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爱国主义教育丛书:郭嵩焘
5966400000009

第9章 对西方国家的考察

郭嵩焘在出使期间,对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教育、民俗等多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比较细致的考察。他把外交工作之外的时间几乎全都用于参观考察,考察之后,都留下详细的文字记录,这为国内的士大夫们了解西方提供了一条简捷的途径。

1.教育与社会进步。在出使之前,郭嵩焘就已初步认识到西方国家的强盛与西方人对教育的重视有直接的关系,因此,在出使后,他对西方学校教育的考察非常重视。在到达英国之初,他就拜访了很多知名学者,聆听这些学者关于电、化、光、热学的演讲。1877年5月9日,他参观了一所艺术学校。1878年1月21日,他参观了一所小学,对西方的小学教育留下深刻印象。1878年6月8日,郭嵩焘参观了英国皇家医院,在那里,他第一次看到了数万件生物标本,其中包括人体标本。1878年7月5日,郭嵩焘在法国参观了一所技工小学。他的每一次参观都非常认真,把所见所闻都详细地记下来,有时还发表自己的感慨。郭嵩焘看到,西方人在走出学校之后,还有一种普遍追求实学的风气,这是与中国士大夫的空谈很不相同的。在一次茶会上,郭嵩焘听说英国探险家法兰克林考察北极,一去不返,而他的妻子又奋然前往,最后终于到达北极,发现了法兰克林等人的尸骨及遗留的笔记,初步揭开了北极之谜。对此,郭嵩焘大发感慨,他认为西人立志专一,百挫不惩,因此,“天地之秋,亦有不能深闭因拒者矣。”

西方社会重视教育、人人喜欢追求学问的风气也感染了郭嵩焘,他以花甲之年,还热心旁听各种学术演讲,观看各种科学实验。他的足迹遍及邮电局、铸钱局、军火工厂、博物院、图书馆、天文台、水族馆、救火局、兵船等地方,每处都留下了他倾心学习的记录。他无论身体有多疲劳,日记一天也没有间断过,少则几百字,多则几千字。他还鼓励留学生也坚持记日记。1878年6月2日,他检查了严复等留学生的日记,留下了7000多字的记录。由于他非常关心西方的科学研究,又勤奋好学,因而,他很快就懂得了有关热学、电学、光学、声学等西方最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1877年10月16日,他还亲自与随员试验了西方刚刚发明的电话。

郭嵩焘考察了西方的学校教育之后,深深感到,“西洋政教、制造,无一不出于学”。他还想到了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封建教育,只学一些时文、小楷,不求实际,实是误人不浅。他大声疾呼,追求实学是当今中国的急务。郭嵩焘多次给当权的洋务派官僚李鸿章、沈葆桢等写信,希望他们利用手中的权力,兴办新式学校,讲求实学,扭转社会崇尚空谈的风气。他还建议中国派遣的留学生除少数人学习军事外,多数人应该改学冶矿、铁路、电学、法律、经济等。郭嵩焘指出,西方教育越先进,对中国的威胁就越大。中国闭关自守的局面既然已经被打破,唯一的出路就是奋起直追,改革现有的教育体制,逐渐以西方的“实学”取代传统的“虚文”,也就是以资产阶级的新式教育取代传统的封建教育。

2.民主政治与西方文明。西方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与中国的君主专制截然不同,长期生活在中国专制社会的郭嵩焘对西方的民主政治始而惊讶,终于羡慕。到英国之初,他感到英国的议会讨论与中国官场的各立门户没有两样,都以“互相攻击取胜”。后来,他多次去议院旁听,感觉就起了变化。他发现,英国凡有大事,都必须交议会讨论,两党互相辩论,政府要接受议员的质问,然后还要在报刊上发表消息,广泛流传,所以,执政党就不敢恣意妄为。这种情形与中国官场的派系斗争完全不同。由此,他对英国社会的新闻自由、舆论制约政府,议会对政府进行干预等政治民主十分赞赏。他还特意研究了英国议会民主的历史,做了很详细的笔记。他记录了1264年英国国会的雏形以及后来的市民政治、陪审员、律师制度,还记录了英国的海上商路的开拓、东印度公司的建立、商会的设立以及与各国通商的历史。他在研究了英国民主政治的历史后得出的结论是:英国日益强大的根本,在于它源远流长的民主政治。这种政治体制造就了无数人才,奠定创立各门学问的基础,推动了整个社会的进步。

郭嵩焘还坚信,西方的议会民主制度比中国的君主专制要优越。这是因为中国的政治好坏系于君主一人,而不同的君主品德也不一样,个别贤能的君主其统治也不能久长,而西方政治的好坏取决于社会和人民,这种制度能够长久延续,而时间越长,其制度就日趋完善。他总结说:中国“治民以德。德有盛衰,天下随之以治乱”,“西洋治民以法。法者,人已兼治者也,故推其法以绳之诸国,其责望常迫。”他更担心的是,西方的法治正在向全世界扩展,而中国的“德治”却不能招架,所以,西方的“法治”越完备,中国的危机就越深。

同时,郭嵩焘也认为民权过重是西方民主政治的弊病。民权过重,容易导致“民气骄横”,他认为英美工人的罢工就是这种弊端的表现。

3.社会风俗。郭嵩焘对中国官场“专以大言自欺”和普通百姓之间的虚文客套非常厌恶,因此,当他看到西方社会有一种普遍的“实事求是”的风气时,非常羡慕。郭嵩焘认为,这种西洋风俗的形成植根于西方的政治教化之中。政治上民主,人们对于国事可以畅所欲言,教育方面重实学,学生们就养成了独立思考、面对现实、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这样,整个社会就形成了讲求实际、不务虚文的风尚。西方社会由于人人讲求实际,因而,就表现出勃勃生机,科学发明层出不穷,社会景象日新月异。而西方社会在近代以来取得的物质文明的重大进步又促进了各国家、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反过来,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密切也推动着物质文明的向前发展。在这个问题上郭嵩焘很注重中西对比,他认为,西方求实际,中国讲虚夸;西方重创新,中国讲保守;西方主开放,中国主关闭。

总之,郭嵩焘从中西比较的角度对西方社会进行了多方面的考察。他考察的目的是要弄清楚西方社会日渐富裕强大的原因,并希望中国人能够学习西方的一切长处,迎头赶上,与西方国家并驾齐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