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爱那么短,爱那么长
5943400000031

第31章 有些爱一目了然,却总是无法数清(1)

很多时候,许多人对身边熟悉的爱不以为然,似乎那些爱都是天经地义的,不必太用心,不必多在意。殊不知,正是那些来自亲人、友人和陌生人一目了然的爱,为我们的生活搭建起一条条爱的通道,连接了亲情,畅通了友情,拉近了爱情。

可以在一枚叶子上感受春天,当然也可以在细微的点点滴滴中感受那些真情的力量。走到生活的深处,用我们的眼睛去发现,用我们的耳朵去倾听,更要用我们的心灵去感知,我们会惊讶地发现:久久温暖我们的,正是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真爱。

母亲在看着我

阳春三月,温柔的阳光轻抚着楼前的绿草坪。一个走路摇摇晃晃的两三岁的幼儿,正推着她的童车,独自在甬道上津津有味地玩着,她跟前没有一个看护的大人。

虽说这个小区里特别安全,可那毕竟是一个太幼小的孩子啊,有一点闪失该怎么办?在一家大公司当总经理的他,心里正奇怪幼儿家长的粗心大意。猛抬头,二楼阳台上一位年轻的母亲,正一脸慈爱地望着自己的宝宝尽情地玩耍。

哦,原来那位母亲呵护的目光从来就没有离开过自己的孩子啊。

当他把这一幕讲给妻子听时,妻子感慨道:“其实,天下做母亲的都是一样的,都在关注着自己孩子的一举一动,而很多的孩子并不知晓。你每天上班出去,母亲都会趴在阳台上看着你走远,估计你快要下班了,母亲就会到阳台上张望。”

“是么?我还真不知道呢。”整天忙忙碌碌的他,来去总是脚步匆匆,自从把母亲从乡下接到城市里以后,他看到的总是母亲慈爱的笑容,听到的总是母亲幸福的感慨,但不知母亲的目光每天都在跟随着自己走出家门、走进家门,不知道母亲心里藏了多少的牵挂,从没有跟自己说起。

一天,公司突发了一件重大事故,司机小王火速驾车赶到他住的楼前,接他赶往事发现场。为了抓紧时间,车一停,小王便打开旁边的车门迎接他。可是,小王看到他神态自若地从楼里走出,跟往常一样慢慢悠悠地走过来,好像根本就不知道公司发生的重大事件。

走到车前,他小声地叮嘱了小王一句:“别慌,一定要慢慢地开,要像往常一样。”

小王不禁心生纳闷:在公司里一向雷厉风行的他,遇到这么重大的事件,怎么还能这般镇静?

等小车刚一缓缓地驶出小区,他脸上立刻布满了焦急的神色,大声地催促小王:“保证安全,能多快就多快,火速赶到现场。”

车子一路疾驰。他不停地打着手机,果断而急切地给公司各个部门布置着应急工作。

事后,小王满脸困惑地问他:“那天,公司出了那么大的事故,您走出家门时,为什么还像往常一样闲庭信步,好像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似的,为什么车一出小区您整个人就都变了?”

他笑道:“因为母亲在看着我。”

“母亲在看着您?”小王仍不大明白。

“你不知道,母亲每天都趴在阳台上看着我上下班,我不想让母亲看到我紧张的神态和慌乱的脚步。那样,她会为我牵挂一整天的。我知道情况很紧急,可也没有理由让母亲跟着我担心啊。”他没有跟小王讲,母亲这一辈子为了他吃了很多的苦,为他操了很多心,一直看着他的成长。他的每一个细微的变化,都逃不出母亲关注的目光。

那天,当朋友在酒桌上讲完上面的这些琐事后,一位大学教授激动地说出了在座所有人共同的心声:“没错,我们的母亲都在看着我们,单单是为了母亲关心的目光,我们都应该做得更优秀一些。”

是啊,永远不要忘了,在我们的背后,母亲爱意充盈的目光,一直在追随着我们,一直在关切地看着我们向前延伸的人生之路……

已经习惯了

连续一周气温都在35度以上,火辣辣的阳光,灼烤得大地似乎马上就要燃烧起来。许多人坐在开大了空调的室内,吃着冰镇西瓜,仍忍不住喊着“热啊,太热了”。而随着记者镜头的推移,我看到城市中心的地铁三号线建设工地上,那些身着粗布工作服的工人们,仍顶着炎炎烈日,紧张地忙碌着。

其中,一位正在拖拉钢筋的女人,在那一群健壮的工人当中显得特别醒目:她个头矮小,面颊紫红,戴着白色安全帽和双层手套,为防止晒爆了皮肤,她还特意穿上了长袖的蓝褂,却无法阻拦汗水一次次的浸湿。

经过记者的介绍,我才知道:她叫魏红,今年53岁了,来自黑龙江省一个贫困县的农村,跟公婆住在一起,她的丈夫卧病在床已经快10年了,她有一个女儿正在北京读大学二年级。她是那个工地上仅有的三名女力工之一,而且是年龄最大的一个。她甚至有些欣然地告诉记者,她干的这份活儿,原来是专门由男人来干的,是绝对的重体力活儿,的确要累许多,但她还是咬牙挺过来,因为这比干别的活儿每月能多赚300块钱。

最让我感慨的,是下面这一段魏红与记者的对话――

记者:这种重体力活儿,应该是由年轻的男人来干的啊。

魏红:我并不比男人力气差呀,再说我还算年轻呢,在我们乡下,我也是好劳力。

记者:天气这么热,劳动强度这么大,你能受得了吗?

魏红:没什么受不了的,乡下人重活儿干多了,什么热呀累呀,早已经习惯了。

记者:你家境一直不大好,你怎么看待过日子的苦?

魏红:已经习惯了,也就不觉得苦了,倒是因为心里面一直有明确的奔头,反而觉着自己其实还是挺幸福的。

记者:听说你已经有半年多没回家了,不想家吗?

魏红:想啊,可是没时间回去,耽搁一天就要少挣80块钱呢。刚进城打工那两年,我想家想得厉害,常常在梦里回到家中,醒来还要匆匆地上工。现在,渐渐地已经习惯了,知道想家也没用,不如沉下心来,好好地干活儿,多赚些钱,把日子过好。

记者:我刚才看了你们的午餐,那么简单,还有你们的住宿条件,也那么简陋。应该说,你的工作环境不是很好,你是否想过要换一份更好的工作?

魏红:像我们这些主要靠出卖体力挣钱的人,现在到哪里找工作,条件都不会好多少。再说了,条件差一点儿,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在外面打工时间长了,早已经习惯了。

记者:我发现,你特别喜欢说“已经习惯了”。

魏红:是的,很多事情,我都已经习惯了,习惯了生活的艰难,习惯了劳累,习惯了对苦日子不抱怨,习惯了不去想那些不顺心的事情,习惯了眼睛往前看,等女儿大学毕业上班了,我相信日子会过得更好一些……

我知道,魏红轻描淡写的那一连串的“已经习惯了”,包含着太多太多的苦辣酸甜,也包含着太多太多的生活哲思。细细地品味,不禁更加钦佩她的生活态度,那份面对艰辛的坦然,那份面对苦难的达观,都是那样的自自然然,一如我们赞颂的那些古代的高士。

那天,在一次出差的旅途上,与对面的一位中年男子聊天,得知他半生坎坷,高中被迫辍学,走南闯北地打工,换了无数个岗位,也没有赚到多少钱,后来自己创业,又一次次地失败,现在他正和一个老乡合伙,准备办一个宠物饲料加工厂。他热情满怀地向我描述着憧憬中的成功,浑然忘却了曾经的那些令人难过的挫折。

我感觉他新的创业打算还是有很多风险的,对他明显表露的乐观有些担忧,便忍不住提醒他:再细心考察一下,多方面周全地考虑一下,免得再失败了。

他却乐呵呵地:不怕,我已经失败过很多次了,早已经习惯了。想到了就应该去做,不拖泥带水,不去顾虑那么多,人生只要不留遗憾就好。

我哑然――是啊,一个已经习惯了失败的人,还有什么畏惧的呢?

生活中,有人习惯一帆风顺,有人习惯跌跌撞撞,有人习惯过苦日子,有人习惯过甜日子。是习惯,让苦难凋零,让幸福走近。是习惯,让人心怀感激地过好一个个鲜活的今天,自然也拥抱属于生命的每一次选择……

那些爱有点儿痛

儿子就要大学毕业了,他想留在省城,却一直没有找到接收单位。春节回家时,母亲看到儿子满脸的忧愁,心里很难受。她花了几天的时间,在脑海里把能够想到的所有亲戚都过了一遍,最后只得黯然地摇头――她没能找到一个可以帮助儿子实现心愿的亲戚。

看到她忧戚的样子,儿子故作轻松地说了一句:“您不要操心了,咱不指望别人帮助了,靠自己努力吧。”

母亲无奈地点点头,仿佛自己犯了大错似的,心里竟有说不出的愧疚。

儿子回到学校不久,打电话告诉母亲――有位同学的舅舅愿意帮助他留在省城的一家大公司,但需要5万块钱疏通、打点各路关系,他能借到的只有不到一万块钱,剩下的需要母亲帮助。

母亲一口应承下来,但一放下话筒,她的心便抽紧了――因为她一个寡母,能辛辛苦苦地把儿子供到大学毕业,就已近乎榨干了她的所有能量。四万多块钱,对于守着几亩薄地过日子的她来说,简直就是一个巨大的天文数字。可是,她不能推托,因为她是母亲,儿子的幸福是她最关心的事情。

母亲决定先卖掉老屋。老屋不大,盖的年头也久了,她又急于出手,所以只卖了两万块钱。剩下的钱,她只能挨家挨户地去借。尽管心地善良的她人缘不错,但也只借到了一万块钱,还差一万块钱不知到哪里去讨弄。

那天,母亲听说有人在县城医院卖血赚钱,便搭了一辆去县城上货的农用车,直奔县城医院,第一次卖了600毫升的血,拿了500块钱,便喜孜孜地去长途汽车站,要赶最末的班车回家。奔忙了大半天,母亲粒米未进,加上被抽取了那么多的血,走在午后明晃晃的阳光中,母亲一阵阵晕眩,她在街旁的树荫里稍稍歇息了一下,便继续往前走。

忽然,母亲眼前一黑,便倒地不省人事了。事后她才知道,恍惚中,她走到了街道中间,没有听到身后的鸣笛声,被一辆急驶的小车刮倒在地,摔伤了腰和头。在送往医院的路上,她醒了过来,一股钻心的疼痛从腰部散出。但是,她很快便忘却了疼痛,甚至高兴了起来――那位肇事的司机提议给她一万块钱,把撞她的这件事私了了,不再送她医院检查了。她二话没说,就一口答应了。

回到租住的邻居的小破屋,母亲请亲戚打电话告诉儿子,他需要的钱全都凑够了。这时,母亲的腰疼得连炕都上不去了,但她谁也没告诉。忍着剧痛,她啃了一口凉干粮,便按着受伤的腰,倚坐在门口那个矮凳上。

天渐渐黑下来,她挥手驱赶着围着自己嗡嗡叫的蚊子,想着儿子的工作,她的嘴角竟浮起一抹笑意――儿子是村里考出的第一个大学生,就要成为省城里的人了,自己对他死去多年的父亲也有交代了。

儿子如愿地进了那家大公司,但他不知道母亲的腰伤许久都没有好利索,每到阴雨天都会隐隐地发痛,也不知道为了帮助他筹钱,母亲赔了多少笑脸,说了多少好话,吃了多少苦头。

儿子要结婚了,儿媳是一个漂亮的城市姑娘。订婚照寄回家,母亲兴奋得像喝了蜜一样,把照片拿给村里的乡亲们看,接受乡亲们的赞叹和羡慕,她满脸洋溢的幸福,一下子就扫去了生活中所有的磨难和艰辛。

母亲又开始张罗着要给儿子做结婚的新被子。按农村的习俗,她要给儿子做崭新的四铺四盖。她借了钱,买来新棉花、新被里和新被面,正起乐滋滋地早贪黑地飞针走线时,儿子一个电话打来,让她什么都不用准备了,结婚用的所有东西,他和媳妇都在城里置办。母亲知道儿媳妇家里很有钱,陪送的嫁妆都奢豪得令她惊讶。可是,她还是觉得应该给儿子准备一份结婚的礼物,但她窘迫得实在买不起贵重一些的礼物。

那么,就在儿子的婚礼庆典上多说一些心里话吧,好好感谢一下所有帮助过儿子的好心人。这个念头一生,母亲便开始紧张地准备在儿子婚礼上的讲话内容。她一个人在昏暗的小屋里,望着照片上儿子开心的笑脸,反反复复地推敲着到时候要讲的话。她一再提醒自己,千万不能给儿子丢脸呀,要恰到好处地夸奖儿子的种种优点,不能让外人小瞧了儿子。

然而,儿子婚期前三天,儿子在电话中委婉地告诉她,最好她不要来省城参加他的婚礼了,理由是那天岳父家来的亲朋好友太多,而她一个婆家的人太孤单、太显眼了。

儿子说的也有道理。她把那件洗得干干净净的唯一的一套像样的衣服收了起来,默默地坐下来,用满是老茧的手,轻轻地摩挲着儿子那神采奕奕的婚纱照,两行浊泪潸然而下。

得知儿子要带着媳妇回来看她,激动得她好几天都睡不好觉。把院子里外都收拾得利利索索,把腌好的咸鸭蛋捞出来煮好了,又磨了儿子喜欢吃的糯米,准备给他做打糕。

可是,儿子没有直接回村里来,带着儿媳妇在县城宾馆里住下了,是他的一个县城工作的同学来接的她。见到一身光艳的儿媳妇,她窘得有些语无伦次了。儿子对母亲说了些辛苦、感激之类的话,又拉她到县城的大饭店吃了好些她没听说过的菜,给她兜里塞了两百块钱,让她自己回去买一点儿好吃的。

第二天,儿子和儿媳便匆匆地回了省城,她带去的那两袋干菜,儿子随手送给了他的同学。

母亲没有跟儿子说自己想去省城看看他的新家,因为儿子和儿媳都没有邀请她。回到村里,母亲大病了一场。病好些了,她又继续在家里家外忙碌起来,当初为儿子上学、安排工作借的债,还有很多没还清呢,她不能歇息啊。

每每有乡亲们提起她那有出息的儿子,说她将来有一天会搬到城市里居住时,她都会笑笑,说只要自己还能动,还是愿意住在村子里,因为习惯了。这样说着,母亲的心里竟涌起一股莫名的的疼痛,丝丝如缕,说不出,也不能说。

呵护孩子晶莹的心愿

岁末的一个午后,女儿做完了所有的作业,拿出一沓彩纸,开始叠千纸鹤。她有99个美好的心愿,要藏在这99只千纸鹤中,送给爸爸妈妈。

小屋的光线有些暗,她把东西移到方厅靠窗口的一张小木桌上。窗外又飘起了雪花,女儿的思绪也在开始飘动――她想到了在北京打工的爸爸,他都快一年没回来了,他现在好吗?这次能如数拿回工钱吗?上一次他只拿回来三分之一的工钱啊。这一只千纸鹤祝愿爸爸平平安安,这一只祝愿爸爸碰上一个好心的老板,这一只祝愿爸爸早一点回来……女儿的小手灵巧地翻飞着,单纯的祝愿一个接一个,目光里也浸满了虔诚和认真。

“卖糖葫芦喽,卖糖葫芦喽。”窗外传来响亮的吆喝声,女儿抿了抿嘴,她已经两年多没吃那酸酸甜甜的糖葫芦啦,因为爸爸妈妈都下岗三年了。她已经学会了节省每一分钱,这一沓彩纸还是邻居老奶奶送给她的,因为她为行动不便的老奶奶送过一个月的报纸。

随着远去的吆喝声,女儿的心又被妈妈牵去了――妈妈正在菜市场帮人家挑菜,每个月能赚300块钱,在爸爸寄不回工钱的日子里,那就是她们母女全部的生活费了。妈妈每天都是晚来早走,她真担心妈妈那柔弱的身子撑不住了。她叠了一只红色的千纸鹤,希望妈妈永远健康;她又叠了一只粉色的,希望妈妈春节前能买一条漂亮的围巾,那天妈妈看到刘阿姨的围巾,眼神中流露的那份喜欢啊,女儿一想起来就要落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