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让孩子有个好性格
5972400000001

第1章 赶走自卑和悲观,培养孩子自信乐观的性格(1)

自卑、悲观的孩子总是看不起自己,感觉处处不如别人,“我不行”、“我没希望”、“我会失败”等话总是挂在嘴边,这种性格将会使孩子一事无成。因此,父母应有意识地培养孩子自信乐观的性格。

经常给孩子肯定和赞扬

美国作家爱默生曾说:“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有自信,才会乐观,有自信,才会成功。所以,要想让孩子在未来取得成功,就要注重对孩子自信心的培养,这需要家长经常给孩子肯定和赞扬。

一位母亲第一次参加家长会时,幼儿园的老师对她说:“你的孩子可能有多动症,在板凳上连三分钟也坐不住,你最好带他上医院去看看。”回家的路上,儿子问母亲:“老师说了些什么?”

母亲摸摸儿子的头,微笑着告诉儿子:“老师夸奖了你,说你原来在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钟,现在能坐三分钟了。其他同学的妈妈都非常羡慕妈妈,因为全班只有我的宝宝进步了。”

儿子上小学时,有一次,母亲参加家长会,老师说:“这次数学考试,你儿子考了30分。我们怀疑他智力上有障碍,你最好带他去医院查查。”回家的路上,母亲流下了眼泪,然而到家后,她对儿子说:“老师对你很有信心,老师说你并不是一个坏孩子,只要能细心些,一定会赶上你的同桌。”说完,她发现儿子暗淡的眼神一下子明亮了起来,沮丧的脸也舒展开来。第二天上学,儿子去得比平时都早。

儿子上初中的时候,母亲去参加家长会。这次,母亲直到家长会结束都没有听到老师点她儿子的名字。临走的时候,她忍不住去问老师,老师告诉她说:“按你儿子现在的成绩,考重点高中有点危险。”当她听到这句话时,是多么惊喜啊,对于儿子来说,这是一个多大的进步!

于是她怀着喜悦的心情走出了校门,发现儿子在等她。她扶着儿子的肩膀,笑着告诉他说:“班主任对你非常满意,她说了,只要你努力,很有希望考上重点高中。”儿子听了很高兴,觉得信心大增,后来他果然考上了重点高中。

这位母亲经常夸赞儿子,后来儿子参加了高考,并被清华大学第一批录取了。那天,儿子激动地对妈妈说:“妈妈,我一直知道我不是一个聪明的孩子,是您的赞扬让我重拾了信心……”

事实证明,肯定和赞扬是提升孩子自信心的最有效的方式之一,随着自信心的增长,孩子会觉得越来越有希望,这样他就会乐观起来。日本的一项研究表明,经常受到家长夸奖和很少受到家长夸奖的孩子相比,前者成才率比后者高了5倍!中国着名的童话作家郑渊洁也曾说过,对孩子要“往死里夸”!

然而,有些父母并没有认识到肯定和赞扬对培养孩子自信乐观性格的重要意义,他们喜欢挑剔孩子的不足,往往只提醒孩子注意缺点,希望以此警醒孩子。但是这在客观上造成了孩子失望和悲观的心理。例如,一个孩子考了90分,回家向妈妈报喜,妈妈却说:“得意什么,考90分有什么了不起,离100分差远了呢!”这句话如一盆冷水,将孩子的心泼得冰凉,孩子的自信心受到了很大的打击。

英国着名的教育家史宾塞曾说过:“对孩子的一次喝彩,胜过百次训斥,喝彩和鼓励,可以让自卑的孩子走出泥沼。”当孩子遇到了挫折,甚至遭遇轻视,家长应该及时帮孩子扫除悲观情绪,通过肯定和赞扬帮孩子找回自信,使孩子乐观地面对学习和生活。

关于肯定和赞扬,家长应该注意要中肯、适度,不过分夸大,也不无端缩小;要有分析地赞扬,不能太笼统,让孩子清楚赞扬的是哪一点,为什么赞扬;宜当面赞扬的当面赞扬,宜采用暗示的就采用暗示;要讲究赞扬的方式方法,口头赞扬,手势动作赞扬(爱抚、竖大拇指、点头等),书信赞扬,庆贺式赞扬,物质鼓励,外出游玩,等等。家长应通过经常给孩子肯定和赞扬,帮孩子形成自信乐观的性格。

随时巩固孩子的自信

孩子需要的不仅仅是赞扬,更重要的是父母的关心和重视。父母对孩子,不只是毫不吝啬地赞扬他,更要在第一时间把这种赞扬和肯定传递给孩子,让孩子感觉到父母发自内心的关怀和期望,从而满怀信心地面对学习和生活。

当孩子在生活和学习中取得哪怕一点微小的进步时,都不要置之不理,也不要等事后再赞扬孩子,应该及时肯定孩子所取得的成绩以巩固孩子的自信心。当孩子主动向父母展示自己取得的成绩时,父母也一定要及时给予孩子关注,哪怕是停下自己手中的工作,也要真诚地给孩子一些赞美和鼓励,这样才能让孩子更健康快乐地成长。

随时巩固孩子的自信是需要时间和耐心的。在这个过程中,父母要注意以下几个原则:第一,不要讽刺孩子,以免孩子受到不同程度的打击;第二,不要过分赞扬孩子,以免孩子产生骄傲情绪。只有随时地、恰当地鼓励,才能不断巩固孩子的自信。

有一个孩子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期末考试成绩是班上的第20名,而他的同桌考了第一名。他感到很难过,回到家后,他问妈妈:“我是不是比别人笨?我和同桌一样在听老师讲课,也同样认真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可是,为什么我考第20名,而她能考第一名呢?”

妈妈抚摸着儿子的头,温和地说:“孩子,你已经比以前有进步了,以后会越来越好的。”

到了第二个学期的期末考试,孩子考了第15名,而他的同桌还是第一名。孩子又想不通了,回家后,他又沮丧地问了妈妈同样的问题。妈妈还是很亲切地告诉他:“你比上学期又进步了,以后会越来越好的!”

就这样,这个孩子小学毕业了,虽然最后他还是没有赶上他的同桌,但他的成绩一直在提高,等他毕业的时候,已经进入了前10名。

暑假期间,这个孩子在妈妈的陪伴下去看海。母子二人坐在海滩上,看着那些在海边争食的海鸟。妈妈突然灵感来了,她指着海鸟对孩子说:“你看,体型越小的鸟越能迅速地起飞;而那些体型比较大的鸟,像海鸥,却显得十分笨拙,起飞也很慢。孩子,你知道吗?海鸥虽然起飞慢,但是真正能飞越大海、横穿大洋的却是它们。”

在妈妈的肯定和鼓励下,这个孩子进入初中后,始终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自信乐观的心态,渐渐地,他的成绩名列班级前茅,接着成了全年级的尖子生,最后考上了重点大学。

没有高标准、没有硬性规定,有的只是随时随地地肯定和鼓励,这位母亲始终让孩子与自信为伍、与乐观为伴,使孩子在自己脚踏实地的努力下获得了成功。

巩固孩子的自信心是一个不可间断的过程,当父母看到孩子因不断进步而树立起自信心时,千万不能以为大功告成,此时更要不断鼓励孩子,巩固其自信心。这样才能帮助孩子形成自信乐观的性格,使孩子在未来的道路上有一番成就和作为。

善于发现孩子的潜力和优势

日本心理学家多湖辉说:“在每个孩子身上都蕴藏着巨大的、不可估量的潜力,每个孩子都是天才,宇宙的潜能隐藏在每个孩子心中。假如我们抛弃僵化的教育方法,用一种充满生命力、充满人情味的方法,那么,所有的孩子都能成为栋梁之材。”

这就告诉我们,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要因材施教,扬长避短,善于发现孩子的潜力和优势,培养孩子的爱好和特长,使孩子从小自信乐观地成长起来。

开学不久,学校兴起了“报班风”,父母给孙林报了一个钢琴兴趣班。上课时,孙林学钢琴非常刻苦,虽然刚开始的时候入门比较慢,但后来渐渐地进入了状态,弹得也越来越好,老师觉得孙林是个非常有潜力的孩子。

然而,正当孙林钢琴越弹越好时,不懂钢琴的父母不但没有发现孙林的进步,反而觉得他弹得没有什么起色。妈妈认为孙林学得不好,再学下去会耽误时间,影响正规功课的学习,于是,在没有及时和老师沟通的情况下,以此为理由,不让孙林继续学钢琴了。

其实孩子每天都在进步,关键是父母能否看到孩子的进步,能否及时发现孩子的潜力,从而帮助孩子巩固自信,使孩子继续保持高昂的劲头学习。

很多时候,孩子的潜能和优势不是显露在外的,而隐藏在孩子身上,需要父母去发现。全国着名青少年问题专家、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曾说过:“能发现孩子有10个优点,您是优秀的父母;能发现5个优点,您是合格的父母;如果一个都没发现,您就该‘下岗’了。”由此可见,不努力去发现孩子的潜能和优势,而只看孩子的外在表现就对孩子轻易下结论的做法是错误的,那样很容易打击孩子的自信心。

潜能可以说是一种与生俱来的优势,犹如埋在人身体内的宝藏,每个孩子都拥有这样一个宝藏,父母要做的就是去发现并挖掘它。只有了解了孩子的潜能所在,父母在对孩子的特长培养上才能做到扬长避短,在孩子的培养方向以及发展目标上做出理性的选择,让孩子的生命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让他们在今后的生活道路上更加自信乐观地前行。

客观评价自己的孩子

孩子对自己的认识很大程度上建立在父母对他们的评价之上。很多家长只知道爱孩子,但是却不能客观地评价孩子,于是对孩子提出过高的要求,致使孩子屡次遭受打击,最后对自己失去信心。

13岁的李娜是某中学初二的学生,成绩一般。父母为了让李娜能考上大学,花钱办好了手续,让她暑假到一所重点中学借读,可李娜就是不愿去。父母做她的工作,她也不听,有时候甚至说:“你们再逼我,我就离家出走。”

开学后,李娜不想上学,成天在家躺着,偶尔在街上溜达一圈,回家继续躺在床上眼望天花板。无奈之余,父母把李娜带进了心理咨询室。

咨询师表示,父母不当的教育方式是导致李娜产生抵触情绪的主要原因。孩子经过艰辛的努力,成绩有了起色,却频频遭到父母的批评。父母过高的期望和过低的评价,让李娜生活在自卑之中,甚至有些厌恶自己,自然就把学习当作一件痛苦的事情。

作为家长,没有正确评估自己孩子的能力,而一味给孩子提出高要求,使孩子不断遭受打击,可以说,李娜的自卑很大程度上是父母的过错。如果父母能客观地认识女儿的能力,给她提出可行的目标,并且经常给她肯定和赞扬,李娜就不会变得如此自卑。

父母应该学会对孩子的成功和失败进行正确的分析,不要认为孩子失败了是因为脑子笨、没努力,于是责骂孩子、逼迫孩子。要学会和孩子交流,帮助他们面对困惑。着名教育学家塞利格曼指出:“父母批评孩子的方式正确与否,显着地影响着孩子日后的性格是乐观还是悲观。父母对孩子的批评应该恰如其分,不应把几次错误夸大成永久性的过失,同时具体指出孩子的错误及犯错的原因,使孩子明白自己所犯的错误是可以改变的,并知道从何处着手改变。”

星期天的上午,妈妈让4岁的儿子华涛把隔壁的小伙伴强运、敏珊邀请过来,然后让他们三个小伙伴做游戏,还教他们朗诵小故事。

当三个孩子轮流朗诵一段小故事后,妈妈及时对他们的表现一一做了点评:“强运的朗诵很有节奏感,给人跌宕起伏的感觉,不足的地方是声音稍微小了点,下次要提高音量;敏珊的声音甜美,吐字清晰,听起来很舒服,不过没有把握好节奏,下次注意一下就没事了;华涛的朗诵音量很高,让人听得很清楚,不足的是没有变换语气,下次需要注意啦!”

点评完了,三个孩子都很高兴,因为妈妈对三个孩子的评价很客观,没有因为华涛是自己的孩子,就对华涛的表现过分赞美,也没有对华涛的表现给出苛刻的评价。

这位母亲的做法是明智的,懂得客观评价孩子,让孩子清楚认识自己的优点与不足。可是,有的父母在评价孩子的时候喜欢含糊其辞,比如用“不错”、“还行”等词语来评价孩子,让孩子不清楚自己的表现到底怎么样,就达不到激励孩子、指出孩子不足的目的。

如今,不少家长过分在乎孩子的成绩和排名,可怕的是他们经常把孩子的分数和排名孤立起来看。事实上,分数固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孩子掌握知识的水平,排名也可以帮助家长对孩子在班上所处的位置有所了解,但却不是绝对的。孩子的分数与排名往往与考试的内容、难度和班级的整体水平等诸多因素有着直接的联系。因此,家长要善于分析,全面客观地评价孩子。

客观地评价孩子,发现优点及时肯定,发现不足和错误及时提醒。千万不要有“一好百好(成绩好什么都好)”或“一不好百不好(成绩不好什么都不好)”的思想,这对孩子来说是很不公平的。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学习并非决定孩子前程的唯一因素,父母应该正确认识这一点。

适当降低对孩子的期望

有的父母认为,给孩子制定的学习、生活目标越高,对孩子的激励作用就越强。殊不知当孩子发现自己倾尽全力却仍然远离目标时,往往会怀疑自己的能力,进而产生“我不行”的自卑心理,于是变得悲观起来。长期如此,孩子就容易形成自卑和悲观的性格。

修杰是父母亲和亲朋好友眼中的好孩子,可以说是人见人夸。一个同学羡慕地说:“我们班的好事都让他给承包了。”言外之意一听则明,但是,修杰却整天郁郁寡欢。

原来修杰的父母对他的期望特别高,要求他每次必须考第一。一次修杰考了第一名,但是第二名与他仅差1分,爸爸妈妈非常担心,于是千叮万嘱:“你必须加倍地努力,不然他就超过你了。”修杰表示,他很羡慕班上学习成绩处于中等位置的同学,他们活得潇洒,而自己活得实在太累了。每天他都如履薄冰,生怕有哪方面做得不够好,让父母、老师不满意。

修杰的妈妈说:“我知道孩子很努力,很辛苦,每天学习到凌晨,我们的目标就是保第一,而且永远第一。”

在爸爸妈妈的期望下,修杰经常命令自己努力、努力、再努力!永远争第一!但是在上初三的时候,修杰因精神分裂而“休学”了。

对孩子期望太高会给孩子增加很多心理压力,一旦孩子达不到目标,失落和沮丧就会充斥内心,从而使孩子丧失信心,严重的还会令孩子产生心理问题。所以,父母应该适当降低对孩子的期望,否则,不但影响孩子自信乐观的性格的形成,还会影响孩子健康成长。

家长在为孩子制定目标时,应当充分考虑到环境条件和孩子的自身状况,制定一些孩子经过一定的努力能够达成的——即“跳一跳能够得着”的目标。每完成一个这样的目标,孩子的自信心就会进一步增强,孩子也会乐观开朗起来。同时,也要引导孩子,对环境和他人不要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

一位家长在与朋友对话时,朋友建议她降低对孩子的期望值,但这位家长却说:“那不行!孩子本来就不求上进,再降低要求,那成什么样子了?”接着,她又说:“孩子现在不懂事,不知道大人是为他好,今后他就会明白了。如果我不严格要求他,他不好好学习,以后怎么能考上重点大学呢?考不上重点大学还有出路吗?”

朋友温和地对她说:“降低对孩子的期望,并不是放松对孩子的要求,而是让孩子轻松一点,这样可以取得‘退一步,进两步’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