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儒家的和谐管理—组织行为规范
5951500000001

第1章 前 言

在科学技术因素以外,中国企业最薄弱的环节恐怕就是企业管理问题了。导致企业经营失败的原因有很多,有的是挪用资金,有的是人心涣散,有的甚至是违法经营,究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企业管理者和管理方法的“不仁”与“失德”。历史证明,一个缺少“仁德”之心的国家,最终的结果一定是败亡。一个缺少“仁德”之心的企业,难道我们还能期望它能永续经营下去吗?但是,很少有管理者真正意识到这一严重的管理空白对企业生存发展的影响。

虽然,当今中国企业管理者们对改进管理作了不懈的努力,但是,我们不能忽视一个现实,那就是当今中国的管理学的实践和发展,几乎囊括了西方三百年的工业化管理学发展的历程。对于西方的管理学理论,中国企业和管理者缺少消化吸收的能力。

还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我们的企业管理学几乎完全脱胎于西方的管理理论,严重脱离中国国情。对于今天的绝大多数管理者来说,所学习和信奉的几乎都是西方管理学大师理论,甚至在管理文化和企业道德的建设方面也从西方生吞活剥。这些西方管理学理论在中国企业中实施,出现了严重的水土不服。

再者,管理学的发展必然基于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有着鲜明而迥异的民族特性,哲学体系的差异结果是所发展出来的管理思想与管理行为也有很大的不同。归根结蒂,管理是一门实践学科,由于中国人与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哲学思想不同,中国管理学与西方管理学也绝对不会完全相同。

中国并不是一个思想贫瘠的土地,在这样一个具有深刻文化底蕴和丰富历史内涵国度,如何开掘我国古代哲学中所包含的管理思想,并把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管理思想同西方管理思想整合而形成新的管理文化,是历史赋予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们的言行辑录,古语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它被称为中国人的“圣经”。这是一本被中国人读了几千年的教科书,包含了丰富的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与管理之道。《论语》不仅是我们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一把钥匙,也为我们提供了一条宝贵的途径,那就是把中国古代的管理智慧同现代企业管理相结合成为一种可能。

在《论语》中,孔子明确提出了“仁者爱人”与“为政以德”的管理思想,强调伦理道德的重要性,认为“仁”是“德”的最高体现,管理的本质是“修己安人”。孔子的管理思想的逻辑起点是“修己”,通过“克己复礼”实现自我管理,其归宿是“安人”,即实现“尽善尽美”的社会管理。

《论语》的管理思想包含个人修炼与管理方法,通过“孝悌”规范人的思想,通过“礼”明确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人的道德的完善,实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企业与社会关系的“和谐”,最终达到“修身、齐家、平天下”的最高理想。

怎样实现这个理想,是摆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面前的问题,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的伦理道德体系,早已经支离破碎了。现代企业管理的伦理道德体系的建设与完善,任重而道远。

李东生曾经说:“20年前,中国企业家不看西方管理的书籍,那是无知;20年后还在看西方管理书籍,那就是无能了。”

“无能”的企业家,必然造成混乱的企业,从而发生连锁反应,虚弱的经济,死寂的文化,乃至落后的国家。现代国力的竞争不仅是经济和科技的竞争,最终的竞争必然是文化的竞争。如果我们不能完成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文化同中国企业管理相融合的历史重任,就会不同程度地导致民族文化的衰亡。

一位国学大师曾说过:一个民族,如果灭国了,只要文化还在传承,那么,这个国家就有复兴的可能;如果一个民族,她的文化灭亡了,那么,她的国家就真正灭亡了。

在建立中国式管理学的进程中,如果我们不能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总是一味承袭西方式管理理论,并对西方的文化和思想顶礼膜拜、亦步亦趋,那么中国的企业永远也不能超越西方,如同西方人学习中国的武术和京剧,尽管他们许多人非常热爱这些中国的国粹,但是,在这个问题上,他们永远也不能超越中国,因为,那本来就不是他们文化中本有的东西。我们只有走一条中国自己的道路,才有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在本书中,我们把《论语》的相关章节拣择出来,将《论语》中闪烁智慧之光的哲思和管理思想,结合现代管理理念加以融合,试图阐发出一种以中国伦理道德和哲学观念为基础的现代的中国式的管理理念,论述道德也能成为一种生产力的崭新观念,并提出企业管理中道德建设的一些具体的观念和方法。

这种尝试,可以说是一种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回归,更应该看作是对传统文化的发扬和继承。但愿我们这一代人通过自身的努力,无愧于我们圣哲先贤,无愧于我们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