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中国企业力量:罗苏与兴发产品传奇
5959600000012

第12章 总比别人多一种想法

想象能力是个人的创新能力的基础,个 人事业、企业的勺发展,必须不断地创新和变 更。缺乏想象力的人难担重任。

——罗 苏

罗苏统领下的兴发,在中国铝型材加工业中一枝独秀,声名鹊起。

在看到兴发厂开发的新产品成为抢手货时,全国各地五花八门的铝型材厂四面开花,仅是在广东,到1987年10月,登记在册的铝型材厂已达46家。

之所以说兴发厂一枝独秀,是因为其在中国铝型材行业众多的厂家中独步天下,成为万绿丛中一点红,以自己产品特有的高技术和高品质傲视同侪。同时,也表明它将要直面一个行业群雄的竞争。

这样的“竞争”,很快表现为——对原材料的抬价哄抢,对产品的粗制滥造,薄壁铝型材,偷工减料,压价贱卖等等,给新兴的铝型材行业正常、规范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阻碍作用。

我们说罗苏做事总有一套与众不同的想法,但并不是说他有什么先知先觉。正如实用主义哲学家威廉·詹姆斯所言:“其实,天才只是以非习惯的方式去理解事物的能力罢了。”罗苏自己也这样表白过:我只是比别人多动动脑子,快走一步就是了,好比俗话说的笨鸟先飞吧!

在全国铝型材生产像洪水般泛滥开来的当儿,罗苏陷入了沉思。

茶几上的功夫茶,浓得化不开,苦得有点涩口了。

兴发厂的头头脑脑,这两个下午,都被罗苏召来办公室饮“功夫茶”。

说是饮茶,也就是罗苏召开小型会议的一种方式,这么多年来,他养成了一个习惯:喜欢把严肃紧张的事情放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去讨论解决。他还有个“习惯”:对自己提出的每个重大的决策,都得听到不同的意见甚至反对的意见。他多次向记者反映过自己的这个特殊“脾性”:“如果大家光是听我说,一致附和我的话,我就立即宣布散会,下次再开,我一定要听到不同见解为止。”

此刻。罗苏仍然陪着大家边饮茶,边商讨兴发厂下一步的经营策略——面对越来越多的竞争对手,我们该怎么办?

还在昨日下午,大家也和往常一样,都想先听听老总的“心声”,罗苏自然也没隐瞒,很直接就把自己思考的结论告诉大家:立足本身.稳扎稳打,以不变应万变。

没想到,这个建议立刻获得大家的拥护,都说按照原定的路子走,反正我们的产品不愁卖,又比别厂价格高,我们不用受其他“山寨厂”的影响。商讨了半天,也没什么新鲜的见解,更没有人对罗苏的构想提出反对意见。

于是,罗苏颇为不满地宣布:“散会!”

今天下午,看来大家之前都动了脑子,所以一开始“饮茶”就有了不少的“异议”,特别是对解决原材料供应紧张问题。有人主张“收买”或利用好国内几家有实力的铝锭生产厂,也就是在资金上给予扶持,以避开与众多铝型材厂“哄抬价格”的弊端,从而保证本厂的原料供应;另外,立足本厂,以我为主,就算别的厂耍小聪明来挤兑我们,比如贱价抛售产品,比如用薄材当厚材推销等等,我们则一概不跟风,兴发只坚持一条:做好产品,卖好价钱。就是损失一定的市场份额,也在所不辞。

直到此时,罗苏才停下喝茶,显然,他很满意大家的“争论”,于是,他把大家的意见一一作了归纳,然后面带悦色地扫了大伙一眼,提高声音说:“大家说得好,下一步,我们兴发的目标必须是稳扎稳打,坚持走好自己的路子,主动抢占原材料供应市场,选择好几个铝锭生产厂,避开恶性竞争,坚持生产高品质产品,绝不降低质量去迎合低价格路线,以好产品创兴发品牌!”

这天下午,兴发厂《大事记》的日期,标明是1987年阳历3月6日,农历是二月初八。笔者注意到那天正好是24个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惊蛰,惊蛰者,冬眠入蛰的动物在回春时被雷声震醒,出土挑战生命是也。便想,眼下的罗苏和兴发,不正是惊蛰之雷声么?

凭着几年来商务往来的人脉关系,罗苏选择了东北、西北、粤北三地的3个铝厂,通过横向联合,互助互利的形式,先后斥资1500万元,由这3家铝厂每年向兴发提供铝锭1600吨,以保障充足的“弹粮”,解决后顾之忧。

这是别的厂家还没想过的事。兴发厂依靠自己的实力,在同行一片叫苦连天中笑到最后,不仅渡过了难关,还扩大了生产,1987年产量达到3000吨,超过原设计能力近三分之一以上。行业内谁都知道,一般铝型材厂能达到生产能力百分之三四十已非常了不起了。兴发厂当年产值2700万元,销售额4100万元,四项主要经济效益指标全部超过国家特级企业先进水平。须知,兴发厂在次年即1988年便评为国家二级企业,且是南庄镇有史以来第一家,如此说来,就更不容易了。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到了1988#:苦夏,原材料铝锭陷入空前紧缺局面,市场已一派混乱,犹如挂在头顶上的那轮毒日,之前那些匆匆栽种下的幼苗,经不起烤晒,一下子全然蔫了,甚至枯死了。广东省内上马不到一年的七八家铝型材厂,欲哭无泪,只好关门停产。但西樵山下那棵经过罗苏悉心培育的“大叶榕”,却枝繁叶茂,傲然挺立,安然无恙地度过了这一灾难性季节。

接着是1989年的春夏之交,由于某些外部环境的影响,全国生产性用电一时趋于紧张,各地电源短缺。珠江三角洲工业用电实行限制或错峰用电的约束.让耗电大户的铝型材生产厂家面临“缺氧窒息”的巨大痛苦。

这时,很多小厂已处于半停产状态,听天由命,一筹莫展。全省铝型材产值一个月内迅速下降了60%,全线告急。

向来比别人多一个“心眼”的罗苏,在兴发厂也同样陷入窘境之际,其脑子早就活泛开了。他首先找来了工程技术人员,了解、摸底、研究,在对“动力”问题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之后,罗苏便对大家说:“我有个新想法,用柴油作为燃料加热,替代原来用电加热挤压铝材成型。”

有的工程师说:“可以试试,但这些进口设备要改造过来,看来不容易。” 有的工程师说:“这愿望是好的,但不科学,人家的设备配置是一体的,弄不好,整条生产线就毁了。”

支持和反对的意见都十分明显,这也迎合罗苏“乐意听到相反意见”的性格。经过一番掂量,罗苏还是坚持了自己的做法。

于是.大部分支持改造设备,大胆创新的工程技术人员领过任务,就日以继夜忙开了,但有一个工程师却认死理,认为这是外行领导想人非非,心理和行为都颇为抵触。罗苏开始还体谅对方,和这位工程师谈了话,其中还强调了本人一贯提倡的“责任制”——试验责任由我承担,成功了功劳属你们.失败了由我负责。但这个工程师还是坚持其“立场”,不肯参与技术更新和设备改造工作,甚至公开以请假休息的形式消极对抗。罗苏经过了解:这位工程师一向爱耍大牌,思想却守旧,缺乏创新意识。这些与罗苏的人才标准相去较远,最后,罗苏依据厂规;毅然作出决定,劝退这位工程师!

时至2001年3月,笔者在那次采访罗苏时,谈及此事,他仍有点激动。他坦言:我自认是最爱惜人才的,但对那些不敢冒险,不思进取,尤其是没有创新开拓精神的人,我是不会留恋的。当然,那时炒了这个工程师,我心痛了好几个月,但不这样,就害了他,也害了我们兴发。

后来事实证明,罗苏并不是什么想入非非,因为之前他已和有关技术人员做了相应的了解、探讨,有了一个“苗头”,从热学上证明是可以尝试的。所以兴发厂“以油代电”的技术更新与设备改造,经历了反复的实验失败,再实验再失败,最终还是成功了!

这是一场生死时速之战,兴发厂迅速从原来“半睡半醒”的状态中激活过来,他们不再受“电老虎”的威吓,轻松摆脱扣在工厂头上的“紧箍咒”.自己主宰自己的命运,一直走到20年后的今天,而且,光是这项革新.每年还为工厂节省成本百万元以上。

想想。罗苏这人的脑瓜子是不是很特别?是不是总比别人多一种想法?

还有更绝的。

眼看1988年是“难受”的一年,别的厂都收缩手脚。早早挂出免战牌,维持能过日子就算了,但刚刚进入秋季,在与兴发进行半年的“质量品牌年”同期,罗苏又作出一个大胆的决定:“人退我进。两面出击:狠抓产品质量,再度扩大生产!”在别人还不知所措时,罗苏就斥资1400万元,从日本购进两台氧化着色机,又从台湾购进两台分别是2000吨和880吨的挤压机,生产能力比之前扩大了一倍以上,投产后年产量达8000吨,销售总额将超过亿元大关!

这是很多人想不通的,但罗苏就这么有胆识。待到1989年春暖花开,其他小厂蠢蠢欲动时,兴发已璀璨夺目,乐在丛中笑了。

这就是罗苏的本事,这就是罗苏区别于一般人的独到之处。

但罗苏却不认为自己有什么特别。在南海市工商联、市民间企业家协会联合举办的旨在提高该市民营企业竞争力,实施名牌战略的系列讲座上,罗苏以《创新、财智与竞争力》为题,谈了自己经营企业40载的体会,其中对此作了一段阐述:

我没什么过人之处。我只是要求自己。作为企业的一把手,必须思路开阔,思维敏捷、清晰且勤于思考。要有开放思维、逆向思维、立体思维、综合思维、辩证思维,要不断提出新观点,研究新问题,思考新方向,吸收新信息,拿出新主张,订出新方案,借助新科技,推出新产品.从而开创企业的新纪元,争取企业产出新的经济增长点。我当厂长几十年,感到做领导就像汽车驾驶员一样,速度在手上,生命在脚下。要开好企业这辆汽车,遇到康庄大道要加油,遇到道路曲折要减速,遇到道路危险要刹车。过去遇到危险时,有总公司和镇政府帮助起刹车作用。现在企业转制了,方向要自己掌握。我必须自己配合左脚刹车与右脚油门之间的“辩证”关系。凡事都要“三思”而后行,力求稳中求进,大事小心谨慎,否则全盘皆输。

我们管理人员不是官员,而是职员,因此我们不要打官腔,讲空话,而要实事求是。这就是说,我们在工作中遇到问题时切忌袖手旁观,碰到困难时力戒绕道回避。恰恰相反,我们必须一马当先,以身作则,敢挑重担,承担责任。成功的功劳归他人,失败的教训由自己承担。做员工的领头雁,当员工的引路人。

厂长和各级管理人员,还要学会分身授权,奖功罚过。所谓分身就是将一部分的权力交给下属,分身最主要是对下属不要横加干涉,更不要越俎代疱。特别注意凡是可授权下属做好的,自己就不要去做;当你发现自己忙不过来的时候。你就要检讨自己是否做了下属可做的工作。为什么有的厂长天天忙忙碌碌呢?问题有三:一是不相信下属;二是没有选好能人:三是鸡毛蒜皮也要管,像个婆婆。因此一个成功的管理者还必须是一个成功的策划组织者。

作为企业的领导人,对下属要有家长的心态,却不可有家长的作风。哪一位家长不是望子成龙。望女成风?许多领导总是害怕下属超过自己,以此类推来用人。必然会一级不如一级。要想企业有发展,好的领导必须要有望下属赶快成才,即使超越自己也要为之高兴的心态。而身为一家之长难免有家长作风,特别是中国家长,子女心中不服、不满还可以理解、忍受.但作为企业、部门的领导人切不可用家长作风去领导下属。企业招聘人才要有五湖四海的眼光,打开前门,广纳贤才,关紧后门,千万不能搞近亲繁殖。否则会造成人才流失,成为一潭死水。作为第一把手,手中少权是潇洒。我手上没有多少权,甚至不如一个仓库管理员,想拿一颗螺丝钉都不行。得经过层层批准。公司大大小小的权都分到各个职能部门,各个人的手中。我在办公室一天也没有一个部长、职工找我。我最大的权力有三个,一是召集各部门的头来开会,了解情况,布置任务;二是不完成任务者罚,完成任务做得好者奖;三是审核财务开支。

罗苏的谦逊和宽容在业界是出了名的,他总是坚持把自己的功劳记在别人或下属的身上,这也是他一贯的为人。

鉴于罗苏在乡镇企业多年作出的业绩和贡献,1988年,广东省政府举行第一届广东省优秀乡镇企业家评选活动,按条例,从万名人选中逐级评定50名代表,罗苏当之无愧,是南海市惟一的代表,时任广东省省长叶选平对此十分重视,亲手为罗苏授予荣誉证书。

有意思的是,时隔5年,也就是1993年,是届广东省优秀乡镇企业家增至328人,罗苏继续当选,但与罗苏在1988年入选的50人中,仅剩两人。

时间折叠到2l世纪的第三年,广东省委、省政府重奖30位优秀民营企业家,省委书记张德江和省长黄华华亲自为获奖者颁奖,罗苏又一次当选,望望身旁的获奖者,罗苏竟然找不到一个往年熟悉的面孔,能延承昔日首届荣誉者,此刻惟他一人是也!

庆幸也罢,悲哀也罢,商海无情,大浪淘沙。

敏感的广东媒体像发现“新大陆”般惊呼:“昔日50位手捧叶选平省长颁发的广东省优秀乡镇企业家荣誉证书者,今日惟罗苏为硕果仅存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