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让孩子有个好性格
5972400000018

第18章 拒绝情绪化,培养孩子沉着冷静的性格(3)

孩子是否具有克制力和忍耐力,是其将来人生和事业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一个孩子没有忍耐力和克制力,一点小事就会引爆他敏感的神经,触动他易怒易躁的情绪,导致他生气、发脾气,这不仅影响身心健康,还会伤害他人,影响他的人际关系。更为可怕的是,这种不良情绪会干扰他做出正确的判断和抉择。

晚上,香香吃完饭后突然说要吃汤圆,可妈妈没有做汤圆,所以就告诉她明天再吃。她有一点儿不高兴,但妈妈给她讲了一些道理后,她也不再说什么了。过了一会儿,香香又说:“妈妈,我真的很想吃汤圆呀!”妈妈看着女儿可怜兮兮的样子,有点心动,想到楼下超市给她买来,但这个念头一闪而过,她就对自己说:“不能这样做,要让香香从小学会克制自己的一些欲望。”

正在妈妈犹豫着该怎么给女儿讲道理的时候,香香的爸爸开始给香香讲故事了。香香马上安静下来认真地听。香香听完故事特别高兴,马上跑到妈妈身边,笑眯眯地说:“妈妈,爸爸给我讲的是科学家童年的故事!”妈妈问:“是吧,你学会了什么吗?”香香点点头,然后说:“妈妈,我要像那个科学家一样,也管住自己,说不吃,就不吃,我只爱学习!好啦,我现在要到书房学习啦!”然后大喊一声冲进书房。

现实中不少父母听到孩子一哭,就心里发慌,习惯于将孩子的哭声当成命令,然后冲动起来,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事实上,正是因为父母缺乏忍耐和克制,过分纵容孩子的欲望,才致使孩子失去了克制力和忍耐力。

有人说溺爱是毒药,任性就在一个个满足中滋养。法国教育家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对已为父母的人说:“你知道用什么办法一定能使你的孩子成为不幸的人吗?这个方法就是:百依百顺。”因为孩子的要求得到了习惯性的满足,他们就失去了对欲望的忍耐力,一旦父母没有满足孩子,孩子就会难以接受。

现在的孩子大多不缺吃的、不缺玩的,可是见到自己没有的或想要的东西就要立刻得到,脾气一个比一个急。而人们日渐鼓起来的腰包、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也使得成人的性子更急,唆使他们无条件地满足家中唯一的孩子的各种要求。

如果父母不那么冲动,多一点克制和忍耐,当孩子提出要求的时候,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克制自己的欲望,拒绝孩子的要求,孩子就不会那么情绪化。那么怎样做到这点呢?

(1)让孩子等一等。

孩子的要求即使是合理的,也可以等一会儿再满足他。如孩子想喝水,这个要求当然可以马上满足,但是妈妈可以告诉孩子:“水有点烫,我们等一下好吗?妈妈帮你吹,一会儿就能好。”让孩子试着等待几分钟,让孩子知道什么是等待。等到孩子大一点,可以逐渐延长这种等待,如夏天孩子喜欢吃冰棍,但又不宜多吃,父母可以告诉孩子:“吃多了会肚子疼的,所以一天只能吃一支,你今天已经吃过了,只能等到明天再吃了。”让孩子有希望,延缓满足他的要求,既不会伤害孩子,也锻炼了他的耐心。

(2)让孩子通过努力取得成就。

在延缓满足孩子要求的同时,也可以锻炼孩子的其他能力。如孩子想要某个玩具,而你觉得可以买给孩子,这个时候最好不要马上给孩子买,可以告诉孩子:“你可以得到这个玩具,但妈妈有个小小的条件,那就是你每天都要自己叠被子,如果你能坚持一周,妈妈就买给你。”这样的做法有很多好处:首先,能锻炼孩子的耐心,让他克制自己的欲望;其次,能锻炼孩子的自理能力;再次,能让孩子明白,只有通过自己努力付出才能有收获。

自我反省帮助孩子走向成熟

心情不好、情绪糟糕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会控制坏情绪,反而纵容其爆发;犯了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犯错之后没有自我反省,一错再错。因此,要让孩子在闹情绪之后学会反省,让孩子因为冲动而犯错误之后去反省,只有懂得自我反省的孩子才能真正成熟起来。

艾森豪威尔10岁时,父母让他的两个哥哥在圣诞节前去远足,却不允许他去。艾森豪威尔感到十分愤怒,他忍无可忍,就冲出屋外,捏紧拳头在苹果树上猛击。他一边伤心地哭泣,一边奋力地击打,双拳血肉模糊都没感觉到。最后,父母把艾森豪威尔拖回家中,但是,父亲并没有斥责他。母亲给他的手上涂上止痛药,并扎上绷带,但是母亲也没有安慰他。艾森豪威尔感到又恨又怒,倒在床上大哭了一场。他平静后,母亲让他反省自己的冲动行为,并说:“能控制自己情绪的人要比能拿下一座城市的人更伟大。发怒是自我毁伤,是毫无用处的,你要好好克服。”

母亲的告诫深深地印在了艾森豪威尔的心中。在76岁时,艾森豪威尔写道:“我经常会想起那一次谈话,把它看做是我一生中最珍贵的时刻之一。”

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或遭遇突发事件时,孩子往往会表现出情绪不稳定,或者大放悲声,或者冲动暴躁、做事不顾后果,往往会犯下错误,比如因为生气而辱骂同学,因为冲动而打伤了伙伴。如果错误已经酿成,父母就没有必要急着严惩孩子,当务之急是让孩子向受害者道歉,让孩子反省自己的行为。否则,孩子还会犯相同的错误。

事实上,不少孩子在骂人、打人、发脾气之后,都知道自己做得不对,但是由于已经习以为常,总无法控制住自己的行为。针对这种情况,父母要教育孩子正确认识自己的情绪,每次冲动后要反省自己错在哪里,正确的做法应该怎么样。只有这样,孩子的性格才会有改变。

比如,别人不小心踩了自己一脚,正确的做法是宽容对方,错误的做法是骂别人甚至踩别人一脚。只有经过这样的反省,孩子下次才会吸取教训。

姑姑送给茵茵两条美丽的小金鱼。茵茵非常喜欢,一有空就观赏小金鱼。有一天,茵茵在学校里被老师批评了,回家后很不高兴。她没有心思做作业,而是看电视了,妈妈催了她几次,她就发起脾气,对妈妈大喊大叫。

当茵茵回到自己屋里看到两条小金鱼时,冲动地把金鱼抓出来,重重地摔在地上。看到金鱼在地上甩着尾巴不停地挣扎,茵茵哈哈大笑起来。这时,妈妈走过来说:“茵茵,金鱼没有惹你吧,你为什么对它们那么残忍呢?你想想,如果你的同学生气了而把气撒在你的身上,你会有什么感受呢?”

“我会很难受。”茵茵直截了当地回答。

“是啊,你被人无缘无故地伤害会难受,难道金鱼被你无缘无故地伤害就不难受吗?而且,鱼是水生动物,一旦离开水,会很快死掉的。它们拼命甩动尾巴,是因为它们太难受了。”妈妈一边开导茵茵,一边把金鱼放回鱼缸。

茵茵不作声了。沉思了片刻,茵茵对妈妈说:“我错了,以后我再也不这样做了。”

面对茵茵的冲动,妈妈没有一味责骂她,而是引导她去反省,循循善诱、晓之以理,使茵茵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评价判断,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自我反省的能力是每个人认识自我、完善自我、不断进步的前提条件。对成人而言,具备自我反省的能力,就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缺点,自尊、自律,有计划地规划人生。对孩子而言,他们尚未形成完备的自我意识,自我反省的能力处于萌芽阶段,因此需要家长采取以下方式正确引导。

(1)不要直接指责孩子的错误。

孩子因为情绪冲动而做错事时,父母一味给予斥责,会使孩子更加反感,抵触情绪更加严重,孩子更不会去反省自己的错误。这时父母不妨采取冷静的态度,从侧面引导孩子进行自我反省,明辨自己的过失。

(2)让孩子接受冲动的惩罚。

孩子因为冲动而犯错之后,如果家长替孩子承担责任,会使孩子觉得做错了也没关系,从而丧失责任心,不利于孩子反省自己。正确的做法是让孩子接受冲动的惩罚,让孩子自己去承担犯错的后果,让孩子明白,一旦犯错他将会得到惩罚,从此就不会那么冲动了。

(3)让孩子学会暗示自己。

父母可以和孩子达成协议,当孩子在气愤、想发泄时,父母用某种事先约定好的语言或目光暗示孩子,使孩子及时冷静下来。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学会自我暗示,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当孩子想发脾气的时候,让他自己在心中默念“要冷静”、“一、二、三”,以此驱散冲动的情绪,冷静下来。

(4)父母应重视负面道德情感教育的良好效应。

平常的教育中,给孩子灌输正直、善良、勇敢等正面道德情感,可塑造其美好的心灵,而让孩子体验羞愧、内疚等负面道德情感也会使其受益匪浅,而且羞愧、内疚等负面道德情感与正面情感相比,更能在孩子的心中留下深刻的记忆,促使孩子不断自我反省,区分是非、对错、美丑,改正错误。