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论语原解
5929700000022

第22章 述而第七 遵循“天”道的客观规律(3)

【说明】听了别人的言谈后,才能断定这其中有值得效法学习的,但是不是都值得效法学习呢?也就是说,人要不要有自信心呢?当然要!在《为政》第四节中,孔子说过“三十而立”,立什么?树立起自己的思想观念,树立起自己的人生观。而在三十岁以前,是学习的时候,什么都要学,学了并且在其中选择出正确的知识学问,才能在三十岁后立起来。立起来后就必须要有一定的自信心,否则人云亦云,思想摇摆不定,也是不对的。孔子在本节所说的话,就是一种自信,这是《论语》的编纂者们的高明之处。孔子这句话是周游列国时经过宋国,宋国的桓魋想杀孔子,孔子在途中向弟子们讲的。《论语》的编纂者们将这句话编在这里,就是想要表明孔子所强调的自信心。人有了自信,才会向人生的目标坚定地走下去。一个人若丧失了自信,则他的人生就是失败的。

24.学问、知识并不都能光靠老师来讲

【原文】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译文】孔子说:“你们这些学生认为我有什么对你们隐瞒的吗?我对你们确实没有什么隐瞒的。我没有言说给你们的原故,是因为我已经说完了。”

【说明】学生们听了“敏以求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以及孔子强调的自信心后,还想再听孔子讲点什么。但孔子不说话了,学生们再三追问,孔子才说了本节这段话。孔子说这段话的目的并不是说他真正说完了,空了,而这是孔子的又一种教育方法。学问、知识并不都能光靠老师来讲,真正的学问、知识是在平常作人、处世、生产、生活、言行间。也就是说,学问是从生活实践中来的,是从生产实践中来的。书本上的知识,老师讲的知识,是死的,是前人的经验和心得体会,要将书本上的知识和老师讲的知识,将前人的经验和心得体会与自己的心得体会融合在一起,并在生活与生产实践中加以运用,才能是活的知识,活的学问。而有了活的知识,活的学问,这个人的人生才是成功的,否则,死读书,读死书,就不会有什么成就。

25.学生的学习首先要靠自己的理解

【原文】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译文】孔子从四个方面教导学生:古代文献,言说讲课,对学问尽心尽力的忠诚,对学生真心诚意的信用。

【说明】孔子对学生们是没有什么隐瞒隐藏的,他的教育方法有四种,即“文、行、忠、信”。这里所表达的是,孔子没有用自己的思想来教育别人,而是用古代的文献、文章、文明来指导学生的学习。孔子的另一种教育方法是讲课,即言说,言说古代的文献文章;第三种方法是尽心尽力地对学生;最后是真心诚意地对学生。也就是说,学生们的学习首先要靠自己对古代文献文章的理解,然后是听孔子的言说讲课。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没有孔子自己个人的东西,因此也就谈不上有什么隐瞒、隐藏的了。其实,孔子的这个教育方法很科学,学生们的学习是学什么?古代的文献文章,现在放在这里,你自己学,不懂的,老师讲一讲,怎么样领悟,老师给你指导。而老师则用尽心尽力、真心诚意的态度来对待学生,学生们也用尽心尽力、真心诚意的态度来对待学习。这不是填鸭式的教育,也不是生搬硬套式的教育,是学生发挥主动精神的教育方法。在本篇的前一部分中,孔子就讲过这种教育方法。也就是要求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愤”了,“悱”了,能举一反三了,孔子才愿意继续教下去。这不是孔子挑剔,这是孔子的一种很科学的教育方式,也是孔子教育思想的体现。

26.内心很空虚却装着很满盈的样子,是很难长久的

【原文】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

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

【译文】孔子说:“圣人,我是不能看到的了,能够看到君子,这也就可以了。”

孔子又说:“善人,我是不能够看到的了,如果能得见到有长久行善的人,这也就可以了。没有行善的心思却装着行善的样子,内心很空虚的却装着很满盈的样子,生活很节俭的却装着是很富泰的样子,是很难有长久的。”

【说明】上节讲了孔子的“文、行、忠、信”后,引出了孔子对古代文献的看法。古代文献中记载有圣人、善人的思想言行,当学生们学到这里以后,必然也想看到真正的圣人、善人;因此,反观现在,孔子不由得感慨唏嘘,现在已经没有了圣人、善人了,即有,也是无“恒”的。而“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的人,是不会长久的。这不仅是孔子一人的看法,也代表了学生们的看法。当然,社会的发展、前进,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古代文献所记载的圣人、善人,确实是有的,但社会发展到春秋时期私有制盛行之时,人们的思想意识、思想观念均被私有制所左右,因而丧失了大公无私的思想,这也是必然的。这不仅是孔子对当时社会的感慨,也应看着是一种警示,人们不要被私有制所蒙蔽,个人的私欲应该服从于国家、民族的大局。也就是说,“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是不能长久的,要想长久地继承与发展古代的圣人与善人的思想言行,就要踏踏实实地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27.用手段谋取而不抓住事物的关键部分等于没有抓

【原文】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译文】孔子说:“用手段谋取而不抓住事物的关键部分,获得知识而不陈述是从前的、过去的知识。”

【说明】这两句话应该是孔子说的,疑“子”后落一“曰”字,而不应解释为孔子钓鱼不用网,打猎不射宿鸟。因为上节孔子才说了“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意即没有行善的心思却装着行善的样子,内心很空虚的却装着很满盈的样子,生活很节俭的却装着是很富泰的样子。所以本节紧接着说,有些人用手段谋取而抓不住事物的关键,就等于没有抓;而将从前的、过去的知识据为己有,加上现代的词汇就变成了自己的学问,不陈述那是从前的人已经阐述过的,这样的知识也是假的。是那些没有行善的心思却装着行善的样子,内心空虚的却装着是满盈的样子,生活很节俭的却装着是很富泰的样子的人才做得出来的。也就是说,这种人的“难乎有恒矣”的原因,就在于他们用手段谋取而不抓住事物的关键部分,获得知识而不陈述是从前的、过去的知识的方法是错误的。这里讲的还是一个历史的经验的问题,也就是说,要承认前人的历史的经验,将前人的与自己的分开谈,不能将它们据为己有,换句话说,就是不能剽窃。孔子对删诗书,定礼乐,系易辞,著春秋等六经文化的整理,也只是承续前人的思想,而自己没有创造出另外的新思想。而有些人却将前人的思想据为己有,“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终是不长久的。

28.创造、创新必须要在一定的基础上

【原文】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译文】孔子说:“大概有一些不知道而又能凭空创造的人,我没有这样。多听各种见解,选择其中美好的而随从学习,多看各种事情并去识别它们,知识也就相互靠近了。”

【说明】孔子在说了“钓而不纲,弋不射宿”之后,紧接着说了“有不知而作之者”。意思是说,获得知识而不陈述是从前的、过去的知识的人,其中有许多东西是凭空创造的,而我不是这样的。不知而作之者,是凭空创造,知之而作之者,才能称为是创新。也就是说,创造、创新必须要在一定的基础上,在历史的经验上才行。凭空创造的东西,往往是站不住脚的,是不能长久的。因此,孔子又接着说,多听各种见解,选择其中美好的而随从学习,多看各种事情并去识别它们,知识也就相互靠近了。古代的“知识”这个词是分开讲的,知是知,识是识,知道了而能识别,才能称为知识;知道了而不能识别,就是枉然的,是虚有其表的。所以做学问最关键的就是在于识别,也就是判断能力。古代留传下来的东西,并不完全都是对的、好的,关键在于我们后人对前人知识的识别与判断。所以要“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才能获得正确的知识,正确的知识才能相互靠近。

29.不要把把人看死了

【原文】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译文】互乡这个地方的人很难与他们进行语言交流,有一个互乡的少年却来见孔子,学生们都感到很疑惑。孔子说:“随从他们的进步,不随从他们的退步,何必太过分呢?人家洁净自己以求进步,随从他们的洁净,不担保他们的过去的经历。”

【说明】怎样“择其善而从之”?本节也就讲到了这个问题。似乎互乡这个地方的人不善,较野蛮,用文明的语言和他们交谈是行不通的。 因此孔子在“互乡难与言”的情况下见其童子,就是很不合适的。但孔子与大家的意见不一样,虽然他们不善,较野蛮,但如果他们当中有人自洁其身,改邪归正,我们也应该承认这是好的现象。既然有好的转变,我们也就可以“择其善而从之”了。也就是说,孔子看人并不是把人看死了,坏人有可能转变成好人,好人也有可能转变成坏人,谁能担保谁的过去呢?既往不咎,他们中有一个人现在既然能自洁其身,要相信他们全体都可能会自洁其身的。若是把人看死了,坏的人永远是坏人,好的人永远是好人,显然是不对的,那样就说明我们的胸襟太过于狭隘了。

30.“仁”离我们并不是很遥远的

【原文】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译文】孔子说:“与人相互亲爱的这种思想离我们很远吗?我如果想与人相互亲爱,这种思想就会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