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让孩子有个好性格
5972400000017

第17章 拒绝情绪化,培养孩子沉着冷静的性格(2)

孩子身体发育还不成熟,有时又想如大人一样做事,常表现出“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情况。父母平时可有意安排一些有助于培养孩子耐心的活动,如拍皮球、穿珠、拣豆子、扣扣子、系鞋带等,训练孩子的动手能力,提高其身体的灵活性,使其能从容不迫地做事。

(3)教给孩子一些做事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有的孩子因为不懂得事情该如何做,因此表现出急躁、不耐烦的情绪。父母可以教孩子一些做事情的基本方法和步骤,如让孩子自己穿衣服,体会穿衣的顺序;搭积木时,引导孩子观察积木的大小形状,让孩子体会先放哪块后放哪块。让孩子学会按部就班地做事,这样就不容易出错了。

(4)让孩子从每一件小事做起。

饭要一口一口地吃,事情要一件一件地做。培养孩子不急不躁、沉着冷静的性格,应从每一件小事开始。如对画到一半想中途放弃的孩子,父母可鼓励说:“宝宝画得真好!可惜小姑娘的辫子还没画完,要是宝宝把辫子画出来,就会更好。”让孩子坚持画完。

孩子乱发脾气怎么办

心理学上认为:乱发脾气的孩子通常缺乏自控能力、意志力薄弱。这样的孩子做事喜欢随自己的性子来,不考虑后果,不懂得尊重别人的感受,想要怎样,就要怎样,稍不顺心就大哭大闹,向家人宣泄自己的不满情绪。如此下去,对孩子形成良好的性格很不利。

汪先生夫妇最近被儿子勤勤的坏脾气折磨得头疼难忍。勤勤刚刚6岁,脾气却异常暴躁,稍不如意就大发雷霆、大喊大叫。虽然父母跟他讲了很多道理,但是他听不进去。只要父母不按照他说的去做,他就一直吵闹、哭喊,甚至在地上打滚,手里有什么就扔什么。

为此,汪先生夫妇想尽了办法:苦口婆心地教诲、罚儿子站墙角、责骂儿子、呵斥儿子……这些都不管用,勤勤暴躁的脾气依然如故。

一天晚上,全家人都在看电视,勤勤却要吃苹果。那时已经很晚了,商店都关门了,夫妇俩耐心地给儿子解释,说明天再去买。然而,勤勤的脾气又上来了,他躺在地上大声叫喊,用头撞沙发,用手到处乱抓,用脚踹桌椅,哭天喊地。

汪先生夫妇干脆不理他,勤勤闹了半天,见没人理他,只好安静下来。最后,勤勤闹腾累了直接回房间睡觉去了,这件事总算就此平息。从那天起,勤勤知道自己哭闹无济于事,渐渐不采用发脾气的方式要求父母来满足自己。

动不动就暴跳如雷的孩子是可怕的,但是如果一见孩子发脾气就哄着孩子,满足孩子的要求,结果会更加可怕。因为这样会使孩子将“发脾气”当作一种要挟父母的手段,一旦父母没能满足他,他就会大闹下去。所以,父母不能因为孩子发脾气就手足无措,而要沉着冷静地应对:尽量满足孩子合理的要求;对不合理的要求,要耐心地说服。

当孩子发脾气时,父母应该试着找出原因,从源头上阻止孩子发脾气。孩子会因为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而发脾气,这种情况多半是因为家长以前过分溺爱孩子造成的;孩子因为被父母忽视而发脾气,企图引起父母的关注;孩子因为不被理解而发脾气,这时候父母应给孩子解释的机会,耐心倾听孩子的心声。

孩子爱发脾气的原因有很多,溺爱是重要原因之一。如果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爱,有求必应,就会使孩子脾气越来越暴躁。可是父母如果总是拒绝孩子,孩子的欲望得不到满足,也会发脾气,这真是让父母左右为难啊。那么父母到底怎样对待孩子的坏脾气呢?

(1)父母要站在“统一战线”上。

当孩子发脾气时,千万不要在成人中间形成几派做法:父亲不理睬,母亲去哄劝,奶奶跑到孩子面前讨好。家长彼此之间一定要沟通好,一旦孩子发作,全家人要采取一致的态度。

(2)与孩子心平气和地沟通,让暴躁消失。

父母可以多方了解孩子常玩什么、想什么、需要什么等,当孩子发脾气时,父母就可以更好地理解孩子的心情,再加以开导和耐心的说明,很容易消除孩子发怒的情绪。

(3)不提倡以暴制暴。

孩子乱发脾气,父母说服无效时会很恼怒,但是切忌以暴制暴。这是感情用事的表现,只能让孩子觉得乱发脾气是很正常的事情,而无法改变孩子乱发脾气的习惯。

(4)父母不要经常对孩子发脾气。

在商场的玩具部有这样一幕:一位妈妈突然抬高声音说:“上个星期刚买过,现在又要买!”俨然在告诉大家,这孩子不讲理,上次刚给他买了玩具,他现在又要新的。其实这位家长没必要这样,不买就不买,给孩子讲清道理就行了,没必要大发脾气。

(5)不予理睬。

当孩子乱发脾气时,父母应立即指出他的错误,并对他的态度冷淡下来,不理睬他,直到孩子“软”下来,再给他讲道理。而当孩子有所进步乱发脾气的次数少了或不再乱发脾气,父母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鼓励孩子坚持下去。长此以往,孩子正确的行为得到了巩固,错误的行为就会逐渐消除。

为了改变孩子乱发脾气的习惯,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父母一定要采用以上科学的教育方法,让孩子保持积极情绪,控制不良情绪的爆发。

孩子喜怒无常与父母有关

有的父母经常抱怨孩子喜怒无常,让人捉摸不透,他们总认为这是孩子的问题,与自己没有关系,不从自身方面找原因。其实,孩子的喜怒无常,多与父母有关。

一天,赵女士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了一篇名为《不要对你的孩子喜怒无常》的文章,细细看完一遍后颇有感受。赵女士发现文章列举的案例在自己的身上也发生过,例如,自己高兴的时候和孩子嘻嘻哈哈、打打闹闹,心情不好的时候,对孩子横眉怒目。高兴的时候,孩子犯错了会很宽容,不高兴的时候,孩子稍有表现不好的地方就要指出来并给予批评。结果孩子有时候欢声笑语,有时候愁眉苦脸,有时候脾气暴躁。

看完这篇文章后,赵女士觉得自己很愚蠢,决心不再对孩子喜怒无常。一段时间后,赵女士稳定了对孩子的态度,孩子的坏脾气也有了改善。

其实,每个孩子都是聪明可爱的,他们会对家长察言观色,为了从父母那里获得更多的青睐和赞赏,孩子会想方设法满足大人的心理,哪怕是撒谎骗人。所以父母的喜怒无常,会导致孩子小心谨慎、唯唯诺诺,不能大方坦诚地表达自己的看法,而是看父母脸色办事、说话,时刻提防着因为自己的言语行为不当会招来不必要的麻烦。

我们经常提倡民主,可是遇到事情的时候,父母多半喜欢训斥和批评孩子,真正放下身段跟孩子交流的父母并不多。平日里,父母喜欢听好消息不喜欢听坏消息,功利性太强,不喜欢孩子出错。所以,孩子为了讨好家长,总是报喜不报忧,对于自己的过错躲躲闪闪,为的就是博得父母一笑。

孩子天生喜欢模仿父母,一些父母总是动不动就发脾气,不管什么场合,不管有没有人,都打骂孩子。这不仅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也很容易让孩子养成坏脾气。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孩子的习惯、性格的形成与父母有很大的关系,因此,父母应尽量做孩子的好榜样,而不要被孩子当作反面教材。对待孩子的缺点和错误,父母要学会宽容和理解,多和孩子沟通,及时化解孩子成长中出现的心理问题,才能从根本上避免孩子养成喜怒无常的性格。

让孩子学会克制和忍耐

说到忍耐,有人认为那是一味被动地忍受,而不去设法扭转局面,这其实是不对的。真正的忍耐是指为了达到一个目标,预先作准备,排除干扰,努力实现目标。

有一个小男孩遇到困难就会发脾气,父亲给了他一袋钉子,并且告诉他:“当你遇到困难想发脾气的时候,就在后院的围栏上钉一根钉子。”

第一天,这个男孩钉下了5根钉子;第二天,他钉下了3根钉子;第三天,他钉下了两根钉子。每天钉下的钉子数量都在减少。他发现自己的忍耐能力提高了,克服困难的能力也变得越来越强。

有一天,父亲让小男孩把所有的钉子都拔出来,并告诉他:“发脾气就和钉钉子一样,钉子能拔出来,但是给人带去的伤害是难以抹平的,就像围栏上钉子留下的眼。”小男孩子终于明白了,克制自己发脾气是多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