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论语原解
5929700000056

第56章 阳货第十七 君子的羞耻问题(3)

【说明】“古者民有三疾”,“巧言令色,鲜矣仁”,本节还有紫之夺朱、郑声乱雅乐、利口覆邦家等这种人。这些人从表面上来看,似乎都是正人君子,都是光明正大,然而骨子里却充满了个人的私欲。朱是红色,为正色,紫就是红得过分了,红得发紫,反而就侵夺了正色,盖住了正色。也就是说,清廉得过分的官员其实往往就是大贪官,他贪的不仅仅是一点金银珠宝,而贪的是最高的地位,一旦获得了最高地位,他也就会原形毕露了。郑声也是如此,当时郑国的音乐多是奢靡之音,下流而淫荡,柔美而软懒,多属于民间的鄙俗小调,确实好听,但这种音乐的流行也就搅乱了正统的音乐。而所谓利口者,也就是花言巧语了,但比花言巧语还胜一筹,说起来振振有词,光冕堂皇,似乎都是为国为民,可是没有真正的思想内容,即使有,也是地方保护主义,为了一个小地方的利益而不顾大局、而出卖大局,出卖了国家和人民。这三种人都是很能迷惑人的,辨别能力稍差一点的人,都会被迷惑住,从而与他们同流合污,危害了国家和人民。所以孔子要求子路一定要会辨别,而辨别的根本则在于学习,“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就是这个意思了。

19.私欲之火蒙蔽了人们的理智与心灵

【原文】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译文】孔子说:“我不想再说了!”子贡说:“老师您不说,那学生我怎么记述呢?”孔子说:“天说了什么话没有?四季就这样运行着,万物就这样生长着,天说了什么话呢?”

【说明】自第一节起,关于阳货、公山弗扰、佛肸等这些窃国、窃位者来召孔子,孔子一直没有明确表态,而是对学生们说了很多,从孔子的话中,我们完全可以清楚地看到,孔子是很羞耻于这些表面一套,背地里却是另一套的虚伪小人。孔子说了以上的话后,就不想再说了,还说什么呢?再骂他们一番,也无法改变现实。私有制的发展,私有财产的膨胀,燃起了人们心中的私欲之火;这个私欲之火蒙蔽了人们的理智与心灵与眼睛。更何况这些窃国篡权者许诺给人们名誉地位和财富,使得人们趋炎附势、趋之若骛,忘记了人生真正的目的。所以孔子不想再说了!因为真正的学问不是来自于老师,也不是来自于书本,而是来自于大自然。上天从来没有说过什么话,但是四季照常运行,万物照样生长,这就是学问。观察天,观察地,观察万物的生长,观察天的规律、地的规律、万物生长的规律,从中得出经验教训,也就是学问了,何必要我说呢?要我说,也还是这些,比如,“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禄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於大夫,四世矣;故夫三桓之子孙微矣。”这些就是人世间的规律。知道了、明白了、懂得了这些规律,人在这个世间上就能获得一个较好的生存空间,即使是较清贫,但精神上是丰足的,愉悦的。不知道、不明白、不懂得这些规律,即使是获得了一定的名誉地位和财富,但也如过眼云烟,转瞬间就会失去。一个人在这个人世间里生存,不仅仅是有名誉地位和财富就能幸福而愉悦;人是靠精神生活的,没有了精神,还能叫一个人吗?那比畜牲还不如!

20.自己去领悟吧

【原文】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

【译文】孺悲想来见孔子,孔子推辞说自己有病,叫传话的人出去后,孔子取瑟弹唱起来,使孺悲听到。

【说明】孔子不想再说话了,正巧这时候有个叫孺悲的人想来见他,孔子心里很烦,便推辞有病不见,然而他却取瑟弹唱起来,让孺悲听到。这是孔子教育学生的一种方法,我不言了,你们自己去领悟吧。这也是对孺悲的方法,自己去领悟。从四季的运行,从万物的生长,从音乐声中,自己去领悟。我们在学习过程中知道,真正的学问不是死记硬背,是靠悟,也就是现在所说的理解能力。对人对事,对天的规律,对地的规律,对人世间万事万物的规律,只能靠自己去理解。老师也好、书本也好,只是路灯,指引着你走这条路,至于怎么走,全在自己,老师不会扶着或是背着学生走完人生的道路的。

21.以为恶小而为之,必将酿成大错

【原文】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

子曰:“食夫稻,衣夫锦,於女安乎?”

曰:“安”!

“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

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於其父母乎?”

【译文】宰我问孔子:“父母死了,有三年的守孝期,时间也太长了。君子如果三年不重视社会行为规范,这个行为规范就要坏掉;如果三年不重视音乐,这些音乐就要失传。陈谷已经吃完了,新谷又已经生长出来,从前古人钻木取火的方法已经改变了,那我们守孝满一年也就可以了。”

孔子说:“吃着稻米,穿着锦缎,对你来说心安吗?”

宰我说:“心安。”

孔子说:“你心安,你就做吧!作为一个君子,为父母守孝,吃着美昧的食物不觉得好吃,听到音乐也不快乐,住着房子也觉得不舒适,所以不吃美昧的食物、不听好听的音乐,不住好的房子。现在你觉得心安,你就这样做吧。”

宰我出去后,孔子说:“宰我真是不仁爱呀,小孩子生下来三年以后,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这三年为父母守孝,是天下通行的守孝的行为规范。他难道没有从父母那里得到过三年的爱抚与关怀吗?”

【说明】《论语》的编纂者觉得言犹未尽,于是讲述了宰我的一段故事,用来说明“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荡;古之矜也廉,今之矜也忿戾;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诈而已矣。”在《先进》第三节中,孔子对宰我的评价是会说话,可是没有德行。再根据《论语》中宰我的提问来分析,宰我既狂,也矜,也愚。而他的这些狂、矜、愚,相比于古人,却是荡了、忿戾了、诈了。他的这段话与阳货所问孔子的话猛然一听,似乎都很有道理,但其实却是似是而非。他不愿意为父母守孝三年,就是想放纵自己,易怒暴戾,狡诈地为自己辩护。这是从阳货、公山弗扰、佛肸、臧文仲等这些窃国、窃位者转而说到孔子身边的人。也就是说,荡了、忿戾了、诈了、花言巧语的人既是那些窃国篡位者,也有普通的人。所以,切不可以为别的人很坏,我不太坏,也就行了。一个人在小事情上不注意,以为善小而不为之,以为恶小而为之,必将酿成大错。

22.饱食终日,无所用心

【原文】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

【译文】孔子说:“整天吃饱了饭,什么心思都不用,很难过的呀!不是有一些下棋的游戏吗?下下棋,也就如同贤人一样了。”

【说明】宰我的思想在孔子的学生们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有些也如同现在的学生一样,不想读书学习,那时许多学生是诸侯君王、大夫的子弟,是富家公子少爷,是在父母的要求下来学习的,在这些人的思想中,读书学习是很苦的,不如在家享享福,逗逗丫环,享受父母为他创造的一切。所以孔子批评他们“饱食终日,无所用心”,是很难过的。确实,没有思想的生活是很无聊的,而很多没有思想的人自己却认识不到这点,他们只是叫喊着无聊呀、苦闷呀等等,却不愿意想一想这是为什么?!因此,相比于这种人来说,下下棋,玩玩游戏,也就如同贤人一样了。为什么这么说呢?最起码这些人不会去干涉政务,不会去窃国篡权,不会去贪赃枉法,不会去剥削压迫掠夺人民。

23.以寻求最佳行事方式为最上等

【原文】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译文】子路说:“君子崇尚勇敢吗?”孔子说:“君子以寻求最佳行事方式为最上等的。君子如果只有勇敢而不寻求最佳行事方式就会乱行事,小人如果只有勇敢而不寻求最佳行事方式就会等于盗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