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论语原解
5929700000031

第31章 乡党第十 孔子首先“正己”(1)

1.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

【原文】孔子於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然;唯谨尔。

【译文】孔子对于故乡的朋友,很是严肃恭谨,好象是不会出主意的人。但他在祭祀仪式上和在朝廷上,却用简便的建议,只是很谨慎。

【说明】 这是描写孔子在对朋友和对朝廷时的两种不同的态度。从孔子的这两种态度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无论何时何地,都是很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的。对待朋友他严肃恭敬,不轻易给别人当参谋,出主意。为什么这样呢?在《子罕》篇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认为每个人有每个人独特的性格个性,有每个人自己的生活道路,有每个人自己发展的规律和自己的思想和思维方式。而我,亦有我独特的性格个性,有我自己的生活道路,有我自己发展的规律,我自己的思想和思维方式;我提的建议和出的主意,并不一定就适合他人的发展。在同篇第八节中,孔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於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就是说有乡党之人来问,孔子不提建议不出主意,竭尽问题而解决问题。至于在祭祀仪式和朝廷上,孔子则要提点建议和出点主意了,因为祭祀仪式和朝廷国家大事,不慎重是不行的,不提点建议和出点主意,由着一些才智不足的人错误地举行祭祀仪式和错误地安排国家大事,则有可能造成千古遗憾。个人出错事小,牵涉面也小,而国家出错则事大,牵涉面也大,所以要谨慎对待。

2.无论对什么人都是恭敬小心

【原文】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

【译文】在早晨上朝(上班)时,孔子和等级较低的官吏谈话,理直气壮,从容不迫;和等级较高的官吏谈话,正直而和蔼可亲。如果君主在场,他恭敬而不安,但却是随从着的。

【说明】孔子在上班时对不同的人亦有不同的态度,这不是说孔子善于吹牛拍马,歧视下等官吏,而是表明孔子无论对什么人都是恭敬小心的。在《子路》篇第三节中,孔子曰:“野哉,由也!君子於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於其言,无所苟而已矣!”这是孔子的“正名”原则(详见《子路》第三节),是孔子的政治主张与逻辑思想。从一方面说,正确的名称应当用以显示某种真正的实质和职务,从另一方面说,一个官员的言谈举止就应当尽力符合他的职务和地位的名份。一个人的言谈举止如果配不上他的地位名份,他也就是错用了名份。比如一个君主,他只做栽花养鱼的事而不关心国家大事,他就失去了君主的名份而不再是一个君主了。再用通俗的话来说,如果一个妻子不关心丈夫,丢开自己的丈夫而与别的男人相好,她的行为就不再象个妻子。如果一个老师去卖菜卖米而不上课堂讲课,他也就不再是一个老师了,他所说的话也就没有学生听了;因为学生们不会去认一个卖菜卖米的人当老师的。也就是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必须各自遵循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遵循各自的道德行为规范,才能符合各自的道德标准。因此,“正名”理论是孔子反对形式主义的一个明白的表现。本节就是孔子首先“正己”的一个很好的表现。孔子的“名不顺,则言不正”,即要求用“实”来符合“名”所规定的要求,或用“名”所规定的要求去纠正已经存在或变化了的“实”。从而肯定了“正名”的逻辑价值和名辩的社会作用,同时还揭示了“正名”思想中的逻辑价值。

3.正己则能正他人

【原文】君召使摈,色勃如也,足躩如也,揖所与立,左右手。衣前后襜如也。趋进,翼如也。宾退,必复命,曰:“宾不顾矣。”

【译文】君主指使孔子去导引宾客,孔子的脸色马上就变得很庄重,脚步很迅捷地走上前去,向宾客作揖,并与宾客站立在一起,还向左邻和右舍的人拱手。衣服前后摇动而很整齐;他快步走近,很恭敬、谨肃。宾客退出的时候,他必向君主回复报告,说:“来访的宾客没有回头四顾张望。”

【说明】 “正名”理论是孔子反对形式主义的一个明白的表现,本节就是孔子首先“正己”的一个很好的表现。正己则能正他人,尤其是对外国人。他们来访,如果我们不能正己,他们就会因为我们不好的行为或者是错误的行为而嘲笑我们,而瞧不起我们,而轻视我们。所以,我们首先要“正己”,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4.“正己”,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原文】入公门,鞠躬如也,如不容。

立不中门,行不履阈。

过位,色勃如也,足躩如也,其言似不足者。

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

出,降一等,逞颜色,怡怡如也。

没阶,趋进,翼如也。

复其位,踧踖如也。

【译文】在进办公室的门时,孔子首先要向大家鞠躬,好象很不容易的样子。

他站立着的时候从不站在门的中间,他行走的时候从不踩着门坎。

在走过别人的座位时,脸色马上变得很庄重,脚步很迅捷地走过去,他说话好象是不止住似的。

整理整齐衣服进入堂内,向大家鞠躬,屏住气息而不大声喘息,就好象不呼吸似的。

在出办公室的时候,孔子走下台阶,神色便纾解开来,好象很喜悦欢乐的样子。

走完了台阶,孔子快步急走,很恭敬、谨肃。

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又显得恭敬而不安。

【说明】上节是接待来访的宾客,本节是描述孔子日常上朝时的情景。这也是首先“正己”的表现,正己则能正他人,人与人之间才能达到相互亲爱的“仁”。

5.严肃认真完成工作

【原文】执圭,鞠躬如也;如不胜。上如揖,下如授,勃如战色,足蹜蹜,如有循。

享礼,有容色。

私觌,愉愉如也。

【译文】在祭祀仪式上,孔子拿着玉做的礼器,象鞠躬似地弯着腰,好象不能胜任似的。对上有如作揖,对下有如授予似的,脸色变成庄重,又好象恐惧害怕一样,脚步细碎,好象沿着一条画线在行走。

他在献礼的时候,脸色就变得和悦。

与其他人私下相见时,他就显得很愉快轻松。

【说明】本节则是描述孔子在祭祀仪式上的表现。从以上几节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在对待公事时是很严肃认真的,也是很谨慎小心的,生怕自己不能胜任,不能完成工作。按孔子的实际学问及学识,如果要完成公事,应该是没有问题的,而且是“游刃有余”的。但孔子仍然小心应对,就说明了孔子的认真态度。很多人有了一点本事,或者是在这个岗位上干了许多年,便认为自己很了不得了,不得了了,很有本事了,于是对工作漫不经心,吊儿郎当,以为工作是千篇一律,殊不知,万事万物都在变,一个不小心,就会酿成大错。孔子在《学而》第一节中就说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即是要不断地学习,并且不断地调节自己,才能真正地能获得愉悦。

6.不同的场合穿不同的衣服

【原文】君子不以绀緅饰,红紫不以为亵服。

当暑,袗絺綌,必表而出之。

缁衣,羔裘,素衣,麑裘,黄衣,狐裘。

亵裘长,短右袂。

必有寝衣,长一身有半。

狐貉之厚以居。

去丧无所无不佩。

非帷裳,必杀之。

羔裘玄冠不以吊。

吉月,必朝服而朝。

【译文】君子不用深青透红和黑中透红的布做青赤色衣服的镶边,红色和紫色的布也不能用来做家居所穿的便服。

当夏天酷暑的时候,穿单衣,必须要套上葛布外衣才能出去。

另外,黑色的外套要配小羊皮做成的皮袍,穿素色的衣服要配上麂皮做成的皮袍,穿黄色的衣服要配上狐皮做成的皮袍。

家居所穿的便服要比一般的衣服长一些,右边的袖子却要短一些。

睡觉时必须要穿内衣,睡衣要有一身半长。

狐貉的皮毛深而温厚,做平时在家穿的皮袍最合适。

服丧期满,脱去丧服后,可以佩带各种玉器装饰物。

如果不是上朝和参加祭祀仪式时穿的礼服,必须要勒紧,束紧。

穿黑色的羔羊皮袍和带黑色的礼帽就不能去悼念死者。

每月初一,一定要穿上朝的礼服去上朝拜见君主。

【说明】本节则是仔细地描述了关于衣着穿戴的规定。这些规定即是社会行为规范的一部分,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在不同的场合要求穿着不同的衣服。其实,这些规定直到我们今天仍是沿袭着的,只不过样式不同罢了。比如参加葬礼,就很少有人穿休闲服,而在休闲娱乐时,亦少有人穿着很正规的西装革履。这种社会行为规范是必要的,因为它表示着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而人与人之间相互得到尊重,人们的关系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7.斋戒饮食是对斋戒活动的尊重

【原文】齐,必有明衣,布。

齐必变食,居必迁坐。

【译文】斋戒沭浴时,必须要有浴衣,是用布做的。

斋戒时,必须要改变平时的饮食习惯,居处也要改变地方。

【说明】本节则是说明在斋戒时的一些行为规范。因为只有遵守了这些行为规范,才能够表明我们所举行的斋戒沭浴、斋戒饮食是对斋戒活动的尊重。

8.把食物弄得很好,才表示对祖先、天地、鬼神的敬畏

【原文】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

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

唯酒无量,不及乱。

沽酒市脯,不食。

不撤姜食。不多食。

【译文】饮食不嫌弃精细,肉和肉等菜肴不嫌弃切细。

饮食经久而变质,发臭且变味,鱼腐烂变质,而且肉也腐烂变质,就不食用。

食物的颜色很不正常,不食用。食物的味道发臭,不食用。食物没有烹饪熟,不食用。不到吃饭的时候,不食用。切割得大小不匀,不食用。调味品用得不恰当,不食用。

饭桌上肉食虽然很多,但吃的量不能超过主食。

只有饮酒不限量,但不能喝醉而乱说乱动。

从集市上买来的酒和熟肉,不食用。

不减少带生姜的食物,不多食用。

【说明】本节是描述孔子关于在斋戒时向祖先、天地、鬼神献餐的一些说明。斋戒,不同于一般在家吃饭,不同于一般人的吃饭,因为斋戒首先要将食物敬献给祖先、天地、鬼神。因此,必须有一定的规矩,把食物弄得很好,才能表示人们对祖先、天地、鬼神的敬畏之意。所以,对本节的描述,不要看成是孔子对自己饮食的要求;要知道,孔子家里是没有奴仆的,油盐柴米酱醋茶,样样都是自己动手。对饮食的讲究,也就是对祖先、天地、鬼神的尊重。而有了对祖先、天地、鬼神的尊重,才能延伸到对其他普通人的尊重。

9.较好的饮食卫生习惯

【原文】祭於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译文】参加国家举行的公祭所分得的祭肉,不留到第二天。家祭用过的肉存留的时间不超过三天,超过了三天,就不能食用了。

【说明】古代的官吏们参加国家举行的祭祀仪式,待等到祭典完毕后,都可以领到一份祭祀所用的祭肉,这些肉从宰杀到祭祀完毕,已有几天的时间了,所以分回家后不能再放置一夜,必须马上食用。而家祭用过的肉存留的时间不超过三天,超过了三天,也就不能食用了。这是一种行为规范,也是一种较好的饮食卫生习惯。

10.饮食吃饭的时候不说话

【原文】食不语,寝不言。

【译文】饮食吃饭的时候不说话,睡觉的时候也不言谈。

【说明】这也是说明在斋戒饮食以及斋戒当天睡觉的时候必须要遵守的一种规矩,因为斋戒是对祖先、天地、鬼神的敬仰,所以不能乱说话,更不说废话、脏话。

11.平等对待

【原文】虽疏食菜羹,必祭,必齐如也。

【译文】虽然是粗茶淡饭和蔬菜等,也必须要先祭一祭,而且必须平等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