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世界为率真者让路
5953000000022

第22章 当当为什么能成功(1)

作为一家成立于1999年的电子商务企业,当当网绝对算得上是中国互联网行业的元老级公司了。三次融资,十年坚守,当当网终于在2010年年底成功上市。是谁在引领当当网不断开拓新的市场?是什么精神在支撑着当当网从一家单一的网上书店蜕变为品类齐全的“网上沃尔玛”?是什么原因促使当当网在大浪淘沙般的险恶环境中生存并发展壮大?走进当当,找寻它能成功的秘密。

1.铁打的当当,流水的高管

“辞职已经是当事人职业生涯代价,别搞成引咎;也别在公司内声讨,更别诉诸媒体……让我们一起营造合伙人和职业经理人健康的进退氛围。”

——阿里巴巴B2B公司CEO辞职时,李国庆在微博上呼吁马云要给高管留足面子,这也可以看出李国庆对当当高管的态度

13年前,俞渝告别了华尔街的光鲜生活,跟着老公回到北京创业。说他们“夫妻创业”都是外界的叫法,其实要让俞渝自己说,她这辈子都没想过要创业,没想过自己会去从无到有地开创一家电子商务公司。但是李国庆要创业的时候,俞渝二话不说。她只有一个选择——责无旁贷地辅佐老公把事业做得漂漂亮亮。

因为他们夫妻二人一直都在当当网担任最重要的职务,所以很多人会略带偏见地说当当网是一家“夫妻店”或者“家族企业”,隐含的意思就是高管们到了当当网之后会缺少发挥的空间,会有很多的掣肘。万一碰到两个总裁意见相左的时候,就更难做人了。其实这些人多虑了,当当网是李国庆和俞渝一手缔造的没错,但是创业资金并非家族出资,而是由好几方投资人共同注资的,从这一点上说,当当就不能算作纯粹的家族企业。另外一个很明显的特点是,除了李国庆和俞渝之外,他们两个人的任何亲戚都不在当当网任职,所以不会出现一大堆“皇亲国戚”作为“不定时炸弹”般的存在让高管们为难。

李国庆和俞渝一开始就分工明确,基本上不会出现权力交叉的时候。他们也不要求所有的员工都必须听从两人的号令。不过李国庆曾经“委屈”地透露过:“我只管理我负责的部门,俞渝负责的部门我就从不过去指手画脚。不过俞渝就做不到这一点,偶尔她会‘越界’,管辖到我的势力范围。”

虽然两个人都不回避当当网“夫妻店”的问题,但是他们一开始就对此事有了充分而清醒的认识,同时也作好了相应的准备——引入一支豪华管理团队,来冲散李国庆或者俞渝个人在公司的影响力。

当当创立之初,李国庆和俞渝在投资方的要求下共同出任联合总裁,李国庆分管市场、采购、编辑等内部之事;俞渝负责技术、融资、海外市场、财务、物流等外围方面。粗看的话,好像是俞渝的职权稍高,管辖范围稍大,不知内情的人总会觉得俞渝才是当当的老总,这让李国庆多少有点头疼,尤其是听到有人说“李国庆,你老婆办的当当挺不错”的时候。但是俞渝说了,自己管辖的范围都是比较“死”的、一板一眼的部门,而交给李国庆负责的都是比较灵活的、需要更为高超的决断能力的部门。况且除了联合总裁的职务外,李国庆还担任公司的董事长,所以综合起来看,还是李国庆身上的“担子”更重一些。

两人的职责基本上不存在业务交叉的问题,都是各忙各的,在员工面前没有起过什么冲突。后来,俞渝又接手了人事的工作,这才和李国庆的管辖范围有了交集,有交集自然也会有分歧,不过也都是一些小事,拌两句嘴也就过去了。领导人太平当当网就太平,员工们有劲儿都往一块儿使,凝聚力很强。

两口子第一次专门请来“分权”的高管团队包括运营总监、技术总监、信息总监和市场总监等听起来非常时髦、先进与国际接轨的职位。这些“高位”当然要招募“高人”,若非如此,则不能相得益彰。

1996年北京最出风头的民营书店风入松的总经理王曦成为当当网的第一批高管,担任运营总监一职。2004年王曦代表当当网参加京城媒体沙龙,2005年王曦以当当网副总裁的身份参加互联网业界高峰论坛,2012年7月还有人发博客说听过当当网副总裁王曦在外文培训中心上课,受益匪浅。王曦能在当当网一干就是十几年,是不是从侧面说明了当当网的凝聚力其实是很强的呢。

当当网的第一代技术总监海洋来自“中国信息行业的开拓者”——瀛海威。2000年之前关注过互联网的人对“瀛海威”、“张树新”这些字眼都不陌生。毕竟作为一家民营的互联网介入服务商去做中国电信应该做的事情,那份敢为天下先的勇气无人能比。可惜的是瀛海威的战略意识过于超前,与中国整体落后的互联网环境不相符导致了它的失败。不过这并不妨碍在瀛海威打拼过的若干名年轻人成为后来崛起的新的互联网公司的骨干。张朝阳的技术总监来自瀛海威,李国庆的技术总监同样来自那个曾经辉煌无比的地方。

李国庆招募的第一代信息总监叫吴迦南,这位高人是贝塔斯曼中国区的业务发展总监。

当当最初的市场总监叫阎光,来自微软中国。加入当当的时候,阎光35岁,刚刚步入一个男人最黄金的时期。

比较可惜的是,当当网刚刚成立的第二年,互联网界就爆发了前所未有的危机。虽然当当经受住了这一次磨炼,但也不是没有任何损伤,最起码它的高管们很多都在严冬中失去了坚守的信心,相继离职了。

当当挺过这段互联网寒冬之后,李国庆才透露当时每送走一个高管,俞渝回家都会痛哭一回。真的是太难了,没有了职业经理人团队的支持,两口子只能互相扶持。他们虽然对自己做网上书店很有信心,但是李国庆也不知道自己倾注了全部心血的当当网何年何月才能等到赢利的那一刻。

送走了第一波高管“梦之队”之后,李国庆和俞渝重整河山,继续对外招聘高级经理人。2002年6月24日,北京晨报刊登了这样一则消息:“日前,原北京西单图书大厦总经理、北京新华外文集团总经理王宏经正式宣布加盟全球最大的中文网上书店当当网担任副总裁,主要协理当当的商品管理、物流、采购业务和运作。与他同时加盟当当的还有原西单图书大厦的副总经理吴维月。”

这两人不是血气方刚的年轻人,而是拥有多年图书运作和管理经验的资深专家。当当网罗这两位人才的时候,俞渝一度认为凭借二人在中国图书业内的影响力和感召力,一定会带着当当网迈向一个新的台阶。

上任伊始,王宏经和吴维月不负众望,带来了一系列的促销策划,使当当网短时间内人气暴涨,业绩攀升。业内人士看得就更远了,他们根据王宏经加盟当当网的事实分析出传统书店和网上书店之间已经开始了新一轮的资源整合,甚至有人大胆猜测这种优势互补将会是未来网上书店的发展趋势之一。

然而结果真是如此吗?为什么半年之后,这两人也离开了当当网?是李国庆和俞渝太难伺候,还是实体书店的高管跟不上网络书店的发展步伐?

俞渝发现两位新高管并不符合自己的要求,毕竟国企出来的人有着大量的国有资源,容易给人一种能够驾驭千军万马的错觉。但是民企没有那么优越的先天条件,更看重个人的能力和能带领企业做出多大业绩的良性发展。

2006年10月,当当网又发生了一系列的人事变动。副总裁高翔带着主管音像和物流的两位高管去了摇篮网,高翔任摇篮网的CEO。伴随着高翔等人的离职,当当自己也主动淘汰了几个不太合适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同时迎来了戴修宪、陈腾华、裴彦鹏、蒋泾等新高管的加盟。

到了2010年末当当上市前后,2006年进来的这批高管又陆续离开,寻找新的未上市的东家,奉献自己的价值。

可以这么说,李国庆和俞渝自当当网成立的那一天起就在不断重复一个动作——辞旧迎新——物色本阶段最适合当当的高级管理人才。合适的就请进来,不合适的就无情淘汰。他们的宗旨只有一个,一切为了当当网更好的明天。也许正是这种不断换血的方式才使得当当的高管团队始终保持警惕和清醒,绝不会浪费自己在职的每一天,每一刻,不会草率地作出任何一个不利于当当发展的错误决定。

虽然当当在不断地辞旧迎新,但是,老板和员工之间依旧很有温情。走进当当的销售部门,最惹眼的就是一个十分破旧的大沙发,来往的人都忍不住要多看它几眼,而且每看一眼都会有同样的想法:“太影响公司的形象了”!为了顾全公司的面子,大家建议李国庆把这个沙发扔到旧家具收购站去,可是李国庆拒绝了大家的好意。理由很简单,而且还很温馨。因为公司里有一个胖哥们,腰围是一般人的两到三倍,特别喜欢午休,他对这个沙发“情有独钟”,不为别的,只是这个沙发刚好与他的身材很“般配”。为了让这位胖哥们能够在中午舒服地睡上十几分钟,李国庆干脆不要公司的这点小面子,一直留着这个破旧的沙发。

李国庆不但对这位胖哥们进行特殊照顾,对其他的员工也非常关心。在公司搬家或者调整工位的时候,他会根据员工的具体情况进行特别的安排,有些员工一工作就喜欢抽烟,不抽烟脑子就会停止转动,李国庆知道后赶紧把他们“放”在通风较好的地方,不但照顾到了他们的需求,还不会影响其他员工的呼吸健康,一举两得。另外,公司里有一部分员工视力不太好,对办公室光线的要求比较高,一想到他们在暗室里受罪的样子,李国庆就于心不忍,所以特意给他们安排了一个光线明亮的地方。李国庆就是这样体贴员工的,让员工们总是不知不觉地享受老板的“特殊待遇”。

李国庆是个心直口快的人,和员工交流的时候免不了会“口无遮拦”。在创业初期,他向员工交代工作时,最后往往会问:“你听明白了吗?”虽然当时员工们没有表示不满,但李国庆看出了他们脸上不爽的表情。后来他反复思索了自己的说话方式,在和员工交流的时候也谨慎了许多,害怕自己的“口无遮拦”会伤到员工的自尊心,曾经的“你听明白了吗”也变成了现在的“我表达清楚了吗”,虽然只是小小的改变,但是员工们听了却很受用,经常微笑着点点头或者摇摇头,这种感觉比以前要温馨了许多。

听说李嘉诚和何鸿燊两位大富豪都是十分念旧的人,他们不喜欢看到自己的员工退休,所以不论员工年龄几何,只要干得动,愿意上班,就会一直提供工作的机会。

这种“仁慈”同样也是企业留住人才得以长久发展的一种手段,与当当网的优胜劣汰截然不同,很难分出孰优孰劣,也无所谓谁对谁错。商场之中,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2.李国庆的“野心”

“过去十年当当网在图书领域已经积累了足够的品牌势能,可以说,在网上图书零售领域,大型的战役已基本完结,今天我们就是拿着望远镜也已经找不到对手。现在即便把图书挪到四层以上,也一点不会影响销量,所以我们决定把一至三层的货架腾出来,留给百货。”

——李国庆曾如此高调表述当当做百货的优势

在中国几乎所有的大中城市,都能看到沃尔玛的身影。其“大而全”的仓储式卖场以及“帮顾客节省每一分钱”的宗旨也早已深入人心。这家来自美国阿肯色州的超大型零售集团是世界性的连锁企业,单纯按照营业额计算的话,沃尔玛集团当属全球最大的公司。

很多人都知道当当网创办之初,美国的电商霸主亚马逊是它的模仿对象。而贝索斯领导的亚马逊走的就是“大而全”的超市路子。而这条路也是李国庆坚持要走的。既然美国那个叫山姆·沃尔顿的人能够在零售行业中独树一帜,我们当当怎么就不能成为中国的“网上沃尔玛”超市,将“一站式购物”进行到底呢?在当当网由单一图书销售向百货销售转型的途中,做“中国沃尔玛”的念头越来越强烈。

当当的转型并非一蹴而就,之前李国庆用了长达6年的时间来作准备。早在2004年,当当网就悄悄地向百货类扩张了,但是在当当图书耀眼的光环下,这一动作并没有引起很多人的注意。直到2010年4月,网民们才惊喜地发现当当网上线了一款新的页面。新版的首页凸显了百货类B2C网站的特点,让敏感的人意识到这是当当从网上书店迈向网上百货超市的关键性一步。从新版的网站首页中,我们已经看不出曾经当当图书的领导地位,它已经成为与美妆、母婴、家居、数码产品、鞋服箱包等同一级别的百货类目之一。

俞渝对于企业转型的想法来源于她的亲身感受。俞渝曾在美国生活了11年之久,切身体会过“中国制造”的威力,知道中国能够生产出你所能想到的一切消费品,但是很多的好商品却只用于出口,国内消费者根本享受不到。正是这一点启发了俞渝,她才不断地充实百货,宣布当当要做“为顾客节省每分钱”的“网上沃尔玛”。

2010年9月份,当有记者走进俞渝的办公室的时候,发现在她办公桌对面靠墙摆放的小货架上已经摆满了各类的剃须刀、香水、化妆品和玩具等等。东西不少,但是陈列得很讲究,给人一种杂而不乱的感觉。俞渝告诉他在这个小货架上展出的商品绝大部分会在几天之后出现在当当网的页面之上。

有业内人士分析当当网走百货扩张之路是为上市作准备,当时不管是“口风不严”的李国庆还是措辞谨慎的俞渝都没有做出正面回应。他们只是说转型是为了让公司尽快实现赢利,是为了让消费者有更好的消费体验云云。李国庆也一再强调当当网并不缺钱,2006年融资而来的2700万美元还没花完呢,当当的“余粮”一直很充足,根本没有必要为了融资而上市。如果非要给上市找一个理由的话,那就当做给老股东们一个套现的机会吧。

我们站在2013年“忆当年”,当然知道当当网的确是在2010年年底赴美上市的,但也不好确定当当纯粹是为了上市,为了一份光鲜的财务报表而发力百货业。客观地说,做“网上沃尔玛”应该是当当网转型的必然选择,不管有没有上市这一步,转型都是必需的。

还是在2009年,当当网单是图书方面的销售额就已经达到了30亿元,占据中国整个图书市场的15%。这个数字比全国排名第一、第二的浙江、江苏两地的新华书店还要多。所以说当当的图书销售已经做得很好了,提升的空间已经很小了。当当网想要更好的发展,想要保住中国最大的B2C网站的位置,加速转型,加速“网上沃尔玛”的进程刻不容缓。有了这一指导思想,才能保证当当网始终走在电商的前列,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