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让孩子有个好性格
5972400000010

第10章 学会关爱他人,培养孩子善良的性格(1)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认为善良是世界通用的语言,它可以使盲人“看到”、聋子“听到”。播种善良,才能收获希望。你的孩子可以没有让旁人惊羡的姿态,也可以忍受“缺金少银”的日子,但离开了善良,他的人生就会搁浅和退色——因为善良是生命的黄金。

让孩子拥有一颗体谅之心

体谅他人,就是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理解对方的难处,同时考虑自己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行为是否会给别人带来不好的影响。可以说,这种品质是很多独生子女欠缺的,他们多半喜欢以自己为中心,为自己考虑,而不顾他人的感受,以致影响自己的人际关系。

在初二的上学期,王晓通过竞选成了数学课代表。在一个学期的工作中,她认真负责,干得非常出色。初二下学期,班里要改选班委。王晓非常希望能够连任数学课代表的职位,但她听说班里的某位同学要与她一争高下。于是王晓在上台进行竞选演讲的过程中,点了那位同学的名字,其中大有挑衅之意。那位同学或许是被王晓激怒了,或许是自尊心受挫,一狠心也上台参加竞选。最终,那位同学以微弱优势胜出。此事给了王晓不小的打击。

王晓没能担任数学课代表,就上台竞选英语课代表,这次她又突发奇想,在上台进行竞选演讲的过程中,她提到了前任英语课代表的名字,其中又有挑衅的意思,于是对方被激上台与她竞选。结果此次支持王晓的人更少了。本次竞选,王晓一一落空。

回家后,王晓像泄了气的皮球,无精打采。爸爸见她心情不好,就问她怎么回事。在了解了事情的原委后,爸爸开始开导、教育她:“做人做事都应该谦逊谨慎,说话的时候要多替他人考虑,考虑他人的感受,体谅他人的心情,这样才能赢得他人对你的尊重和好感。”爸爸还告诉她:“很多同学都希望成为班干部,竞选总会有人失败,因此你不必难过。想想你当初竞选获胜,别人失败了,别人会有怎样的感受。”

经过爸爸的一番教导,王晓心情好多了,她不再难过、嫉妒。

拥有体谅之心的人懂得将心比心,即想象如果自己处在对方的情况下会有什么感受和想法,这样他们做事、说话的时候就会避开矛头,尽量不去伤害对方。

父母在培养孩子的体谅之心时,应该有意让孩子觉察到别人的为难之处。而且,当孩子做了令你感到头疼的事情时,先不要训斥,而是用情绪向他“诉苦”,让孩子知道他的行为给你添了麻烦,让你感到难过。比如,孩子从外面捡回了一些沾着泥的石子回来,并把它们放在客厅的沙发上,这时如果你对孩子说:“沙发被弄脏了,妈妈又要花时间清洗沙发,这样妈妈会很累的。”让孩子知道有人对此感到为难,这便会增强孩子的体谅之心。

一次长假,刘女士和几个朋友带着四五个小孩去爬山。下山时,刘女士的儿子看到大哥哥们都走远了,急着想追上他们,就挣脱刘女士的手,自己直往前冲,任刘女士怎么喊都无济于事。这可把刘女士吓坏了,为了赶上儿子,刘女士一不小心把脚崴了。

回家后,儿子看到妈妈走路一瘸一拐的,忙问:“妈妈,你的脚怎么受伤了?”刘女士告诉他:“妈妈下山时不小心崴的。”儿子关切地说:“妈妈,你怎么这么不小心呀?你看我都不会崴到脚。”刘女士说:“是呀,你只顾追哥哥,跑得那么快,都不管妈妈了,妈妈都追不上了,所以我就急忙追呀追呀,一不小心脚就崴了。”没想到儿子一下子扑过来,紧紧搂着刘女士说:“妈妈,对不起,以后我一定扶着妈妈。”

这突如其来的举动让刘女士愣住了:什么时候儿子变得如此体谅?难道是我无意的撒娇诱发了他的男子汉气概?刘女士心里美滋滋的,越发显出“柔弱”的样子:“宝贝,你是小男子汉了,以后可要照顾好妈妈,考虑妈妈的感受哦。”儿子认真地点点头,再一次抱着刘女士,坚定地说:“我要照顾妈妈,体谅妈妈!”刘女士感动极了。

父母特别是妈妈在教育孩子时,除了要做好模范表率的作用外,在适当的时候不妨巧妙地利用和创造条件,向孩子撒撒娇,激发孩子的体谅之心。比如,当孩子要求你满足他一个愿望,而这个要求有点不合理时,你不要急于训斥他,向孩子诉诉苦,让孩子知道你很难办到,孩子知道了你的难处,也就懂得体谅你了。你的尊重和信任,会让孩子对家庭多付出一份责任心,对生活的态度也会更积极。

把孩子培养成拥有体谅之心的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父母自身要以体谅之心温和地对待孩子。同时,应充分理解孩子的心情,努力从孩子的视角来考虑问题,这样就能感染孩子。当体谅的种子慢慢地在孩子的心田中发芽、成长后,孩子便会渐渐地照顾到爸爸妈妈及周围人的情绪,努力使自己不去做伤害他人的、给别人添麻烦的事情。这就是父母以体谅之心教育孩子所获得的成果,育儿的辛劳也因此得到了回报。

教孩子学会同情别人

在崇尚个性自由发展的今天,孩子的某些个性也在不适当地“膨胀”。他们得到了太多的关注和爱,却不知道怎样去关爱别人;他们喜欢以自我为中心,对别人漠不关心。比如,当看到别的小朋友摔倒了,他们会哈哈大笑;看到路边的蚂蚁,会毫不犹豫地去踩踏;看到小花,会顺手折断……看到这些,我们不禁要问:“孩子的同情心到哪里去了?”

陶晶上六年级的时候,有一次不小心把腿摔伤了,虽然伤得不重,但是走路有一点瘸。在学校里,她走路的时候特别小心,总是拖着走,而且总是走在最后,就是希望不被人发现。

有一天,她的同桌和另外两个人发现了陶晶走路不对劲,嘲笑道:“你走路真难看!”边说还边学她走路,陶晶被气哭了。在接下来的几天里,他们还不间断地嘲讽陶晶,陶晶只好忍着。终于有一次,在被同桌羞辱后,陶晶无法忍受,打了同桌一巴掌,就此发生了冲突……

缺乏同情心的孩子是可怕的,因为他们不但不懂得帮助遭遇不幸的同伴,还会以嘲笑对方为乐,这种无视他人痛苦的行为会给孩子的人际关系制造许多麻烦,会让别人厌恶。相信没有哪位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变成这样,那么就从现在起,改变一味地满足、一味地迁就孩子的教育方式,让孩子抛弃自私、任性的性格吧。

如今的许多独生子女之所以会自私、冷漠、没有同情心,是因为他们从小接受了过多的爱,却不懂得付出爱,不懂得关爱他人。作为父母,应该给孩子理性的、有原则的爱。对于孩子自私、任性的行为,一定要坚决制止,必要的时候,父母可以表达出自己的生气和不满,让孩子感到自己这样做是得不到肯定和赞扬的。当孩子体会到这点以后,就会意识到关心他人是会受人称赞的,自己也应该这样做。

当面对不幸的人时,父母应该引导孩子去体会对方的感受,让孩子意识到这时需要给对方关心和帮助,而不是袖手旁观,更不是冷嘲热讽。经过几次有意识地引导,孩子的内心就会萌生同情的种子。

一天,张女士带着儿子在游乐园玩,当她看到一个小女孩摔倒了时,便蹲下来对儿子说:“你看那个小朋友摔倒了,你每次摔倒的时候是不是很疼呀?那个小朋友一定也很疼,我们快去把她扶起来吧!”儿子在妈妈的引导下去搀扶摔倒的小朋友。“看,小妹妹哭得好伤心呀,快把你的小手绢拿出来帮她擦擦眼泪吧!”经过多次教育和引导,儿子的同情心就在不知不觉中被培养起来了。

叔本华说过:“对于一切有生命之物的同情,是对品行端正的最牢固和最可靠的保证。谁满怀这种同情,谁就肯定不会伤害人、损害人、使人痛苦,只要他能够,就会宽容地对待任何人,宽恕任何人,帮助任何人,并且他的行动会带有公正和博爱的印记。”

培养孩子的同情心,离不开父母的榜样教育。父母对周围人表现出真挚的同情,并帮助身边有困难的人,可以让孩子受到感染,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学得善良。父母还应鼓励孩子献爱心,经常给孩子讲善意助人的故事。

培养孩子的同情心,一方面,要使孩子对残忍的事情产生心理和生理上的反感,平常要尽量少让孩子接触残酷的场面,如电视、图画书中厮杀、虐待、殴打等;另一方面,要使孩子产生保护弱小者的心理和习惯,哪怕是一棵小草,一只小蚂蚁,一只伤残的小鸟,都应鼓励孩子去爱护。如果孩子能厌恶残忍,爱护弱小,他的同情心也就更加深刻化了。

父母还可以通过游戏情境培养孩子的同情心。和孩子玩角色游戏,让孩子扮演医生,体会治病救人的快乐;让孩子扮演爸爸、妈妈等角色,感受父母下班后的劳累和做家务的辛苦。这些角色游戏可以使孩子懂得要热爱、关心自己的父母,去同情、帮助有困难的人。

此外,还可开展其他的情景游戏,如在下雨的时候与没有雨伞的人共撑一把伞,在拥挤的公交车上给需要帮助的人让座等,来培养孩子互助友爱的精神,使孩子懂得只有众人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

把孩子培养成爱心小天使

冰心曾说过:“有了爱便有了一切。”一个从小就懂得关心父母、爱护他人的孩子,也一定会是一个珍爱生命、热爱生活的人,长大后才能热爱祖国,关心爱护周围的一切。只有一个有爱心的孩子,才会受到别人的欢迎,才会有更多与人合作的机会,才更有机会成功。

可是,如今不少孩子缺少爱心。面对这样一个题目:一个小妹妹感冒了,她冷得直哆嗦,你愿意把外套借给她穿吗?某幼儿园的孩子们沉默了半天,不予回答。当老师点名时,有的孩子说:“小妹妹会把病传染给我的,她穿了我的衣服,那我也该生病了,我妈妈还得花钱。”有的孩子说:“我妈妈不让,我妈妈会打我的。”结果,一半以上的孩子找出了种种理由,表示不愿意把衣服借给生病的小妹妹。由此看来,培养孩子的爱心,让孩子懂得奉献自己的爱心,是父母迫切需要做的。

公共汽车靠站后,上来一位老人,他双手提了很多东西,步履蹒跚。这时,妈妈轻声对女儿小薇说:“爷爷需要帮助,你把座位让给爷爷,好吗?”小薇很听话地站了起来,对爷爷说:“爷爷,您坐我的位子吧!”爷爷被眼前的小女孩感动了,激动地说:“嗯,嗯,真是个好孩子。”

车上其他乘客纷纷向小薇投来了赞许的目光,小薇心里美滋滋的。从那以后,小薇有了主动关心他人的意识。在学校里,同桌忘了带课本,她会主动让同桌和自己共用一本书;天下雨了,同学忘了带雨伞,她会主动送对方回家。小薇因为有爱心、乐于助人,在班里非常受欢迎。

奉献自己的爱心,可以是给人实实在在的帮助,也可以是一句发自肺腑的关切话语,还可以是一个充满友爱和鼓励的眼神。孩子的爱心行动可以让别人看到他的友好和善良,给人勇气和力量,让人感受到生命的暖意,看到生活的希望。

人们常说:“细节决定成败。”想让孩子成为爱心小天使,就要从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小事情、小细节抓起,让孩子感受到什么是爱,怎样去爱,感受到爱与被爱的幸福。

首先,让孩子学会爱自己的家人。很难想象,一个孩子连自己的家人都不爱,他怎么会去爱别人。因此,培养孩子的爱心,首先要让孩子爱家人,孝敬父母、关爱长辈。当然,父母应该做孩子的榜样,比如,饭菜做好后先叫老人吃饭;老人生病的时候悉心照顾;平时对老人说话轻言细语……

其次,为孩子提供奉献爱心的机会。不少父母只知道一味地疼爱孩子,却忽略了给孩子提供奉献爱心的机会。其实施爱与接受爱是相互的,如果让孩子从小习惯了接受爱,渐渐地,他们就丧失了施爱的能力,只知道索取,不知道给予,并且会觉得父母关心他是理所当然的。有些父母认为,孩子长大了自然懂得爱别人,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因为孩子的爱心需要培养,而不是一蹴而就的。

因此,父母要给孩子提供一些表达爱的机会,比如在家里,让孩子拿碗筷、擦桌椅、倒垃圾等;在长辈身体不舒服或生病时,让孩子去问候安慰,主动给长辈端茶倒水;在学校,让孩子积极帮助同学……这样久而久之,爱心就会在孩子内心生根发芽。

最后,保护好孩子的爱心。很多时候并不是孩子不知道表达爱心,而是因为父母忽视了孩子的爱。比如有个小女孩为刚下班的爸爸倒了一杯茶,爸爸却着急地说:“去去去,快去写作业,谁叫你倒茶的。”再如,有个小男孩蹲在地上给一只受伤的小鸡包扎伤口,小男孩的妈妈生气地说:“谁让你摸它了,小鸡多脏呀!”孩子的爱心就这样被父母剥夺了。事实上,在很多情况下父母并不知道自己的行为会在不经意间伤害或剥夺孩子的爱心。

卢勤老师说:“孩子的爱心是稚嫩的。你在乎它,它就会长大;你忽视它,它就会枯萎;你打击它,它就会死去。”如果你想拥有一个富有爱心的孩子,那就请你在生活中培养他的爱心、呵护他的爱心吧。

总之,父母平时注意对孩子一点一滴的培养、一言一行的引导,培养孩子的爱心,关注孩子的爱心,孩子就会在爱和被爱中健康成长,成为一个爱父母、爱亲人、爱朋友、爱同学、爱动植物的善良小天使。

让孩子从小爱护花鸟虫鱼

在一首儿歌里,有这样的歌词:如果天上没有鸟儿飞翔,如果地上没有花儿吐芳,如果水中没有鱼儿游泳,如果林中没有虫儿鸣唱……那人类的生活将不可想象。花鸟虫鱼等动植物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生机,让我们的环境更加美丽。因此,要让孩子从小学会爱护花鸟虫鱼等动植物,从而培养孩子善良的性格。

一场暴风雨过后,成千上万条鱼被卷到一个海滩上,一个小男孩在海滩上将鱼一条条地捡起来,然后把它们送回大海里,他不厌其烦地捡着。

一位恰好路过的老人对小男孩说:“你一天也捡不了几条,还是早点回去吧。”小男孩一边捡着一边说道:“起码我捡到的鱼,都能得到新的生命。”一时间,老人为之语塞。

人世间最宝贵的是什么?法国作家雨果给出的答案是“善良”。记得一位名人说过,对众人而言,唯一的权力是法律;对个人而言,唯一的权力是善良。善良是一种品格,也是一种性格,孩子的善良应该从小得到培养。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认为善良是世界通用的语言,它可以使盲人“看到”、聋子“听到”。善良常常给人感动,给人鼓励,给人爱的味道,让孩子养成善良的性格,他们才会受到人们的欢迎。培养孩子善良的性格,要从生活中的小事入手,而让孩子学会爱护动物、植物就是最起码的要求。

有几次,妈妈发现5岁的儿子竟然有点“心狠手辣”:他可以毫不眨眼地捏死一只小蚂蚁,他可以面无表情地将蝴蝶进行“肢解”,他还一脚把小猫踢走,然后在一旁自得其乐……妈妈陡然心惊,才发现自己对孩子缺少善良的教育。

一天,妈妈陪儿子在河边玩耍,儿子不知从哪里弄来一只螃蟹,他兴奋地向妈妈欢呼。见他将螃蟹紧紧地捏在手里,妈妈赶紧对他说:“快放下吧,你将它弄疼了,它会咬你的。”儿子却得意地将螃蟹举过头顶,说:“我早就把它的两个大钳子掰掉了。”妈妈有些吃惊地说:“什么,谁教你的?”“是隔壁的小哥哥教我的,他说螃蟹烧着吃很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