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一分钟识破他人心理
5948700000026

第26章 识破员工的心(3)

战国时期,燕国丞相子之为了测试属下的忠奸,有一次他装出一副吃惊的样子问属下:“刚才从门口跑过去的是什么,是一匹白马吗?”其实,当时根本就没有马跑过,其他人都说没有看见。只有一个人跑去追马,结果自然是一无所获,但他回来报告说:“外面有一匹白马。”这个人没有想到这不过是子之用来了解自己属下的人有没有谄媚者的手段而已。就这样,子之轻而易举地识破了身边的小人。

总而言之,领导者要时时保持清醒的头脑,分清哪些是实事求是的评价,哪些是虚与委蛇的阿谀奉承,哪些是可堪大用的栋梁之才,哪些是为了达到自己的某种企图而不惜放弃人格的小人,并针对具体情况表明不同的态度,作出适当的处理。

对待专门溜须拍马奉承领导而毫无工作能力的人,请他走人就是了。对于能力平庸,爱溜须拍马的员工,不可委以重任,把他放在普通岗位上即可,如果委以重任的话,迟早会坏了你的大事。对于这种人要注重策略,注意态度,争取从根本上扭转他们的行为,改正他们的毛病。对于那些确有较强能力却也喜好溜须拍马的人,要依据他的实际能力委以相应的职务,发挥他们的长处。

如何看待下属的借口

在工作中,经常听到人们各种各样的借口来为自己开脱,比如说“那个客户太挑剔了,我无法满足他”;“如果不是因为堵车,我本来可以早到的”;“我没有在规定的时间里把事做完,是因为……”;“我没有那么多精力”;“负责人不在,这件事不是我负责”……

其实,如果仔细思考的话,就会发现在每一个借口的背后都隐藏着丰富的潜台词,只是下属不好意思说出来,上司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应当看到,借口虽然让人们暂时逃避了困难和责任,获得了些许心理的慰藉,但是它所带来的危害一点也不比其他恶习少。每一个单位领导人必须正视下属那千奇百怪的借口,并且让他们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大体说来,人们的借口主要有以下五种表现形式。

“他们作决定时根本就没有征求过我的意见,所以这个不应当是我的责任。”

许多找借口的人总是把“不”、“不是”、“没有”与“我”紧密联系在一起,其潜台词就“这事与我无关”。这种员工大多不愿承担责任,喜欢把本应自己承担的责任推卸给别人。这种员工缺乏团体意识,没有责任感,常常置团体利益于不顾,因而也不可能获得同事的信任和支持,更不可能获得上司的信赖和尊重。上司对此必须充分认识,如果人人都寻找借口为自己推卸工作责任,无形中就会提高工作成本,削弱团队协调作战的能力,最终影响到单位的发展。

“这几个星期我很忙,我尽快做。”

找借口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容易让人养成拖延的坏习惯。几乎在每个单位里都有这样的员工:他们每天看起来忙忙碌碌,似乎是尽职尽责了,但他们把本应1个小时完成的工作变成半天的时间甚至更多的时间,常常是其他人早已做完工作,他们还在“兢兢业业地加班苦干”。不要以为这样的员工踏实肯干,因为对于他们而言,工作只是一个接一个的任务,他们寻找各种各样的借口拖延逃避,不到最后绝不会全身心投入工作。如果对这样的员工大加欣赏或提出表扬,只会使那些真正有能力有效率的员工感到失望。

“我们以前从没那么做过”或“这不是我们这里的做事方式”。

寻找借口的人大都因循守旧,缺乏创新精神和自发工作的能力,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不强,一旦事情超出了他们惯常的做事方式,这就成了他们最好的借口,他们会躺在以前的经验、规则和思维惯性上舒服地睡大觉。因此,期许他们在工作中作出创造性的成绩是徒劳的。

“我从没受过适当的培训来干这项工作。”

这种说法其实是为自己的能力或经验不足而造成的失误寻找借口,这样做显然是非常不明智的。没有谁天生就能力非凡,只有正视现实,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去努力学习、不断进取,才能不断适应变化的工作需要。面对这样的员工,最好的方式就是督促他们提高自我综合能力,否则最终就只能阻碍单位的正常发展。

“我们从没想过要赶上竞争对手,人家已经超出我们一大截。”

避免或逃脱责罚是人类的一种强烈本能。人们通过各种“免责”行为,可以暂时逃脱责罚,保持良好的自身形象。但如果一个人只愿意接受表扬而不愿承担责任,那么永远也别指望他们能改正错误的东西。

如果那些一天到晚总想着如何欺瞒别人的人能够将一半的精力用到正途上,他们一定可以在正常工作中取得卓越的成就,为自己也为单位作出不凡的成绩。因此,员工要摆正心态,正视现实,敢于承担责任,作为上司,必须懂得让下属们得到了更多的空间和尊重,让他们踏实地工作,不要让他们寻找借口和理由逃脱工作和责任。

如何激发下属的潜质

只有当管理者睁大眼睛时,才能从“众马”中辩出“千里马”。如果忽略下属的特点,勉强他们做不适合的差事,结果受挫折的不仅是下属,而且还将是上司。有些人以为单位或自己定下的原则如钢铁般不容下属破坏,更不容许他们以任何理由拒绝所委派的差事,哪怕这些差事根本就是不合理的。这实属愚昧的做法,因为原则是死的,人却是活的,坚持原则固然重要,但必须因人制宜,因地制宜,不同问题的解决方法不同,才能收到高效率的成绩,反之,则一切都无从谈起。

对于管理者而言,准确认识下属的能力,才不至于形成用人的盲目性。别以为身为管理阶层,下属们便要看你的脸色行事。下属作为一个独立的人,自有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自尊。遇到不是那么“醒目”的下属,只要他的工作能力还可以,而又颇为努力,管理者怎么可以用“不识趣”来遣走他呢?

事实上,许多人都拥有各自独特的潜质和长处,性格上也有着各自优点和缺点。如果上司能适当地安排他们,使他们扬长避短,就可以充分发挥他的潜能。一位上司可以在许多方面躲懒,但在了解下属的性格、作出适当的调配这方面绝不能马虎。

有的管理者不被下属接受,被人冠以“老古董”、“老而不死”等不尊敬的绰号,大多数是因为这些上司不曾主动与下属打成一片,不去了解下属所导致的。

管理者必须要牢记的一句话:当面怕你的人,背后一定恨你。所以,不要让下属怕自己,这是作为上司的第一规则。上司必须与下属进行双向沟通,尽量让自己被下属了解,同时也要对下属们进行长时间的观察和了解。

有些人的自尊心特强,而在潜意识中却有一种强烈的自卑感。这种复杂的情绪构成了这种人的反叛性格,面对上司时,尤其是在面对上司的命令式口气时,他们便会摆出一副“不易屈服”的态度。如果上司与下属各自坚持本身性格,不愿迁就对方,结果只会造成双方关系僵持。对于身处强势的管理者而言,这只能显示出自己管理方法的失败。

事实上,在布置工作时,无论对方是否为下属,命令式的口气均应禁止。这样做既可以表示自己对对方的尊重,也可使对方在执行时减少心理压力。例如有些上司喜欢对秘书说:“给我那份文件。”而有些上司则说:“请你把那份文件递给我,可以吗?”前者是典型的中国旧式的长辈对晚辈的指示口气,后者则是现代管理者常用的口气,它流露出尊重和平等的意味。当然后者更容易被对方接受,因为对方从中可得到一种被尊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