

34.尽心尽力做一个好人

【原文】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译文】孔子说:“若是谈到圣与仁,则我是不敢当的,我不过是在做学问上不厌烦,教育学生上不倦怠,只是这样罢了。”公西华接着说:“这正是我们做学生的学不到的呀!”

【说明】孔子自认为距离君子的标准还差得远,那么,谈到圣与仁,或是比于圣人与仁人,孔子就更认为是不敢当了。“圣、贤、仁、善”是古代做人的标准,也是古代人们所追求的理想人生。是否达到了这个目标,每一个人对自己都是很难下定语的,尤其是朝着这个理想目标前进的人,尤其是做学问做得越多的人,往往没有满足,没有厌倦,只求进步,不会想到停住脚步下来思考一番,值不值得。在他们的价值观中,是没有自己的,没有个人的东西的。孔子在朝着这个理想目标前进,“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并不是他想挽救这个时代,要力挽狂澜;而是他认为做人就应该向“圣、贤、仁、善”看齐,尽心尽力去做一个好人,尽到他应该尽的责任。所以他“为之不厌,诲人不倦”。这也就是我们无论是对自己的人生目标,或是对自己的事业都必须反省的地方。我们能象孔子这样吗?其实,平平实实、踏踏实实做好一个人,尽心尽力做一个好人,也就能象孔子一样了。公西华自愧不如,是因为他还没有朝着这个理想目标前进。

35.敬重、遵循天道的客观规律

【原文】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于上下神祗’”子曰:“丘之祷久矣。”

【译文】孔子得了重病,子路请求向鬼神祈祷。孔子就问他:“有诸(有这样的事)?”子路回答:“有之,有这回事,《诔》文上说:‘替你向天地神祗祷告。’”孔子说:“我孔丘象你说的这样已经祷告过很久了。”

【说明】孔子不敢比于圣贤,是因为孔子会生病。在我们的思想观念中,圣贤似乎是不会生病的,而孔子生了病,而且还很痛苦,所以孔子就不能与圣贤相比。但孔子生了病,亦不象我们一般宗教信徒那样,去祈求祷告,求神问卜,所以他又可以相比于圣贤。这在现代来说,似乎不希奇,人生病了,进医院就是;在孔子所在的春秋时代,距今2500年前的封建迷信时代,孔子这样做,就是很了不起了。其实,孔子很知道鬼神是怎么回事,所以他不语“怪、力、乱、神”。殷朝尚鬼,周朝尚“天”,这个“天”道就是周文王在《周易》中所说的客观规律。这个地球,这个地球上的所有动物、植物都有各自不同的道路,都有各自不同的规律。既然有各自不同的道路和规律,就必须依照这些道路和规律而生存。孔子依照这个道路和规律而生存,那么就必然会有疾病和死亡,这与鬼神是不相关的。既然不相关,何必如此去祈求祷告呢?何况鬼神们不是贪官污吏,向它们祈求祷告它们就保佑你长命百岁,不向它们祈求祷告它们就不管你,不保佑你?所以“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是没有用的。所谓祷告是一种诚心诚意敬天的心情,敬重“天”道的客观规律,遵循“天”道的客观规律,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高尚境界。 这就是孔子不语“怪、力、乱、神”,不向鬼神祈求祷告的原因。若是说敬重、遵循天道的客观规律,那孔子早就这样做了。

36.能自我约束不放纵就会坚定专一

【原文】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

【译文】孔子说:“过份夸张则不会谦逊,能自我约束不放纵就会坚定专一,与其过份夸张,我宁愿专一。”

【说明】上节讲到敬天及祈求祷告鬼神之事,但到底要不要敬天呢?要,但这个所谓的敬天并不是要人去迷信天,去祈求祷告天;而是要人们以祭祀仪式来表明人们对“天”的尊崇,对天道客观规律的遵循。虽然要举行这个祭祀仪式,但这个祭祀仪式亦不可过份夸张,因为过份夸张则不谦逊,能自我约束不放纵就会坚定专一,与其过份夸张,所以宁愿专一。专一地表明人们对“天”的尊崇,对天道客观规律的遵循,难道不比什么都好吗?这句话确实是紧接上节而言的,也更说明了孔子思想的高尚境界。

37.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原文】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译文】孔子说:“君子总是心胸宽广平坦,小人常常总是急速紧迫的。”

【说明】在专一地表明人们对“天”的尊崇,对天道客观规律的遵循的祭祀仪式上,君子永远是心胸宽广平坦的,因为他不是为了自己着想,不会祈求什么,所以才能做到心胸宽广平坦地面对这一切。而小人们常常是为自己着想,总想上天或鬼神能给他点什么,所以他总是急速而紧迫地祈求祷告,希望能通过祭祀仪式的举行来达到自己的个人的目的。从人的行动上可以看出,心胸宽广的人的行动向来是从容不迫的,而行动上急速紧迫的人的心胸却是狭隘的。历代儒学家们都将“戚”解释为忧愁之意,但应该想一想,小人们有忧愁,君子们也是有忧愁的,而圣人、贤人们都有忧愁,当然,他们的忧愁不是为了个人的事,而是“先天下之忧而忧”,是对社会发展、人类进步的忧患意识。

38.温和但严肃,谦恭而安详

【原文】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译文】孔子温和但严肃,有威信而不凶猛,谦恭而安详。

【说明】无论在健康时或是在生病时,在平时或是在举行祭祀仪式时,孔子都是这样:温和但严肃,有威信而不凶猛,谦恭而安详。这是对上节“君子坦荡荡”的具体解说。什么人是君子?这种样子的人就是君子,“小人长戚戚”,小人们是永远也做不到这样的。本节作为本篇的结尾最妙不过,既是对全篇的结尾,也是对君子的结论,也是对孔子的最高评价。现在我们做人,一“温”,就显得善良,别人就认为你好欺负;而一“厉”呢?别人就会认为你不通人情。倘若是“威”,别人就会认为你凶猛,所以现在做人难。做人做到孔子这样,也就是一个君子了。所以孔子温和但严肃,有威信而不凶猛,谦恭而安详,这就很值得我们学习了。本节评论与第四节的评论相得益彰,都是描述了孔子的外形举止行为,使我们对孔子的了解更进了一步。

纵观全篇,每两、三节“子曰”后,就有一节对孔子的评论,而且能紧扣主题,说明本章的行文结构非常讲究,很有水平。全篇上下相接,首尾呼应,紧扣孔子的教育方式方法问题,实值得我们学习并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