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一分钟识破他人心理
5948700000003

第3章 知人知面要知心(1)

古人语:“知人知面难知心。”有的人在感情至深时,总是轻信他人,甚至轻易地把自己内心里的事情全部说出来。然而,人心总是会变化的,他今天是你的朋友,明天却有可能成为你的对手。所以,做人必须要学会知人心,只有真正了解到了对方是怎样的一个人,才能以恰当的方式对待对方。

为人处世必须读懂人心

为人处世,看破人心实在是一件难事,但只有看准一个人,你才能择其善而从之,否其恶而改之,在保护自我的同时,更好地处理彼此之间的关系,否则你的人际交往就会面临一道道难以逾越的障碍。

战国七雄之一的齐国有一位宰相名叫田婴,虽然处于乱世,但他治国有方,使得齐国威名远扬。对于个人处世之道,他也懂得很多,出身王族的他不但没有被卷进争夺王位的旋涡,还能够经历三朝,任宰相十余年,且在告老之后被封于薛国之地安享天年。这一切都得益于他善于洞察人心。

齐王王后去世时,后宫有10位齐王宠爱的嫔妃,其中必有一位会继任王后,但究竟是哪一位,齐王并未作明确的表示。

身为宰相的田婴开始动脑筋推测。他认为:如果能确定哪一位是齐王最宠爱的妃子,然后加以推荐,定能博得齐王的欢心,同时,新后也会对自己另眼相看,可是万一弄错,事情会很糟糕,所以自己必须想个办法,试探一下齐王的心意。

于是田婴命工匠打造10副耳环,其中一副要做得特别精巧美丽。

田婴把这10副耳环献给了齐王,齐王分别赏赐给10位宠妃。次日,田婴再次拜见齐王时,发现在齐王的爱妃之中,有一位戴着那副特别精美的耳环。田婴便据此向齐王推荐她为后。

不久,新继任的王后果真就是当日田婴所推荐的那位妃子。

做人难,难在不能看破人心。你只有学会看破人心,并采取有效的对策,才能够获得成功,就像田婴一样一帆风顺。不然,你就可能处处寸步难行,面临失败,甚至惹来杀身之祸。

春秋末年,晋国的中行文子被迫流亡在外。有一次,经过一个地方时,他的随从提醒他道:“主公,这里的官吏是您的老友,为什么不在这里休息一下,等候着后面的车子呢?”中行文子答道:“不错,从前此人待我很好,我有段时间喜欢音乐,他就送给我一把鸣琴;后来我喜欢佩饰,他又送给我一些玉环,这是投我所好,以求我能够接纳他。而现在我担心他要出卖我去讨好敌人了!我很快就离去。”不久,这个官吏果然派人扣押了中行文子后面的两辆车子献给了晋王。

在现实中,像田婴与中行文子那样的智者并不多见。人们常说“知人知面不知心”正说明了“人心难测”这个道理,在危难时,曾被怀疑的朋友往往成为救星,被十分信赖的朋友却往往成为背叛者。

事实上,世上之人有很多人心口不一,表里不同。在顺境中,特别在你春风得意时,凡来往多的都可以称之为朋友。大家礼尚往来,杯盏应酬,互相关照。但是如果风云突变,祸从天降,比如你因事落魄,或蒙冤被困,或事业失意,或病魔缠身,或权位不存等,这时,昔日那些笑脸相对、过从甚密的朋友也将受到严峻考验。势利小人会退避三舍;担心自己仕途受挫的人会与你划清界限;酒肉朋友则因无酒肉诱惑而另找饭局;甚至还有人趁人之危落井下石,踩着别人的肩膀向上爬。当然也有始终如一的朋友继续站在你身边,把一颗金子般的心捧给你,与你祸福相依,患难与共。

在利益面前,各种人的灵魂都会赤裸裸地暴露出来。古人说:“居心叵测,甚于知天,腹之所藏,何从而显?”答曰:“在患难之时。”此时真朋友、假朋友、亲密的、一般的、“铁哥们儿”、“投机者”就泾渭分明了。所以,患难时也是识别人心的大好时机。

你可以从对方的一举手、一投足之间读懂其心思,从而见机行事;从对方的一个小习惯、一个小细节识别其才干和为人,从而为我所用;从对方的一个眼神、一句话就能判断其隐含的动机,从而绕过人生路上的诸多弯路。

总之,为人处世时,你必须学会观人于细致,察人于无形,从一个人的言谈举止轻而易举地看破他人他心,让你有一张王牌在手,从而使你更加从容地融入社会,游刃有余地面对各种人生挑战,也让你在人际关系之中手握达摩克利斯之剑,干净利索地消灭各种危难,建立人生的功业。

掌控人心要回避忌讳

每个人都有一定的心理禁区,在交际中,一旦触及了这些禁区,就会使交流陷入受阻状态。所以在掌控人心的过程中,你还要尽量避免一些忌讳,这样,你才能更准确、更真实地了解人。

“先入为主”

先入为主不可能使人有真正的洞察力,只会使人在未见真相之前就作出判断,像猎犬追捕猎物一样径直捕捉那些用以佐证其先入的观点和看法的材料。

张三和李四做邻居不久。有一天,张三丢了一把斧子。恰好这天李四买回来一把同样的斧子。张三看见了,怀疑李四偷了他的斧子,便每天观察李四,感觉李四的每个动作、神态都显得鬼鬼祟祟,越看越像偷了东西而故意遮掩,因此一心认定李四是小偷,并决心不再与其来往。后来,他在别处找到了自己的斧子,才相信事情与李四无关,而是自己不小心遗忘了。这时候,他又感觉李四的所有言行都很正常,压根儿就不像偷过自己的斧子的样子。

第一印象只是对一个人的认识的起点,而决不是终点。第一印象建立在信息不足、尤其是反映内在本质的信息不足的基础上,因此具有一定程度的表面性和片面性,有时还会有虚假性,且常常被你的生活经验和情感好恶所左右。如果一味地先入为主,只会蒙蔽你的视听,使你舍本逐末,执着于细枝末节,看不到事实的真相和本质。

因此,你必须努力克服先入为主的观念,把感情和事实严格地区分开,努力对事实作出客观、公正和全面的分析与判断。

不保持适当的距离

要深入了解一个人,就应该长时间与其接触。但是,“脸挨着脸,就看不见脸”。距离是一种美,也是一种保护。人与人之间相处时,彼此需要有一些空间,有时太过亲近,不小心失了分寸,口无遮拦,就会造成彼此的紧张和伤害。

人之所以会有一见如故、相见恨晚的感觉,之所以会有知己的产生,是因为彼此的气质相互吸引,一下子就越过鸿沟而成为好朋友。这个现象无论是异性或者同性都一样。但无论怎样相互吸引,双方还是会有些差异的。由于双方来自不同的环境,受不同教育,虽然其人生观、价值观非常接近,但不可能完全相同。当二人的“蜜月期”一过,便无可避免地要碰触彼此的差异,于是从尊重双方,变成容忍双方,到最后成为要求对方。当要求不能如愿,便开始相互挑剔、批评,然后结束友谊。

同样地,在读人心的过程中,长时期过于密切地相处,很可能歪曲相互理解的准确性,或给对方抹上许多虚幻的色彩,或过高地估计了对方,这对于认识一个人是不利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熟知并非真知”。

因此,要正确认识一个人,就要在与其结识时间不过长、关系不过密的时候进行,因为此时人们的头脑最冷静客观。

不克服偏见

正确地认识一个人之所以困难和复杂,其主要原因就在于感情对理性的干扰和影响,使人常常迷失方向,走向歧路。

当你认定某人是好人时,其一切就都是好的,他的狡猾耍赖也成了机灵和随机应变的表现;当你认定某人是坏人时,他的一番善良之举也成了“另有企图”。偏见统治着人的内心,神秘而且无所不在,有时甚至是可怕的。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只有跳出感情的圈子,摆脱名利的束缚,心平气和地观察和了解一个人,才会有更清楚的认识。

不看他周围的人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人们总是喜欢与自己志趣相投的人,也总是喜欢与自己相似的人相处。一个安静、乐于思考、性格内向的人,一般不会喜欢与大吵大嚷、轻浮、外向的人交往;一个行为主动、办事沉着的人也一般不会喜欢一个被动消极、办事急躁慌张的朋友。所以,要真正认识一个人,就要注意他周围的人的品行。人们常说的“看一个人怎样,就要先看他周围的朋友是什么样的人”,就是这个道理。

以貌取人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珠圆玉润当然会比歪瓜裂枣更容易获得人们的好感,因此以貌取人的世俗之风自古有之。

周瑜死后,鲁肃向孙权推荐庞统。孙权最初大喜,但当看见一个“浓眉掀鼻,黑面短髯,形容古怪”的庞统时,心中不悦,没聊几句就说:“公且退,待有用公之时,却来相请。”言下之意就是现在用不着你这种人。无奈之下,庞统转投刘备。刘备“见统貌陋,心中亦不悦”,不过毕竟大汉皇叔比较有涵养,给他了个耒阳县令做。庞统半天断百日县事,初显才华,再经过诸葛亮、鲁肃的大力推荐,才当上了刘备的副军师。刘备只因以貌取人差点错失有识之士,可见以貌取人误人之深。

以貌取人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的痼疾,睿智的孔子也曾在这上面狠狠栽了个大跟头。

根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孔子有弟子名宰予,口齿伶俐,能言善辩,初始显然颇受孔子器重。其后他不孝寡恩的面目逐渐暴露,学习态度懒散松弛,大白天也怠惰睡觉,孔子斥骂他“朽木不可雕”。倡导“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万世师表孔子,对宰予的失望暴露无遗。孔子另有弟子名叫子羽,体态容貌丑陋不堪,起初孔子一见顿生偏见,认定他材性薄弱,难成大器。谁也没有料到,子羽敦品励学,人品学识誉满四方,追随他的学生多达三百人。孔子于是感叹道:“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事实上,人的相貌的好坏,与其内在素质并无必然联系。正所谓“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如果以相貌来判断人,最终是会失误的。

人云亦云

很多人往往过于相信他人之言,人云亦云,不以自己的理解对其作出符合实际的判断,或轻易地动摇自己的正确的判断和见解,从而造成严重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