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人类愚行大记录:大癫狂
5931100000043

第43章 十字军东征(14)

国王被俘的消息在法国则是出现了另一番景象,全国上下一片恐慌。一个名叫西多的修士向农夫和牧羊人宣讲,说他看到在众多圣者和烈士的陪同下,圣母玛丽亚命令他鼓动所有的农夫和牧羊人及农民拿起武器,保卫基督。受他滔滔不绝演讲的感染,数万人放弃了自己的草场和庄稼,聚集在他周围,准备时刻听候他的调遣。这支由牧羊人组成的军队队伍越来越大,最后超过了5万人(米勒说有10万人)。刚开始的时候,国王不在期间暂时摄政的白朗克皇后也鼓励他们这样做。但很快他们就变得无法无天,他们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原来支持他们的那些人开始对他们进行抵制。在政府的支持下,善良的百姓联合起来制伏了这群狂徒。在其中已经有3000人被杀死(许多作者认为被杀的人数还要更多)后,这支队伍最终被遣散了。

公元1264年,10年的停火协议到期。圣路易在宗教的狂热和想借此来显示其武功这两个动机的驱使下,想通过发起第二次远征解放巴勒斯坦。全欧洲的豪侠之士开始跃跃欲试,教皇也鼓励他的这个计划。1268年,爱德华作为英国王位的继承人,宣布加入东征军。教皇克莱蒙四世向全欧洲的教士和民众发出“要他们以自己的劝说和金钱来支持这场伟大事业”的倡议。在英国,人们愿意缴纳自己财产的十分之一,而民众则需按照议会的规定,在9月29日的米伽勒节缴纳自己二十分之一的谷物和动产。

路易周围几个头脑清醒的政治家提醒国王,这样做会毁了其富庶的王国,但路易却置之不理,继续全力备战,执意要离开。好战的王公贵族们也乐此不疲。1270年春天,国王带领一支6万人的大军扬帆起航。在海上,恶劣的气候将他赶到了地中海中的萨丁尼亚岛上。这时,路易修改了之前的计划,不再按原计划前往阿克尔,而是决定向非洲海岸的突尼斯挺进,因为突尼斯国王曾表示过对基督徒有好感。

“我要是能成为这个穆斯林国王的教父,那该多好!”路易当时常常发出这样的感慨。在路易看来,如果能够让突尼斯国王皈依基督,并在和埃及苏丹的战斗中获得他的支持,那就胜利在望了。带着这个良好愿望,在迦太基旧址他登上了非洲的陆地。不过到了之后,他却发现是自己过于乐观了。突尼斯国王不但没有放弃自己的信仰,而且也没有任何帮助他们的意思。非但如此,还紧急调集了能调集的所有力量来阻止他们上岸。由于法国兵最先抢占了有利地势,所以穆斯林军队大败。虽然敌人的援军不断增加,但路易的军队依然有优势。但一股瘟疫却在军中迅速蔓延开来,这直接就粉碎了他胜利的美梦。天天都有上百人丧生,而这个时候,敌军的攻击却越来越猛,交火造成的伤亡也丝毫不比瘟疫少。

路易是最先感染瘟疫的人之一,由于饥荒,他的身体变得异常虚弱,甚至承受自己身体的重量都成了问题。士兵们对他们敬爱的国王可能很快就会离开人世感到十分悲痛。又硬撑了几天,56岁的路易在迦太基死去。他的士兵和子民都深感痛惜,他的声名在历史上闪耀着光辉。在宗教作家的眼中,他的缺点也变成了优点,因为即便是缺点也是为了推进他的事业。因此路易对他们而言,是一位模范君主。很多不带倾向的历史学家虽然对路易的宗教狂热颇有微词,但也对他高贵、罕见的品质赞赏有加。他们认为,路易在狂热上落后于时代,但却在优秀的品质上走在了时代的前列。

在听到路易的死讯之前,路易的兄弟查尔斯(Charles)(通过发动叛乱而成了西西里的国王)已率领大批援军从梅赛纳出发前去帮助他。在迦太基附近登陆时,查尔斯伴着威武的鼓号乐音走在队伍的前列,不过,他很快就发现了自己的高兴是如此不合时宜,他当着全军将士的面就忍不住洒下了让人荡气回肠的热泪。而后,查尔斯很快与突尼斯国王签订了和约,法国和西西里的军队也分别返回了自己的祖国。

东征的号召在英国遭到了冷遇,很少有人响应。王位继承人全力倡议后,也只召集了1500人。爱德华王子带着这支小部队从多佛出发,前往布尔多。他希望能在布尔多遇上法国国王,但圣路易早在几星期前就离开了那个地方。之后,爱德华又赶到萨丁尼亚岛,再赶往突尼斯。但法王路易离开人世时,他还没到达非洲。他抵达的时候,法国人已经和突尼斯签了和约。但爱德华却不肯放弃东征计划。他返回西西里,在那儿他度过了冬天并进行了积极的扩军备战。

春天到来后,爱德华又重新扬帆起航,通过巴勒斯坦后安全抵达阿克尔。和以前的东征一样,基督徒军队的忌妒和怨恨这两个通病又犯了,士兵们人心涣散,圣殿骑士和慈善团两支军队相互仇视,各行其是。爱德华军队到达后,基督徒军队尽释前嫌,重新并肩作战。6000名精悍的武士加入了爱德华的军队,准备重新向撒拉逊人开战。

借助一场流血叛乱登上王位的埃及苏丹比巴斯(也叫本多克达)正与四周邻国开战没有太多精力对抗东征军。爱德华抓住这个机会,勇敢地扎进纳扎莱斯,并在打败敌人后占领了此地,但他的胜利也到此为止了。炎热的天气使得军中疾病流行,这位远征军的灵魂也被病魔击倒了。

病了一段时间后,爱德华的健康状况终于有所好转。此时,一个信使说要亲手交给他几封信笺,向他禀报一些重要的事情。在他阅读信笺时,这位叛变的信使突然从皮带上拔出一把匕首插入了爱德华的胸膛。所幸的是,并未伤到要害,爱德华还有力量对抗。爱德华与暗杀他的人搏斗了一会儿后,用那把匕首杀死了对方。爱德华大声呼救后,手下人冲进来赶紧对血流如注的他进行救治,由于匕首也是有毒的,人们赶紧设法清洁伤口,圣殿武士的首领送来了消毒药,避免了伤口恶化。康登在他的史书中把这件事记录得比较感人、浪漫,他说,伊丽奥诺拉王妃十分敬爱她英勇的丈夫,她冒着生命危险亲口将爱德华伤口中的毒血吸出来。用老福勒的话讲则是,“遗憾的是如此动人的故事竟然是假的。更让人遗憾的是,女人舌头这样的好药与爱情的巨大力量结合在一起,本不应该做出什么好事来的。”

爱德华怀疑刺客是埃及苏丹雇来的,他的怀疑也并不是无中生有,但怀疑终归只能是怀疑,刺客死了线索也就断了。谁也无法知道背后主谋到底是谁了。爱德华痊愈后,准备进兵埃及。由于埃及苏丹担心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害,他便提出与东征军求和。但这样一来,埃及苏丹也暴露了自己力量的弱小,这使得爱德华更加渴望与埃及交火,但他也有需要保护的其他利益。他的父亲亨利三世驾崩的消息传到巴勒斯坦,他必须回英国。于是,他以基督徒在巴勒斯坦的财产应被保护为条件,同意了对方求和的条件,10年之内双方保持和平。之后,爱德华乘船返回了英国,最后一次东征也就此结束。

值得一提的还有,圣地巴勒斯坦的基督徒很快便忘记了以前遭受的苦难,也忘记了留心周围邻国的忌妒和垂涎,竟然在玛加特城附近抢劫了一些埃及商人,首先破坏了停火协定。作为对埃及冒犯行为的报复,埃及苏丹立即派兵占领了玛加特。两国间的战争再次打响。由于没有援军从欧洲前来协助,尽管玛加特城组织了勇敢的抵抗,最终还是让圣地沦陷了,特里波里以及其他城市都相继落入敌军之手,最终只留下了基督徒们的唯一据点阿克尔城。

在塞浦路斯国王提供的时断时续的援助下,圣殿武士的首领召集起数量极少、满腔忠诚的武士们准备为自己的最后据点血战到底。欧洲方面则是对他们的求援呼声充耳不闻,最终,无论他们有多么英勇,都因寡不敌众而在埃及苏丹的包围下全军覆没。圣殿武士的首领身受一百多处重伤,倒在阵前。只有7位圣殿武士和同样数量的慈善团武士逃脱了这次可怕的大屠杀。看到抵抗无用后,塞浦路斯国王逃走了。

基督徒在巴勒斯坦的统治至此永远结束了,胜利的穆斯林放火烧毁了阿克尔城。这一消息让欧洲的教士们非常震惊和悲伤,他们开始重新激发欧洲各国为解放圣地而战的热情,但公众普遍的宗教狂热已消耗殆尽,再也燃烧不起来。尽管偶尔有一两个骑士发誓要拿起武器,偶尔也可以听见一两位国王冷冷地对东征表示赞同,但那也不过是一提起就又马上放到一边的话题,时间久了,愿意再次提及的人更是越来越少。这么多次东征的后果或结果又是什么呢?

欧洲因此失去了200万人的生命,耗费了百万千万计的财富,一些自以为是的骑士占领巴勒斯坦大约100年!即便是基督教占领圣地一直到今天,欧洲人付出的代价也太惨重了。当然,东征军也不是一无是处,尽管他们有极端的狂热,也做过不少蠢事。由于和亚洲更先进的文明接触,封建主们变得更加理性了,人们也因此得到了一部分权力。而且国王们与本国贵族的关系也和谐了许多,至少不再互相仇视,不时还出台一些利于社会进步的法律。

在惨痛的经历中,人们的智慧还是得到了一定增长,开始从罗马教廷的迷信沼泽中清醒过来,并开始准备播种宗教改革的种子。人们还从神圣的自然规律中得到了教训,开始借助东征时的那股热情创造更先进的文明,并为西方国家创造了更加幸福的生活。十字军东征的主题也成了最吸引人的主题之一,如果要将它所有蕴涵的意义全部挖掘出来,那这本书的篇幅肯定远远不够。哲学专业的学生可以通过分析欧洲这场疯狂事件的优点、缺点、成因和结果来锻炼自己的分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