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论语原解
5929700000032

第32章 乡党第十 孔子首先“正己”(2)

【说明】也就是说,祭祀所用的物品并不只限于肉类和鱼类等动物肉类,凡是蔬菜等较粗的食品也应该祭祀,以示人们对祖先、天地、鬼神的诚意。而且,在祭祀仪式过程中,一定要平等对待所敬奉的祖先、天地、鬼神等,不要有分别区别之心,不能厚此薄彼。因为我们现在的人都要讲究平等,何况祖先乎?何况天地乎?何况鬼神乎?

12.祭祀仪式的规范

【原文】席不正,不坐。

【译文】祭祀仪式上,如果祖先、天地、鬼神的座席没有摆正,就不能请祖先、天地、鬼神的牌位上座。

【说明】这几节下来,一直都是在讲关于祭祀仪式方面的规范,因此,本节也是针对祭祀仪式所敬奉的祖先、天地、鬼神的牌位而言的。如果所祭祀的牌位不正,歪歪斜斜,这个祭祀仪式也就失去了应有的严肃性。

13.尊老敬老的起码的礼貌和礼节

【原文】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

【译文】在祭祀仪式完毕乡人们饮酒的仪式结束后,要等老年人都离开了,其他人才能离席。

【说明】在祭祀仪式完毕后,一般都要举行饮酒仪式,要先请老年人上座,饮酒仪式结束后,也要等老年人离席,其他人才能离开,不能一哄而散。这其实也是平常的社会行为规范,是尊老敬老的起码的礼貌和礼节,也是对祭祀仪式的尊重。

14.尊重祭祀仪式及傩舞

【原文】乡人傩,朝服而立於阼阶。

【译文】乡里的人在举行迎神及驱除疫鬼的傩舞时,其他官员们应该穿正规上朝的衣服而且要肃立在大堂东面的台阶上。

【说明】古代习俗,凡在重大节日和祭祀仪式后,都要举行迎神及驱除疫鬼的表演活动,以表示人们对祖先、天地、鬼神的尊重。因此,在举行祭祀仪式后的傩舞时,凡是官员们都应朝服而立,严肃认真地观看。这也是一种社会行为规范,意在要求人们尊重这个祭祀仪式及傩舞。

15.接待外宾时的礼貌和礼节

【原文】问人於他邦,再拜而送之。

【译文】询问人于其它诸侯国家的规范,要再三礼拜才送出去。

【说明】虽然孔子所在的春秋时代的诸侯国家都属于周朝,但周朝并没有统一祭祀仪式的规范行为。只有姬姓子孙的诸侯国大概差不多,其它如宋国、楚国等外姓的诸侯国家仍然保留着各自祖先的祭祀仪式。因此,孔子在见到其它诸侯国家的人时,都要打听别人的祭祀仪式是怎样进行的,用以判断各种祭祀仪式的不同,以便能确定出最好的祭祀仪式。因此,本节也是描述接待外宾时的礼貌和礼节。

16.不敢品尝

【原文】康子馈药,拜而受之,曰:“丘未达,不敢尝。”

【译文】季康子赠送了一些药物给孔子,孔子叩拜而接受了,说:“我孔丘尚未显达,因此不敢品尝。”

【说明】本节只是描述了孔子关于个人的行为规范。想来季康子可能是送了一些补药、好药,而这一类的补药、好药一般来说是应该送给君王们服用的,所以孔子开始是不愿意接受,后来是拜而受之,但孔子表明了自己的态度,我还不算显达,不能与君主、大夫们比,所以是不敢品尝这些药的。

17.马匹事小,伤人事大

【原文】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译文】孔子家里养马的棚子失火了,孔子退朝后,说:“失火伤人没有?”不问马匹是否有伤亡。

【说明】孔子认为自己不是达官显贵,不能品尝那些补药、好药。那么,既然不是达官显贵,孔子家里也就不会有多少马匹,要有,也可能只有一两匹老马、弱马。何况,在《子罕》第十二节中,我们已经知道孔子是没有奴仆的,所以,本节描述了孔子家马厩失火之事,孔子不以为然,马匹事小,伤人事大。这也是孔子“以人为本”思想的体现。

18.君臣双方都互相尊重

【原文】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君赐腥,必熟而荐之。君赐生,必畜之。

侍食於君;君祭,先饭。

【译文】君主若是赐给食物,做臣的一定要摆正席位先品尝。君主若是赐给的是动物的肉类,就必须煮熟后再进献给祖宗。君主若是赐给活的动物,就必须要畜养起来。

若是侍奉君主吃饭,君主祭祀祖先,要先将谷类植物煮熟。

【说明】本节是记载有关孔子的遵循社会行为规范之事。君主之赐,是对做臣子的尊重,臣子这样做,也是做臣子的对君主的尊重。君臣双方都互相尊重,事情也就好办了。若是君臣双方都互不尊重,国政、国风就会混乱,从而会导致整个国家的混乱。

19.双方互相尊重的行为

【原文】疾,君视之,东首,加朝服,拖绅。

【译文】臣有疾病,君主来探视的时候,臣应头朝东躺卧,并在身上加盖上朝时穿的服装,还要把束在衣服外的大带子放上。

【说明】臣生病,君主来看望,是君主对臣的尊重;那么,臣若不能起床迎接君主,也就应该遵守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把上朝时穿的服装加盖在被褥上,并加上大带子,以示自己对君主的尊重。这样做,并不是什么虚假的礼貌礼节,而是双方互相尊重的行为。能够得到对方的尊重,每一个人心里都会感到安慰的。

20.君臣之间的互相尊重

【原文】君命召,不俟驾行矣。

【译文】君主有命令召见,做臣子的不等待马车驾好就先出发。

【说明】平时,君臣都按规定的时间上朝,所以,突然间君主召见,也就意味着有重要的事情;既然有重要之事,臣子就应该急着行动,不一定非要等待马车驾好才出发,这其实也是君臣之间的互相尊重。

21.“每事问”是必要的

【原文】入大庙,每事问。

【译文】孔子到周公庙去,每样事情都要问一下。

【说明】这与《八佾》第十五节同意。大庙,不是象现在的名胜古迹一样,什么人都可以进去参观一下的。那时的大庙,一般人根本进不去,就是高级官员也难得进去。因为那是王族私有的地方,只有王族成员和管理人员能进去。孔子懂“礼”,但多半是理论上的,因此在他有机会进入到大庙时, 当然要“每事问”了。 这个“每事问”一方面是指孔子谦虚,另一方面则是指孔子想要就理论上和实践上的“礼”互相核对,以便察看鲁“礼”与周“礼”之间的异同。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经常会遇到同样的问题,中央发的文件与下面基层执行的情况往往不大一样,因为各地方的具体情况不一样,所以,“每事问”也就是必要的了。其实,这也是做人的道理,不要不懂装懂,或是敷衍了事。做人就要踏踏实实,不耻下问,诚恳地、虚心向别人请教,才是懂“礼”,才符合社会行为规范。

22.承办朋友的丧事

【原文】朋友死,无所归,曰:“於我殡。”

【译文】有朋友死了,没有人管也没有地方安葬,孔子说:“就由我来办理丧事吧。”

【说明】朋友死了,一般人是可管可不管的,即使是有心人,也只是去悼念一下而已。但孔子本着“仁义”这个与人相互亲爱的精神,不仅悼念,而且承办了整个丧事。这件事说明,孔子之提倡“仁义礼智信”,不是口头上说,其实际行动也是符合“仁义礼智信”的精神的。

23.不要轻易给别人下跪

【原文】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

【译文】对于朋友的馈赠,虽然大到是车马之类礼物,但由于不是祭祀用的肉类,孔子是不叩拜感谢的。

【说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如果亲密,必然会互赠礼物,礼尚往来,对于这些,孔子只是口头上表示感谢。而只有对君主赐给的祭祀用的肉类,孔子才叩拜感谢。因为只有祭祀祖先、天地、鬼神用的东西才值得叩拜,这就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社会行为规范。古人对叩拜之礼是很认真的,下跪,是表示自己比对方弱小,因此,人们只有对祖先、天地、鬼神才下跪,俗话说“男儿膝下有千金”,就是要求人们不要轻易给别人下跪。

24.不用固定的模式来对事物进行辨别

【原文】寝不尸,居不容。

【译文】停止占着职位却不做事之事,辨别事物不用固定的模式。

【说明】从古至今,早在殷商王朝,占着职位却不做事的现象就普遍存在,孔子所在的春秋时代也不例外。这些占着职位却不做事的人即是违反了既定的社会行为规范。所以孔子要求停止这种现象,即是要求人人都在其位而谋其政;在其位而不谋其政的人,就不应该再留在其位上。也就是说,不要尸位素餐。孔子还要求辨别事物不用固定的模式,因为这个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在不停的变化中,怎样辨别事物的对与错、是与否,因时间、地点、人物的不同,因立场、角度的不同,也是随时随地在变的,所以不能用固定的模式来对事物进行辨别。

25.礼貌、礼节仅是社会行为规范中的一小部分

【原文】见齐衰者,虽狎,必变。见冕者与瞽者,虽亵,必以貌。

凶服者式之;式负版者。

有盛馔,必变色而作。

迅雷、风烈,必变。

【译文】见有穿丧服的人,虽然是很亲近的,态度也要变得严肃。见到戴礼帽的君主、卿大夫,以及盲人,虽然也是很亲近而熟悉的,也必须端正外在的仪表和态度。

遇到送死人衣服的人,在车上也要把身体微俯伏在车前的横木上,以示尊敬死者。也要尊敬背负书籍的人。

遇有盛大的宴席,一定要改变神色站立起来表示恭敬。

遇到疾雷、大风,也要改变神色,以示对天的敬畏。

【说明】一般认为“礼”仅仅就是礼貌、礼节,其实不然,礼貌、礼节仅是社会行为规范中的一小部分。“仁”与“礼”与“义”同样是人与人之间相互的关系,用现代的话语来描述,即是:寻求最佳的行事方式,用一定的礼貌、礼节、社会行为规范,来达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亲爱的关系。本节所举的几个例子,即是说明这个“仁义礼智信”的相互关系。换句话说,如果一个人不用最佳的行事方式,不用相应的社会行为规范,礼貌、礼节,人与人之间就不能达到相互亲爱的关系。

26.一个人的仪表及风度

【原文】升车,必正立,执绥。

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

【译文】上车时,必须先要端端正正站好,然后拉着扶手。

坐在车中不回头看,不用憎恶的言语,不用手指指点点。

【说明】虽然上车、下车事小,但也牵涉着一个人的仪表及风度,如果有一个大官,其行为鬼鬼祟祟象个小人,那么他也不会赢得别人的尊重。

27.人之间关系的内在实质的东西

【原文】色斯举矣,翔而後集。曰:“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

【译文】表面上是举荐出来,但要详尽而后集中。孔子说:“山梁上那似霓虹般的城墙垛,承受啊承受啊!”子路作环抱状,三次嗅之而起身。

【说明】本节是全篇的总结。是子路给学生们上的一节关于孔子日常生活时的行为课,就是说,以上有关的最佳行事方式以及社会行为规范都已经在这表面上说了,孔子以及《论语》的编纂者们在这里不可能将人与人之间的一切行为规范都谈到,至于怎样去具体的行为、动作,还要每个人在实际生活中领略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内在实质的东西。并且要在实际生活中学习,详尽而后集中,才能真正了解最佳的行事方式和社会行为规范。因此,孔子补充说,或者是《论语》的编纂者们用孔子的话来补充说,要象那山梁上那似霓虹般的城墙垛一样,要能够承受得住任何的风吹雨打,要能够承受得住人世间的一切变故。这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要象那长城一样巍然矗立。全篇首要的重点是孔子的“正名”学说,也就是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必须各自遵循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遵循各自的道德行为规范,才能符合各自的道德标准。因此,“正名”理论是孔子反对形式主义的一个明白的表现。本篇所举的若干例子就是孔子首先“正己”的一个很好的表现。孔子的“名不正,则言不顺”,即要求用“实”来符合“名”所规定的要求,或用“名”所规定的要求去纠正已经存在或变化了的“实”。从而肯定了“正名”的逻辑价值和名辩的社会作用,同时还揭示了“正名”思想中的逻辑价值。

最后,子路作环抱状,三次嗅之而起身,就是说明,本篇讲课到此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