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论语原解
5929700000058

第58章 微子第十八 人材的重要(1)

1.殷朝有三个仁民爱物的人

【原文】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译文】微子离去了;箕子被降为奴隶了;比干因为屡谏商纣王而被处死。孔子说:“殷朝有三个仁民爱物的人啊。”

【说明】商纣王是殷商王朝的最后一个国君,名帝辛。《尚书·微子》:“我祖底遂陈于上,我用沈酗于酒,用乱败厥德于下。殷罔不小大好草窃奸宄。卿士师师非度。凡有罪辜,乃罔恒获,小民方兴,相为敌雠。今殷其沦丧,若涉大水,其无津涯。殷遂丧,越至于今。”《史记·殷本纪》:“帝纣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知足以距谏,言足以饰非。矜人臣之能,高天下以声,以为皆出己之下。好酒淫乐,嬖于妇人。爱妲己,妲己之言是从。于是使师涓作新淫声,北里之舞,靡靡之乐。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而盈巨桥之粟。益收狗马奇物,充仞宫室。益广沙丘苑台,多取野兽蜚鸟置其中。慢于鬼神。大最乐戏于沙丘,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使男女倮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百姓怨望而诸侯有畔者,于是纣乃重刑辟,有炮烙之法。”传说其荒淫无度,他的同母兄长微子曾多次劝谏,但纣王不听,反把微子废掉,微子只好远避他乡。微子的后代即是春秋时期的宋国。箕子是纣王的叔父,也因多次劝谏而被降为奴隶。比干也是纣王的叔父,也因力谏纣王而被剖心处死。后纣王于公元前1044年被周武王推翻。历史发展到殷商、周文王时期,已是私有制盛行之时。私有制的迅速发展,使得人们的贪求欲望越来越大,尤其是商纣王的荒淫无度,酒池肉林,使得很多中下层官僚仿而效之,自己的财产不够,于是便向人民横征暴敛,拼命收刮掠夺,弄得民不聊生。就在这种情形下,说明周文王深知商纣王的横暴个性,深知商纣王众叛亲离之日,也就是周国的大胜之日。至日后武王伐殷,“诸侯不期而会盟津者八百诸侯,诸侯皆曰:‘纣可伐矣。’武王曰:‘汝未知天命,未可也。’乃还师归。居二年,闻纣王昏乱暴虐滋甚,杀王子比干,囚箕子、太师庇,少师彊抱其乐器而奔周,于是武王遍告诸侯曰:‘殷有重罪,不可以不毕伐。’乃尊文王……以东伐纣……”(《史记·周本纪》)。知道了这一段历史,知道了商纣王的暴虐无度,才能懂得被商纣王贬谪的微子、箕子以及被剖心处死的比干是具有仁民爱物的思想的。他们虽然是殷商王朝的忠臣,可是他们的遭遇体现了华夏民族的文明精神,永远留下了忠谏的榜样。

2.走歪门斜道在哪里都一样

【原文】柳下惠为士师,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译文】柳下惠作为一个主管刑罚的官员,三次被降职罢免。有人说:“难道你不能离开这里吗?”柳下惠说:“走公正正直的道路以侍奉君主,哪会不被三次降职罢免呢?若是走歪门斜道以侍奉君主,何必离开自己的国家呢?”

【说明】这是《论语》的编纂者有意将古今忠臣编在一起作对应介绍的,被商纣王贬谪的微子、箕子以及被剖心处死的比干是忠臣,被三次降职罢免的柳下惠也是个忠臣。所谓忠臣,也就是一心为国家繁荣稳固、为人民谋福利的政府官员。如果他们不走公正正直的道路而走歪门斜道以侍奉君主,当然也就不会被黜了。若是要走歪门斜道,何必要到外国去呢?在哪里都一样。而走歪门斜道,曲意奉迎,阿谀奉承,用手段来获得名誉地位与财富,那也就不是忠臣了,那也就如同阳货、公山弗扰、佛肸、臧文仲等这些窃国、窃位者一样了。如果是走公正正直的道路以侍奉人,走到哪里都会被降职罢免,因为这个社会已经是私有制盛行的时代,人人都在为自己的私有财产打算盘,对人民大肆盘剥,掠夺,以满足自己的私欲,公正正直之道已经行不通了。

3.忧国忧民的思想与行动

【原文】齐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则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曰:“吾老矣。不能用也。”孔子行。

【译文】齐景公在接待来访的孔子时,说:“若是象季氏对待你一样?那我做不到;我要用介于季氏和孟氏之间的礼遇来对待你。”接着又说:“我老了,不能用了。”于是孔子离开了齐国。

【说明】孔子没有在齐国当官,因此谈不上被黜,那么,怎么样表现孔子也是个忠臣呢?孔子怎么样又能与微子、箕子、比干和柳下惠相比呢?因此,首先我们要弄清楚孔子跑到齐国去干什么,当时齐国和鲁国的关系不大好,齐国有意攻打鲁国,而鲁国由于三桓霸权,弄得国力衰弱,不能抵抗由管仲和晏婴辅佐的强大的齐国。孔子为了挽救鲁国的危机,便去了齐国,而齐景公是非常器重孔子的,他也知道孔子的来意,便补充了一句:“吾老矣,不能用也。”意思是说,我已经老了,不会再用兵于鲁国了,你就放心吧!孔子达到了目的,便离开了齐国。其时孔子在鲁国没有担任任何官职,但他忧国忧民的思想与行动,也就表现出他是鲁国的一个忠臣。

4.孔子离鲁的真相

【原文】齐人归女乐,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

【译文】齐国有人馈送了一批歌姬舞女,季桓子接受了,连续三天不理朝政,孔子于是离开了鲁国。

【说明】齐鲁两国修好,齐国还派人送来了“女乐”,看见国家稳定下来,不会再有战争,孔子便开始了他的周游列国。历来的解释都是说孔子因为季氏沉迷于酒色淫乐而愤然离开鲁国的,其实不是这样。其一,季氏家族的人都不是愚笨的人,《左传》说:“鲁君世从其失,季氏世修其勤。”由于季氏颇得民心,故鲁国出现“民不知君”的现象。这就说明季氏家族的人很能干,用后代的话来说,可以称为枭雄。但随着三桓势力的过于强大,他们便得意忘形了,忘记了国之根本。三桓的家臣也因此而非同一般。在春秋晚期,南蒯、阳虎、侯犯等先后起来反对季氏和叔孙氏,象阳虎就一度执掌鲁的大权,即所谓的“陪臣执国命”。由此又反映出三家也在走向衰微。三桓既然执掌了国政,而且鲁国也由此而稳定,故孔子便可以按他的计划行事了。其二,孔子一直计划周游列国,为的是收集散落在民间的“诗”,以及广泛了解各地的风俗民情。此时齐鲁两国修好,国家稳定,故而孔子可以放心前往了。这应该就是孔子离鲁的真相。

5.乱世出英雄?

【原文】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译文】楚国的狂人接舆从孔子的车旁经过,一边唱着歌:“凤鸟呀,凤鸟呀,为什么在发展规律衰败的时候还要出来呢?过去的就不要再说了,未来的还是可以赶上的。已是如此了,已是如此了,今天还要从政的话便危险了。”孔子下车,想和他交谈,但他很快避开了,孔子没能够和他交谈。

【说明】这是孔子离开鲁国后路上发生的一件事,也是本篇编辑的重心之一。楚国的狂人接舆唱的是对的,发展规律衰败的时候为什么还要出来呢?出来便有危险,这是对孔子说的。然而对有些人而言,这个时候就是捞取名誉地位和财富的大好时机,发国难财,发战争财,趁火打劫、趁虚而入,混水摸鱼,等等,都可以大捞一把,而且还可以名正言顺地说这是乱世出英雄。三桓、阳虎、臧文仲之流不就是如此吗?对于他们来说,这种时候不仅没有危险,反而有种种机遇。因此,孔子听到接舆的歌,认为是知音,便想和他谈一谈。谁知接舆误解了孔子,便趋而避之,而孔子在此亦没有作任何评论。

6.飞鸟和走兽是不可以同在一个群体的

【原文】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

问於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译文】长沮、桀溺二人一起在田里耕地,孔子坐车路过这里,便叫子路去问一下,通往渡口的路在什么地方。

长沮问子路:“那个驾车的人是谁?”子路回答说:“是孔丘。”长沮又问:“是鲁国的那个孔丘吗?”子路回答说:“是的。”长沮说:“他是知道通往渡口的路的啊。”

子路于是便去问桀溺。桀溺问:“你是谁?”子路回答说:“我是仲由。”桀溺又问:“你是鲁国的孔丘的学生吗?”子路回答说:“是的。”桀溺说:“象你们这样的人天下多得很,但是谁能改变这个世道呢?而且你与其跟随逃避坏人的人,还不如跟随避开这乱世的人?”边说边不停地耙土耕种。

子路回来把这些话告诉了孔子。孔子怅然若失地说:“飞鸟和走兽是不可以同在一个群体的,我不是这个人的学生而谁是呢?天下若是政治清明,我孔丘也不会想去改变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