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让孩子有个好性格
5972400000011

第11章 学会关爱他人,培养孩子善良的性格(2)

听到这里,妈妈对儿子说:“儿子,你知道吗,小螃蟹也有生命,它也会痛苦。”“不会吧,它又不是人。”儿子满脸愕然地回答。“儿子,你不知道吧,不光人有感情,只要有生命的东西都有感情,小螃蟹当然也有感情,它也有自己的爸爸和妈妈,也许这个时候它的爸爸妈妈正焦急地等它回家呢!”儿子睁大眼睛好奇地问妈妈:“要是找不到小螃蟹,螃蟹的爸爸妈妈会哭吗?”“会的。”妈妈接着说,“如果你放它回家,它一定会告诉爸爸妈妈,你是一个好心肠的孩子。它们全家都会感谢你、祝福你的。”

听完妈妈的话,儿子连连点头。于是,妈妈拉着儿子的小手来到河边,让孩子把螃蟹放到河里去。

从那以后,每次遇到小动物,妈妈都会告诉儿子要保护它们,还告诉他不能随便攀摘花木,不能踩踏草坪……渐渐地,儿子有了一颗善良的心。

不论孩子有多么聪明,多么勇敢,多么坚强,假若孩子没有善良的心,那么孩子聪明、勇敢、坚强的品质越是卓越,将来对社会构成的危害就越严重。只有在孩子心中播种善良,孩子将来才会收获希望。

童年时期是培养孩子善良性格的重要阶段,因为这时孩子还没有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父母告诉孩子什么,孩子都能认真地接受,并牢记在心里。如果父母发现孩子随意践踏草坪、攀折植被、残杀动物,一定要及时制止,并教育孩子尊重动植物的生命,让孩子学会爱护它们。

许多家庭都有宠物,有些父母特意给孩子买回他们喜爱的小动物,这就给孩子创造了和小动物做朋友的机会。在饲养小动物的过程中,父母可以问问孩子:“这是什么动物啊?它是什么颜色的呀?小动物有什么本领呀?”然后可以告诉孩子:“小动物是你的好朋友,你要爱护它。”让孩子学会关心、照顾小动物,培养孩子善良的性格。

消除孩子的暴力倾向

现在的有些孩子,暴力倾向很严重,具有很强的攻击性。男孩子喜欢一群人凑在一起打架,女孩子喜欢在冷不防的时候抓伤同伴。小孩子爱打闹,偶尔用暴力行为攻击小朋友是正常现象,问题的关键在于父母怎样教育孩子,帮孩子消除暴力倾向。

范伟长得人高马大、虎背熊腰,坐在教室的最后一排。他平时很不安分,喜欢调皮捣蛋、招惹别人,还时常攻击同学。每次范伟的爸爸妈妈去学校接他的时候,总免不了听到孩子们告状的声音,这真让范伟的父母伤脑筋。

对于范伟喜欢攻击他人的恶习,父母显得无计可施,他们只会狠狠地批评范伟,有时,爸爸实在生气时就会打他。可是,这种教育方法很不奏效,最后,范伟被打皮了,根本不怕爸爸妈妈生气了。

有一天,范伟对爷爷说:“爸爸妈妈不讲理,经常打我骂我欺负我,却要求我别欺负小朋友。我也不想欺负他们,只是想和他们好,和他们玩。”听到这句话后,范伟的父母开始反省自己一贯的教育方法,觉得应该和范伟多沟通沟通,不能开口就骂、动手就打了。

很多时候,孩子都想和其他伙伴交朋友,和大家一起玩,但可能是方法不对,或表达方式不当,难以赢得他人的好感,所以才会“恼怒动武”。因此,父母首先应该了解孩子为什么会攻击别人,要让孩子学会和小朋友商量。

控制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必须避免严惩重罚。因为这种方法只会使孩子表面顺从,内心的不满总要发泄出来。只要孩子不去伤害他人和自己,父母就应该允许他发泄。也许有的父母认为,如果附加体罚,可使攻击性行为减少,实际上,这往往会使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增加。

相关调查显示,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孩子,男多于女,独生子女多于非独生子女,并且以年龄小的孩子居多。孩子们的攻击行为往往是无意识的,如果不及早教育孩子,其攻击行为可能愈演愈烈,如果任其发展到成年,这种行为就可能转化为犯罪行为,对孩子的发展会有着极为不利的影响。

其实,很多孩子有攻击行为的倾向与父母的不恰当教育及不良影响有关。有的父母不在意孩子间的小打小闹;有的父母见孩子攻击别人非常生气,对孩子非打即骂;有的父母在孩子受到攻击时“鼓励”孩子以牙还牙,致使孩子染上了暴力行为。

李勇放学回家,告诉妈妈自己被同学抓伤了,妈妈一看伤势比较严重,既心疼又生气,说:“你怎么这么笨啊,别人抓你,你不知道抓别人啊?记住了,以后谁欺负你,你就奋起反抗。别人打你一拳,你要打别人两拳,这样你才不会吃亏,别人才不敢欺负你。”

李勇将妈妈的话记在心头。几天后,班里一个同学不小心撞了李勇一下,李勇马上挥起拳头打了过去,把同学的鼻子打出了血。虽然老师批评了李勇,但是他心里有说不出的兴奋,因为他发现自己的拳头很有威力。

从那以后,只要有同学得罪他,不管是无意的还是有意的,李勇都会以牙还牙。渐渐地,李勇打伤的同学越来越多,同学们越来越怕他,大家都不跟他玩,他也越来越孤独。

害怕孩子吃亏,是大多数父母的共同心理,但是教育孩子以牙还牙,无异于是在告诉孩子拳头是最有威力的,是在怂恿孩子使用暴力。在幼儿园的一次家长会上,老师很无奈地告诉大家,现在有些家长的做法实在让人难以理解,孩子在幼儿园偶尔与其他小朋友发生一点摩擦,家长就会很郑重地来质问老师,或者要找对方算账。有时家长还会“教唆”自己的孩子:“别人踢你一脚,你就还他三拳,看以后谁还敢欺负你!”“我们宁愿赔钱,也不能吃亏。”

其实小孩子之间打打闹闹,发生磕碰是常有的事。今天你打了我,明天我打了你,后天也许俩人又和好如初了。孩子之间的矛盾,来得快,去得也快,父母不必看得那么严重。更不应该教孩子“以牙还牙”,那不仅会让小小的矛盾愈演愈烈,而且也不利于孩子善良的性格的培养。

家长还应注意暴力内容对孩子的影响,要引导孩子观看文明健康的电视节目。父母要将电视节目和游戏先过滤一道,让含有暴力成分的影片和游戏从孩子身边消失。此外,还应给孩子讲述一些爱心故事,并以身作则,善待他人。

表扬孩子的善良举动

如果孩子所做的事情得到了父母的肯定和表扬,那么他会带着极大的热情继续这么做。因此,当你发现孩子帮助了别人,为别人着想,一定要及时表扬孩子,鼓励孩子再接再厉,继续善良的举动。

妈妈听说孩子在学校做了好事,主动照顾一个生病的同学,便给孩子做了一顿丰盛的饭菜,并在饭桌上郑重其事地表扬孩子。

饭后,孩子的爸爸对孩子的妈妈说:“这么点小事,没有必要搞得这么隆重吧?”孩子的妈妈严肃地说:“培养孩子的爱心和善良不是一件小事,我这样做就是为了让孩子知道,我们很赏识他的善良举动,这样他今后才会经常做好事。慢慢地,善良就会成为孩子的一种品格。”

若想让孩子将善良的行为当作一种习惯坚持下去,父母需要时刻关注孩子的行为表现,只要发现孩子有善良的举动,父母一定要及时肯定孩子、表扬孩子,让孩子知道,父母对他的行为非常赏识,他就会坚持做善事。如此一来,善良就会成为孩子的一种习惯、一种性格。

目前,我国大多家庭中只有一个孩子,缺少同胞兄弟姐妹之间相互帮助的实践机会,因此父母更要重视孩子在幼儿园、学校或社区里与其他孩子的相处情况。得知孩子有了助人之举时,不要吝惜赞美之词,多赞扬孩子,孩子就会有更多做善事的动力。下面是关于一位母亲和儿子的故事。

有一次,儿子和同学们在操场上跑着玩,一名女同学跌倒擦破了腿,儿子把她背到了洗手间让她清洗伤口,而他依然在厕所外面等着。或许是因为小孩子们不懂事,就在儿子在外面等着的时候,别的孩子看到他站在女厕所外面,就取笑他是大色狼。可儿子仍然在那等着,直到那个女同学出来。接着他又把她扶到了教室。

当妈妈问儿子为什么当时好多男同学在场都没有背而只有他背时,儿子说:“那里我最大,所以我就背了。你不是告诉我要助人为乐吗?”妈妈听后对儿子竖起了大拇指,夸他是勇敢善良的小男子汉,并鼓励他继续做好事。

不久后的一天清晨,儿子在小区的花园里玩时,听见了小动物的凄惨叫声。他不敢扒开草丛,于是就发疯一样地喊妈妈。妈妈跑出来一看,发现是一只受了伤的小麻雀落到了花园灌木林的草丛里,正好被儿子发现了。妈妈赞扬了儿子的善良,说他不但知道助人为乐,还懂得爱护小鸟,是个好孩子。

父母都希望孩子有善心,学会做善事,有一个善良的性格,这就要求父母学会激励孩子关心他人、帮助他人。孩子一天天在成长,需要父母引导他一步步走向正确的人生道路。当孩子做出了善良的事情,来自父母的及时肯定和赞扬是孩子保持善意之举的无形动力。

不可否认,生活中有这样一些父母:比如孩子把摔伤的同学背到学校的医务室,这原本是一个善良的行为,可是有的父母却责怪孩子:“看你,把自己累得要死,而且还耽误上课,你亏不亏啊?”殊不知,这样的话会让助人为乐的孩子感到很受伤。下一次,当孩子再次遇到需要帮助的同学时,他可能会犹豫,会考虑自己帮助他人会不会吃亏、会不会影响自己。只要孩子在做好事之前有了这种心思,那么动机就不纯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